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封建朝代,這個朝代的歷史也就比別的朝代的更容易考證,但是一般而言,歷史都會對第一任皇帝、對國家貢獻大的皇帝更加寬容。而且記載的一般也都是他個人的成就這些,所以對于這些皇帝的兒子這些記載的就沒那么齊全了。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本應(yīng)是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皇長子豪格,終究與皇位無緣。按照以往的慣例來說,豪格身為皇太極的大兒子,他應(yīng)該是最有資格在皇太極死后繼承皇位的。而且豪格本人在大臣中也頗有威望,皇太極也是挺喜歡自己這個大兒子的。那么為何豪格最終還是與皇位無緣,這中間發(fā)生了什么。
說起豪格,他似乎是個天生的武將,領(lǐng)兵打仗這些事他特別在行,但是僅限于軍事方面,在政治方面,他還是有所欠缺。對于官場上的爾虞我詐,豪格也不是不清楚,但是常年在外打仗,他對于這些事多少有些不屑??墒莾H僅就是這個原因就把豪格踢出了繼承人的陣營難免有些冤。
豪格這一生都把自己的青春貢獻給了滿清,最終卻沒有得到自己本該得到的東西,說起來確實有些可惜。總結(jié)起來豪格不能繼承皇位的原因無非就有兩個,一是皇太極死之前根本就沒有立下遺詔說要選誰為自己的繼承人,他把這個難題留給了自己的后代,同時也把自己的兒子兄弟推上了風口浪尖。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官員都自稱是馬背上長大的,所以他們也很看重個人的實力,只要拳頭夠硬,還是可以繼承皇位的。按理來說,豪格本身也是一名實打?qū)嵉奈鋵?,而且還戰(zhàn)功赫赫,他還是這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其實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由于豪格實力太強。
但是當時的多爾袞實力也與他不相上下,只要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繼承皇位,都可能會引起戰(zhàn)爭。于是這兩人最有希望成為繼承人的反而早早別人踢出了繼承人行列,想想也沒錯,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當了皇帝,那些不支持新任皇帝的人會有好果子吃嗎?
就像現(xiàn)在工作一樣,如果跟誰一起干,工資都一樣拿,是沒有人會在乎領(lǐng)導是誰的,只是如果光是丟了飯碗還是小事,因此連性命都賠進去了的話,那就太不值得了。在清朝早期,那些所謂的官僚體制還沒有真正成型,當時還是貴族體制。
王公貴族是有很大的實權(quán)的,而且他們都有自己的土地、官吏這些,更主要的是這些人還不歸皇帝管。這也是為什么豪格實力如此強大,還不如那些官員有話語權(quán)。所以處于對當時的政局考慮,官員一致推選了年僅六歲的福臨即位。
不得不說抱團的作用還是挺大的,就是因為官員們的抱團,豪格才與皇位擦肩而過。但是雖然豪格本人實力不弱,也是皇長子,但是他并不是皇后所生,也就是說他并不是嫡長子。僅僅是因為不被親王認可,就失去了本該自己擁有的東西,估計豪格自己也沒想到自己竟被平日里不放在眼里的人擺了一道。
他這一生還是挺可悲的,就這樣硬生生的被剝奪了繼承權(quán)。其實豪格的競爭對手多爾袞已經(jīng)放棄了皇位之爭,他也支持皇子繼位,但是他指的皇子是福臨,他也知道,如果豪格繼承皇位,自己以后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他選擇了對自己威脅更小的福臨。本應(yīng)是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皇長子豪格,終究與皇位無緣。
皇太極在世時,靠八個鐵帽子王統(tǒng)治。所謂“鐵帽子王”,就是和碩縣的“世襲無用”王。清朝的八大天王分別是:李代善太子、瑞太子多爾袞、盂縣公、蘇縣公、成澤、結(jié)二郎、克勤郡王、順城郡王德宏。
1643年9月21日,天空萬道,紅日當空。黃泰意氣風發(fā),整天處理政務(wù);夜里,烏云升起,雷聲隆隆,崇德皇帝突然駕崩。王儲年僅52歲,英年早逝。他死前什么都沒留下。這個國家不能沒有你。小法庭的當務(wù)之急是解決誰將繼承這一偉大制度的首要問題。
