楊渥出生在公元886年,是南吳太祖楊行密的長子,也是五代十國時(shí)期南吳的君主。楊渥,為人想來沒有什么好的名聲,而各地的節(jié)度使對(duì)他都非常的輕視。在楊渥初期的時(shí)候,曾被父親楊行密任命為宣州觀察使,在公元905年九月,因?yàn)闂钚忻芑疾?,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宣州將楊渥召回。在楊渥抵達(dá)廣陵之后,楊行密承制任命楊渥為淮南留后。在楊行密去世之后,楊行密的將佐們共同請(qǐng)求李儼來任命楊渥為淮南的節(jié)度使、弘農(nóng)郡王等職位。
·到了公元907年,楊渥在奪取江西以后,他的驕橫奢侈更加厲害,對(duì)于節(jié)度判官周隱進(jìn)行呵斥之后將其斬殺,而他這次的行動(dòng)讓他的屬下將佐們都感覺不安。楊渥在他的父親楊行密服喪期間日夜飲酒,并點(diǎn)燃粗大的拉住來擊球,一支這樣粗的蠟燭就要花費(fèi)數(shù)萬貫錢財(cái)。有時(shí)他還單獨(dú)起碼外出游玩,可是隨從的人在道路上四處尋找,都不知道他到哪去了,而左右的指揮使也是哭著勸諫他要以事業(yè)為重,不要整天嬉戲玩樂。而楊渥卻不以為然,并嚴(yán)加訓(xùn)斥。使得左右兩位指揮使非常的懼怕。楊渥挑選壯士,也是任命一些驕傲專橫的人來任命,器靈蔑視很多的能公舊臣。在楊渥的父親楊行密在世的時(shí)候,有數(shù)千名親軍駐扎在節(jié)度使所居住的地方,于是楊渥就把他們遷到外面,并用騰出的空地作為他個(gè)人的騎射的場地。楊渥鎮(zhèn)守宣州的時(shí)候,命令指揮使三人率領(lǐng)親兵三千人,等到繼位之后召回到廣陵。
·到了公元907年正月初九的時(shí)候,楊渥在早晨處理事務(wù),張顥、徐溫兩人率領(lǐng)二百名牙兵,手執(zhí)刀劍直接闖入了庭中,楊渥憤怒的說道:“你們真的要來殺我嗎?”而張顥、徐溫兩人回答說:“不敢這樣做,想要?dú)⒛笥覕_亂政事的人罷了!”于是兩人便開始數(shù)說楊渥的親信十余人的罪狀,將他們拖下去用鐵楇打死。歷史上稱之為“兵諫”。諸將當(dāng)中不與張顥、徐溫同心合力的,二人逐漸設(shè)法將他們?nèi)刻幩?,于是真?zhèn)€南吳的軍政大權(quán)全歸二人,楊渥早已經(jīng)不能控制了。后來淮南左牙指揮使魚右牙的指揮使來專斷軍政事務(wù),于是楊渥便心中不平,想要除掉他們卻沒有力量。這兩人在自感不安之后,于是便共同策劃殺死楊渥,來瓜分南吳國土向后梁稱臣投降。于是這兩人便在公元908年通過密謀,在揚(yáng)州由一人出面,派出將領(lǐng)手持兵器闖到了楊渥的寢宮,將其砍刀再地之后,見楊渥還沒有短期,又用繩索將他活活的勒死了,而對(duì)外則宣稱楊渥因?yàn)楸┎《?。在后來?xiàng)钿咴诜Q帝后,才將他追憶成了景皇帝。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楊渥本人是一個(gè)賢能如同他父親一樣的一個(gè)人,那么在楊渥在位的時(shí)候,也不至于下面的官臣篡位,將其殺害。所以說,他的一生也是毀在了他的嬉戲游玩當(dāng)中了。如若不然,可能南吳的國土?xí)絹碓酱?,國力也?huì)越來越強(qiáng)了吧
是天祐,很多朝代都用過這個(gè)年號(hào),但符合天祐十二年的,只有南吳高祖楊隆演。
天祐(904年-919年)是唐昭宗李曄開始使用的年號(hào),天祐元年八月唐哀帝李柷即位沿用。四年三月李柷禪位于朱溫(904年閏四月-907年三月)。共計(jì)4年。之后河?xùn)|、鳳翔、淮南仍稱天祐年號(hào),碑刻中有用至天祐二十年。
天祐五年五月908年南吳高祖楊隆演即位繼續(xù)沿用到919年。
楊隆演(897年—920年6月17日),字鴻源,初名楊瀛,又名楊渭,南吳太祖楊行密次子[1] ,南吳烈祖楊渥同母弟,母夫人史氏,五代十國時(shí)期南吳君主。908年,徐溫、張顥弒殺楊渥,擁立楊隆演繼位。919年,楊隆演即吳王位,改元武義。920年,楊隆演受徐溫欺侮憂郁而死,時(shí)年二十四歲,謚號(hào)宣王。其弟楊溥稱帝后,追尊廟號(hào)高祖,謚號(hào)宣皇帝(《舊五代史》作惠皇帝),葬于肅陵(今地不可考)。
