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國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镠在公元907年所建,國都杭州。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并且接受其冊封。強盛時擁有13州疆域,約為現(xiàn)今浙江省全境、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東北部(福州市)一帶。吳越國歷三代五王,至公元978年錢弘俶"納土歸宋",立國七十二年。
唐末五代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亂頻仍,錢镠采取保境安民和"休兵息民"的戰(zhàn)略方針,重農(nóng)桑、興水利,發(fā)展與契丹、日本、朝鮮等國海外交往,使兩浙之地有一個較長的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
吳越國開國君主錢镠(Liú)少時迫于生計曾為私鹽販,后投軍,唐乾符年間為石鏡將董昌的部校,后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剿滅地方叛臣的過程中,經(jīng)過兩次杭越之戰(zhàn)占有了兩浙之地,維護大唐一統(tǒng)。
唐光啟三年(887),董昌為越州觀察使(今浙江紹興),自杭州移鎮(zhèn)浙東;唐以錢镠為杭州刺史,從此獨據(jù)一方。
唐景福二年(893年),錢镠升任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駐杭州。
唐乾寧三年(896年),董昌稱帝,錢镠勸其放棄稱帝無果,遂滅董昌,得越州。
天復二年(902年),唐昭宗封錢镠為越王。
公元904年,改封吳王。
907年,朱溫建后梁,始封錢镠為吳越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錢氏王朝,占據(jù)了兩浙十三州,成為江浙一帶頗有實力的割據(jù)者。
錢镠領浙江西道、浙江東道兩道節(jié)度使,設西府杭州、東府越州為道治。定都杭州。由于吳越一隅偏安東南,吳越國始終尊奉中原為正朔,梁朝封錢镠為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
吳越武肅王錢镠之后,還有四位國王,合稱三代五王:
吳越文穆王錢元瓘(公元887年―公元941年),在位10年,字明寶,初名傳瓘,即位后改名元瓘,錢镠第五子,臨安人。乾寧元年,授鹽鐵發(fā)運巡官,遷金部郎中。天復元年,授禮部尚書。曾被宣歙觀察使田頵拘為人質,幾被殺,后得還。天佑二年,為檢校右仆射。吳越武肅王錢镠天寶四年,進授司徒,守湖州刺史。八年,授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十三年,充清海軍節(jié)度使。寶大元年,充兩浙節(jié)度使。寶正元年,受命監(jiān)國。長興三年春,嗣吳越王位,去國儀,用藩鎮(zhèn)法遵中朝年號。在位十年,善事后唐、后晉政權,保土安民。先后被封為吳王、越王、吳越國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天福六年八月卒,年五十五。后晉賜謚文穆。
吳越忠獻王錢弘佐(公元928年―公元947年),在位6年,字元佑,為錢元瓘第六子。941年(后晉天福六年),錢元瓘去世,錢佐繼位,后晉仍封以吳越國國王。945年(后晉開運二年),派軍與南唐瓜分閩國,占領福州。錢弘佐喜好讀書,性情溫順,很會做詩。即位后,因尚年幼,無力控制下屬的驕橫,又曾寵信諂媚之人,然而終能摘奸發(fā)伏,亦不失果斷。947年(后漢天福十二年,遼國會同十年),錢弘佐去世,謚忠獻王,廟號成宗。因其子尚年幼,故由其弟錢倧繼位。
吳越忠遜王錢弘倧(公元929年-公元971年),初名弘倧,字隆道,臨安人。吳越王錢元瓘第七子,錢佐的弟弟。忠獻王錢佐于947年(后晉開運四年)六月病死,錢倧繼承王位,為忠遜王,在位不足一年,被三朝宿將胡進思廢黜,后病死。
吳越忠懿王錢弘俶(公元929年-公元988年),在位30年,錢俶初名弘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錢镠孫,錢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最后一位國王。后晉開元中,為臺州刺史,眾臣擁護他為吳越國王。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應有功,授天下兵馬大元帥。后入朝,仍為吳越國王。978年(太平興國三年),獻所據(jù)兩浙十三州之地歸宋。
吳越錢氏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民本"思想。錢镠常說:"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也。"他不僅自己不稱帝,還反對強藩稱帝。他諄諄地教誡子孫要恪守臣節(jié),要"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
宋開寶八年(975年),宋太祖趙匡胤最后消滅了割據(jù)政權南唐,十國之中僅剩吳越國。高僧延壽乃德韶之法嗣,此時沉疴在身。吳越王錢弘俶前往探病時,對宋滅南唐危及吳越走向,征詢延壽的意見,延壽則盡力勸諭錢弘俶"納土歸宋,舍別歸總"。