理論上,所有的八個王子都有權(quán)繼承這個偉大的制度。圍繞王位繼承肯定會有一場斗爭。據(jù)《清史稿》年記載,唐太宗有“未定嗣”和“王氏兄弟爭亂守器”。這場戰(zhàn)役的兩個主角是皇太極的弟弟太子睿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太子蘇豪格。
清太宗長子郝,相貌不凡,精神矍鑠,身強力壯,久經(jīng)沙場,為軍隊建設(shè)立下了汗馬功勞。按照“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原則,霍格繼承這一制度是合理的,也是符合邏輯的。但年輕的清廷并沒有“立身”的傳統(tǒng)。
兩個舉著黃旗的權(quán)臣,直接受皇太極控制,主張擁侯繼承大位。圖爾克、索尼、圖雷、西漢、宮岱、譚泰、塔贊等朝廷官員訪蘇,表示支持。
豪格蒸餾器
受人尊敬的藍色旗手鄭親王杰哈朗也傾向于讓豪格站在旗桿上。在實力上,豪格得到了黃征、鑲黃旗和藍旗的支持,在藍旗將領(lǐng)的支持下,他在軍事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
當時皇太極的二哥戴珊最有威望。他認為豪格是“天皇長子,大統(tǒng)領(lǐng)袖”。所以支持霍格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漢族傳統(tǒng)的“站起來”觀念的影響。有這么多朝臣,霍格覺得勝利是有保證的。他以為朝圣大廳里的龍椅是他自己的。
多爾袞,比豪格小3歲,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豪格的叔叔。14歲那年,父母雙亡。努爾哈赤曾經(jīng)擁有使他成為儲君的遺產(chǎn),但是仁慈從他身邊溜走了。16歲那年,多爾袞跟隨哥哥皇太極,身著戰(zhàn)袍,跳下馬背,彎弓。在鄂木嶺之戰(zhàn)中,多爾袞首次出現(xiàn)在神武,獲得“摩根代綠”稱號。清朝天聰、崇德年間,多爾袞幾乎參加了其弟皇太極組織的所有重大戰(zhàn)役,軍事上戰(zhàn)功卓著。
1636年,清廷仿明朝設(shè)置六部。多爾袞掌管吏部,貝勒是太子和碩睿。多爾袞曾建議皇太極深入明朝疆域,圍攻北京,阻止明朝援軍入關(guān),摧毀明朝駐軍,掠奪財物、人畜,消耗朱明王朝國力,動搖明朝統(tǒng)治基礎(chǔ),伺機入主中原,奪取中國國力。多爾袞的主導作用非常突出,顯示了政治家、軍事家的才能,受到皇太極的高度重視。
在爭奪皇位的天平上,多爾袞與豪格并駕齊驅(qū),但他因為與皇位擦肩而過而在心中積攢已久的野心,讓他不想錯過第二次機會,在競爭的勢頭中擊敗了豪格。
皇太極死后七天,也就是黎明時分,舉著兩面黃旗的大臣們在大清門宣誓支持郝繼承皇位,并在崇政殿部署了兩面黃旗、芭芭拉、弓箭、環(huán)衛(wèi)。停止戰(zhàn)爭的圖爾克將指揮他的衛(wèi)隊,準備盔甲弓箭,守衛(wèi)大清門。
從清門到正門
主張多爾袞的兩個白旗主,河南王多多和英國國王阿濟格,準備互相爭斗,一定要幫多爾袞去龍庭。多多力勸多爾袞繼承皇位,否則可以繼承皇位。多多還說:“不袖手旁觀我,就當岱山太子?!碧永钫f他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霍格應(yīng)該繼承這個制度。
多爾袞和兩個舉白旗的官員冷眼反對豪格稱帝。多爾袞倡導的鄧吉禮儀也隨處可見。東念堂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所有的參與者都屏住呼吸,想出了解決的辦法。
多爾袞知道,自己強行繼承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豪格也絕不是什么閑人。豪格也知道,和目中無人的多爾袞談判是絕對不可能的,也沒有絕對的把握用武力解決。
王位之爭始于1643年9月21日,雙方一直爭執(zhí)不下。法庭上有一股強烈的火藥味。如果你不小心,你可以扔掉你的槍。朝廷所有的朝臣都卷入了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的漩渦中。
大臣們都在想辦法,以免引起動亂,傷害國運。在豪格和多爾袞相持不下的情況下,權(quán)貴集團必須拿出第三個能被整個朝廷接受的方案,尤其是豪格和多爾袞都能接受的方案。
經(jīng)過多日反復商議,兩名舉著黃旗的大臣帶著刀劍來到殿上,說:“我們的人已經(jīng)吃透了始皇帝,他對我們很好。不立先帝太子,寧可下地獄,與先帝同歸于盡!”