孫光憲《續(xù)通歷》記載哀帝之后朱溫又擁立濮王,改元天壽,然后禪位。這種說法與正史不合,李崇智認(rèn)為這是傳聞謬誤。
前蜀王建、南漢劉隱、南吳、晉李克用、岐李茂貞、吳越錢镠等割據(jù)政權(quán)仍行唐天祐年號(hào)。
南吳太祖楊行密從904年開始用唐昭宗天祐年號(hào)。天祐二年十一月南吳烈宗楊渥即位繼續(xù)沿用,天祐五年五月(908年)南吳高祖楊隆演即位繼續(xù)沿用到919年。吳越太祖錢镠907年五月用該年號(hào)一個(gè)月。
成漢
成
成始祖
(成太宗追崇) 景帝 李特
成太宗 武帝 李雄 302年—334年
哀帝 李班 334年
幽公(廢為鞏都縣公) 李期
334年—338年
漢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獻(xiàn)帝
(漢中宗追崇) 李驤
漢中宗 昭文皇帝 李壽 338年—343年
李勢(封歸義侯) 343年—347年
漢趙
漢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漢高祖
(漢高宗) 光文皇帝 劉淵 304年—310年
戾太子 劉和 310年
漢烈宗 昭武皇帝 劉聰 310年—318年
隱皇帝 劉粲 318年
靳準(zhǔn) 318年—319年
前趙
景皇帝 劉亮
獻(xiàn)皇帝 劉廣
懿帝 劉防
宣成皇帝 劉綠
末帝 劉曜 319年—328年
劉熙 328年—329年
后趙
宣帝 石邪
后趙世宗 元帝 石周曷朱
后趙高祖 明帝 石勒 319年—333年
石弘
(被廢為海陽王) 333年—334年
后趙太宗 孝帝 石寇覓
后趙太祖 武帝 石虎 334年—349年
石世
349年
石遵
(本為彭城王) 349年
石鑒
(本為義陽王) 349年—350年
石祗
(本為新興王) 350年—351年
[編輯]
衛(wèi)
[1]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石鑒 350年
1^ 350年石鑒在位時(shí),后趙國號(hào)壹度被當(dāng)時(shí)掌握大權(quán)的大將軍石閔改為衛(wèi)。
[編輯]
前涼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武王
武穆王 張軌 301年—314年
前涼高祖 明王
成烈王
昭王 張寔 314年—320年
前涼太宗 成王 張茂 320年—324年
前涼世祖 文王(忠成公) 張駿 324年—346年
桓王(敬烈公) 張重華 346年—353年
哀公 張耀靈 353年—354年
威王 張祚 354年—355年
敬悼公
沖王 張玄靚 355年—363年
前涼后主 悼公 張?zhí)戾a 363年—376年
[編輯]
后涼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景昭王 呂婆樓
后涼太祖 懿武皇帝 呂光 386年—399年
隱王 呂紹 399年
靈帝 呂纂 399年—401年
文帝
(建康公追崇) 呂寶
呂?。ǚ饨倒?401年—403年
[編輯]
西涼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景王 李弇
簡王 李昶
西涼太祖 武昭王 李暠 400年—417年
李歆 417年—420年
李恂 420年—421年
[編輯]
南涼
[編輯]
河西部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禿發(fā)匹孤 210年—231年
禿發(fā)壽闐 231年—252年
禿發(fā)樹機(jī)能 252年—271年
禿發(fā)務(wù)丸 271年—308年
禿發(fā)推斤 308年—340年
禿發(fā)思復(fù)鞬 340年—397年
