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董小宛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在無錫市博物館里,有一幅《彩蝶圖》,畫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旁邊還有二方圖章印記和幾行題詩,詩句清新飄逸。這幅畫不是出自什么名家,題詩者也不是什么大詩人、大詞人,而是一風塵女子所畫所題,她就是“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古人言,“自古紅顏多薄命”,小宛也難逃命運多舛,一生充滿了離奇色彩。關(guān)于她的生平,至今仍有許多謎尚未解開。
董小宛(1624—1652)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是因仰慕唐代大詩人李白而起,可見小宛自小便氣質(zhì)非凡。
董白出生于蘇州一戶經(jīng)營刺繡生意的富商人家,容貌秀麗,聰明可人。父母視為至寶,悉心教她琴棋書畫。蘇繡藝術(shù)的高雅和技術(shù)的精湛又從小培養(yǎng)出董白的高雅氣質(zhì)和心靈手巧,可謂難得的才德俱全的富家千金。可是命運總愛捉弄人,在她13歲那年,父親不幸暴病身亡,撒手人寰,母女兩人只得相依為命。
時值明末,天下動亂,亂象迫近蘇州,董家繡莊的伙計又從中作祟,繡莊負債累累,瀕臨破產(chǎn),董母氣急攻心,病倒在床。生活重擔一下落到了年僅15歲的董白身上,生活費、母親的醫(yī)藥費以及繡莊欠下的債款,每項都迫在眉睫。而世態(tài)炎涼,親朋好友都各有打算,顧不了這對孤兒寡母。董白自幼養(yǎng)成孤傲清高的性格,怎肯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別人的可憐呢?
于是她改名小宛來到南京秦淮河煙花之處,以賣藝為生。小宛不僅姿色艷麗,而且才藝雙全,再加上她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得到了文人雅客賞識,很快成為秦淮名妓,慕名而來的客人絡(luò)繹不絕。但她孤芳自賞的性格也得罪了不少客人,鴇母自然對她冷嘲熱諷,小宛負氣離開南京回到蘇州,但為生活所迫,又在蘇州半塘妓院重操舊業(yè),但她始終只賣藝不賣身,掙錢供養(yǎng)母親。
正值情竇初開的董小宛也夢想能遇見令她傾心的郎君,早日從良嫁人,過上平靜的生活。但對未來生活還抱有美好希望的小宛卻再一次地經(jīng)受了失去親人的痛苦,世上惟一疼她、愛她的親人——母親又離她而去。此后,小宛心如止水,萬念俱灰。也許是上天憫憐小宛的不幸身世,這時一位才貌雙全的男子走進了她的生活,他就是當時人稱“四公子”之一的如皋冒辟疆。
才子冒襄(字辟疆)赴金陵應(yīng)試,從吳偉業(yè)(梅村)、侯方域等人口中得知秦淮佳麗首推小宛,遂產(chǎn)生仰慕之情,恰逢小宛在蘇州半塘,冒辟疆專程前往拜訪,雙方一見傾心。冒辟疆欣賞小宛清高孤傲,自憐自愛,小宛也仰慕其品性談吐。二人相識一段時日后,小宛遂以身相許。但由于董小宛在半塘名氣很大,不論出多少銀子,鴇母也不肯放走這棵搖錢樹,就在他們一籌莫展之際,經(jīng)江南名士錢謙益的調(diào)解,冒辟疆才得為其贖身,成全了這一對才子佳人。
