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非常喜歡畫畫,尤其雅好山水,清代書畫著錄《石渠寶笈》中就保留了不少他的畫作。近代李放的《八旗畫錄》中說:“(乾隆)用筆中鋒法兼草隸,古秀渾逸,天機洋洋。老勁過于沈周,清雋駕于宋元,趙孟頫、王冕、陳淳無足道也?!边@番吹捧顯然過于夸張,但乾隆在諸多吹捧中產(chǎn)生幻覺,認為自己真是畫壇天才。
清代筆記《嘯亭雜錄》中載,乾隆常去宮廷畫院“如意館”看畫師作畫,一旦發(fā)現(xiàn)有人畫得不好就親自上手去教。宮廷畫師全是從社會各階層選拔的優(yōu)秀人才,其中不乏周鯤、董邦達等名家,但乾隆指點他們毫不“手軟”。
在“畫霸”乾隆的干涉下,如意館缺少宋代畫院的文人氣息,畫師更像畫匠,完全按乾隆的意愿調(diào)整創(chuàng)作風格,成了妥妥的“乙方”。此外,他們還充當室內(nèi)設(shè)計師,根據(jù)乾隆的腦洞為大小殿宇繪制陳設(shè)及裝潢圖稿。
此外,乾隆喜歡組織畫師進行“命題考試”,尤其喜歡讓他們模仿古代某位名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于是,“仿畫”成了清代宮廷畫的常見模式。他還喜歡規(guī)定畫作的內(nèi)容、題材和形式,如“八駿圖一張”“宣紙山水畫一張”“畫冊頁一冊”等,留給畫師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很小。
“合作畫”是古代文人畫常見的模式,如黃公望、王蒙合作的《竹趣圖》等,但乾隆不讓畫師根據(jù)彼此的旨趣合作,而是他覺得誰哪里畫得好,就讓誰畫哪里,甚至人物的衣紋都要專門安排人來畫。在繪制過程中,他一旦有所不滿就隨時更換畫師。這種合作畫成了清代宮廷畫的特殊產(chǎn)物,集中表現(xiàn)了乾隆的“審美理想”,顯得不倫不類。
作為“自戀狂”,乾隆常讓畫師根據(jù)現(xiàn)實事件或場景作畫,力圖渲染太平盛世,《西域輿圖》《乾隆南巡圖》《平定回部獻俘禮圖》等都是這種帶有強烈政治性的畫作。當然,畫作主題也有虛構(gòu)的,如著名的《盛世滋生圖》(也稱《姑蘇繁華圖》),就是畫師徐揚的想象之作,但畫中的絲綢店、染料店、蠟燭店等在當時確實存在。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的“天朝自豪感”一發(fā)不可收拾,讓一眾畫師創(chuàng)作了至少四個版本的《萬國來朝圖》,半真半假地描繪了各國使臣前來進貢的場景。這些使臣姿態(tài)謙卑,服飾亂七八糟,根本不符合現(xiàn)實,但乾隆對此非常滿意。在《平定西域獻俘禮圖》中,西域各國爭先恐后地向大清俯首稱臣,乾隆“中原正統(tǒng)”的思想展露無遺。
乾隆三十二年冬,北京下了一場大雪,乾隆心情大好,直呼“瑞雪兆豐年”,一口氣寫了20首詩。之后尤覺不足,又讓宮廷畫師徐揚根據(jù)這些詩畫了一幅《京師生春詩意圖》。這幅畫采用鳥瞰式構(gòu)圖,幾乎描繪了京師的全貌—當然,乾隆的20首詩也穿插其中,畢竟他最喜歡這種“喧賓奪主”的題詞或蓋章。
眾所周知,乾隆的藝術(shù)理念和審美追求“自成一家”,驕傲且固執(zhí),在這種“文化獨裁”的氛圍中,無論宮廷畫師還是文臣才子,都只能乖乖地做好“乙方”,時刻注意收斂個性。
這幅畫是《心寫治平圖》,也叫做《乾隆帝后妃嬪圖卷》 ,是意大利畫師郎世寧畫的。郎世寧是天主教的教徒,在康熙年間來到中國傳教。因為畫功了得,就成為了清廷的御用畫師之一。
在他的筆下畫出了很多優(yōu)美的圖卷,也讓當時的人們審美提高了不少。郎世寧也可以算是元老級的畫師,他一共經(jīng)歷了三代帝王:康熙、雍正和乾隆。
郎世寧想要給乾隆作畫,但是當時的人們認為人只有在過世的時候才會找人為自己作畫。如果活著的時候畫像,這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如果被大臣們知道了,那肯定是要紛紛阻止的。
郎世寧為了說服乾隆就告訴他在西方國王們都會讓畫師幫忙作畫,將畫好的畫掛起來讓臣子們瞻仰和朝拜。乾隆被郎世寧給說動了,于是就答應(yīng)給他做模特,讓他作畫。