[編輯]
南涼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南涼烈祖 武王 禿發(fā)烏孤 397年—399年
康王 禿發(fā)利鹿孤 399年—402年
景王 禿發(fā)傉檀 402年—414年
[編輯]
北涼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段業(yè)(建康公) 397年—401年
武宣王 沮渠蒙遜 401年—433年
哀王 沮渠牧犍 433年—439年
沮渠無諱[2] 439年—444年
沮渠安周[3] 444年—460年
2^ 、3^ 壹般以沮渠牧犍出降為北涼滅亡以及北朝之開始,沮渠無諱及沮渠安周只被視為流亡政權(quán),其政權(quán)被稱作高昌北涼、北涼高昌、沮渠高昌或前高昌。
[編輯]
前燕
[編輯]
慕容部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慕容焉(莫護(hù)跋) 238年—245年
慕容木延 245年—271年
慕容涉歸 271年—283年
慕容耐 283年—285年
慕容廆 285年—307年
[編輯]
前燕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前燕高祖 武宣皇帝
(追尊,在位時(shí)稱遼東公) 慕容廆 307年—333年
前燕太祖 文明皇帝 慕容皝 333年—348年
前燕烈祖 景昭皇帝 慕容儁 348年—360年
幽皇帝 慕容暐(緯) 360年—370年
[編輯]
后燕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后燕世祖 成武皇帝 慕容垂 384年—396年
慕容詳
(本為開封公) 397年—320年
慕容麟
(本為趙王) 397年
蘭汗
(本為昌黎王) 398年
后燕烈祖(后燕烈宗) 惠愍皇帝 慕容寶 396年—398年
后燕中宗 昭武皇帝 慕容盛 398年—401年
昭文皇帝 慕容熙 401年—407年
惠懿皇帝 慕容云(高云) 407年—409年
[編輯]
西燕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慕容泓
(本為濟(jì)北王) 384年
威帝 慕容沖 384年—386年
段隨 386年
慕容顗
(又作慕容凱) 386年
慕容瑤
(又作慕容望) 386年
慕容忠 386年
慕容永
(本為河?xùn)|王) 386年—394年
[編輯]
北燕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惠懿皇帝 高云(慕容云) 407年—409年
元帝 馮和
宣帝 馮安
北燕太祖 文成皇帝 馮跋 409年—430年
昭成皇帝 馮弘 430年—436年
[編輯]
南燕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南燕世祖(南燕世宗) 獻(xiàn)武皇帝 慕容德 398年—405年
穆帝
(慕容超追崇) 慕容納
慕容超 405年—410年
[編輯]
胡夏
[編輯]
鐵弗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劉去卑 260年—272年
元皇帝 劉誥升爰(劉誥汁爰)(劉訓(xùn)兜) 272年—309年
景皇帝 劉烏路孤(劉虎)(劉武) 309年—341年
宣皇帝 劉務(wù)桓(劉豹子) 341年—356年
劉閼陋頭 356年—358年
劉悉勿祈 358年—359年
夏太祖 桓皇帝 劉衛(wèi)辰 359年—391年
[編輯]
胡夏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夏世祖 武烈皇帝 赫連勃勃 407年—425年
赫連昌 425年—428年
赫連定 428年—431年
[編輯]
前秦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惠武皇帝