這兩個舉著黃旗的大臣是朝廷的重要大臣,他們是前朝皇帝麾下軍隊的代表。在多爾袞和豪格讓位的關(guān)鍵時刻,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就是太子要繼承大統(tǒng)。
這個新計劃是一個強大團體提出的最后一個計劃。必須被各方接受,沒有商量的余地。強調(diào)“二黃旗大臣帶劍入殿”,特別強調(diào)“劍”字。通常,如此神圣而重要的會議是不允許帶武器出席的。提議的語氣很難強硬,部長們準備動武。
這個計劃是全新的。首先否定了多爾袞登極的可能性。他是皇帝的弟弟,不是太子;其次,霍格不是必然的候選人。始皇帝有十一位王子,豪格只是其中之一。新計劃表明,兩位黃旗大臣已經(jīng)從單獨控制霍格的立場上退卻了。
努哈奇的侄子,鄭親王格哈朗,頭腦簡單,誠實而精明。他的新計劃如下:6歲的福臨王子繼承王位,并挑選兩位王子作為攝政王。在鄭親王杰哈朗解釋完新方案后,之前一直雄心勃勃要與多爾袞一爭高下的豪格也態(tài)度大變,說自己“有德而無德”就走了。這時候英國國王阿濟格也說,如果沒有多爾袞,他就退出,而河南國王多多則發(fā)脾氣,一言不發(fā)。
經(jīng)過十天的較量,最高委員會做出了最后的決定:6歲的福臨繼位,鄭親王繼位,多爾袞繼位。吉爾朗是第一任攝政王霍格的支持者,朝廷的大部分高官都不反對。多爾袞的第二次攝政穩(wěn)定了多爾袞兄弟集團及其支持者。
皇太極的臣子們,尤其是我們這個時代,李代善太子,蘇霍格太子,瑞太子多爾袞,都知道這絕不是為了一個大位而兵戎相見的時候。清廷政治危機的冰雪終于融化。平權(quán)平權(quán)贏得了皇太極的寵愛和重用。所以他們之間沒有爭執(zhí),新方案順利通過。福臨贏得了王位,成為了著名的年輕皇帝。福臨的母親,莊妃布木布泰,被稱為“圣母太后”。布木布泰母子是這場斗爭的最大贏家。
王位爭奪戰(zhàn)歷時17天17夜才結(jié)束。1643年10月8日,6歲的福臨在盛京宮崇政殿登上皇帝寶座。在福臨登基的第二天,他幾乎又變了。有些人還想把多爾袞推上皇位。太子山殺了支持多爾袞登極的國王阿達力,用親人的鮮血穩(wěn)住了局面。一場驚心動魄的王位爭奪戰(zhàn)終于結(jié)束了!
表面上看,多爾袞又一次與皇帝寶座失之交臂,但他雖然沒有得到皇位,卻當上了攝政王,掌握了執(zhí)政的實權(quán),應(yīng)該算是勝利者?;舾窈芸赡軙A,但他卻成了最大的輸家。優(yōu)柔寡斷的霍格在爭奪皇權(quán)的戰(zhàn)爭中缺乏英雄主義和勇氣。他失敗了,指責他在總綱上缺乏“大德”,對斗爭的多變性一無所知,在控制局勢上缺乏軍事謀略。確切地說,當勝利的天平向霍格傾斜的時候,他還沒有準備好統(tǒng)治世界。他沒能抓住歷史賦予他的偉大時刻,失去了一個一去不復返的歷史機遇。
蘇霍格王子第一代沒有得到皇位,就埋下了自殺的禍根,這是他一生最大的仇恨。他差點毀了蘇王子的煙火。這是歷史的偶然,不是豪格自身的實力和智慧,沒有斷了蘇王子的香火。
幾年后,豫親王多多曾親口告訴豪格:“他說鄭親王先議李二作王,因其性軟,力大無窮,故議寢?!边@句話很到位?!靶攒洝钡拇_是霍格失去王位的內(nèi)在原因。因為他關(guān)鍵時刻的“性軟”,支撐他的力量變得失望,不再關(guān)注他。
多爾袞當攝政王,也沒有忘記政敵。多爾袞與豪格的皇位之爭雖然通過雙方妥協(xié)暫時解決,但他始終對豪格保持警惕。豪格并沒有把多爾袞放在眼里,認為多爾袞內(nèi)心并不強大,身體虛弱會讓他無法長期執(zhí)掌朝廷。豪格認為他不會是個好人,他很快就會成為攝政王。
