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稱作四大奸臣之一的張士貴,真的是一個奸惡之人嗎?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guān)內(nèi)容。
中國歷史上有四大奸臣,分別是秦之趙高,宋之秦檜,明之嚴嵩,還有一個便是張士貴。前面三位的名氣都很高,恐怕張士貴的名聲很少人聽過。在小說《薛仁貴征東》便提到了張士貴。在小說中,張士貴是主人公薛仁貴的頂頭上司,是一個大奸臣。但是歷史上真正的張士貴,是大奸臣嗎?
小說之中的張士貴,妒忌薛仁貴的才能,處處刁難薛仁貴,薛仁貴假如立了軍功,那么張士貴便會將這些軍功據(jù)為己有。后來自己的這些事情被薛仁貴發(fā)現(xiàn),便想除掉薛仁貴,結(jié)果失敗了。又想要謀反,結(jié)果又失敗了。不過這些都是小說中的人物,作者為了襯托出主角薛仁貴,只能寫出一個反派出來,只不過這次的是比較倒霉,被作者選中的是張士貴罷了。
歷史上的張士貴其實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它不僅僅沒有壓制和陷害薛仁貴,相反對薛仁貴有提攜之恩。他出身將門,本領(lǐng)高超,能發(fā)現(xiàn)人才并合理利用人才,愛護手下士卒,具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且能文善武,乃唐初一代名將,與秦瓊、尉遲敬德、魏征、程咬金等人齊名,是一位忠臣良將。
在‘’玄武門之變”中,張士貴也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李世民任命執(zhí)掌禁衛(wèi)軍。后來,張士貴多次被李世民派出征討入侵的外族。當時李世民為了征討高句麗,在雅、邛、眉這幾個州縣,命令百姓制造戰(zhàn)船,由于勞役的繁重讓這幾個州的百姓們生活的十分艱苦,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之下,于是便開始了聚眾鬧事。李世民派張士貴前去,很快就平定而來暴動。
張士貴的一生,是一個英雄善戰(zhàn),是一個忠君愛國之人,卻被后人誣陷成為一個十足的奸臣,真的是令人可惜。
中國歷史浩浩蕩蕩幾千年,無論是以史書或是影視作品的方式,將其中的無數(shù)英雄人物被記載了下來。在清代小說家如蓮居士的經(jīng)典通俗名著《薛仁貴征東》中,為了將薛仁貴塑造成一位智勇雙全、能打硬仗的史詩級人物,于是便將他的對手張士貴塑造成了一個奸詐的小人,這個形象深深刻在了讀者的腦海中。那么,真實歷史上的張士貴也是這樣的人嗎?
歷史上真實的張士貴乃是一代名將,李唐王朝的大功臣,一生戰(zhàn)功赫赫,絕不是什么奸佞小人。
張士貴是現(xiàn)在的山西陽泉人,他出生的時候正是隋朝末年,當時的百姓生活都非常困苦,張士貴的家族在當?shù)剡€算富裕,父親是隋朝的官員,所以張士貴得以在小時候習武讀書。據(jù)史料記載,張士貴小的時候不太喜歡讀書,而最喜歡習武,每天不管師傅在不在,張士貴都會勤練武藝,在成年之后,張士貴就成為了一個身材魁梧,善于騎射的人。
據(jù)說張士貴的臂力很大,能拉動一百五十斤的弓箭,并且還能保證箭無虛發(fā)。后來隋朝的江山陷入了大亂,張士貴的家鄉(xiāng)也不能幸免,而張士貴因為孔武有力,被鄉(xiāng)親們擁立為了首領(lǐng),也開始了反抗隋朝的大業(yè)。所以說張士貴在年少的時候是一個非常勤奮并且有威望的人,并不是我們認識的那個無能的奸臣。
憑借著一身武藝,張士貴在隋末亂世中開始嶄露頭角,當時的王世充、李密等人都有意拉攏他。而他最終率領(lǐng)義軍投奔了李淵,為李唐效力。后他隨太子李建成東征,連敗王世充和李密,戰(zhàn)功顯赫。而后西邊薛舉父子作亂,張士貴又被調(diào)入秦王李世民麾下,幫助其消滅了薛舉勢力。后來他又跟著李世民在河南一代東征西討,平王世充、滅竇建德,為大唐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633年(貞觀七年),廣西平南縣的龔州動亂。張士貴受封龔州道行軍總管,跋涉千里,帶兵平定,又立戰(zhàn)功。班師后,李世民褒獎他道:"聞公親當矢石,為士卒先,雖古名將,何以加也!朕嘗聞以身報國者,不顧性命,但聞其語,未聞其實,于公見之矣。"
