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吳 902—937
吳國共歷4主,即太祖楊行密、景帝楊渥、宣帝楊隆演、睿帝楊溥。
吳國為唐末將領(lǐng)楊行密所建。楊行密,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曾參加過唐末黃巢農(nóng)民義軍,為官軍所俘,獲釋后,為官朝廷。892年,楊行密攻殺擁兵自重將領(lǐng)孫儒,入揚州,任淮南節(jié)度使,建立了楊氏割據(jù)政權(quán)。902年,唐朝廷封楊行密為吳王,正式建立吳國。吳國都于廣陵(今江蘇揚州),稱江都府。強盛之時疆域約為今江西全省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
937年,睿帝楊溥為專權(quán)的徐知誥所廢,吳國滅亡,共歷36年。
南吳國皇帝列表及簡介
南吳第一任皇帝:武帝 楊行密
楊行密(852—905年),初名行愍,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吳國的開國皇帝,902—905年在位,共4年。病死,終年54歲。楊行密出身于貧寒的農(nóng)家,少時臂力過人,能日行三百里,為本州步行急遞文牒。唐朝末年,他參加了黃巢起義。戰(zhàn)斗中為官軍所俘,獲釋后當(dāng)了唐朝的州官。因有戰(zhàn)功,先后被升為牙將、廬州節(jié)度使。其間,與秦彥、畢師鐸、孫儒等爭奪江淮之地,連年混戰(zhàn),造成了嚴(yán)重的破壞。經(jīng)過6年苦戰(zhàn),終于于892年殲滅孫儒,盡得淮南8州,并兼有江南常、潤、升諸州之地,任為淮南節(jié)度使。楊行密為政期間,十分重視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和減輕農(nóng)民負(fù)擔(dān)。他多次下令招集流亡農(nóng)民定居耕作,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未及數(shù)年,江淮之地經(jīng)濟得以恢復(fù)。
南吳第二任皇帝:景帝 楊渥
楊渥(886—908年),字承天。武帝楊行密長子。905—908年在位,共4年。908年5月為臣下所殺,年僅23歲。早先,楊渥曾任牙內(nèi)諸軍使,因其德行不修,不講信譽,軍府之人都很輕視他,被遣出任宣州觀察使。楊行密對楊渥的行為一直不滿意,但在楊行密病重時,其他兒子都還年幼,只得招回楊渥任事,并指定右牙指揮使徐溫、左牙指揮使張顥輔佐他。905年11月楊行密病死,同月楊渥繼王位,仍沿用唐朝年號。楊渥繼位,昏暴好殺。時楊氏舊將或誅或死,存者寥寥,惟有徐溫、張顥因是楊行密囑為輔政之人,手中握有兵權(quán),才得以幸免。楊行密心胸狹窄,好猜忌,不能容人。徐溫、張顥為輔佐大臣,握有軍政大權(quán)。
南吳第三任皇帝:宣帝 楊隆演
楊隆演(897—920年),原名瀛,又名渭,字鴻源。武帝楊行密次子。受徐溫、張顥擁立為王,即宣帝。908—920年在位,共12年。908年5月,徐溫、張顥派紀(jì)祥等人殺死楊渥后,完全掌握了吳國的軍政大權(quán)。為了更牢固地把持權(quán)柄,他們經(jīng)過密謀策劃,將年僅12歲的楊隆演立為王。楊隆演繼位時還很幼弱,無力掌管國家軍政大權(quán),實際上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傀儡。不久,徐溫因在殺死景帝楊渥之后,張顥欲自立為王,故又將張顥殺死。從此徐溫一人把持了朝政,專權(quán)于當(dāng)朝。917年,徐溫在繁華富庶的昇州(今江蘇省南京市)筑起金陵城,供自己居住,并命其子徐知訓(xùn)居揚州管理國政。
南吳第四任皇帝:睿帝 楊溥
楊溥(903—940年),武帝楊行密第四子。920—937年在位,共17年。宣帝楊隆演死后,由徐溫?fù)砹閰峭?,系弟承兄位。楊溥最初封為丹陽王?20年5月,楊隆演病危時,召身居外地的楊溥及其兄楊濛回京城監(jiān)理國政,企圖以此抑制一下徐溫父子的氣勢。楊隆演死后,本來有大臣提議由楊行密兒子中年齡最大的第三子楊濛繼位。徐溫為了便于操縱國政,不愿立長君,而立了年幼的楊溥為王。次年改年號曰順義。時年僅17歲。楊溥繼位后,朝中大權(quán)一如既往為徐溫、徐知誥父子掌握,他仍舊象他的兩個兄長景帝楊渥、宣帝楊隆演一樣,只能做一個徒有其名的傀儡。927年11月,徐溫病死,由權(quán)臣徐知誥、徐景通父子專權(quá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8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