錢弘俶審時度勢,遵循祖宗武肅王錢镠的遺訓,以天下蒼生安危為念,采納了延壽臨終遺言,為保一方生民,采取"重民輕土"之善舉,毅然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五月入宋京開封,遵從祖訓,決定納土歸宋,將所部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五萬六百八十戶、十一萬五千一十六卒,悉數(shù)獻給宋朝,成就了一段顧全大局、中華一統(tǒng)的歷史佳話。
由此,吳越國的生產(chǎn)力免遭破壞,人民也免遭生靈涂炭,從而穩(wěn)定和鞏固了中國和平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北宋著名詩人蘇軾曾評說:"其民(指吳越國百姓)至于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游,歌鼓之聲相聞,至今不廢,其有德于斯民甚厚。"這是對吳越錢氏歷史功績的客觀評價。吳越錢氏為中國的和平統(tǒng)一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千年前的古人具有如此的歷史遠見和宏大胸懷,實屬不易。
1、歷史上定都杭州的是吳越國和南宋兩個朝代。
2、吳越:907年錢镠建立了吳越政權,并且定都在杭州,吳越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并且接受其冊封,到了978年,吳越滅亡,至此從907年到978年吳越一共在杭州建都了七十二年。
3、南宋:1127北宋覆亡后,定都南京應天府,到了元1138年,將都城遷到了臨安府也就是如今的浙江杭州,1279年崖山海戰(zhàn)宋軍戰(zhàn)敗,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南宋覆滅,從1138年到1279年,南宋一共在杭州建都了四十一年。
因為五代十國是歷史上的亂世時期,一般拍電影、寫小說都喜歡用亂世做背景。 十國 唐朝滅亡之后,中國歷史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jù)時代。在北方廣大地區(qū),軍閥混戰(zhàn)的結果是先后出現(xiàn)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較強大的王朝。與此同時,南方各地又陸續(xù)并存過九個較小的割據(jù)政權,即: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后蜀、南漢、南平及閩等九國;北方河東地區(qū)則有北漢勢力。史稱:“五代十國”。后唐末年,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獻給契丹,對中原北部邊防造成極大的威脅。 五代十國時期,大小統(tǒng)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社會經(jīng)濟、文化受到頗大影響。但在周世宗時,采取了許多改革措施,發(fā)動了北伐戰(zhàn)爭,為北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十國 吳 南唐 吳越 楚 北漢 南漢 前蜀 后蜀 南平(荊南) 閩 吳國(902~937)是五代時十國之一。楊行密所建。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楊行密為唐淮南節(jié)度使,據(jù)揚州。天復二年(902)受封為吳王。建都廣陵(即揚州),稱江都府。楊行密注意招集流亡,獎勵農(nóng)桑,使江淮一帶社會經(jīng)濟有所恢復。 吳最強盛時,有今江蘇、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佑二年(905)楊行密死,其子楊渥繼位,大權旁落。吳天祚三年(937)為南唐所滅。吳共歷4主,36年。 南唐 五代十國之一。李昪所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稱江寧府。盛時疆域三十五州,約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歷三主,前后約三十九年。 吳自楊隆演嗣位后,大將徐溫獨掌大權。后梁貞明四年 (918)起,徐溫養(yǎng)子徐知誥開始掌管楊氏政權,他進用人才,作了一些改革,收取人心,有步驟地取代楊氏。吳天祚三年(937)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稱皇帝,國號大齊,年號昪元。次年,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見南唐前主李昪)。 李昪即位后,繼續(xù)保境安民,不輕用兵。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社會生產(chǎn)有所發(fā)展。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jīng)海上與契丹貿(mào)易。與同時割據(jù)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于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別國昌盛。昪元七年 (943)李昪死,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燝(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保大三年 (945),南唐乘閩內亂,出兵滅閩,俘王延政。