此戰(zhàn)后,張士貴受封左領(lǐng)軍大將軍。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張士貴去,被追贈荊州都督,陪葬在埋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在另外一個世界成為唐太宗李世民永遠的守衛(wèi)著。
他是打壓薛仁貴,讓女婿何宗憲冒領(lǐng)薛仁貴戰(zhàn)功的奸臣;他的兒子張臺害得薛仁貴之子薛丁山全家抄斬;他是民眾心中嫉賢妒能,迫害忠良的小人,這個“他”就是張士貴,當然以上說法都是來自于小說《薛仁貴征東》、《薛剛反唐》等書的描寫。因為這些小說老少咸宜、流傳甚廣,大唐王朝開國功臣、戰(zhàn)功赫赫的一代名將張士貴的形象被完全扭曲了。
1
說到唐朝初年的名將,大家首先會想到李靖、秦瓊、尉遲敬德,甚至于“三板斧”的程咬金,但實際上論資歷、論戰(zhàn)功、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張士貴不次于任何人。在唐王朝統(tǒng)一全國,消滅薛舉、宋金剛、王世充、李密、竇建德等諸侯的戰(zhàn)爭中,張士貴“先后戰(zhàn)功,以為眾軍之最”,唐高祖李淵更是親自賞賜奴婢80人,初唐時能因戰(zhàn)功獲得皇帝賞賜奴婢是很罕見的,可見張士貴功勛的顯赫,絕對不是小說中描寫的猥瑣小人。咱們就一起看看歷史上真正的張士貴什么樣。
2
張士貴出身于將門世家,家族在北魏、北齊、隋三朝都有軍功在身,在這樣家庭成長起來的張士貴能文能武,注意結(jié)交各路豪杰,為他在隋末亂世建功立業(yè)打下良好基礎(chǔ)。公元611年(隋大業(yè)七年),王薄在長白山率眾起事開始,起義烽火迅速蔓延全國,隋朝江山搖搖欲墜,張士貴趁機在家鄉(xiāng)虢州聚眾反隋,割據(jù)一方以觀天下群雄誰才是值得投靠的人。
張士貴占據(jù)的地盤雖然不大,但戰(zhàn)略地位重要,當時爭霸中原的王世充和李密勢力,誰能拉攏到張士貴,誰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因此雙方都盛情邀請張士貴加入,封官許愿、百般拉攏。可張士貴對于當時實力雄厚、威震天下的王世充和李密都不屑一顧,覺得這兩人胸襟小、才能平庸,難成大事,反而看上了當時剛剛在太原起兵的李淵,認為李淵是漢高祖劉邦似的人物,帶著麾下的兵馬和地盤主動投靠過去,這在當時人看來很傻的行為卻是張士貴一生中最成功的的投資。
張士貴投靠李淵的第一戰(zhàn)就立下的大功,在鑄就李唐根基的關(guān)中之戰(zhàn)中,張士貴在潼關(guān)以東地區(qū)大肆擴張,迷惑住了王世充和李密,使得李淵奪取關(guān)中地區(qū)的戰(zhàn)斗沒受到外力阻撓。可以說正是李唐先一步奪取了關(guān)中地區(qū),才在之后爭霸天下過程中占了先手,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公元618年(隋義寧二年),李淵稱帝的時候,特意要張士貴進京奉見,加官進爵。
3
張士貴最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三人麾下作戰(zhàn)過。公元617年(隋大業(yè)十三年),張士貴接受李淵命令,配合劉文靜經(jīng)略河南,屢次以弱勢兵力獲得勝利,李淵對其大加獎賞。
公元618年(隋義寧二年),李建成掛帥東征王世充和李密,因為張士貴的戰(zhàn)績特意將其調(diào)入麾下,任命張士貴為第一軍總管,為全軍先鋒。張士貴也不負眾望,縱橫疆場,先后擊敗王世充和李密的多支精銳部隊,威名大震,敵軍望風而降,被稱贊為“戰(zhàn)有必勝之資,威有憚鄰之銳”。