由于冒辟疆屢試不中,又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感到不滿,于是放棄仕途,攜小宛回到如皋老家。因冒辟疆已有正室,小宛只得屈做小妾,但董小宛并未因家庭地位而感到委屈,而是知書達理,賢惠有加,細微周到地侍候著公婆,對丈夫更是關(guān)照得無微不至。冒辟疆的原配妻子秦氏體弱多病,董小宛便毫無怨言地承擔起理家主事的擔子。小宛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燒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種點心及臘味,使冒家老少大飽口福,其名并列于“歷代十大名廚”?,F(xiàn)今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香甜可口,相傳即為她所創(chuàng)。
正當小宛為找到幸福的歸宿而欣慰,準備在冒家平靜地過完一生時,清兵入關(guān)南下,江南一帶燃起熊熊戰(zhàn)火,冒氏舉家南逃避難,途中冒辟疆幾度生重病,全賴小宛精心護理得生。戰(zhàn)亂過后,冒家輾轉(zhuǎn)回到劫后的家園,由于家產(chǎn)在逃難中丟失殆盡,日子變得十分艱難,多虧董小宛精打細算,才勉強維持著全家的生活??傻湶粏涡?,此時的冒辟疆卻又病倒了。小宛時刻不離、無微不至地照顧大病中的丈夫,在冒辟疆病愈后,小宛卻因極度勞累而面容憔悴、骨瘦如柴,年僅27歲的董小宛就在這種饑貧交困中死去。
董小宛之死一直是一大懸案。歷史上流傳董小宛是因肺病復發(fā)不治,逝于如皋。但后人發(fā)現(xiàn)如皋董小宛墓中隨葬之物俱在,惟獨不見骨骸。那一代名妓董小宛是怎么死的,死后又葬于何處呢?
冒辟疆的結(jié)拜好友張明弼曾寫過《冒姬董小宛傳》,書中寫到董小宛之死時,用了“以勞瘁病卒”和“其致病之由和久病之狀,并隱微難悉”等詞句。后人據(jù)此猜測,書中張對小宛生活遭遇和嫁后的生活細節(jié)都描寫得很細致,但為何對小宛的病情卻只有幾句輕描淡寫的話?張既然是冒的好友,對董的病情不會一無所知,難道有什么難言之隱嗎?
冒辟疆著的《影梅庵憶語》中有對冒家一路逃難的回憶,其中有一段著重描寫了“秦溪蒙難”的情景:“蒙大兵,殺掠奇慘”,“姬之驚悸瘁,至矣盡矣?!睔v經(jīng)磨難的董小宛怎會如此驚恐過度,是遇到了什么大災難了呢?后人推測其時董小宛可能被匪軍掠去受辱而亡或因此下落不明,這正好和冒辟疆自己所寫的“至今望秦海,鬼妾不曾歸”的詩句以及吳偉業(yè)《題冒辟疆明姬董白小像》中“高無賴爭地稱兵,奔迸流離”時董小宛表示“茍君家免乎,勿復相顧,寧吾身死耳”等詞句相佐證。因為董小宛的悲慘遭遇對世代官宦的冒家來說,是有辱臉面的丑事,所以對外的公開說法只能是因病而亡了。
歷史上人們還將董小宛和清宮四大疑案之一“順治帝出家”聯(lián)系起來,說順治帝出家就是為了董小宛。傳說冒辟疆納董小宛為妾后,在逃難中兩人不幸失散,董被降清名將洪承疇掠去,改名董鄂氏獻給了順治帝。董小宛深得順治帝的寵愛,封為貴妃。前夫冒辟疆得知董小宛在皇宮后,便混入宮中與小宛私會,但被皇太后發(fā)現(xiàn),勃然大怒,將董小宛白綾賜死。順治帝因此悲痛欲絕,憤而出家了。
然而,董小宛和董鄂妃究竟是否同一人其實還是很可疑的。董小宛生于1624年,而順治帝1638年才出生,根據(jù)常理,順治帝不應(yīng)會愛上一個比自己大14歲的女人的。之所以有人將董鄂妃與董小宛聯(lián)系在一起,恐怕還是因為冒辟疆等人對董小宛之死的含糊其辭,使世人產(chǎn)生了太多的疑問,因此才產(chǎn)生出這樣的傳說。
盡管眾說紛紜,但董小宛最終的真實結(jié)局,至今人們?nèi)匀粺o從知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