當時,吳越出兵與南唐爭地,戰(zhàn)爭的結局是:南唐得建(今福建建甌)、?。ń窀=ㄩL?。?、漳(今屬福建)三州;吳越得福州(今屬福建);閩舊將留從效得泉州,南唐授留從效為清源軍節(jié)度使,承認其割據(jù)。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內亂,派兵滅楚,馬希崇降。但不久,楚國故地為周行逢所據(jù),南唐未能鞏固所占之楚地。 “都省坊”銅鏡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保大十三年至交泰元年(955~958),后周連續(xù)進攻南唐,李獻江以北、淮以南十四州,對后周稱臣,去年號,后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國力低落。 宋建隆二年(961)李死,子李煜(初名從嘉,937~ 978)繼位,復都金陵。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政治上昏庸。開寶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976年1月1日), 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亡。 吳越國 吳越國(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镠所建。都城為杭州。強盛時擁有十三州疆域,約為現(xiàn)今浙江全省、江蘇東南部和福建東北部。吳越國共有五位君主。 吳越國的歷代君主 太祖武肅王錢繆,(字具美 852年-932年 在位907年-932年) 世宗文穆王錢元瓘(字明寶 887年-941年 在位932年-941年) 忠獻王錢佐(字符佑 928年-947年 在位941年-947年) 忠遜王錢倧(字隆道 929年?-971年 在位947年) 忠懿王錢俶(字文徳 929年-988年 在位948年-978年) 吳越國的建立與滅亡 吳越國為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其創(chuàng)建人錢镠為杭州人,少時無賴,曾以販鹽為盜;后應募為兵,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劉漢宏、薛朗、董昌等勢力的過程中,占有了兩浙之地。唐昭宗天復二年(九○二年),封其為越王。九○四年,改封吳王。及朱溫建梁,始封其為吳越王。吳越地域狹小,極盛時,只轄有杭、越、湖、蘇、秀、婺、睦、衢、臺、溫、處、明、福十三州;另又設有鎮(zhèn)海、鎮(zhèn)東、中吳、宣德、武勝、彰武等節(jié)鎮(zhèn)。由于地狹兵少,實力不足,因此吳越一直以效忠于中原王朝為主要軍略。在唐亡之前,錢镠忠于唐朝;在朱溫篡唐建梁以后,他又效忠于后梁,由是亦從后梁得到了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后唐滅梁以后,錢镠又向后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憑此,吳越便有效地防御了周邊割據(jù)勢力對吳越國的侵擾。時錢镠一面向中朝稱臣,一面則自為小朝廷;其府署不僅稱朝廷、僚屬稱臣,而且還自立年號,共有天寶、寶大、寶正等三個年號,直到其子錢元瓘繼位,才改用中朝年號。同時,他還自行與新羅、渤海等國往來,又給他們行制冊、加封爵,儼然中朝一皇帝。雖然如此,錢镠勤于政事,了解民間疾苦,如筑捍海塘等水利工程,就頗得民心。九三二年,錢镠以八十一歲高齡去世,子元瓘嗣,勤政仍有其父之風。公元九四一年,元瓘死,子弘佐、弘倧先后嗣位。九四七年,吳越將胡進思廢其主倧,以其主弟錢弘俶嗣位。九七八年,錢俶(因避宋諱,去弘俶之“弘”字)上版籍于宋,吳越亡。從公元八九三年錢镠為鎮(zhèn)海節(jié)度使算起,至滅亡前后存八十六年。 楚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湖南歷史上唯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稱馬楚,又稱南楚、馬楚國、馬楚政權,長沙為王都。楚國創(chuàng)始人馬殷,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全盛時,轄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連、昭、宜、全、桂、梧、賀、蒙、富、嚴、柳、象、容共24州,下設武安、武平、靜江等5個節(jié)鎮(zhèn),即今湖南全境和廣西大部、貴州東部和廣東北部。楚自896年馬殷任命節(jié)度使到951年楚國滅亡,共存世56年,在湖南歷史上產(chǎn)生重要影響。通過戰(zhàn)爭,消滅了湖南境內割據(jù)勢力,實現(xiàn)了湖南的統(tǒng)一。馬殷政權時期,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lián)崾棵瘛?、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等政策,使百姓獲得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經(jīng)濟上,采取興修水利、獎勵農(nóng)桑、發(fā)展茶業(yè)、提倡紡織、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
十國