在郎世寧畫完了畫像之后,乾坤覺得他畫得非常好,把他畫得氣宇軒昂,看起來就英勇帥氣。乾隆想了想,郎世寧的畫功這么好,那干脆把他的皇后以及十一位愛妃都畫到畫像上。
于是,就叫來了皇位和十一位妃子,都添加到了這幅畫像上。不過畫雖然是畫好了,但畢竟是瞞著大臣偷偷畫的,根本不敢給人知道。在畫好之后,乾隆沒有敢把畫像真的裱起來,而是命人將其收了起來。
這幅畫像乾隆自己一生也只看過三次,第一次是在作畫完成之后,第二次是在乾隆七十大壽的時候,第三次就是在他即將退位的時候。
因為不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幅畫像的存在,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乾隆就下了命令,誰也不可以偷看。如果誰敢私自偷看,那就要殺了他!后來,這幅畫就一直被收藏在圓明園當中。
清朝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大一統(tǒng)王朝受到了許多人的好奇,乾隆作為清朝名帝,他的形象也為非常多后人所關(guān)注,在影視作品中帝王往往是偉岸挺拔的。
可是,在一幅意大利畫家對乾隆皇帝的畫作里,他的形象卻與我們想象的有所不同,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一、功過參半的乾隆帝
大家都應(yīng)該應(yīng)說過康乾盛世,乾隆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位皇帝自然獲得了極大關(guān)注,可他也做了一些為后世埋下隱患的事情,所以非常具有爭議。乾隆也是中國歷史上統(tǒng)治最久的一位皇帝,足足在位60年。
乾隆皇帝對當時的盛世是十分自豪的,認為自己有非常多功勞,當然諸如平定叛亂,奪回疆土之類的事情確實是有功的。但是后來因為好戰(zhàn)使百姓生活愈發(fā)艱難,文化上的專制又為中國近代思想落后埋下隱患,可謂是功過參半。
二、意大利畫家
郎世寧是一名來自歐洲的傳教士,雖然清朝當時閉關(guān)鎖國,但是卻很樂意傳教士來中國參觀,一為對西方事物感興趣,二為向他們展示天朝上國的實力。
郎世寧受到皇帝優(yōu)待,被允許進入宮中專職繪畫,經(jīng)歷了康、雍、乾三個朝代,可謂是見證大清由盛轉(zhuǎn)衰的全過程,他的畫意義非凡。
乾隆對其欣賞有加,因為自己也喜好繪畫寫作,便將郎世寧任為宮中首席畫師,關(guān)系十分親密。
而郎世寧則也與乾隆皇帝畫過自畫像,其中最著名的一副便是《乾隆皇帝大閱圖軸》。里面的乾隆皇帝騎在馬上,氣宇軒昂,身披金甲,甚是威武。
三、乾隆的真實相貌,令人驚嘆不已
但是其實最真實的卻是那副《乾隆皇帝半身冬裝像》,這幅畫是郎世寧為乾隆皇帝私下畫的,并不外展,所以十分寫實。
這幅畫里的乾隆皇帝已經(jīng)40歲,但那時乾隆帝就已經(jīng)有了八字胡和長長的鬢發(fā),面容較為顯老,雖然眼神非常有力,但是顏值其實比較一般,并不像公開畫和史料中那么英俊,而且臉也比較瘦長,鼻子彎彎的面色不是很有精氣神,可以說和大家所期望的相差甚遠。
當然,這幅畫也是經(jīng)過許多專家鑒別的,在參考以往畫作和史料后,確認《乾隆皇帝半身冬裝像》是郎世寧的真跡,所以說這幅畫可以說是留下來的最接近乾隆真實樣子的畫了。
當然,總是乾隆皇帝的顏值并不如很多人所期待,但是這幅畫仍有重要意義,曾經(jīng)有業(yè)內(nèi)人士說過,古代帝王畫一般都是正面,而這副畫竟是皇帝側(cè)顏,屬實罕見,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
總結(jié)
雖然帝王在我們的傳統(tǒng)印象中是高大威武的,但是那更多的是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的夸張化,也是為了符合觀眾或者讀者的審美需求,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帝王也是人,他需要做的是如何治理好國家,而不是在意自己的樣貌,合格的好皇帝只會看他的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