(前秦高祖追崇) 苻洪
前秦高祖
(初諡世宗) 明帝 苻健 350年—355年
厲王(降封為王) 苻生
355年—357年
文桓皇帝
(前秦世祖追崇) 苻雄
前秦世祖 宣昭皇帝 苻堅(jiān) 357年—385年
苻宏 未即位
哀平皇帝 苻丕 385年—386年
前秦太宗 高帝 苻登 386年—394年
苻崇 394年
[編輯]
后秦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后秦始祖 景元皇帝 姚弋仲
魏武王 姚襄
后秦太祖 武昭皇帝 姚萇 384年—393年
后秦高祖 文桓皇帝 姚興 393年—416年
姚泓 416年—417年
[編輯]
西秦
[編輯]
隴西部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乞伏佑鄰 265年—?年
乞伏結(jié)權(quán)
乞伏利那
乞伏祁埿
乞伏述延
乞伏傉大寒
乞伏司繁 ?年—385年
[編輯]
西秦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西秦烈祖 宣烈王 乞伏國仁 385年—388年
西秦高祖 武元王 乞伏乾歸 388年—400年
409年—412年
西秦太祖 文昭王 乞伏熾磐 412年—428年
乞伏暮末 428年—431年
[編輯]
冉魏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元皇帝 冉隆
冉魏烈祖 高皇帝 冉瞻
武悼天王
平帝 冉閔 350年—352年
冉智 352年
[編輯]
北晉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司馬順宰 414年
[編輯]
代國
廟號(hào)[4]。 諡號(hào)[5] 姓名 年號(hào) 領(lǐng)導(dǎo)年代
成皇帝 拓跋毛 前207年-前204年
節(jié)皇帝 拓跋貸 前204年-前175年
莊皇帝 拓跋觀 前175年-前130年
明皇帝 拓跋樓 前130年-前81年
安皇帝 拓跋越 前81年-前41年
宣皇帝 拓跋推寅 前41年-13年
景皇帝 拓跋利 13年-55年
元皇帝 拓跋俟 55年-105年
和皇帝 拓跋肆 105年-114年
定皇帝 拓跋機(jī) 114年-159年
僖皇帝 拓跋蓋 159年-180年
威皇帝 拓跋儈 180年-209年
獻(xiàn)皇帝 拓跋鄰 209年-213年
圣武皇帝 拓跋詰汾 213年-218年
代始祖
(西魏文帝改為太祖) 神元皇帝 拓跋力微 219年-277年
文皇帝 拓跋沙漠汗 277年-?年
章皇帝 拓跋悉鹿 ?年-286年
平皇帝 拓跋綽 286年-293年
思皇帝 拓跋弗 293年
昭皇帝 拓跋祿官 294年-307年
桓皇帝 拓跋猗? 295年-305年
穆皇帝 拓跋猗盧 295年-316年
拓跋普根 316年
拓跋某某[6] 316年
代太祖 平文皇帝 拓跋郁律 316年-324年
惠皇帝 拓跋賀傉 324年-325年
煬皇帝 拓跋紇那 325年-329年、335年-337年
烈皇帝 拓跋翳槐 329年-335年、337年-338年
代高祖 昭成皇帝 拓跋什翼犍 建國 338年-376年
4^ 所有廟號(hào)是由北魏太祖拓跋珪所追崇的。
5^ 所有諡號(hào)是由北魏太祖拓跋珪所追崇的。
6^ 缺名,遺腹子,出生后不久夭折。
[編輯]
西蜀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譙縱 405年—413年
[編輯]
五代十國
[編輯]
五代
[編輯]
后梁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后梁肅祖 宣元皇帝 朱黯
后梁敬祖 光獻(xiàn)皇帝 朱茂琳
后梁憲祖 昭武皇帝 朱信
后梁烈祖 文穆皇帝 朱誠
后梁太祖 圣孝皇帝 朱溫 907年—912年
朱友珪(本為郢王) 912年—913年
朱友貞 913年—923年