唐朝滅亡之后,中國歷史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jù)時代。在北方廣大地區(qū),軍閥混戰(zhàn)的結果是先后出現(xiàn)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較強大的王朝。與此同時,南方各地又陸續(xù)并存過九個較小的割據(jù)政權,即: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后蜀、南漢、南平及閩等九國;北方河東地區(qū)則有北漢勢力。史稱:“五代十國”。后唐末年,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獻給契丹,對中原北部邊防造成極大的威脅。
五代十國時期,大小統(tǒng)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社會經(jīng)濟、文化受到頗大影響。但在周世宗時,采取了許多改革措施,發(fā)動了北伐戰(zhàn)爭,為北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十國
吳 南唐 吳越 楚 北漢
南漢 前蜀 后蜀 南平(荊南) 閩
吳國(902~937)是五代時十國之一。楊行密所建。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楊行密為唐淮南節(jié)度使,據(jù)揚州。天復二年(902)受封為吳王。建都廣陵(即揚州),稱江都府。楊行密注意招集流亡,獎勵農(nóng)桑,使江淮一帶社會經(jīng)濟有所恢復。
吳最強盛時,有今江蘇、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佑二年(905)楊行密死,其子楊渥繼位,大權旁落。吳天祚三年(937)為南唐所滅。吳共歷4主,36年。
南唐
五代十國之一。李昪所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稱江寧府。盛時疆域三十五州,約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歷三主,前后約三十九年。
吳自楊隆演嗣位后,大將徐溫獨掌大權。后梁貞明四年 (918)起,徐溫養(yǎng)子徐知誥開始掌管楊氏政權,他進用人才,作了一些改革,收取人心,有步驟地取代楊氏。吳天祚三年(937)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稱皇帝,國號大齊,年號昪元。次年,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見南唐前主李昪)。
李昪即位后,繼續(xù)保境安民,不輕用兵。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社會生產(chǎn)有所發(fā)展。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jīng)海上與契丹貿(mào)易。與同時割據(jù)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于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別國昌盛。昪元七年 (943)李昪死,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燝(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保大三年 (945),南唐乘閩內亂,出兵滅閩,俘王延政。當時,吳越出兵與南唐爭地,戰(zhàn)爭的結局是:南唐得建(今福建建甌)、?。ń窀=ㄩL?。⒄模ń駥俑=ǎ┤?;吳越得福州(今屬福建);閩舊將留從效得泉州,南唐授留從效為清源軍節(jié)度使,承認其割據(jù)。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內亂,派兵滅楚,馬希崇降。但不久,楚國故地為周行逢所據(jù),南唐未能鞏固所占之楚地。 “都省坊”銅鏡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保大十三年至交泰元年(955~958),后周連續(xù)進攻南唐,李獻江以北、淮以南十四州,對后周稱臣,去年號,后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國力低落。
宋建隆二年(961)李死,子李煜(初名從嘉,937~ 978)繼位,復都金陵。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政治上昏庸。開寶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976年1月1日), 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亡。
吳越國
吳越國(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镠所建。都城為杭州。強盛時擁有十三州疆域,約為現(xiàn)今浙江全省、江蘇東南部和福建東北部。吳越國共有五位君主。
吳越國的歷代君主
太祖武肅王?錢繆,(字具美 852年-932年 在位907年-932年)
世宗文穆王?錢元瓘(字明寶 887年-941年 在位932年-941年)
忠獻王?錢佐(字符佑 928年-947年 在位941年-947年)
忠遜王?錢倧(字隆道 929年?-971年 在位947年)
忠懿王?錢俶(字文徳 929年-988年 在位948年-978年)