皇太極死了以后,就剩他們幾個一起在討論這個讓誰繼位,這時候豪格希望濟爾哈朗能夠站在自己這邊,但是濟爾哈朗非常雞賊,說自己愿意支持豪格,但是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所以真正到了那天以后,濟爾哈朗又一言不發(fā),表示的是自己中立位置,然后就不知道豪格是怎么想的,直接站起來說,自己不參與這件事,說完就走了,就這么放棄了競爭,其實他才是最有資格競爭的,但是自己放棄了那就沒有辦法了。
而他這么做的結(jié)局,就是讓他徹底地喪失了皇位繼承權(quán),因為他直接放棄了嘛。后來種種事情也都暴露了他政治上的愚蠢,所以最后過得很慘也就不奇怪了。其實一開始濟爾哈朗就知道他不適合當君王,因為君王不僅需要有良好的作戰(zhàn)能力,還需要有過人的謀略,但是他只有作戰(zhàn)能力,謀略跟其他幾個人比起來那是差遠了。
他當時走了以后,就是黃旗和多爾袞兩兄弟之間的矛盾了,但是后來這兩方也都談攏了,讓只有六歲的福臨繼位,這樣一來,自己的勢力就還是自己的,以后發(fā)展就還是自己說了算。這樣看起來是很好,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
后來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后,多爾袞招服吳三桂帶著他打進了中原,豪格也跟著一起,但是后來豪格被陷害,病死在路上,自己的媳婦也被強制性嫁給了多爾袞,這時候才看出來多爾袞的心機比豪格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生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作為皇太極的長子,在明末后金崛起的過程中一直伴隨著比較重要的角色,是皇太極建立大清的重要幫手,1944年皇太極暴斃的時候,豪格是很有希望繼承皇位的,然而在皇位卻花落福臨,自己則被邊緣化,在順治五年(1648)豪格卻被多爾袞害死,是清朝初期比較有影響力的冤案。
本文就來講講,為何本來有機會繼承皇位的豪格,最后競爭失敗,成了悲劇性的人物。
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都立有哪些功勞?
滿洲草創(chuàng)之時,往往都是父子兄弟齊上陣,豪格作為努爾哈赤的孫子,皇太極的長子,很早就參加了很多戰(zhàn)役,不久被努爾哈赤封為貝勒。天命十一年(1626年),豪格遂代善討伐蒙古扎魯特部,豪格親手斬殺該部落的貝勒鄂齋圖,從而名聲大震。
皇太極繼承努爾哈赤汗位后,豪格的地位日漸凸顯,在之后明朝與后金的寧錦之戰(zhàn),豪格在此戰(zhàn)中表現(xiàn)很好,重創(chuàng)明軍,極大的配合皇太極的戰(zhàn)略。
后金日漸崛起,堵住皇太極擴張的就是明朝在遼東的寧錦防線,后金先后發(fā)動兩次大戰(zhàn)而未能奪取,為此皇太極改變策略,于天聰三年(1629年)繞道蒙古,包圍北京,豪格也參與其中。
經(jīng)過這次戰(zhàn)斗,豪格的戰(zhàn)略思想也得到提升,天聰七年(1633年)皇太極曾詢問后金如何擴張,豪格則表示如果后金猛攻錦州、山海關(guān)一線,十分費勁,不如從蒙古繞道騷擾明朝,最后采取兵分兩路,夾攻山海關(guān)。
豪格的思想無疑十分貼合皇太極后來的戰(zhàn)略決策,后金先后五次繞道蒙古進入關(guān)中,極大的重創(chuàng)了明朝。
1636年皇太極改后金國號為大清,開始稱帝,豪格作為長子亦被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在后來的大清擴張中,豪格一直充當馬前卒,屢立戰(zhàn)功,是大清將領(lǐng)中能夠獨當一面的重要將領(lǐng),在決定明清國本之戰(zhàn)的松錦大戰(zhàn)中,豪格亦表現(xiàn)良好。
然而1644年皇太極暴斃而亡,豪格作為長子,屢立戰(zhàn)功,為何會輸給沒有任何戰(zhàn)功的福臨呢?
