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后期,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發(fā)生了太子之爭。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因謀反事泄而被廢,李泰、李治對太子之位展開了最后斗爭。
李治的禮法地位和政治實力都比不上哥哥李泰,可是貞觀太子之爭最后勝利者卻是李治(唐高宗)。而李治獲勝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舅舅、凌煙閣第一功臣長孫無忌對李治的大力支持。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李泰、李治都是長孫皇后的親生兒子、長孫無忌的親外甥,他們誰當太子都不會影響長孫無忌的國舅地位。既然如此,長孫無忌為什么堅決反對魏王李泰當太子呢?
首先,在貞觀太子之爭中,李泰的奪嫡方針有些過于討好唐太宗,與大臣的關(guān)系走得不是很近。因為長孫無忌之前被長孫皇后長期壓制,所以李泰與長孫無忌的關(guān)系不如李治親近。
其次,由于各種原因,李泰魏王陣營的主要成員大多是以文臣書生組成的,其中不少核心成員都是原來李建成的舊部,比如王珪、韋挺。而長孫無忌與這些大臣的關(guān)系一直不好,互有競爭。
最后,長孫無忌支持李治當太子并不是出于親情,而是為了能在唐太宗去世后獲得首席托孤大臣的權(quán)位。對于長孫無忌來說,支持哪個皇子當太子的關(guān)鍵是看哪個太子比較容易被自己控制。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在朝廷中勢力很小、性格“軟弱仁孝”的李治肯定要比朝中勢力很大、性格又“兇險”的李泰好控制。只是長孫無忌沒有想到,李治的真實面目比李泰要可怕得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0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