吳越國的建立與滅亡
吳越國為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其創(chuàng)建人錢镠為杭州人,少時無賴,曾以販鹽為盜;后應募為兵,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劉漢宏、薛朗、董昌等勢力的過程中,占有了兩浙之地。唐昭宗天復二年(九○二年),封其為越王。九○四年,改封吳王。及朱溫建梁,始封其為吳越王。吳越地域狹小,極盛時,只轄有杭、越、湖、蘇、秀、婺、睦、衢、臺、溫、處、明、福十三州;另又設有鎮(zhèn)海、鎮(zhèn)東、中吳、宣德、武勝、彰武等節(jié)鎮(zhèn)。由于地狹兵少,實力不足,因此吳越一直以效忠于中原王朝為主要軍略。在唐亡之前,錢镠忠于唐朝;在朱溫篡唐建梁以后,他又效忠于后梁,由是亦從后梁得到了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后唐滅梁以后,錢镠又向后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憑此,吳越便有效地防御了周邊割據(jù)勢力對吳越國的侵擾。時錢镠一面向中朝稱臣,一面則自為小朝廷;其府署不僅稱朝廷、僚屬稱臣,而且還自立年號,共有天寶、寶大、寶正等三個年號,直到其子錢元瓘繼位,才改用中朝年號。同時,他還自行與新羅、渤海等國往來,又給他們行制冊、加封爵,儼然中朝一皇帝。雖然如此,錢镠勤于政事,了解民間疾苦,如筑捍海塘等水利工程,就頗得民心。九三二年,錢镠以八十一歲高齡去世,子元瓘嗣,勤政仍有其父之風。公元九四一年,元瓘死,子弘佐、弘倧先后嗣位。九四七年,吳越將胡進思廢其主倧,以其主弟錢弘俶嗣位。九七八年,錢俶(因避宋諱,去弘俶之“弘”字)上版籍于宋,吳越亡。從公元八九三年錢镠為鎮(zhèn)海節(jié)度使算起,至滅亡前后存八十六年。
楚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湖南歷史上唯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稱馬楚,又稱南楚、馬楚國、馬楚政權,長沙為王都。楚國創(chuàng)始人馬殷,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全盛時,轄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連、昭、宜、全、桂、梧、賀、蒙、富、嚴、柳、象、容共24州,下設武安、武平、靜江等5個節(jié)鎮(zhèn),即今湖南全境和廣西大部、貴州東部和廣東北部。楚自896年馬殷任命節(jié)度使到951年楚國滅亡,共存世56年,在湖南歷史上產(chǎn)生重要影響。通過戰(zhàn)爭,消滅了湖南境內割據(jù)勢力,實現(xiàn)了湖南的統(tǒng)一。馬殷政權時期,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lián)崾棵瘛?、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等政策,使百姓獲得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經(jīng)濟上,采取興修水利、獎勵農(nóng)桑、發(fā)展茶業(yè)、提倡紡織、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
歷史
896年,唐朝朝廷任馬殷為武安軍節(jié)度使,奠定了他在湖南立足的根基。
907年,后梁封馬殷為楚王。
927年,后唐天成二年,正式冊封馬殷為楚國王,楚國正式成立。馬殷仿效朝廷體制,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國都,并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符其實的獨立王國,成為五代時期10個封建割據(jù)國家之一。
930年馬殷死,馬殷次子馬希聲繼位。
932年馬希聲死,馬殷子馬希范繼位。
947年馬希范死,馬希廣繼位。
950年馬希萼攻打長沙,馬希廣兵敗被殺。于是馬希萼自立楚王。
951年11月,南唐圖乘馬楚內亂,派大將邊鎬率軍進入楚國,占領長沙,楚滅亡。南唐還未站穩(wěn)腳跟,馬殷舊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繼續(xù)據(jù)有湖南。947年到951年的這段爭奪王位的戰(zhàn)爭,被稱為眾駒爭槽。
952年,王逵殺劉言控制湖南。
955年,部將潘叔嗣又殺了王逵;潭州軍府事周行逢又進軍朗州殺了潘叔嗣,湖南全境遂為周行逢所控制。
962年,行逢死,子周保權繼位,手下大將張文表起兵反叛。經(jīng)過惡戰(zhàn),周保權殺了張文表。此時趙匡胤已發(fā)動陳橋兵變即帝位,趁機揮軍南下攻占潭州。
963年,湖南完全并入宋的版圖。
楚之重商政策
據(jù)史料記載,馬殷“土宇既廣,乃養(yǎng)士息民”,由于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lián)崾棵竦谋>诚⒚裾?,同時奉行獎勵農(nóng)桑、發(fā)展茶葉、倡導紡織、重視商業(yè)貿(mào)易。馬楚利用湖南地處南方各政權中心的地理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與中原和周邊的商業(yè)貿(mào)易,采取免收關稅,鼓勵進出口貿(mào)易,招徠各國商人?!妒畤呵铩こ淠峦跏兰摇份d:“是時王關市無征,四方商旅聞風輻?!?
