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74年,明朝建州右衛(wèi)指揮使王杲叛明,遼東總兵李成梁出兵平叛,王杲被斬殺,跟外公王杲在一起的努爾哈赤,也成了李成梁的階下囚!
為什么努爾哈赤會跟著外公王杲呢?這還要從努爾哈赤的悲慘童年說起!
1569年,10歲的努爾哈赤失去了自己的生母喜塔臘氏,繼母那拉氏對其極為刻薄,年少的努爾哈赤不甘忍受繼母的刁難,在其15歲時,帶著滿腔憤恨,離家出走,投奔外公王杲,然而僅僅幸福的生活了4年,祖父王杲便成了李成梁的刀下之鬼!
被李成梁俘虜后,本無活命的可能,但李成梁見努爾哈赤生得膀大腰圓,是個練武的好苗子,再加上當時的李成梁已經(jīng)31歲,依舊沒有兒子,便起了愛才之心,將努爾哈赤收為養(yǎng)子,沒想到李成梁此舉,為大明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幾年過去,努爾哈赤更加英武,憑借出眾的武藝,很快便成了李成梁左膀右臂,李成梁對這位義子,也是打心底里喜愛,然而小妾一句無心之言,卻讓李成梁對努爾哈赤殺心大起,可惜提到去殺時,已經(jīng)人去樓空,最終,努爾哈赤成了大明王朝掘墓人!
一日,李成梁的小妾幫李成梁洗腳,見李成梁腳下有七顆黑痣,很是驚奇,李成梁見狀,便洋洋得意的對小妾夸耀道:“我這一生的富貴,全憑這七顆黑痣!”,結果小妾聽完,一臉不屑,對李成梁說:“小罕(努爾哈赤)腳下還有7顆紅痣呢,怎么解釋?”。
李成梁聽完小妾的話,面色大變,原來,不久前,他剛接到朝廷一份密折,大意是說萬歷皇帝前不久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腳踩北斗七星的仙人,闖入萬歷寢宮,硬說萬歷睡的龍床是自己的,與萬歷爭執(zhí)不休,后來,仙人推了萬歷一把,萬歷便醒了!
司天監(jiān)也說東北方有騰龍之氣,讓李成梁密切關注,想到這一切,李成梁坐不住了,難道自己這位義子,便是萬歷皇帝夢中腳踏北斗七星的仙人?
想到這里,李成梁趕緊召集兵馬,前去捉拿努爾哈赤,可惜的是,李成梁這位小妾,也對努爾哈赤極為喜愛,看李成梁面色不對,便偷偷跑去告訴努爾哈赤,讓努爾哈赤趕緊跑!
當李成梁趕到努爾哈赤住所,努爾哈赤早已逃之夭夭,而李成梁的小妾,害怕李成梁怪罪,已經(jīng)上吊自殺了,惱羞成怒的李成梁一面派兵去追努爾哈赤,一面命人將小妾尸首取下,扒光衣服,狠狠抽了40柳條,但可惜為時已晚,還是讓努爾哈赤跑了!
據(jù)說,努爾哈赤在建立政權后,很感激李成梁這位小妾,據(jù)說,滿洲人在收收黍子時,之所以會插柳枝,便是為了紀念這位為努爾哈赤獻出自己生命的女人!
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農(nóng)民起義軍占領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十七年憂國如病,呼不應天靈祖靈,調(diào)不來親兵救兵”,無奈之下,只好在北京煤山上吊。太監(jiān)王承恩陪同而死,明朝滅亡。但是,僅僅只過了一個月,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就降于了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李自成潰敗北京城。
九月,順治皇帝從盛京來到北京,十月一日,他在眾人的陪同下于天壇舉行了盛大的祭天大典,即皇帝位,下詔“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的清王朝宣告建立。
作為中國漢族地主階級建立的最后一個大明王朝,經(jīng)歷了“仁宣之臺”、“弘治中興”、“隆慶新政”,將封建帝制文化傳統(tǒng)推到了極致,是中國兩千年帝王政治的大集成者。中間雖然有奸臣亂國、閹黨干政,但是卻也有條不紊的推動著帝國運行了將近三百年。為何還是讓女真人(滿族)最終一統(tǒng)天下,建立了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清王朝呢?
