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范寅曾指出:“漁樵農(nóng)俗之夫,街巷里閭之婦,往往奉諺為詩書?!泵耖g俗諺,極為直觀地反映了世人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的看法。因此,對俗語的考證,可為歷史學研究提供富有價值的參照。以明清時期的徽商為例,“徽州算盤,紹興刀筆”“徽州朝奉,紹興師爺”“徽州朝奉,自保自重”和“徽州朝奉,自家保重”,等等,都從不同的側面勾勒出徽商這一區(qū)域人群的特征。以下就從俗語學的角度,對“徽州朝奉”作一文化透視。
關于“徽州朝奉”,出身于黟縣的清代考據(jù)學家俞正燮指出:
徽州人稱“朝奉”,讀書人多笑之。按《宋史·職官志九》云:朝奉郎員外,則朝奉即員外階?!兑膱灾尽贩Q富人為員外,言賜爵,不在正員。古有賜復,有賜爵。朝奉者,賜爵階也。……徽州多唐宋舊族,古言未改,朝奉、孺人,非外間所知。方回《桐江集》有“村老呼予老朝奉”者詩,是宋時語證。
根據(jù)俞氏的考證,“朝奉”和“員外”是相同的涵義。因此,“朝奉”這個稱呼在徽州的普及,就和“員外”在其他地區(qū)的普及相似。宋代稱富人為“員外”,因為富人能夠得到賜爵,但是在正員之外;而“朝奉”也正是與員外相似的“賜爵階也”。所謂“徽州人稱‘朝奉’”,是指徽州人的自稱。
歙縣人稱祖父為“朝”或“朝朝”。如《新安程氏世譜》(清無為程佐衡修,光緒十九年鉛印本,藏安徽省圖書館古籍部)卷7《征文錄》,曰:
我程氏先后分遷無為州,約近十世,至今猶稱祖父曰“朝朝”,蓋沿徽人“朝奉”雙聲之半。
這在歙縣南鄉(xiāng)則稱“朝奉”,或簡稱“奉”,均出于一源。如《旌陽程氏宗譜》卷14《白沙派墓圖》上方,就記有“程公宏采朝奉,程公家堪朝奉,程公家雄朝奉,程公家珰朝奉,程公家位朝奉”等。除了徽州首縣外,黟縣喪葬中,女兒哭父親為“老朝奉爹”、伯公是“老朝奉伯公”、叔公為“老朝奉叔公”,而妹哭哥則作“老朝奉哥”。
至于徽州人何時稱自己為“朝奉”,俞正燮指出,因徽州多唐宋舊族,“朝奉”“孺人”當是唐宋時語。他所引用的方回《桐江集》有“村老呼予老朝奉”者詩,可見至少宋時已有此種稱呼。不過,關于“朝奉”的由來,清代前期徽州人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中曾記載說:
宋時有朝奉郎之官。太祖初定徽,民迎之者皆自稱曰“朝奉”。太祖曰:“多勞汝朝奉的?!敝两裥?、歙猶沿其稱。
這里的“太祖”,顯然系指明太祖。另外,艾衲居士所編清代短篇小說集《豆棚閑話》第3則《朝奉郎揮金倡霸》指出:
(徽州府績溪縣)彼處富家甚多,先朝有幾個財主,助餉十萬,朝廷封他為朝奉郎,故此相敬,俱稱“朝奉”。
此則故事雖為小說家言,但其主人公(“小朝奉”)系汪華,這一點卻很值得注意。汪華原本是隋末唐初在徽州一帶割據(jù)勢力的頭目,唐宋以后則作為最尊貴的地方守護神受到徽州民眾的祭祀。一般認為,汪華在徽州社會的“一體化”進程中具有象征性的意義,因此,他被塑造成一位“小朝奉”,或許亦當表明“徽州朝奉”群體意識的增強。
稍后于俞正燮的清代學者梁章鉅在所著《稱謂錄》中也有“朝奉”一條:
《宋史·職官志》:“朝奉大夫,從六品;朝奉郎,正七品?!眳畏N玉《言鯖》:“徽俗稱富翁為朝奉,亦有出。漢奉朝請,無定員,本不為官位,東京罷省。三公、外戚、皇室、諸侯多奉朝請者,逢朝會請召而已。退之、東坡并用之,蓋如俗稱郎中、員外、司務、舍人、待詔之類。”翟灝《通俗編》:“《史記·貨殖(列)傳》:秦皇令烏氏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案朝請之制,秦已有之。今徽賈假此稱謂,雖屬竊冒官階,要亦慕烏倮之為貨殖雄也。方回《桐江集》村路有呼予老朝奉者,作詩云:‘誰忽呼予老朝奉?須知不是贗稱呼?!?、嚴間之習為此稱久矣。案:在宋為官,今為掌質(zhì)庫之稱。”
