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自古以來,朝代更迭,總會掀起腥風血雨。由于舊朝勢力樹大根深,會影響到新朝的江山穩(wěn)定,所以會采取一定的手段。但是歷史上有一個開國皇帝卻沒有這樣做,他先取代后周,之后滅掉后蜀、南漢、南唐,但他不殺前朝皇族和文武大臣,而是對他們加以恩德,削掉了他們勢力之后,讓他們余生。這位皇帝就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
公元960年,趙匡胤率領部將,發(fā)動陳橋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并且一路殺到后周都城。脅迫周恭帝禪位。宣旨對后周的太后和周恭帝不得驚犯,對后周的文武百官不得侵凌,將周恭帝降為鄭王,優(yōu)待帝母子,賜柴氏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但是有些古籍記載,趙匡胤在攻入都城后,遇到了宮女帶著喬裝打扮的周世宗柴榮的兩個兒子。趙匡胤是怎么處理的呢?一種版本是趙匡胤問眾人:“這怎么辦呢?”趙普回答說:“帶走吧。”一種版本是趙匡胤自己回頭對眾人說:“還等什么呢?”于是左右把孩子抓走了。隨后,他上朝問大臣怎么處理,大臣們有說勸殺掉世宗之子,也有說留下他們。
也許是趙匡胤內(nèi)心是想斬草除根,但是大開殺戒并非仁義,自己的很多將領,都成是后周的將領,如果殺了世宗的兒子,可能會傷了將士們的心。至于兩個還是死否被殺,史料沒有明確記錄,只是記載了,趙匡胤將一個孩子給了開國大將潘美做樣子,另一個孩子則沒有記載,是死是活,不得而知,消失了。
為何趙匡胤對后周皇族施恩,而不加以誅殺,鏟除后患呢?趙匡胤得后周,建宋。趙匡胤認為立國之初,人心為穩(wěn),而去還沒得到后周百姓的認可他的地位。所以,他不能亂殺無辜,要為自己贏得人心,即便有些大臣對后周的愚忠,甚至直接諷刺趙匡胤,但他還是忍下去了,不管是宅心仁厚還是心存權宜。
說到周世宗,需要明確一個基本 歷史 事實,
他姓郭,不姓柴,繼位前就是其姑父兼養(yǎng)父郭威正式冊立的皇子,繼位后嚴守自己身為郭家嗣子的本分,不曾與柴家生父見面,待之以元舅之禮,也不曾封親兄弟為王,不曾封柴氏族人為皇族。當然更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重新改姓為柴了。
歷史 上后周王朝兩代皇帝,“郭榮”“郭宗訓”,之所以在史書上變成“柴榮”“柴宗訓”,原就是 宋朝史官篡改 歷史 的產(chǎn)物,其用意無非是削弱周世宗統(tǒng)治合法性,也等于變相加強趙宋王朝取而代之的合法性。(柴可代郭,趙自可代柴)。
而郭榮生平最大的缺失,便在于他的身后事安排,甚至可以說,導致了后周王朝被取代之必然。
從中唐藩鎮(zhèn)割據(jù)以后起近兩百年,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單靠血緣就保住地位的,根本沒有一例。這和大一統(tǒng)王朝傳承是完全不同的。
郭宗訓這個幼童,在當時局面下,是沒有一絲可能保住皇位的。即使沒有趙匡胤,如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外甥李重進這些人,同樣對皇位蠢蠢欲動,一樣可能取而代之。
孫策不傳子孫紹而傳弟,司馬師不傳嗣子司馬攸而傳弟,高澄不傳子而傳弟,郭威登基后不考慮廣納后宮生子,而毫不動搖地栽培養(yǎng)子,都是基于同一個道理。
甚至趙匡胤長期以趙光義為實際儲君,等到親兒子長大成人后,趙光義羽翼已豐,尾大不掉,欲易儲已不可能,也是同樣緣由。
郭榮重病后,為保孺子皇位,費盡心思去打壓張永德、李重進,反讓和郭威毫無關系的趙匡胤輕易得了天下,是他眼光和胸襟不如他養(yǎng)父的地方。
當然,這也是他作為郭威嗣子而非親子的先天不足,使得他明明有幾個血緣上的成年親兄弟,(其生父柴守禮生了五個兒子),卻不能栽培重用。明明有一個人丁不算稀少的血親家族卻不能依靠,
反而從繼位起為了避嫌還要刻意疏遠。再加上郭威在世時為了維護郭榮的皇嗣地位,沒有給張永德、李重進同樣皇子身份;因此郭榮臨終面對的儲位問題,幾乎無解。
(所以,諸葛孔明為何僅僅是蜀漢小國之相,卻得歷朝歷代君主大力推崇,這樣既忠且能,扶立幼主鞠躬盡瘁的臣子,幾乎是所有帝王對大臣的終極夢想。)
趙匡胤既是郭榮麾下得力大將,又是他的親戚,(趙光義和郭榮是連襟),因此得到重用,被委以心腹之任,也就毫不奇怪了。
所以說 若郭榮真是“柴榮”,若后周真是柴家天下不是郭家天下,那趙氏兄弟要想得國近乎不可能 ,即使能成功,過程也必會比 歷史 上艱難得多。
郭榮重病后,能讓郭周政權延續(xù)下去的可能,幾乎無解。 在幾個法定繼承人同時都是幼年孺子的局面下,其實即使郭榮能夠大公無私,愿意讓權給張永德這個郭威的女婿或者李重進這個郭威的外甥。
他們和郭威生前并沒有父子名分,終究也一樣是改朝換代,只不過是可能在新皇室延續(xù)了郭威的一絲血脈。
但是中國與日本西歐的禮法習俗完全不同,女婿與外甥傳承的女方血脈是毫不受重視的,和路人甲區(qū)別并不大,郭威寧舍張永德李重進,而選擇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內(nèi)侄做養(yǎng)子,在五代亂世也不足為奇。