唐高祖武德元年,張士貴第一次被調(diào)入李世民麾下,又給李世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李淵剛剛在長安稱帝的時候,“西秦霸王”薛舉大軍進攻關(guān)中,一路打到離長安僅有二三百里的地方,秦王李世民奉命緊急應(yīng)戰(zhàn),唐軍初戰(zhàn)不利,但張士貴沖鋒陷陣,表現(xiàn)突出,功列諸將之首。此后李世民的一次次勝利,都與張士貴的英勇善戰(zhàn)分不開,李唐王朝統(tǒng)一天下的六次重大戰(zhàn)役,張士貴跟隨李世民參加了四次,李淵曾特意設(shè)宴款待張士貴,稱“欲卿衣錦晝游耳?!?/p>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張士貴又面臨一次政治抉擇,玄武門之變。當時已經(jīng)功成名就,成為新野縣開國公、虢州刺史的張士貴憑借敏銳的眼光押寶李世民,誅太子保秦王。玄武門之變是一場兄弟自相殘殺的丑事,因此在記載上太過模糊,還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張士貴一定在其中立了大功。因為李世民登基之后,立馬任命張士貴為“玄武門長上”,也就是禁衛(wèi)軍司令,負責保護皇城的安全,此后張士貴除了外出征戰(zhàn)外,一直守衛(wèi)玄武門,這是李世民對張士貴的極大信任。
再說到張士貴和薛仁貴的關(guān)系,絕對不是小說中的針鋒相對、栽贓陷害,反而是知遇之恩、用心栽培。薛仁貴也是出身于官宦世家,只不過家道中落,為了振興家族,投軍到張士貴麾下,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薛仁貴獲得唐太宗李世民賞識是在東征高麗的過程中,特別是“安市大捷”中手持方天戟、白袍在身的薛仁貴沖鋒陷陣的英勇表現(xiàn)給李世民留下深刻印象,回軍長安后薛仁貴一直跟隨張士貴守衛(wèi)玄武門,并于公元653年(唐高宗永徽)接替退休的張士貴成為玄武門守將。
有才能的人也需要展示的機會、表演的舞臺才能獲得提拔,特別是軍隊這個上下級分明、紀律森嚴的地方。薛仁貴沒背景、沒后臺,大唐東征高麗的時候只是參軍沒幾年的小兵一個,要不是張士貴栽培,薛仁貴哪有機會從數(shù)萬大軍中脫穎而出,獲得在皇帝面前露臉的機會;要不是張士貴的舉薦,李世民怎么可能讓薛仁貴這么一個新人去守衛(wèi)玄武門要地,這相當于把自己的安全交到陌生人手里,李世民信任的是張士貴的眼光。
對于張士貴形象的扭曲來自于民間通俗小說,特別是《薛仁貴征東》、《薛剛反唐》等清朝時寫成的小說。清朝時文字獄盛行的時代,文人士子隨便抨擊朝政是要嚴懲的,因此很多人依靠寫小說“借古喻今”,通過一種隱晦的方式傳播自己的主張,而為了迎合大眾口味、增加戲劇沖突,各種不顧歷史事實的戲說是難免的,說白了小說中的“張士貴”是腐朽墮落的代表,不是歷史上那位蓋世名將;小說中的“薛仁貴”是對抗權(quán)威、不畏權(quán)貴的代表,也不是歷史上的白袍驍將。包公案中的龐太師、楊家將中的潘仁美都是這么回事,只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需要罷了,千萬別拿小說當歷史。
4
權(quán)威、真實記錄張士貴生平的僅有《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墓志銘并序》中寥寥幾千字,對于現(xiàn)代人了解這位大唐開國元勛造成了極大的阻礙。但人們總說蓋棺定論,一個古人的謚號是對其人生最好的總結(jié),是同時代大多數(shù)人對其的認可,公元657年(唐高宗顯慶二年),72歲的張士貴病逝,謚號“襄”。謚號“襄”是什么意思?甲胄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zhí)心克剛曰襄、協(xié)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說白了只有功勞、威望、品德都夠格的人才能獲得這個謚號,張士貴名副其實。
有:
例如:北宋滅亡后,原宰相張邦昌向金投降,做了“大楚”皇帝。
東漢末的宦官 張讓
在這些影視作品中,張士貴絕對是一個奸臣。他嫉賢妒能,迫害忠良,甚至謀反朝廷,總之,他是一個
絕對絕對的奸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4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