茶稅為當時楚國主要稅收來源,因此政府每年稅收“凡百萬計”。為促進茶葉的生產(chǎn)與貿(mào)易,馬楚政權采取“令民自造茶”、“聽民售茶北客”的寬松政策,讓百姓自己制造茶葉“以通商旅”。同時,馬楚政權全國各地設置商業(yè)貨棧(回圖務),組織商人收購茶葉(茶商號“八床主人”),銷往中原地區(qū)的商人,換回戰(zhàn)馬和絲織品。
由于馬楚政權重商政策,那時的潭州已成為南方最大的茶市,城市化水平有了較大的發(fā)展。當時手工業(yè)和礦冶業(yè)也比較發(fā)達,其時采取“命民輸稅者皆以帛代錢”后“民間機抒大盛”,長沙棉紡業(yè)也始于馬楚時期,其時楚地已種棉,故有胡三省之“木棉,今南方多有焉。于春中作畦種之,至夏秋之交結實,至秋豐其實之外皮四裂,中踴出自如綿。土人取而紡之,織之以布,細密厚暖,宜以御冬?!钡V冶業(yè)方面,楚時潭州境內丹砂礦的開采風行一時,據(jù)說州的東境山崩,“涌出丹砂,委積如丘陵”,主要用于作為涂料之用,楚王馬希范丹砂涂壁,“凡用數(shù)十萬斤”。
鑄造錢幣
為了發(fā)展商業(yè),馬殷采納大臣高郁的建議,鑄造鉛、鐵錢幣在境內流通。由于鉛鐵錢幣笨重,攜帶不便,商旅出境外貿(mào)易,大都“無所用錢”,往往在楚就地購買大量產(chǎn)品銷往各地,這樣楚地境內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通過“易天下百貨”,楚而變得富饒。當時楚國茶葉為與周邊的主要貿(mào)易產(chǎn)品。
君主列表
五代十國之楚國君主(907年-951年,沿用后唐年號)
順序 謚號 姓名 統(tǒng)治時間
無 文肅王 馬筠 無
無 莊穆王 馬正 無
無 景莊王 馬元豐 無
1 武穆王 馬殷 897年4月~930年11月
2 衡陽王 馬希聲 930年11月~932年7月
3 文昭王 馬希范 932年8月~947年5月
4 廢王 馬希廣 947年5月~950年12月[1]
5 恭孝王 馬希萼 950年12月~951年9月
6 無 馬希崇 951年9月~10月
備注:楚國之建立者馬殷實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jù)
注釋[1]:馬希廣于后漢乾佑三年(950年)十二月十二日被馬希萼所擒,合陽歷951年1月22日,兩日后,馬希萼登楚王位。
楚國滅亡后的武平節(jié)度使
姓名 在位時間
劉言 951年—953年
王逵 953年—956年
周行逢 956年—962年
周保權 962年—963年
北漢
五代時十國之一。一稱東漢。劉崇所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盛時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歷四主,共二十九年。
劉崇(895~954)先世為沙陀部人。他是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后漢隱帝時,劉崇官至河東節(jié)度使、太原尹。隱帝年少,大臣專權,劉崇見后漢政權不鞏固,便在軍事和財政上作了準備。乾□三年(950)十一月,樞密使郭威于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起兵。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隱帝兵敗為人所殺。郭威迎立劉崇子□。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后周,殺劉□。劉崇即據(jù)河東十二州稱帝,改名□,仍用后漢乾□年號(直到劉□次子承鈞嗣位三年后,始改乾□十年為天會元年,957),國號漢,史稱北漢或東漢。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之國。
北漢地瘠民貧,國力微弱。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北漢曾聯(lián)合遼兵,兩度進攻后周,但先敗于晉州(今山西臨汾);乾□七年又敗于高平(今屬山西),后周世宗柴榮乘勝進圍太原達月余。后周兵退后,劉崇卒。其子承鈞(后改名劉鈞,926~968)繼立,奉遼帝為父皇帝。此后,后周、北宋頻頻向北漢進攻。北漢勢蹙,屢靠遼兵增援才得以幸存。
河東十二州之地,盛唐時有二十七萬九千一百余戶。北漢建立后,戰(zhàn)事頻繁,兵役繁重,統(tǒng)治者強征十七歲以上男子為兵;又濫征賦稅以輸貢遼,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戰(zhàn)亂和苛斂。北漢亡時,在籍僅三萬五千二百余戶,為盛唐時的八分之一。