屢立戰(zhàn)功的豪格,為何在皇太極暴斃之后,沒能繼承皇位?
皇太極駕崩之后,按照道理來說豪格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本身作為皇太極的長子就是最大的競爭力,按照自古以來的?立長?的制度,他便成為最有資格繼位的人。除此以外,豪格多年征戰(zhàn)沙場,屢建戰(zhàn)功,在軍中和朝廷中都有一定的威望。
然而皇太極的去世是暴斃而死,在去世的時候并沒有留下遺詔,當時大清政權(quán)還沒有完全擺脫女真游牧政權(quán)的體制,八旗制度在這次皇位繼承中占有很大的話語權(quán),往前追溯的話,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也沒有指定皇太極,從這一點來說,誰的拳頭大,誰的機會就大。
當時的豪格在皇太極諸子中,功勞最大,能力最強,手下握有正藍旗,隨后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堅決支持豪格,兩黃旗也認為應(yīng)該擁立豪格繼承大統(tǒng),在豪格取得四旗的支持時,掌管兩旗的代善也認為豪格?帝之長子,當承大統(tǒng)?。
就在豪格意志滿滿,勢在必得的時候,掌管兩白旗的多爾袞、多鐸兄弟卻表示不服,豪格與多爾袞兄弟素來有矛盾,此次皇位爭奪導致矛盾集中起來。
兩白旗由于多爾袞功勞太大,所以實力在八旗中最強,多爾袞和多鐸是皇太極的弟弟,年齡與豪格相差不多,其實也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多鐸甚至表示,即使他們兄弟不繼承皇位,也應(yīng)該立代善。
可以說,豪格遇到的是一個與叔伯競爭的困難,代善素有威信,本來無心繼承皇位,但是考慮到如果堅持擁立豪格,則導致大清內(nèi)部分崩離析,因此放棄了支持豪格,選擇中立。
隨后,兩黃旗亮出最后底線,只能立皇太極的子嗣為帝,堅決反對多爾袞、多鐸繼承皇位,而多爾袞因為不滿豪格,最后同意,只要不是豪格繼承皇位,皇太極其他子嗣繼承皇位也可。
在這樣的情況下,八旗最后討論推選六歲的福臨繼承帝位,由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共同攝政。
豪格為何在錯失皇位后,下場亦十分悲慘
在這場皇位爭奪戰(zhàn)中,豪格無疑成為了多爾袞的炮灰,雙方都清楚此刻不該為了爭奪皇位而動用武力,但又都不想放棄自己的利益。
最后本來支持豪格的兩黃旗妥協(xié)了,支持僅有六歲的福臨繼位,這樣多爾袞既得到了統(tǒng)領(lǐng)大權(quán),而福臨年紀還小也不會因為大臣們的站隊而記仇,雙方達成共識,卻可憐了本該最有可能繼位的豪格。
考慮到豪格落選后可能糟糕的結(jié)局,當時在磋商的時候讓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共同攝政,其實也是對豪格的一種保險措施,畢竟?jié)鸂柟适呛栏駡远ㄖС终摺?/p>
然而濟爾哈朗性格比較軟弱,根本不是多爾袞的對手,在清朝入關(guān)之后,清廷的大權(quán)基本被多爾袞獨攬。
豪格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很多原本豪格的手下都跑到了多爾袞的陣營,本就處于對立面加上兩人一直互相看不慣,大權(quán)獨攬的多爾袞自然對豪格心存芥蒂,并開始對豪格展開報復。
之后豪格因為傳出對多爾袞不利的言語,被削去爵位并發(fā)配到四川平定軍亂。雖然大捷而歸,但回京后還是被多爾袞構(gòu)陷入獄,并對其用盡了刑罰。
在經(jīng)受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打擊下,這位昔日驍勇善戰(zhàn)的英雄終于被折磨至精神分裂,不久后豪格就這樣死于獄中年僅40歲。豪格死后多爾袞又霸占了他的妻子,可見多爾袞推福臨上位是他下的一步好棋。
原本有很大勝算的豪格卻在這場爭奪皇位的戰(zhàn)爭中失敗了,可以說是最倒霉的皇位繼承人,當然,腳上的泡可能都是自己走出來的,豪格平時十分看不上多爾袞,也是多爾袞反對豪格的重要理由。
當然,從大節(jié)上來說,豪格為了清朝有一個穩(wěn)定的局面,放棄了爭奪皇位的機會,也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3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