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原是地處中亞地區(qū)的古老民族,主要居住于帕米爾高原(中國古稱蔥嶺)以西的包括今烏茲別克斯坦全境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中亞錫爾河、阿姆河流域、澤拉夫尚河流域),中國古稱河中地區(qū)。
粟特人主要信仰的是“祆(xiān)教”(即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瑣羅亞斯德教),但他們因受各個歷史時期及特殊體制環(huán)境中,所信仰的佛教、摩尼教、景教也成為粟特人的顯著特征。
AD3世紀開始,粟特人為謀求商業(yè)利益而參與在到絲綢之路的貿易中,并由此在絲綢之路沿線定居,后通過拓展商業(yè)網(wǎng)絡、控制中轉貿易等方法壟斷絲綢之路的貿易,使其成為中古時代中歐貿易、文化的中轉橋梁,同時也將粟特文化藝術風格融入到了中原文化藝術。
后在中國南北朝時期(AD420年~AD589年)先后建立康國、安國、曹國、石國、米國、何國、火尋、戊國、史國等被稱為“昭武九姓”的城邦。因善于經(jīng)商而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并在絲綢之路寧夏段的今固原海原縣留下諸多生活遺跡。
入華粟特人在包容萬象的唐代,通過歸附、入人質、使節(jié)、技藝等方式與漢民族融合后積極參與政治社會生活,同時在學習中原文化及受儒家之忠君思想的主流強化意識而得到當時統(tǒng)治階層的認可,后以家族門第、軍功、文人科舉的途徑成為軍事、政府等各個機構的官員、隨員,并建功立業(yè);著名的有甘肅省武威境內的安氏家族先后有安興貴、安修仁為武德功臣,安元壽、李抱真、李抱玉等出將任相而位高權重。族群起初分布于今甘肅西北部內蒙西部(古代雍州、涼州的河西走廊)、長安、洛陽、河北(內蒙古和寧夏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jīng)地區(qū)的北部)、朔方(寧夏、內蒙古部分地區(qū)),后逐漸遷徙至江淮及江南地區(qū)。
在唐代“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時期因有少部分具有經(jīng)濟積累的豪強氏族、將領的粟特人暗中支持,可更多的粟特族人還是站在唐代中央王朝的一邊并參與中央政權的平叛戰(zhàn)爭中。但即使是這樣,多數(shù)不明就里的中原漢人卻認為是由接納的外來人所招致的災難,從而導致中原漢人排斥胡人的社會風潮。因而促使粟特人以更改姓氏掩蓋胡人特征而直接漢化。
AD7世紀因夏侯協(xié)助唐王朝平叛被吐蕃所控制的絲綢之路中段、東段有功以此做大做強,而成立回鶻汗國并與粟特商人一起在絲綢之路上創(chuàng)造黃金時代。
后全面參與回鶻汗國的經(jīng)濟政治與文化生活,而與回鶻人一定程度上的融合與追隨為命運共同體。因為先后在回鶻汗國、安西回鶻國相繼被瓦解后仍追隨成立甘州回鶻、西州回鶻政權,或是重返回鶻故地依附于黠戛斯民族(活動于今葉尼塞河上游、薩彥嶺以北、安加拉河以南地區(qū));同時沙州官府也于于敦煌縣專門特設從化鄉(xiāng)來管理以粟特人占多數(shù)的內附少數(shù)民族部落;先后與漢人通商、通婚等會多種形式被逐漸漢化。
AD9世紀中葉、AD11世紀中葉回鶻汗國、甘州回鶻人、西州回鶻人中已被“回鶻化”的粟特人有的又被間接漢化,或是融入維吾爾族成為民族共同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9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