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唐代宰相裴度為何辭相,真相原來是這樣,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裴度這個人物,可以用大起大落來形容他。唐憲宗時曾為宰相,后為皇甫镈所構陷而被降職;之后又再次就職宰相,不久被卑劣之人在中間挑撥是非,被降職到山西道;寶歷年間再次入朝輔政,穆宗死后迎立文宗登位,但因功高望重而被朝廷等人所嫉妒又被降職。裴度覺得與小人同列是可恥的,這原因出自他初次任職宰相期間,所謂的“小人”,指的是皇甫镈與程異這兩個人。
視皇甫镈、程異為“卑劣之人”,都不算冤枉了這兩個人。他恥與卑劣之人為伍,自是也有他的原因?!柏杀傲又嘶实垡坏┌阉旁谙辔?,中外嘲笑;臣要是再不退,天下謂臣無恥”,這是他自己說的,他怕被天下人視為此等卑劣之人的同類人。但除了這個之外,我以為至少還有兩條:為相者當有曠世之才,如今卻連“多次進馀羨”者也能為相,這是對相位的不看重,再當這樣的宰相,沒有什么意思,此其中一個;第二,卑劣之人多有小旮旯,不會琢磨事卻專門琢磨人,正派人一個不留神,就會被他們算計,因而不得不“橫站”,這宰相也很難再當?shù)孟氯?。這種擔心并不是多余的。唐憲宗沒有準許裴度的辭職申請,但裴度日后終究還是遭了皇甫镈的暗算。
史書上有記載的:“淮西已經平,上浸入驕浪費;皇甫镈,程異知曉其其用意,數(shù)進馀羨,因為這樣而得寵。又重金私交吐突承璀,上遂以為相。制下,朝廷人員為之驚訝,至于市道負販者也嗤之?!边@里說到的“馀羨”,大概始于唐德宗的時代,這是藩鎮(zhèn)們販賣商品(即如今所說的當官倒爺),用加重國家稅等方式聚集的財物在他們私吞后所剩下的部分。他們看到“上浸驕侈”而逢迎他的愛好,以這個來討好皇上,以此獲得恩寵,得到宰相的高位,就難怪連市井小民都要啞然失笑了。裴度絕不與卑劣之人為伍,之后他請求辭相。
裴度提出辭職請求,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耿直勸諫或斗爭的另外一種表達。假如唐憲宗因此覺悟過來,杜絕卑劣之人,我想,他或許就會收回自己的辭職報告,但這種行為很容易被人看作為不能與人相處。唐憲宗就因此而“以度為派別”,還對包括皇甫镈、程異在內的宰相們說:“人臣當政有能力便可,為什么不能立派別?”對此,裴度是這樣回答的:“物品以類別相聚,人是以群來區(qū)分,君子、卑劣之人志趣同者,那肯定是會在一起的。而君子這些人,重視的是品德;卑劣之人為徒,謂之派別;外表看起來雖然相似,實際相差懸殊,在圣主應能辨別兩者所為邪正耳?!边@就是裴度的“派別”論,論得十分精彩。如果不是因為礙于皇上的臉面,他或許會說的更加痛快淋漓:你自己正邪都分不清,難道還要我與卑劣之人同流合污?
然而,身處官場,能都不與卑劣之人相處,實在是避免不了。裴度三次拜相,都都碰上卑劣之人,直到他的年老之時,因當時官宦獨掌權力,索性辭退官職退居洛陽,常詩人觴泳其間時,才達到了“君子為徒”的境界。但此時的裴度,過的已經是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了。
因此,我想順便說說唐憲宗。在唐太宗的歷代繼承人中,唐憲宗其實還是很不錯的一個皇帝。他在位十五年間,“唐之威令,幾乎復振”,被史家稱為“中興之主”。但遺憾的是后期“任用非人,不終其業(yè)”。這其實也是一種因果關系。賢與不賢,確乎水火不容,難以為伍。用一卑劣之人而眾卑劣之人競相效仿,而導致諸君子心寒心灰。如此,怎能不自食其果,自毀其業(y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3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武則天為什么要重用奸臣李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