梁章鉅先是引用翟灝《通俗篇》中的考證說,秦始皇曾許烏氏倮為“朝請”,而徽州人多為商賈,故而自稱“朝奉”,以表達對烏氏倮這位商界前輩的追慕。梁氏所說的“掌質(zhì)庫”,也就是指從事典當業(yè)的商人。這是因為:自明代中葉以來,各地都出現(xiàn)了常設的當鋪,而經(jīng)營當鋪的主人幾乎都是徽州人。因此,原先在徽俗中用以稱呼富翁的“朝奉”二字,后來竟成了典當業(yè)主人的代名詞。
在明清時期,江南一帶素有“無典不徽”的說法。徽商經(jīng)營的當鋪往往趁人之急盤剝當戶,牟取暴利。當時,由當鋪填寫的當物名稱、成色、數(shù)量、銀錢數(shù)額及編號之類的內(nèi)容,均用“當字”書寫,這固然是為了防止偽造、涂改,但也便于上下其手、欺騙當客。當商往往故意將所當之物寫成次品,如將焦赤金化為淡金,將好珍珠寫成蚌珠,將未上身穿過的新衣寫成“原展污了的舊衣服”,等等。一般百姓受此盤剝,卻亦無可奈何,只能編出一些笑話以泄私忿。如清游戲主人所輯《笑林廣記》卷4《謬誤部》,就有“不識貨”條,曰:
有徽人開與(典)而不識貨者,一人以單皮鼓一面來當。喝云:“皮鑼一面,當銀五分。”有以笙來當者云:“班(斑)竹酒壺一把,當銀三分?!庇挟?shù)颜咴疲骸敖z緝火筒一根,當銀一分?!焙笥谐竹R片(一作了事帕)來當者,喝云:“虎貍斑汗巾一條,當銀二分?!毙±稍唬骸斑@物要他何用?”答云:“若還不贖,留他來抹抹嘴也好?!?/p>
民眾以“不識貨”來譏諷典商對當戶的重利盤剝。至于“徽州朝奉”的總體形象,胡適先生指出:
徽州人另一項大生意例是當鋪。當鋪也就是早年的一種銀行。通常社會上所流行的“徽州朝奉”一詞,便是專指當鋪里的朝奉來說的,到后來就泛指一切徽州士紳和商人了。“朝奉”的原意本含有尊敬的意思,表示一個人勤儉刻苦,但有時也具有刻薄等批判的含意,表示一個商人,別的不管,只顧賺錢。
徽州俗諺“徽州朝奉,自保自重”,說的是徽州商人吃苦負重,也就是“‘朝奉’的原意本含有尊敬的意思”。至于“具有刻薄等批判”的含意,明清時人多有所述。清人孫錦標編、張孝若校的《通俗常言疏證》第3冊《貧富》條,將相同或相近的俗語排列在一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徽州朝奉”在世人心目中的角色定位:
受用、享福、暴發(fā)戶、沈萬三、朝奉、老朝奉、老封君、富貴有余、富潤屋、富而好禮、君子周急不繼富、豬來窮狗來富、為富不仁、白手起家、成家立業(yè)、一家飽暖千家怨、一毛不拔、養(yǎng)尊處優(yōu)……
對于上述的角色定位,《天籟集》中收錄的一首江南民謠可作注腳──
龍生龍,鳳生鳳,麻雀生兒飛蓬蓬,老鼠生兒會打洞,婢妾生兒做朝奉。(奇徽州稱商曰“朝奉”)
其中,“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是歙縣民間口頭語?!版炬鷥鹤龀睢眲t反映了世人對徽商的歧視。該民謠下的注釋,則折射出頗為復雜的社會心理:
四民之中,士貴乎?商貴乎?則必曰士貴矣。士既貴于商,則必知士之品不可不立,而士之氣不可或挫也。乃今之為士者,見商之多財,而己之無所取資也,往往屈抑卑下之,而商遂儼然自置其身于士之上。不知先王置商于四民之末,良有深思,誠以為富不仁,商居其九,是以賤之。古之所賤,乃為今之所榮,亦可見世變矣!