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宋太宗趙□ 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遼援軍,而后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992)被迫出降,北漢亡。
南漢
五代時十國之一。曾稱大越國。劉隱、劉巖兄弟所建。都廣州番禺(今廣東廣州),稱興王府;盛時疆域有六十州,約為今廣東、廣西兩省及云南的一部分。歷五主,共六十七年。
劉隱(874~911)原籍上蔡(今屬河南),一云彭城(今江蘇徐州)人,遷居泉州。父劉謙,唐末為封州(今廣西梧州東南)刺史,擁有上萬人的軍隊和成百的戰(zhàn)艦。乾寧元年(894)劉謙卒,不久,劉隱繼任封州刺史。天□ 二年(905),唐任劉隱為清海軍(嶺南東道)節(jié)度使。后梁開平元年(907)朱溫封劉隱為大彭郡王;三年,改封南平王;四年,又進封南海王。
唐末,嶺南士人云集,有的是為了避戰(zhàn)亂,有的是被流放嶺南的名臣后裔,還有因戰(zhàn)亂阻隔不得北返的任滿地方官。劉隱收用這三類士人為輔佐。他遣其弟劉巖 (889~942)率兵平定嶺南東西兩道諸割據(jù)勢力,控制了嶺南;西與楚爭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兩管(今廣西西部、南部及廣東部分地區(qū))。乾化元年 (911)劉隱卒。劉巖繼立,先后改名為陟、龔、□。后梁貞明三年(917) 劉巖稱帝于番禺,國號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劉巖有乾亨、白龍、大有三個年號。大有十五年 (942)劉巖卒,年五十四。其子劉玢(原名洪度,920~943)嗣位,年號光天。次年,玢弟劉晟(原名洪熙,920~958)殺玢自立,有應乾、乾和兩個年號。乾和六年(948)劉晟乘楚國內亂,派兵攻楚,至九年,得楚十余州。十六年 (958),劉晟卒,年三十九。其子劉□(原名繼興,942~ 980)嗣位,年號大寶。
劉巖在位時依靠士人治政,盡任士人為諸州刺史,還通過科舉,每年錄用進士、明經(jīng)十余人為官,避免了武職官據(jù)地稱雄之患。但劉巖及其繼任者均為荒淫殘暴之君,廣聚珠寶珍玩,大興土木。劉巖造昭陽殿時,以金為頂,以銀鋪地,還耗費大量珍珠、水晶、琥珀作裝飾。為了課斂重賦并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南漢統(tǒng)治者濫用酷刑,民眾不堪其苦。光天元年(942)七月,劉巖死后不久,博羅(今屬廣東)人張遇賢在循州(今廣東龍川西南)揭竿而起,自稱“中天八國王”,年號永樂。起義軍多次打敗南漢官軍,并自嶺南向北挺進到南唐的虔州(今江西贛州),以白云洞為根據(jù)地,擁眾十余萬人。次年,因敵我力量懸殊及叛徒出賣,被南唐軍所鎮(zhèn)壓。
劉□即位后,宦官壟斷了大權,朝政更加腐敗。宋開寶四年(即南漢大寶十四年,971),宋兵攻占廣州,劉 □降,南漢亡。
前蜀
五代時十國之一。王建所建。都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三十五年。
王建原為唐忠武軍將領, 后入為禁軍, 光啟二年 (886),出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大順二年(891) 攻占成都,據(jù)西川。乾寧四年(897),占有東川梓(今四川三臺)、渝(今四川重慶)諸州,遂有全蜀之地。天復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今陜西漢中)。三年,唐封王建為蜀王。后梁開平元年(蜀仍稱天復七年,907)王建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前蜀永平五年(915),王建又取秦(今甘肅秦安北)、鳳(今陜西鳳縣東)、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康縣)四州,擴境至大散關。天漢元年(917),王建改國號為漢。次年,復號為蜀(見前蜀高祖王建)。
唐末大亂,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王建多加錄用,有的被任為宰相,但實權常由宦官和王建養(yǎng)子掌握,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有時互相廝殺。永平三年,太子元膺便在一場斗爭中被殺。光天元年 (918),王建死,子王衍(899~926)繼位。
前蜀建立后,很少有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社會生產(chǎn)基本上能正常進行,但王建統(tǒng)治時賦稅已很繁重。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游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 (925),后唐莊宗李存□發(fā)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后來,王衍被送赴洛陽,中途被殺。