[編輯]
后唐
[編輯]
沙陀(晉)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乙毗咄陸可汗
沙陀金山
輔國
骨咄支
朱邪盡忠
后唐懿祖 昭烈皇帝 朱邪執(zhí)宜
后唐獻(xiàn)祖 文景皇帝 李國昌(朱邪赤心)
后唐太祖 武帝 李克用
[編輯]
后唐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后唐莊宗 閔孝皇帝 李存勗 923年—926年
后唐惠祖 孝恭皇帝 李聿
后唐毅祖 孝質(zhì)皇帝 李教
后唐烈祖 孝靖皇帝 李琰
后唐德祖 孝成皇帝 李霓
后唐明宗 欽孝皇帝 李嗣源(李亶) 926年—933年
閔皇帝 李從厚 933年—934年
李從珂 934年—937年[7]
注釋:
^ 李從珂於后唐清泰三年(936年)閏十壹月二十六日自焚而死,合陽歷937年1月11日,
[編輯]
后晉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后晉靖祖 孝安皇帝 石璟
后晉肅祖 孝簡皇帝 石彬
后晉睿祖 孝平皇帝 石昱
后晉獻(xiàn)祖(憲祖) 孝元皇帝 石紹雍
后晉高祖 德孝皇帝 石敬瑭 936年—942年
出皇帝 石重貴 942年—946年
[編輯]
后漢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后漢文祖 明元皇帝 劉湍
后漢德祖 恭僖皇帝 劉昂
后漢翼祖 昭憲皇帝 劉僎
后漢顯祖 章圣皇帝 劉琠事
后漢高祖 肅孝皇帝 劉知遠(yuǎn) 947年—948年
隱皇帝 劉承佑 948年—950年
劉贇 未即位
[編輯]
后周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后周信祖 睿和皇帝 郭璟
后周僖祖 明憲皇帝 郭諶
后周義祖 翼順皇帝 郭蘊(yùn)
后周慶祖 章肅皇帝 郭簡
后周太祖 武孝皇帝 郭威 951年—954年
后周世宗 孝文皇帝 柴榮(郭榮) 954年—959年
恭皇帝 柴宗訓(xùn)(郭宗訓(xùn)) 959年—960年
[編輯]
十國
[編輯]
吳越
(904年-978年)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吳越太祖 武肅王 錢镠 904年—932年
吳越世宗 文穆王 錢元瓘 932年—941年
吳越成宗 忠獻(xiàn)王 錢弘佐 941年—947年
忠遜王 錢弘倧 947年—948年[8]
忠懿王 錢弘俶 948年—978年
注釋:
^ 錢弘倧於后漢天福十二年(947年)十二月三十日因政變被廢,合陽歷948年2月12日,其后錢弘俶始繼位。
[編輯]
閩國及閩國滅亡后的割據(jù)勢力
[編輯]
閩
(909年-945年)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王潮[9] 893年[10]—898年[11]
閩太祖 忠懿王
昭武王[12]
昭武孝皇帝[13] 王審知 909年[14]—925年
王延翰 925年—927年[15]
閩太宗
閩惠宗[16] 惠帝
明孝皇帝 王延鈞 927年—935年
閩康宗 大弘孝皇帝 王繼鵬 935年—939年
閩景宗 大孝皇帝 王延羲 939年—944年
朱文進(jìn) 944年—945年[17]
恭懿王(封福王)[18] 王延政[19] 945年
[編輯]
殷
(943年-945年)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恭懿王(封福王) 王延政 943年—945年
[編輯]
清源節(jié)度使
[20]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留從效 949年[21]—962年
留紹鎡[22] 962年
張漢思[23] 962年—963年
陳洪進(jìn) 963年—978年
注釋:
