謚號是過去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的一種稱謂,是對其生前功績與品行的蓋棺定論。根據(jù)《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先秦時期,周天子及各諸侯國君、夫人、卿大夫等皆有謚號。而自秦始皇一并天下后,認(rèn)為由臣子給先君評定謚號,是“以子議父、以臣議君”乃大不敬。于是,廢除了謚號,其自號始皇帝,其以后稱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然而秦朝國祚不長,自漢建立后,又恢復(fù)了謚號制度。
“謚號”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俗話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古人尤重“身后名”,而這謚號就是對其生前功績與品行的蓋棺定論。故而,謚號也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較為精深的學(xué)問。我們根據(jù)秦朝以后的歷朝開國皇帝的謚號,可以發(fā)現(xiàn)開國皇帝的謚號,始終圈定在此三個字之內(nèi),這又是為何呢?
漢朝,劉邦,謚號“高”。劉邦的謚號,一般人都會弄錯,通常人都提“漢高祖劉邦”?!澳衬匙妗?、“某某宗”都為廟號,而“某某帝”才為謚號。唐朝以前的皇帝,通常都稱““某某帝”,也即“謚號”。唐朝及唐朝以后的皇帝才通常稱“某某祖”、“某某宗”,也即廟號。而劉邦的謚號為“高皇帝”,廟號為“太祖”,劉邦應(yīng)該被稱為“漢高帝”(唐以前的通行稱謂),或者“漢太祖”(唐及唐以后的通行稱謂),或者稱“漢太祖高皇帝”。而“漢高祖”的稱謂,其實(shí)是不倫不類,將廟號與謚號相混雜了。
曹魏,曹丕,謚號“文”。曹魏的實(shí)際奠基者為曹操,在曹操晚年,有人勸其稱帝。但是,曹操做了一輩子的漢臣,也實(shí)在不好拉下臉皮稱帝,便說道:“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然而,其子曹丕稱帝后,卻給曹操上了“武皇帝”的謚號。曹丕死后,其謚號卻為“文皇帝”。
晉朝,司馬炎,謚號“武”。晉司馬氏的江山,歷經(jīng)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是歷朝開國皇帝中,最虛有其名的。其父司馬昭生前,便不怎么看好司馬炎,而想立其次子司馬攸為世子,后因遭大臣們反對而終止。司馬炎窮奢極欲,又無政治遠(yuǎn)圖,晉朝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災(zāi)難,理該由司馬炎埋單。
南朝宋,劉裕,謚號“武”。南朝齊,蕭道成,謚號“高”。南朝梁,蕭衍,謚號“武”。南朝陳,陳霸先,謚號“武”。隋朝,楊堅(jiān),謚號“文”。
唐朝,李淵,初謚為“太武”,其后,改謚為神堯皇帝,而后又改為“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自唐朝以后,科舉制日益成熟,使得朝廷得以建立一套服務(wù)於“中央皇權(quán)”的官僚體制。徹底打破了世族壟斷仕圖的局面,從而加強(qiáng)了中央集權(quán)。權(quán)力的過度集中,使得圍繞著“至高無上皇權(quán)”的種種無底線奉承之詞也就應(yīng)運(yùn)而生。如《笑傲江湖》中的“文成武德、仁義英明圣教主”等本質(zhì)上也屬“謚號”,不過是“活人”已經(jīng)開始享受這被奉承的滋味了。
唐朝以后的帝王謚號,越來越長,到了明清時期,已經(jīng)長達(dá)二十多字了。故而,對帝王的稱謂也只好變了,而改稱其廟號或者年號(明清)。而明清皇帝的
五代時期,略過,謚號大抵皆含“文”或“武”。宋朝,趙匡胤,初謚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加謚為“啟運(yùn)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元朝,跳過,不離“文或武”。明朝,朱元璋,謚號為“開天行道肇紀(jì)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其謚號核心在“高”。因此,朱元璋也通常被明朝人稱為“太祖高皇帝”。清朝,亦不離“文或武。
歷朝的開國皇帝謚號,皆不離“文”、“武”、“高”。而在先秦時期,“高”的謚號卻并不常見,最為常見的謚號為“文”、“武”。何謂“文”?根據(jù)“謚法解”:經(jīng)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xué)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等。何謂“武”?剛彊(通“強(qiáng)”)直理曰武;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貶義)等。
而“文”,通常表示“文治”,也多用於文臣的謚號,例如“文正”、“文忠”等等。“武”,通常表示“功業(yè)”,也多用於武將的謚號,例如“武穆”、“武襄”等等?!拔奈渲馈?,一張一弛,原是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國家的不同理念,而周文王、周武王都是極為難得的“圣明之君”。故而,“文”、“武”都是謚號中的最上等。但“武”,有時已有貶義的意味,如漢武帝的謚號,就有窮兵黷武的意思。那何謂“高”呢?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等等。“高”的謚號,已經(jīng)可以說是另創(chuàng)一個“高度”了,屬至高的謚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1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關(guān)于民國期間的七個冷知識點(diǎn),當(dāng)時的國···
下一篇: 尉遲恭是什么結(jié)局他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