郭榮如果想學南唐烈祖李昪(徐知浩),改郭姓為柴姓,讓柴家變成名正言順的皇族,依靠親兄弟來扶保幼主,同樣不可行。
畢竟郭威是終結沙陀武人三朝亂政,光復華夏的英雄豪杰,而且仁德愛民、威望甚高,遠不是楊吳政權一權臣徐溫可比的。郭榮如果不是郭威的養(yǎng)子,那么本身不過一個貧寒茶販,何德何能去登基大寶?
而且徐知浩從入主楊吳政權中樞,到最后改回李姓稱帝,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 郭榮從成為皇子起到執(zhí)掌天下,加起來才不到十年,即使他有心去做也根本來不及了。
何況即使舍得背上忘恩負義的罵名,孺子柴宗訓還是一樣保不住皇位。柴氏江山即使能夠壓制郭氏忠臣、以及趙大這樣的心懷不軌者,順利延續(xù),最后能繼位的也必然是他的成年弟弟。
如此勞心勞力、為人作嫁,卻又何必?
是以,為郭宗訓嘆,亦為郭榮惜。
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小皇帝郭宗訓被迫讓位后,被流放軟禁,剛到二十歲便早死。郭榮的其他幾個兒子同樣早夭、或“不知其所蹤”。時人筆記記載,有兩個孩子,在趙匡胤授意下,被大將潘美和大臣盧琰分別收養(yǎng),一改姓潘,一改姓盧,后來各自延續(xù)了郭榮的血脈,但也被剝奪了姓氏和身份。
剩下一些即使在后周也并不算皇族的柴氏族人,也就是郭榮那些依舊姓柴的兄弟的后裔,奉祀郭榮和郭宗訓,給宋朝的仁德厚道當活招牌。
宋仁宗嘉佑年間,下令徹查柴氏族譜,封郭榮的從孫柴詠為世襲崇義公,奉祀周世宗郭榮??梢娮钸t此時,郭宗訓便已絕后。
宋徽宗政和八年,又下令從柴氏子孫中挑選最年長在世者,以其祖父過繼為周恭帝郭宗訓的后人,其子孫世襲宣義郎,奉祀郭宗訓?!?strong> 擇柴氏最長見在者 ,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后,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jiān)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制?!?/p>
因此,后世所謂的“柴榮后人、郭宗訓后人”,從血緣上都已經(jīng)是旁系過繼了。
當然,王朝鼎革,此亦在所難免。論血腥程度,已遠遠較之前各朝更迭時為輕。
不論如何,趙匡胤終究是終結了劉裕開啟的持續(xù)數(shù)百年濫殺前朝皇族的惡例。他跟從郭榮征淮南時,于楚州之屠單活一巷的愛民之舉流傳至今,足以見其惻隱之心。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fā)動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后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久無戰(zhàn)事的邊境忽然傳來了遼國大舉進犯的消息,原來是北漢聯(lián)合遼國,趁著世宗柴榮新喪的時候想要滅掉后周。
接替柴榮即位的是年僅七歲的恭帝,垂簾聽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只好問計于宰相范質,范質思來想去只有朝內(nèi)趙匡胤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不料趙匡胤卻托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zhàn)。范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升任殿前都點檢統(tǒng)帥全國兵馬。
初二點兵,初三出發(fā),大軍行進到一個叫陳橋的驛站,安營扎寨,一晚相安無事。第二天一早,大軍嘩變,兵將們擁到了帥府的寢帳門口。異口同聲地向里面高聲大叫:“諸將無主,愿冊太尉為天子!”并沖進屋里來,把一件黃袍,強行套在了趙匡胤的身上。
然后大軍開拔,遼軍也不打了,就此返回京城。一路暢行無阻,守衛(wèi)都城的石守信聽聞趙匡胤返京,居然直接打開城門接應。
擴展資料: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_河區(qū)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護圣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于后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趙匡胤始入軍旅,受周世宗柴榮器重,于征伐南唐時屢建戰(zhàn)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趙匡胤受命抵御北漢及契丹聯(lián)軍。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回京后,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通過采取“收起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谷”的三大綱領,巧妙的“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干弱支”、“內(nèi)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將軍權、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牢牢控制。