女真人的崛起女真人的祖先是世代居住中國東北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據(jù)《金史》記載,它在先秦的時候叫肅慎;漢魏之際叫挹婁;北南朝時期叫勿吉;隋朝的暑假叫靺鞨;唐朝的時候以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實力最強。女真人在中國歷史上多有建樹,曾先后建立過渤海國、金國、東夏等國家或政權。
元朝建立以后,敗退的女真人輾轉返回到了他們的龍興祖地,白山黑水之間蟄伏起來。元朝為了打壓女真人,就在女真人的聚居地設置了五萬戶府、東征元帥府,嚴密地監(jiān)視著女真人的一舉一動。到了明朝,也在女真人的地盤上設置了300多個衛(wèi)、所,并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并把女真分為海西、建州、野人三大部落分而管之。
當時,真正對明朝構成威脅的是居于今天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以西的海西女真,海西女真不僅實力最強,且靠近遼東腹地。明朝將領李成梁曾多次對海西女真用兵,多取得了勝利,致命的打擊使海西女真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一個潛在的危機,悄然興起而不自知,努爾哈赤領導的建州女真趁機崛起。
努爾哈赤出生于貴族世家,從他的六世祖開始就世襲明朝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一職。努爾哈赤幼年喪母,三兄弟不受繼母待見,父親塔克世便將三個孩子送到了努爾哈赤的外祖父王杲那里。但當時努爾哈赤的父親是明朝冊封的官員,王杲因為不服明朝對女真人的欺凌,所以,王杲與努爾哈赤的父親關系并不融洽,王杲也就遷怒于三個外孫子,將努爾哈赤三兄弟當成奴隸看待。
王杲后來率部反抗明朝,被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凌遲處死,努爾哈赤為了避免被殺,抱著李成梁戰(zhàn)馬的腿,苦苦哀求,終于讓李成梁動了惻隱之心,留下了兄弟三人的小命并淪為了書童。
少年的艱難磨難,鑄就了努爾哈赤堅強不屈的性格,在他逃離李成梁不久,李成梁以“阿臺未擒,終為禍本”為由,說服了明神宗,再次進兵阿臺。阿臺是王杲的兒子,阿臺之妻也是努爾哈赤的堂姐。當時努爾哈赤的祖父昌安、父親塔克世也在阿臺的城中。阿臺被部下殺掉,明軍破城而入,大開殺戒,努爾哈赤的祖父、父親皆被殺害。
努爾哈赤在祖父、父親被殺后,他不僅沒有逃跑,而且徑直來到遼東都司討還公道。李成梁自知理虧,以誤殺為由安撫努爾哈赤,給予努爾哈赤“赦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加封建州左衛(wèi)都指揮使,并歸還了他祖父和父親的尸體。
努爾哈赤表面欣然接受,但是仇恨的種子卻在他心中種下了,這件事也成為了努爾哈赤以父親遺留的十三副鎧甲起兵時,“七大恨”的第一大恨。
明朝吏治腐敗,農(nóng)民起義連續(xù)爆發(fā)就在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的時候,明朝歷經(jīng)萬歷、天啟兩朝后,已經(jīng)是奄奄一息,到了朱由檢當政的時候,雖然他有心振興已經(jīng)非常困難了。當時的社會矛盾非常突出,朝廷內(nèi)部結黨營私,農(nóng)民起義不斷,再加上不斷的天災,讓這個搖搖欲墜的王朝終于走到盡頭。
面對后金的侵擾,朱由檢不僅束手無策,還中了皇太極設下的反間計,親手殺死了皇太極的生死冤家袁崇煥;國內(nèi)方面,李自成率領農(nóng)民起義軍連戰(zhàn)連捷,席卷山西,攻克太原、太平,兵逼北京城。朱由檢雖然也組織各地的明軍前來抵抗,但都大多一觸即潰,各地官吏更是紛紛開城投降。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之際,大明王朝的國庫儲備竟然不足四千金,連守城將士的軍餉都湊不夠。無奈之下,朱由檢只好向諸位大臣“勸捐”,希望大家踴躍捐款,共渡國難。
但是讓朱由檢想不到的是,除了太監(jiān)王永祚、王德華、曹化淳各捐五萬兩以外,朝中官員都向皇帝哭窮,內(nèi)閣次輔魏藻德只捐了五百兩。朱由檢的周皇后從自己的胭脂水粉錢里拿出五千兩,讓皇帝的國丈周奎做出表率,為國分憂。周奎卻從中克扣了兩千兩,把剩下的三千兩捐了出來。
如此君臣,豈有不亡國?