吾嘗細玩“龍生龍”一章,而知斯人之大有羨于“朝奉”也。彼意龍、鳳之所生,自應如彼;雀、鼠之所生,自應如此。則婢妾之所生,不應有邁種之奇也。乃龍、鳳、雀、鼠各有所生,而婢妾生兒,居然朝奉,則誠詫異之甚者也!彼又惡知——古之人賤之,置居四民之末固宜,婢妾之子之為之者哉!雖然,朝奉亦竟有不可及者。彼夫臨財廉,取與義,好施不倦,恭儉下人,雖士有不如其行者,亦豈在所賤之中?吾所惡夫為富不仁者,謂士必不容少下之,而豈盡蔑天下之商歟!?
這一段話,可與《通俗常言疏證》第3冊《貧富》條比照而觀。明清時代有不少人對于“徽州朝奉”極為羨慕和嫉妒,如嘉靖年間的吳中奇士張幼予(獻異),就“慕新安人之富而妒之,命所狎群小呼為‘太朝奉’”。不過,從總體上看,在一般民眾的心目中,“徽州朝奉”仍是一種相當令人生厭的名稱。清人程趾祥就指出:
近來業(yè)典當者最多徽人,其掌柜者則謂之“朝奉”。若輩最為勢利,觀其形容,不啻以官長自居,言之令人痛恨。
當時有“徽州朝奉臉”,如二刻《醒世恒言》中的孫白連“做出徽州朝奉臉”,形容惡狠狠的高利貸盤剝;又有“徽州朝奉口氣”,如《儒林外史》第22回牛玉圃與牛浦一直來到河下,“見一個大高門樓,有七八個朝奉坐在板凳上,中間夾著一個奶媽,坐著說閑話”。接著的第23回說徽州鹽商萬雪齋請文人牛玉圃喝酒,吃的是冬蟲夏草:萬雪齋請諸位吃著,說道:“像這樣東西,也是外方來的,我們揚州城里偏生多。一個雪蝦蟆,就偏生尋不出來!”
顧鹽商道:“還不曾尋著么?”萬雪齋道:“正是。揚州沒有,昨日才托玉翁令侄到蘇州尋去了?!?/p>
汪鹽商道:“這樣稀奇東西,蘇州也未必有,只怕還要到我們徽州舊家人家尋去或者尋出來?!?/p>
萬雪齋道:“這話不錯,一切的東西是我們徽州出的好?!?/p>
對于上述的對話,同治十三年(1874年)齊省堂增訂本《儒林外史》評語作:“宛然徽州朝奉口氣?!惫饩w十二年(1886年)天目山樵《儒林外史評》曰:“徽州人口氣?!边@令人聯(lián)想起徽州歙縣的一首謎語:
二人山下說詩(絲)文,三炮打進四川城,
十月十日來相會,三人騎牛一路行。
這顯然是關于“徽州朝奉”的一個字謎?!岸松较抡f詩文”,是徽州的“徽”字,“二人”是徽州之“徽”字左邊的雙人旁,“山”的下面是一個“系”字(通“絲”,與詩歌之“詩”字同音),右邊則是個反文,也就相當于文化的“文”字?;罩葜爸荨弊植痖_,核心部分是四川的“川”字,再加三個點,這三個點代表三個炮仗(鞭炮),所以說是“三炮打進四川城”。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徽州人“賈而好儒”,既擅長做生意,又喜歡讀書,相互切磋詩文學問,所以說是“二人山下說詩文”。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但徽商無遠弗屆,為了做生意什么地方都去,所以說是三炮打進了四川城。徽州朝奉的“朝”字,將它拆開,左邊上面是一個“十”字,下面也是一個“十”字,中間則是個“日”字,而右邊為一個“月”字。如此拆解,則“朝”字亦即十月十日。而“奉”字的上面是三個“人”,最下面再加上從上面的那個“人”字那借來的一撇,加起來就是一個“?!弊郑哉f是“十月十日來相會,三人騎牛一路行”。
在傳統(tǒng)時代,“三”字表示多數(shù),“三人”表示相當多的徽州人?!膀T牛一路行”,表示出外從事長途貿(mào)易。為什么是“騎?!蹦?因為《易經(jīng)》中有“牽牛車遠服賈”的記載,據(jù)說那是商人出現(xiàn)的源頭。因此,“三人騎牛一路行”,也就借用這個典故,說明清時代有很多的徽州人外出務工經(jīng)商。