^ 王潮只有在去世后為唐政府贈(zèng)為司空,并未稱王,也沒有任何廟號(hào)及謚號(hào),然而王潮才是閩國真正的奠基者。
^ 本年為王潮占領(lǐng)福州,割據(jù)福建之始。
^ 王潮於唐乾甯四年(897年)十二月初六去世,合陽歷898年1月2日。
^ 王延翰繼位時(shí)追謚。
^ 王延鈞即皇帝位時(shí)追謚。
^ 898年即繼王潮之位,但在909年始正式為后梁冊(cè)封為閩王。
^ 王延翰於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十二月初八被殺,合陽歷927年1月14日,其后王延鈞始繼位。
^ 新五代史記載為謚惠帝,廟號(hào)太宗;資治通鑒記載為謚齊肅明孝皇帝,廟號(hào)惠宗。
^ 朱文進(jìn)於閩國永隆六年(944年)閏十二月二十九日被殺,合陽歷945年2月14日。
^ 降南唐后受封。
^ 王延政於945年恢復(fù)閩國國號(hào)。
^ 清源節(jié)度使於964年陳洪進(jìn)在位時(shí)被改為平海節(jié)度使。
^ 留從效於949年被任為為清源節(jié)度使,但實(shí)際上自946年就割據(jù)泉、漳二州)
^ 留紹鎡只有被留從效遺命統(tǒng)領(lǐng)軍務(wù),實(shí)際上從未被任命為清源節(jié)度使。
^ 張漢思只有自稱清源留后,并未被實(shí)任為清源節(jié)度使。
[編輯]
南平
[24] (924年-963年,創(chuàng)立者高季興實(shí)際自907年就被任命為荊南節(jié)度使)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武信王[25] 高季興 924年[26]—929年[27]
文獻(xiàn)王 高從誨 929年—948年
貞懿王 高保融 948年—960年
高保勗[28] 960年—962年
高繼沖[29] 962年—963年
注釋:
^ 新五代史作南平;宋史、十國春秋作荊南;補(bǔ)九國志以高季興后來被追封為楚王而稱北楚。按高氏家族世襲荊南節(jié)度史,被封為南平王,稱南平國應(yīng)較合適。
^ 高季興去世后為后唐追封為楚王,謚武信,因此應(yīng)稱其為楚武信王。
^ 高季興實(shí)際自907年就被封為荊南節(jié)度使,之后逐漸割據(jù)壹方;又關(guān)於高季興受封為南平王,資治通鑒、十國春秋載為后唐同光二年(924年);新五代史載為同光三年(925年)。
^ 高季興於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十五日去世,合陽歷929年1月28日,其后高從誨始繼位。
^ 高保勗生前未被封王,死后亦僅被贈(zèng)侍中之位。
^ 高繼沖生前未被封王,死后亦僅被贈(zèng)侍中之位。
[編輯]
南楚及南楚滅亡后的割據(jù)勢力
[編輯]
南楚
五代十國之楚國君主(907年-951年,沿用后唐年號(hào))編輯
順序 謚號(hào) 姓名 統(tǒng)治時(shí)間
無 文肅王 馬筠 無
無 莊穆王 馬正 無
無 景莊王 馬元豐 無
1 武穆王 馬殷 897年4月~930年11月
2 衡陽王 馬希聲 930年11月~932年7月
3 文昭王 馬希范 932年8月~947年5月
4 廢王 馬希廣 947年5月~950年12月[30]
5 恭孝王 馬希萼 950年12月~951年9月
6 無 馬希崇 951年9月~10月
備注:楚國之建立者馬殷實(shí)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jù)
注釋:
^ 馬希廣於后漢乾佑三年(950年)十二月十二日被馬希萼所擒,合陽歷951年1月22日,兩日后,馬希萼登楚王位。
[編輯]
武平節(jié)度使
楚國滅亡后的武平節(jié)度使 編輯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劉言 951年—953年
王逵 953年—956年
周行逢 956年—962年
周保權(quán) 962年—963年