一舉鏟平了藩鎮(zhèn)割據(jù)武夫亂政的歷史狀況。所以宋朝300年的歷史中從不曾發(fā)生大的內(nèi)亂和地方割據(j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橋兵變
柴榮這個人十分不簡單,他登基的時候已經(jīng)三十三歲了,正值壯年,也是一個人施展壯志雄心的大好年紀。柴榮在登基之初,柴宗訓和柴熙謹之死比較蹊蹺,都是年紀輕輕就去世;因為柴熙讓逃走隱居,柴熙誨被人暗中收養(yǎng),所以他們才得以存活下來并繁衍至今。北宋政府在西京洛陽建造供奉后周太祖、世宗皇帝等的周六廟,將在開封的周太廟遷去,逢年過節(jié)時特遣禮官去祭祀,并慰問周太后和鄭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趙匡胤之弟趙光義與親信趙普密謀,將一襲黃袍強行披在趙匡胤身上,當場便擁立他為帝。大軍回師開封,趙匡胤在守城內(nèi)應的幫助下順利入城,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開封城。
在短短的四十二天時間里,柴榮率大軍兵不血刃,平定燕南之地。收獲了三州十七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原之于契丹的戰(zhàn)略劣勢。善待柴榮族人:一是接受少帝柴宗訓的禪讓之禮,以示尊敬;二是尊柴榮的皇后、柴宗訓的養(yǎng)母符氏為太后,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尊敬符太后;三是承諾照顧好柴宗訓。
對周世宗柴榮的子嗣眷屬待遇還是不錯的,并沒有恩斷義絕或趕盡殺絕。歷代趙官家的對柴氏后人也都不薄,柴氏世襲王位也相安一隅,從未謀反。在當了六年皇帝后,柴榮便壯志未酬,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九歲。此時最長的柴宗訓年僅7歲,繼承皇位,三個弟弟分別被封曹王、紀王、蘄王。
在周圍列強環(huán)伺的情況下,柴榮留下的孤兒寡母想要坐穩(wěn)天下很難,甚至有滅族的危險。趙匡胤取代后,雖然丟失天下,但性命,衣食無憂,這也算是另外一種幸運吧。
趙匡胤完全沒有必要對柴氏斬草除根,因為后周的宗室對宋朝完全不造成任何威脅。
首先,后周的開國之君是周太祖郭威,他的兩個親生兒子郭侗和郭信都被后漢的劉承佑所殺,所以他才傳位給了自己的養(yǎng)子柴榮。而柴榮七個兒子中的前三個也都被劉承佑所殺,所以他只能傳位給自己最年長的兒子柴宗訓,柴宗訓即位的時候只有八歲而已,他的三個弟弟就更小了。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發(fā)動“陳橋兵變”另立新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后周沒有強勢的諸侯王拱衛(wèi)皇室啊。
劇照
唯一與柴宗訓親近的,也就是李重進和張永德了,他們一個是郭威的外甥,一個是郭威的女婿,和柴榮沒有多大的關系,反而曾經(jīng)是柴榮的皇位競爭者。所以柴榮即位后一方面不得不繼續(xù)倚重他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防備他們。柴榮臨終前就把張永德調離京城,又提拔了趙匡胤來防備李重進,這才給了趙匡胤機會。
還有一點,趙匡胤很自信,他相信就憑柴宗訓孤兒寡母是搞不出什么名堂的,而且當時禁軍系統(tǒng)中殿前司基本被趙匡胤死死抓在手里,侍衛(wèi)司二把手韓通被殺,李重進遠在揚州,鞭長莫及。至于那些文官,不值一提。沒有后臺,沒有勢力的孤兒寡母,又怎么能威脅到趙匡胤的統(tǒng)治呢?但是話是這么說的,可是柴宗訓以及柴榮嫡系后代的遭遇卻不得不讓人感到奇怪。直接讓守仁君之前所說的理由一個也站不住腳。
劇照
所以,趙匡胤稱帝之時,柴氏基本上就已經(jīng)是孤家寡人了,完全沒有與趙匡胤抗衡的能力。既然如此,趙匡胤為什么不做個好人?趙匡胤奪位后,原本并不把柴家后人放在心上,但是趙光義不行,五代國祚都不長,皇帝死于非命的很多,為了讓國有長君,趙匡胤是把他弟弟趙光義當儲君培養(yǎng)的。趙光義不想再自己當皇帝后還有人威脅自己,就暗中把柴榮嫡系后人全部處理了。趙匡胤知道后也默許了。
劇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