這種將“徽州朝奉”四字拆開的文字游戲,也相當生動地揭示了徽商的社會形象,從中頗可看出徽州人對于自己無遠弗屆的從商熱情及其成就的陶醉。
蕭山童謠
童謠是指傳唱于兒童之口沒有樂譜的歌謠,童謠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蕭山舊時童謠,多的有幾十句,少的只有一二句,但無論長短多寡,都簡潔明快,朗朗上口,容易傳唱。漢末蕭山有首童謠云:“天子當興東南三余之間”,這首古童謠可以說是留存至今蕭山較早的一首童謠了。三余:指余暨(西漢時蕭山縣名)余姚、余杭。
(一)
踢腳扳扳
扳過南山
和玉兔山
湯罐大露
跌落腳落扳落進
小時候,幾個小孩子在一起玩耍,領頭的那個小孩子往往一呼“我們來踢腳扳扳”,幾個小孩馬上響應。于是長長地一排坐在長石凳上,把腳一伸直,領頭的那位拿一根小竹棒,嘴上念叨:“踢腳扳扳……” ,這竹棒指著那只腳尖就念一個字,念到最后一個字完了,這字落到誰的腳上,誰就得自覺地站起來靠邊站著,等到最后一位了才結束。如果興致未盡,幾個小孩子還會匯攏來繼續(xù)坐在一起,重復以上的游戲而樂此不疲。
有首游戲童謠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就是童年時兩個伙伴在一起,興趣一來,我們來“打蕎麥”好不好?對方說好,于是兩個人的雙手來回地捋幾下,一邊唱念,一邊用手掌相互拍打起來:
一籮,二籮麥,三籮開始打蕎麥
噼噼啪,噼噼啪
大家來打麥
麥又多,麥又好
麥面做饅頭
噴噴香,蜜蜜甜
……
這種游戲可以培養(yǎng)孩子間相互合作精神和鍛煉孩子頭腦反應靈敏度。
小時候夏天,吃好晚飯,把飯桌抹干凈,一家人就坐在屋前的道地上乘涼,小孩子就躺在桌子上朝夜空數(shù)著星星。
一顆星,嘀呤叮
兩顆星,掛油瓶
油瓶漏,好炒豆
豆子香,做辣醬
辣醬辣,嫁水獺
水獺尾巴長
嫁大伯,大伯耳朵聾
嫁裁縫,裁縫手腳慢
嫁只雁,雁會飛
飛到天,跌落滿天星
這首童謠,念起來像順口溜,里面的故事連貫而富有節(jié)奏,而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如要打破砂鍋紋(問)到底,卻誰也無法說清楚。問大人啥個意思,大人們的回答仿佛是約好的:這都是上輩大人傳下來的。要問是哪一代傳下來的,卻都不得而知,也無從考證。
小時候印象較深的還有一首首尾呼應,循環(huán)往復的童謠:
癩痢拿洋槍
洋槍打老虎
老虎叼小孩
小孩捧公雞
公雞啄蜜蜂
蜜蜂嗤癩痢
這首童謠從“癩痢拿洋槍”內(nèi)容看,起源的歷史只有一百多年,大約是辛亥革命時期的情景。
我小時候,大人用錢買來的玩具幾乎沒有,而家里的絡麻稈、麥稈,房前屋后的樹枝樹葉、竹竿竹葉是隨手可得,可以制成各種小玩具。有首童謠唱的就是用一截麥稈做成一個“吹嘟嘟”。
大麥管管
小麥管管
大麥田里大老虎
小麥田里小老虎
外公外婆給我做個吹嘟嘟
吹得響
給你個大銅鈿
吹得低
給你個小銅鈿
吹哩啪,吹哩啪。
一到夏天小孩就到河里、池塘里洗澡,可是這天還未熱,河水較涼,一些孩子就等不及了要跳到河里去洗,這時大人就會說歌謠:
楝樹花開
洗浴買棺材
楝樹花謝
一日洗到夜
(二)
我小時候知道的、會背的童謠畢竟有限,大都也忘了。在寫這篇童謠之前,我專門向隔壁頭的老公公、老婆婆請教,還向我的老丈人、老丈母娘請教。我丈母娘說,這些“閑話”小格辰光真當木佬佬多來,格辰光都忘記光了。我做小大姑娘的時候,伯伯嬸嬸就會話:
小大姑娘俏打扮
背背包裹賣衣衫
一賣賣到徽州山
徽州朝奉請伊吃晏飯
何個筷?象牙筷
何個碗?金邊白玉碗
何個飯?三早白米飯
何個菜?小菜交關嶄
老板鯽魚精肉嵌
黃芽韭菜搨鴨蛋
青殼螺螄篤屁眼,
湖羊尾巴太油醮。
老底子,村塘里癩子比較多,那時頭上生了癩痢瘡的人,醫(yī)勿好,就變成了癩子了,你看現(xiàn)在就嘸有癩子,我們小辰光看到癩子就會話:
癩子癩
挑擔桐油賣
桐油打翻
癩子討飯
討了三個破銅板
買了三支破毛竹
造了三間破草房
東也漏
西也漏
漏得癩子頭上尿黃臭
小時候,有的人家連棉襖也做勿起,這太陽一出來,就在廊下頭一邊曬太陽一邊話:
太陽公公開猛來
阿弟阿妹爬起來
白銅火熜烘起來
白米糊涂吃起來
白銀手鐲帶起來
白雪花膏擦起來
……
(三)
我老丈人接著話題說,現(xiàn)在會話這種“閑話”的人快要死光哉,我小時也勿太會話。記得小辰光,經(jīng)??匆姽俸由嫌嗅烎~佬,一些小孩子看到有人釣魚就上前取笑:
釣魚竿子直
釣魚釣貓食
釣魚竿子彎
釣魚釣缸爿
釣魚竿子滑溜溜
釣魚釣起火連蛇
這釣魚佬一聽到一群調(diào)皮搗蛋的小孩這樣話,這人都氣煞,就連忙拿一根釣魚竿換個地方去釣了。
小孩子常去釣蝦,但釣蝦也并非易事,往往是鉤子上的紅蛐蟮被老蝦吃光,而這蝦就是勿上釣,這蝦有辰光比這人還要聰明,它先把釣鉤上的紅蛐蟮從鉤子的背上先一些些吃掉,最后只??浙^子了。這時小孩子就會話:
老蝦公
吃我紅蛐蟮
吃得牢
給你穿個大紅袍
吃勿牢
給你坐個大水牢
吃我鉤子頭上勿會死
吃我鉤子背上就要死
大腳來鉗馬上死
小腳來鉗上天堂
其實這是小孩子自作聰明,在騙老蝦公,讓它上當。這老蝦公如果吃了紅蛐蟮釣起來燒熟了,就要穿紅袍了。勿來吃紅蛐蟮就勿上釣就在水里,就騙它是坐水牢。這老蝦如果頭腦呆些,真的聽了這樣的話就死定了。你話小孩子講的“閑話”有趣勿有趣。
還有幾句“閑話”,也是小孩子自作聰明編出來的。
蘿卜路邊草
要吃勿用討
討討要“倒灶”
罵罵天火燒
吃了人家的蘿卜,還勿許人家說你。你話這小孩子講勿講道理,跟小孩講道理,這道理永遠話勿靈清。
小時候二、三月里到田塍上去割羊草,這路邊多的是蠶豆,嫩的蠶豆摘下來可以生吃,這小孩就一邊割草,一邊偷蠶豆吃,嘴巴里還話:“青蟲捉掉豆會大”。這蠶豆很像青蟲,這蠶豆摘掉這豆會大?!摘掉了怎么還會大?這小孩子是騙騙人的。
還有一句“閑話”是這樣的:“蜻蜓停停,勿停要生黃胖病”,小辰光夏天里蜻蜓特別多,小孩子看見了就要去抓,抓時就要話“蜻蜓停停,勿停要生黃胖病”,還有:
隔壁婆婆炒豆香,
給我吃是個好心腸,
勿給我吃是個壞心腸,
小辰光話的這些“閑話”是勿上名堂的,是話出來發(fā)靨發(fā)靨的。
千百年來,一首首童謠反映的是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長玩耍時的情趣和場景,還有他們的生活,他們童年時的歡樂和憧憬。但可惜的是,舊時的童謠作為我們民間文學中的一份寶貴遺產(chǎn),至今未被許多人重視、發(fā)現(xiàn)和記錄。現(xiàn)在被網(wǎng)絡包圍著的孩子,對他們講起舊童謠,仿佛是天方夜譚。如今,說到這童謠只能是無可奈何地漸行漸遠,任它自生自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4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