[編輯]
南吳
(904年-937年)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南吳太祖 武皇帝 楊行密 902年—905年
南吳烈宗(烈祖) 景皇帝 楊渥 905年—908年
南吳高祖 宣皇帝 楊隆演(又名楊渭) 908年—920年
?;实?楊溥 920年—937年
[編輯]
南唐
[編輯]
徐齊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齊太祖 忠武皇帝 徐溫
徐知誥(李昪) 937年—939年[31]
[編輯]
南唐
(937年-975年)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南唐定宗 孝靜皇帝 李恪
南唐成宗 孝平皇帝 李超
南唐惠宗 孝安皇帝 李志
南唐慶宗 孝德皇帝 李榮
南唐義祖 武皇帝 徐溫
南唐烈祖 孝高皇帝 李昪(徐知誥) 937年—943年
南唐元宗(中主) 宣孝皇帝 李璟 943年—961年
南唐后主 李煜 961年—975年
注釋:
^ 資治通鑒載937年徐知誥即帝位,即以大唐為國號(hào);而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南唐書、十國春秋則以徐知誥原以大齊為國號(hào),是為徐齊,待939年改名李昪,才為了附會(huì)唐朝,把國號(hào)改為大唐,是為南唐。
[編輯]
南漢
(917年-971年)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南漢太祖 文帝 劉安仁
南漢代祖 圣武皇帝 劉謙
南漢列祖
(烈祖)(烈宗) 襄帝 劉隱
南漢高祖 天皇大帝 劉巖 乾亨、白龍、大有 917年—941年
殤帝 劉玢 光天 941年—943年
南漢中宗 明孝皇帝 劉晟 應(yīng)乾、乾和 943年—958年
劉鋹 大寶 958年—971年
[編輯]
北漢
(951年-979年)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北漢世祖 神武皇帝[32] 劉旻 951年—954年
北漢睿宗 孝和皇帝 劉鈞 954年—968年
劉繼恩 968年
英武皇帝[33] 劉繼元 968年—979年
注釋:
^ 為生前被遼帝所封,非死后始謚。
^ 為生前被遼帝所封,非死后始謚。
[編輯]
前蜀
(907年-925年)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前蜀高祖 明惠皇帝 王建 902年—918年
前蜀后主 圣德皇帝 王衍 918年—925年
[編輯]
后蜀
(934年-965年)
廟號(hào)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后蜀高祖 明孝皇帝 孟知祥 934年
后蜀后主 睿文皇帝 孟昶 934年—965年
[編輯]
岐
諡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忠敬王[34] 李茂貞(宋文通) 901年[35]—924年
注釋:
^ 李茂貞去世前被改封秦王,因此應(yīng)稱秦忠敬王,而非岐忠敬王。
^ 李茂貞於887年割據(jù)鳳翔,901年被唐政府封岐王,907年唐亡后,開岐王府,建立獨(dú)立性質(zhì)的岐王國,故上述任何壹年,皆可為李茂貞在位始年,今統(tǒng)壹以被封王之年為在位之始。
[編輯]
桀燕
[編輯]
盧龍節(jié)度使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劉仁恭 897年—907年
劉守光 907年—911年
[編輯]
桀燕
姓名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劉守光 應(yīng)天 911年—913年
[編輯]
中天八國王
