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92年,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而創(chuàng)立幕府體制后?!罢饕拇髮④姟北愠伞拔浼摇钡淖罡吖俾?,而代替天皇實控天下。那么作為武家出身的豐臣秀吉,為何要放棄“征夷大將軍”的官職,而謀求“關白”呢?
許多人都認為乃是豐臣秀吉的出身低,沒有源氏、平氏的血統(tǒng)。致使豐臣秀吉沒有開創(chuàng)幕府的資格,只得退而求其次。其實,絕非如此。在日本戰(zhàn)國時代,為抬高門第而偽造家世的也不乏其人。雖說,豐臣秀吉的出身太低,偽造起來也沒有太大的信服力。但是,日本的家名是可以轉讓的。例如,關東管領上杉憲政逃到越后,就將關東管領職、系圖、重寶等一起轉讓給了上杉謙信(原為長尾氏)。
再則,豐臣秀吉在給大明、朝鮮的文書中,就自稱“平秀吉”。所以,沒有源氏、平氏的血統(tǒng),并不是豐臣秀吉沒有開創(chuàng)幕府的原因。其實,開創(chuàng)幕府憑的就是實力,而絕非名門高第那些虛的。只要豐臣秀吉想要,什么樣的家名都不是問題。豐臣秀吉就曾想認近衛(wèi)前久(藤原氏,五攝家)為義父,以便向朝廷索取“關白”的封號。然而,其最終還是放棄此種想法,該而要求朝廷賜予其新的姓氏。于是,朝廷便賜予其“豐臣”的姓氏。豐臣秀吉既能認近衛(wèi)前久為義父,當然,更可以找一位家名高的源氏、平氏長者為義父。
而豐臣秀吉為何放棄“征夷大將軍”,而謀求“關白”呢?這主要是“征夷大將軍”的名號也并非那么神圣。自應仁之亂后,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從而開啟了日本戰(zhàn)國時代。而隨著室町幕府的勢力日益衰弱,“征夷大將軍”的名號也就越來越不好使了。而豐臣秀吉平定了全日本,從長期的戰(zhàn)亂中感受到了幕府體制的弊端,既而謀求一種新的統(tǒng)治方式。這才應是豐臣秀吉放棄征夷大將軍,而謀求關白的原因。
那何謂關白呢?關白一詞,起源於中國,見《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諸事皆先關白光(霍光),然后奏天子”。霍光輔政是歷史上極為著名的故事,而日本的政治與詞匯多受我國的影響。關白的原意,甭管什么事,先告訴我。關白也并非官職,日本的律令制度下的最高官位的太政大臣,其下依次為左大臣、右大臣、內大臣。此為太政宮(主持政事)的四大長官,也唯此四大長官才有資格當上關白。
天皇年幼時,由太政宮的某位大臣主持政事而稱攝政。待天皇成年親政后,攝政改稱關白,依舊主持政事,而天皇無實權,此即為“攝關政治”。而日本的公家(朝廷)雖無實權,但具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豐臣秀吉見“征夷大將軍”的金子招牌在戰(zhàn)亂時期,也并不實用。便謀求了“關白”的名號,其既具“武家之實”(事實上的大名之長),又具“公家之名”(朝廷之名)。
而幕府體制,卻具有天然的弊端,既對抗公家。幕末時代,就曾掀起了一場“公武合體”運動,企圖打壓當時日益高漲的尊皇攘夷勢力,而強化幕府的地位。然而,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倒幕運動,即是西南強藩以尊王(公家)為旗幟,打著“大政奉還”的旗幟而進行的。就連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其自小受盛行的“尊王學說”的影響,而自覺是“亂臣賊子”。
可見,豐臣秀吉放棄征夷大將軍,而謀求關白的封號,以求“公武合一”的新式統(tǒng)治,是較為遠見的。而德川家康之所以沒有跟隨豐臣秀吉的路線,乃是其名義上仍屬豐臣氏的家臣,而關白的職位卻在豐臣家,其只能走“征夷大將軍”的舊路。而豐臣氏丟失江山,系其自身的原因,并非“關白”這種“公武合一”的政治架構之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1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存孝的生平怎么樣他都經歷哪些事情
下一篇: 封常清為什么遭人陷害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