李自成圍困北京城后,城內(nèi)守軍毫無還手之力,紛紛四散逃竄,朱由檢的寵臣,守城總管,就是上文帶頭捐了五萬兩白銀的太監(jiān)曹化淳率先打開了外城廣寧門投降,第二天,宦官王相堯、兵部尚書張縉彥,朱純臣等也紛紛打開了自己把守的內(nèi)城城門,迎接李自成大軍入城。
朱由檢心知大限已到,留下了“皆臣之誤朕也”的遺言,三尺白綾,為漢民族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畫上了句號,身邊只有一個太監(jiān)叫:王承恩
蒙古黃金家族沒落崛起于16世紀末葉的女真人在北元時期是蒙古人的附庸。北元政權北遷以后,不斷與明軍作戰(zhàn),形成了北元與明朝的南北對峙局面,蒙古社會進入了一個動蕩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明朝對蒙古進行了為時半個多世紀之久的戰(zhàn)爭。蒙古內(nèi)部的內(nèi)亂時有發(fā)生,大大消弱了蒙古大汗和黃金家族的權力和地位,使他們的權威逐漸衰落,而蒙古異姓王相趁機崛起,兼并領地,并企圖篡奪大汗之位。雖然達延汗時期有個短暫的中興,蒙古大汗的汗位又重新回到黃金家族的手中,但是由于統(tǒng)治層內(nèi)部的斗爭,使蒙古再也難以恢復昔日的輝煌。
1604年,成吉思汗的后裔林丹汗登上了蒙古大汗位。林丹汗為了恢復成吉思汗的霸業(yè),以察哈爾部為基礎,直接控制了內(nèi)喀爾喀扎魯特部、巴林部、巴岳特部、弘吉剌特部、烏齊葉特部等五部,也試圖控制蒙古其他各部,同時引進藏傳佛教的紅教(寧瑪派)對統(tǒng)治地區(qū)進行精神控制。這一舉措觸犯了眾怒,因為當時的黃教(格魯派)已經(jīng)成為了蒙古各部的共同信仰,這也為蒙古各部反抗林丹汗的統(tǒng)治埋下了隱患。
黃金家族雖然沒落,但是仍然是一股很大的力量,所以努爾哈赤自崛起之日起,就不敢小看散布建州女真西部的蒙古各部。努爾哈赤顧及林丹汗在蒙古各部的聲望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最初想與林丹汗結盟,向林丹汗宣稱:“與金合謀共伐深仇之大明”。林丹汗識破了努爾哈赤的政治陰謀,不計較與明朝多年的恩恩怨怨,堅決采取了聯(lián)合明朝共同伐金。
努爾哈赤轉而聯(lián)絡不想被林丹汗吞并的蒙古各部,采取離間、拉攏等手段,通過聯(lián)姻、封爵與蒙古諸部建立了同盟關系,共同對抗林丹汗和明朝。最終,林丹汗敗退青海時病逝,年僅43歲。林丹汗去世后,其麾下的軍事勢力盡歸后金,綿延429年的蒙古帝國,364年的大元王朝,267年的北元政權的黃金家族黯然謝幕。
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旗的旗主在后金統(tǒng)治者的示意下,在盛京召開大會,擁護皇太極為蒙古大汗正統(tǒng)的繼承權,并上尊號“博格達徹城汗”。皇太極接受了蒙古大汗的尊號,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從此,清朝皇位的每一位繼承者,不僅是大清王朝的皇帝,同時還是蒙古諸部的大汗,都有不同的尊號。
清廷為了能夠有效的控制蒙古各部,廢除了蒙古地區(qū)幾百年來一直維持的萬戶制度,借鑒滿族的八旗制,在蒙古地區(qū)推行了盟旗制度,把原來的蒙古各部拆分成了互不統(tǒng)領的若干旗,對蒙古地區(qū)進行分而治之,這就大大縮小了蒙古各部領主的權利和領地范圍。其目的一方面防止蒙古各部趁機坐大,另一方面又消弱了蒙古內(nèi)部的聯(lián)合。
結語女真人(滿族)利用中原王朝多亂衰敗之際,暗自發(fā)力得以逐漸強大,并聯(lián)合蒙古共同伐明,最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個統(tǒng)一王朝--清朝。
“薩爾滸之戰(zhàn)”是場史詩大戰(zhàn),你可以理解為,明朝和清朝的第一次交手。這場戰(zhàn)爭是明朝滅亡的前兆,也意味著后金力量的崛起,所謂“后金”,你我都知道,它是滿清的前身。至于明軍為什么慘敗,我覺得這并非疑點,而是命中注定,除了國內(nèi)出了很多亂子外,其實還有一些關鍵原因,但咱們先放著不談,在大戰(zhàn)打響之前,我得先為各位介紹介紹故事背景。
萬歷四十四年...