姓名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張遇賢 永樂 942年7月—943年10月
人物生平
公元920年(武義二年)五月二十八日,楊隆演去世,按次序楊隆演的弟弟廬江公楊饔Φ奔次唬但徐溫專政,不想立年齡大的為君,于是擁立楊溥繼任吳王。六月十八日,楊溥即位,尊母親王氏為太妃。七月,改升州大都督府為金陵府,拜徐溫為金陵尹。
公元921年(順義元年)二月,改年號(hào)為順義,赦免境內(nèi)。同年十一月,在南郊祭天。駕臨天興樓,大赦。拜徐溫為太師,嚴(yán)可求為右仆射。
公元923年(順義三年),后唐莊宗李存勖滅后梁。十二月十五日,楊溥派遣司農(nóng)卿盧蘋出使后唐,嚴(yán)可求秘密條陳數(shù)事授給盧蘋而行。盧蘋到洛陽(今河南洛陽),后唐莊宗詢問時(shí),盧蘋次第對(duì)答,都如嚴(yán)可求所密授的。
公元926年(順義六年),追封大丞相徐溫的父親、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并在金陵立廟。左仆射徐知誥(李c)為侍中,右仆射嚴(yán)可求為同平章事。
公元928年(乾貞二年)正月初十日,楊溥封兒子楊璉為江都王、楊U為江夏王、楊G為宜春王,封兄楊隆演的兒子廬陵公楊玢為南陽王。
公元928年(乾貞二年)六月,荊南高季興前來歸附南吳,楊溥封高季興為秦王。同年九月,高季興在白田打敗楚軍。俘獲進(jìn)獻(xiàn)將吏三十四人。
公元930年(大和二年),楊溥立其子江都王楊璉為皇太子。公元931年(大和三年),以李c為金陵尹,以李c的兒子李Z為司徒,以及左仆射王令謀、右仆射宋齊丘都為平章事。公元932年(大和四年),封李c為東海王。
公元934年(大和六年),廢臨川王楊魑歷陽公,李c派親信王宏率兵防守。拜王令謀為司徒,宋齊丘為司空。李c召李Z還金陵,任鎮(zhèn)海軍節(jié)度副使,以其子李景遷為太保、同平章事,與王令謀等人執(zhí)政。
公元937年(天祚三年),李c建齊國,建立宗廟、社稷,設(shè)置左右丞相以下官職,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同年十月,楊溥派江夏王楊琳奉冊(cè)禪位給齊王李c,南吳滅亡。李c為楊溥上尊號(hào)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五國故事》作“高尚思玄崇古讓皇帝”),并將其遷居潤州,修建丹陽宮讓他居住,楊溥從此身穿道服,學(xué)辟谷食氣的方術(shù)。
次年(938年)十二月,楊溥在丹陽宮幽禁而死,時(shí)年三十八歲,謚號(hào)?;实邸?/p>
公元956年(后周顯德三年),后周世宗柴榮征伐淮南,下詔安撫楊氏子孫,李Z聽說后,擔(dān)心楊氏作亂,便派人將楊氏族人全部殺害。后周先鋒都部署劉重進(jìn)得到楊氏的玉硯、馬腦碗、翡翠瓶上獻(xiàn),楊氏絕嗣。
為政舉措
歷史評(píng)價(jià) 《新五代史》:“及渥已下,政在徐溫。于此之時(shí),天下大亂,中國之禍,篡弒相尋,而徐氏父子,區(qū)區(qū)詐力,裴回三主,不敢輕取之,何也?豈其恩威亦有在人者歟!”
史書記載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c偽列傳一》
《十國春秋·吳三·睿帝本紀(jì)》
《五國故事·卷上》
《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至卷二百八十一
家庭成員
母親:夫人王氏,后尊為太妃、皇太后
南吳烈宗楊渥
南吳高祖楊隆演
臨川王楊
弟弟
新安王楊潯
德化王楊澈
姐妹
尋陽長公主
楊氏,嫁錢H子錢傳V
楊氏,嫁蔣延徽
皇太子楊璉(弘農(nóng)靖王)
江夏王楊U
宜春王楊G
女兒
上饒公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8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