后蜀
五代時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四十年。
同光三年(925)后唐滅前蜀,以孟知祥(874~934)為西川節(jié)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頓吏治,減少苛稅,境內漸安。長興三年(932),知祥殺東川節(jié)度使董璋,得東川地。四年,封為蜀王。后唐閔帝應順元年 (934)知祥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后蜀。同年,孟知祥死,子孟昶(919~965)繼位,仍用明德年號,明德五年(938)改元廣政。
契丹滅后晉時,秦(今甘肅秦安北)、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三州附后蜀。后蜀又攻取鳳州(今陜西鳳縣東),疆士遂與前蜀相同。廣政十八年(后周顯德二年,955),秦、階、成、鳳四州又為后周攻占。北宋乾德三年(965)發(fā)兵攻蜀,孟昶降,后蜀亡。同年,孟昶卒。
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統(tǒng)治時期,境內很少發(fā)生戰(zhàn)爭,社會經(jīng)濟有所發(fā)展。后蜀與南唐同為五代時期經(jīng)濟文化較發(fā)達的區(qū)域。后蜀宰相毋昭裔與趙崇祚輯唐、五代詞五百首為《花間集》,對后世影響很大。毋昭裔還曾出私財百萬營學館,并奏請雕版刻印“九經(jīng)”,蜀主從之,“由是蜀中文學復盛”。當時節(jié)度使往往兼領禁軍,住在成都。孟昶嗣立后,命文臣出任這些地區(qū)的知節(jié)度事,這一措施,開宋代削弱藩鎮(zhèn)的先例。
荊南國
荊南又稱南平、北楚,五代時十國之一。高季興所建。
后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高季興任荊南節(jié)度使。當時荊南所轄的10州為鄰道侵奪,只有江陵一城。高季興到任后,招集流亡,民漸復業(yè),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輔佐,暗中準備割據(jù)。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受后唐封為南平王,史稱荊南或南平。后唐滅前蜀以后,高季興得到了歸、峽二州。他本欲奪取夔、忠、萬等州,終不敵后唐而作罷。
荊南雖地狹兵弱,但卻是南北的交通要沖。其時南漢、閩、楚皆向后梁稱臣,而每年貢奉均假道于荊南;因此高季興便邀留使者,劫其財物。至南漢、閩、楚各稱帝后,高氏對南北稱帝諸國,一概上表稱臣,以獲取賞賜和維持商貿(mào)往來,由是被諸國視為“高賴子”。公元929年,高季興死,后唐明宗追封他為楚王,故南平又稱北楚。據(jù)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帶,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其子高從誨繼立,后經(jīng)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繼沖,于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納地歸降。
由高季興公元907年擔任節(jié)度使至荊南公元963年亡國,前后歷五十七年。
閩國
閩國是五代時十國之一。王審知所建。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王審知兄弟攻占福州,并逐漸據(jù)有福建全地。王潮被唐政府授職為福建觀察使,不久升為威武軍節(jié)度使。乾寧四年十二月(陽歷為898年1月)王潮死,其弟審知受封為瑯琊王。后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受后梁封為閩王。王審知稱臣中原,交好鄰國,提倡節(jié)儉,減輕賦役,以保境息民為立國方針,他還建立學校,獎勵通商。在他在位期間,閩地的經(jīng)濟、文化都得以迅速發(fā)展。后唐長興四年(933年)審知子王延鈞稱帝,建都長樂(今福建福州),國號閩,年號龍啟。延鈞弟王延政于943年在建州(福建建甌)稱帝,國號殷,年號天德。天德三年(945年)王延政復國號為閩。不久,閩即為南唐所滅。閩共歷6主37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9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