現(xiàn)在的朝廷已經(jīng)說不上亂了,只有散,散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工部有一百個職位,昨天吏部官員來清點人數(shù),發(fā)現(xiàn)只有五十個人來上班,吏部官員非常生氣地吼道:“把缺席的那五十個人全部扣除當月俸祿,豈有不上班的理!”后來他才發(fā)現(xiàn),工資沒法扣,鬧大誤會了!因為不是別人沒來上班,而是根本沒人來上班。
換句話說,就是崗位空缺。五十個人,五十個加班狗,每個人手上都干著兩份活,關鍵還不加工資,誰待得下去?久而久之,人便慢慢走光了,五十個人變成三十個人,三十個人變成十個人,最后,連只鳥都沒了。很多重點機構沒有運轉,國家就生產(chǎn)不出經(jīng)濟,唯一的解決辦法,即是開放人才市場,招賢納士。
當然,明代那時候不靠什么人才市場,想要做官,科舉考試是唯一的途徑。此時最重要的問題來了,盡管各個機構人員渙散,但科舉考試仍舊照常舉行,每三年一次,每一次都有大批新人涌入,既然如此,為何崗位還會空缺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皇帝不批。
不是不批,是他每天只想和愛妃曬曬太陽、吹吹暖風,壓根兒懶得批。
萬歷真可謂開了個好頭,他這一懶,國家基本停止營業(yè),可一說到這,有朋友便站起來提問了:“你講得不對??!大明是個靠官僚體系運作的國家,皇帝罷工,不還有內(nèi)閣大臣管政嗎?”
我只能回答,如果要這么想,你就算沒悟到點子上了。
在那段時間里,擔任內(nèi)閣首輔的人叫葉向高,而葉向高的隱藏身份,是東林黨人,所以即使是他來招人,選進去的也全是東林黨一派,如果你要讓東林黨人來干活,那真不如不干。
要知道,京城有六部外加廠衛(wèi)(東廠、錦衣衛(wèi)),以及兩個法司(都察院、大理寺),可這些單位里面,個個都有數(shù)不清的東林黨人安插其中,真是一團亂麻!這群人成天正事不干,老想著把錢往自己兜里揣,喊出為百姓解脫的口號,卻擠破腦袋把百姓的大米偷偷吃了,要我來評價,一個字——衰!
這還不算最衰的,正因為萬歷怠政、東林黨胡來,國內(nèi)一片亂糟糟,所以外面的豺狼盯上門了。
這只豺狼,叫努爾哈赤,他的功績不用多講,名副其實的清朝奠基人,但提起他之前,我必須先提起另一位主角,咱們的老朋友——李成梁。
“李成梁”三個字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回響在大家的耳邊,總得來說,他是一位狠人和猛人,狠到明朝邊界沒有一個外族不怕他,猛到整片遼東沒有一個部落不敢聽他的話。以前李成梁的主要目標是抵御蒙古,再時不時教訓一些不聽話的小群體,但打來打去,十幾年來,也沒任何對手,直到萬歷元年,一切都變了。
此時有一個部落正在遼東逐漸崛起,各位聽說過,它叫女真,是滿族的前身。有個故事是這么講的,說女真本來是一個大群體,所有人都和平共處,但所謂和平是假的、人是自私的,某一天,女真的內(nèi)部突然產(chǎn)生沖突、開始混戰(zhàn),打來打去,最后女真又分成了四個小塊兒,簡稱: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黑龍江女真、東海女真。其中最厲害的,即為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雖然夠強,但并不讓明朝頭疼,準確來說,是對李成粱構不成威脅。建州女真呢,也就是努爾哈赤所在的部落,但當時努爾哈赤只能算一根小蔥,真正的領頭羊,叫做王杲(gǎo)。
王杲,不知何時生、何時卒、屬哪地兒,身世很模糊,只得到一條很震驚的消息——他是努爾哈赤的外公。尚且我能確保的是,此人文化水平不低、游說能力極強,以前喜歡在村子里東勸一波、西勸一波,主張自己的政治理念,和顧憲成一樣,簡稱說客,而且這位說客,野心還不是一般的大。
至于王杲是不是發(fā)起沖突(在原本女真內(nèi)部)的人,我不了解、也不做評價,我只知道,他最后成了建州女真的首領,一個極其不愿安分的首領。
早在嘉靖三十六年時,王杲就曾偷襲過撫順城,還殺光了城內(nèi)守軍,但最奇怪的點在于,王杲并沒有傷及城中百姓一分一毫,連一間民房也沒搜刮,實在怪異。據(jù)一位旁觀者回憶道:那天晚上,城頭突然燃起烽煙大火,隨后只聽見一片尖叫聲和慘叫聲,等敵人入了城,咱才發(fā)現(xiàn)他們是附近的狄人(指北方民族),但這群外族人好像對咱沒有敵意,既不動刀、也不動手,甚至連一粒米也不搶咱的,只是把城內(nèi)的士兵殺光了,把武器庫也搶了,對了,他們還進了官府,把那些官人全部拉出去砍了頭,僅此而已。
如許看來,王杲應該對明廷有著深重怨恨,且不濫殺無辜,可以算作一個有良心的土匪(盜亦有道)。如果你要問我他為什么這樣做?理由呢,說來既憤慨、又釋懷——因為明朝的官員瞧不起女真人,喜歡欺凌、壓榨他們。因此,王杲一氣之下,全部宰了,頭發(fā)也沒留一根。
轉眼又到了嘉靖四十一年,遼東副總兵黑春奉朝廷之命,前去捉拿叛賊王杲,結果黑將軍帶了五千個人去,幾乎沒一個回來,全撂在那兒了。這一仗打完后,王杲的聲勢大漲,在牡丹江、綏芬河、長白山一帶占山為王,日夜飲酒作樂、佳人相伴、金銀財寶數(shù)不完的花,日子過得那叫相當滋潤。
然而,從萬歷元年的那一天起,他的好日子到頭了。
萬歷元年,遼東總兵李成梁再次受朝廷之命,揮師北上、清剿建州女真。這下王杲?jīng)]得跑了,李成梁所率領的是裝備精良、紀律嚴明、素質(zhì)過硬的遼東鐵騎,而反觀一下王杲的混混隊,除了力氣大點,一個比一個酒量好點,實在別無是處,往敞亮了說,這場戰(zhàn)斗的名字,叫作“全面碾壓”,大家想象為城管收拾小販的情景就行。
再之后,王杲被活抓,押赴京城,以凌遲罪處死。
結局并不意外,但唯一不同的在于,李成梁善心大發(fā),收留了一批戰(zhàn)俘,確切來說,這是一群小孩,其中有一個名字,正是“努爾哈赤”。當然,不僅如此,還有一點讓李成梁十分憤怒——王杲的兒子,阿臺跑了。
阿臺流落到了附近的營寨,靠著他父親攢下的人脈關系,在別人家里躲過了明軍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在此期間,阿臺再接再厲,憑借自己從父親那學到的游說技巧,拉了一幫又一幫“韭菜”加入自己的隊伍,組建了一個全新部落,實際上,也是建州女真的延續(xù)。其部落宗旨——解放雙手,反抗明廷的暴行。
單論事實,那時候的明廷的確殘暴、烏煙瘴氣,可你我都清楚,多虧了那群黨派分子(東林黨)干得好事。
十年后,阿臺東山再起,已經(jīng)在古勒寨(今位于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王城,高居王位的同時,他還不忘對著周圍的部落發(fā)動侵襲、搶占資源,搶著占著,鬧出風頭了——因為李城梁盯上了他。
十年前埋下的惡果,今天也該來做個了結。
然而過程出人意料,李成梁終于碰到了一生中最難纏的敵人,不管是以前彪悍的蒙古鐵騎、精壯的部落戰(zhàn)士、甚至擁有私人軍火的邊軍(造反的邊將),一切通通小兒科,打趴他們沒得商量,但今天的阿臺似乎完全變了一個人,他實在有夠頑強,把李成梁搞得頭痛欲裂,無奈之下,李大將軍只得請來了三位幫手,而正是這三人的存在,竟吹起了明朝的滅亡之風。
第一位,叫尼堪外蘭,大家請記住,此人非常愛搗亂,基本算是殺死努爾哈赤至親的兇手,而另外兩位的身份就有意思了,他們一位叫覺昌安,是努爾哈赤的親爺爺,一位叫塔可世,是努爾哈赤的親生父親。
也就是李成梁和阿臺的這場大戰(zhàn)過后,身為局外人的努爾哈赤卻徹底變了一個樣,包括他的性情、想法,甚至于志向。努爾哈赤,正在朝著一種極端的方式前行,人們常說,從這一刻起,大明便迎來了它的最終末日。
全文總結:建州女真被李成梁攻滅,其首領王杲被處以凌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5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