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第三十六回中出現(xiàn)的“鄂羅斯國攝政女王蘇飛霞固倫長公主殿下”,美艷風流,被金庸稱作“犵鳥蠻花”。她與韋小寶相遇在中俄邊境的雅克薩城,結下一段霧水姻緣。歷史中,這位公主確有其人,她的原型就是俄國歷史上的女攝政索菲婭公主。
小說中索菲婭公主,身材高挑、白膚高鼻、金發(fā)碧眼,有著一雙纖纖玉指,美艷聰慧,不負她名字的希臘語義“智慧”。其實,歷史上的她體態(tài)肥胖、滿臉橫肉,黑粗高大,活脫脫悍婦一名。只生性放縱、毛發(fā)茂密兩點,與小說描述相合。
索菲婭,1657年出生,是沙皇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二任沙皇阿列克謝一世與第一任妻子瑪麗·米洛斯拉夫斯卡婭所生的長女,在同母的六個姐妹中,算是出類拔萃的一位。母親生下的男孩,大部分夭折,只剩下身患敗血癥的費多爾和先天弱視的伊凡。1670年,母親去世。過了兩年后,父親娶了20歲的娜塔麗·納雷什金娜,1672年5月30日,索菲婭的同父異母弟弟彼得出生。
1676年,老沙皇去世,14歲的長子費多爾繼任沙皇。整個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恢復了在宮廷中的權勢。包括已故沙皇的遺孀和幼子彼得在內的納雷什金家族被趕走了。費多爾拖著久病的殘軀,有時不得不在臥榻之上,處理政務。1682年,多病而意志薄弱的費多爾去世,年僅20歲,沒有留下子嗣。皇位在15歲的伊凡和10歲的彼得中產生。當時沙俄還沒有王位繼承法,兩個皇嗣母親的家族,即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納雷什金家族,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斗爭。納雷什金家族因為得到了大主教和領主們的支持贏得勝利。10歲的彼得坐上沙皇寶座,由母親娜塔莉攝政。這一年,索菲婭21歲。
按照禮法,莫斯科的公主們被禁錮在一個稱作“泰廊”的修道院中,與祈禱為伴,受的教育很少。她們不被允許下嫁沙皇的臣民,也不允許外嫁給異國王子以免背叛自己的宗教。索菲婭與其他公主截然不同,她學習波蘭文,讀波蘭書,公開在交際場合出現(xiàn),甚至在有外國人參加的場合出現(xiàn)。
小說里,韋小寶憑著戲文里聽來的小計謀,控制火槍營,幫助索菲婭坐上女攝政的位子。這火槍營就是歷史上,索菲婭公主奪權時所倚仗的射擊軍。
射擊軍是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創(chuàng)建的一支軍隊,又稱弓箭隊、火槍隊,共分編成二十個團,每團一千人,大部分駐扎在莫斯科。射擊軍因戰(zhàn)功卓著享受著優(yōu)厚的待遇。阿列克謝一世在位時,射擊軍士兵已經長期領不到薪餉、并受貴族出身的射擊軍官壓迫,怨聲載道。
極具權力欲的索菲婭,對擁立異母弟弟彼得為沙皇和后母攝政,心懷不滿。1682年5月15日,索菲婭公主和黨羽制造了納雷什金家族絞死皇太子伊凡的消息,射擊軍得知后發(fā)動軍事叛亂,沖向克里姆林宮。雖然士兵看到了彼得的母親、皇后納塔利婭·納雷什金娜領著伊凡和彼得兩兄弟出現(xiàn),證實伊凡沒有被害。但是已經被煽動的情緒和受壓迫的仇恨沒有中止他們的進攻,納雷什金家族的主要成員被殺。屠殺一直持續(xù)到深夜。
射擊軍的五月事變之后,俄國發(fā)生了廣泛的群眾運動。納雷什金家族不得不讓位給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公主索菲婭利用混亂局面奪取了政權。她答應了射擊軍的全部要求,把過去三十五年的欠餉發(fā)給他們。依照射擊軍的要求,貴族組成的議會杜馬推舉病弱低能的伊凡為第一沙皇,10歲的彼得為第二沙皇,索菲婭為攝政王。
索菲婭和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得到了政權,莫斯科的實權卻落在以射擊軍政廳總監(jiān)伊萬·安備列耶維奇·霍萬斯基為首的軍隊手里,他們還要求在紅場上立“紀功碑”以記載他們在五月事變中的功績。索菲婭表面上忍氣吞聲,忽視霍萬斯基的傲慢無禮,一一滿足軍隊的要求,私下開始網羅貴族。
1682年8月,索菲婭帶兩個小沙皇到謝爾蓋圣三一修道院,一面召集貴族的民團,一面命霍萬斯基前往,在途中派人將他逮捕并就地處決。接著,索菲婭任命自己的心腹瓦西里·戈利岑為民團的總指揮,擺脫了受制于人的局面。
索菲婭攝政時期,沙皇伊凡平庸無才,彼得和母親及其親信住在莫斯科近郊的離宮,遠離朝政?;燠E在鄉(xiāng)村里、披頭散發(fā)、一身粗獷的彼得,終日和同輩的游伴們做軍事游戲。這讓索菲婭放松了警惕,她得意地認為,這位四肢發(fā)達、勇武好斗的同父異母弟弟,并未抱有多少統(tǒng)治世界的愿望。
索菲婭最親信的人是她的“首要大臣”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戈利岑公爵,也是她的情人,就是《鹿鼎記》中雅克薩城出現(xiàn)的三十歲左右、身材魁梧的年輕軍官高里津總督。小說中的他英俊倜儻,有勇有謀。
歷史上,戈利岑是一位開明、仁慈的賢臣,會幾國外語,崇尚歐洲文明。他胸懷大志,有意改革。因為索菲婭害怕改革會引起保守的實力派領主的不滿,危及權力,他的改革理想統(tǒng)統(tǒng)沒有實現(xiàn)。瓦西里·戈利岑的堂弟鮑里斯·戈利岑,恰好是陪彼得做軍事游戲的兒童兵團的一員,后來成為彼得一世的主要謀臣。
索菲婭攝政后期,寵臣戈利岑帶兵兩次出征,接連失利,開始動搖政權和民心。1687年,俄國和波蘭簽訂一個永久和平條約:確認了俄羅斯幾十年對外擴張的成果,包括對基輔的占領;同時,俄國保證立即對土耳其的藩屬克里木開戰(zhàn),因為土耳其在黑海封鎖了俄國,而克里木的韃靼/">韃靼人也在不斷地侵犯俄國南部疆土。1687年,不顧軍民的反對,索菲婭命令戈利岑公爵率十萬大軍,遠征克里木,在南方草原遭遇韃靼人火攻,加之沼澤遍布,受挫班師回朝。1689年初春,戈利岑又一次率軍隊進攻克里木,圍攻韃靼人的軍事要塞,又鎩羽而歸。貴族們對因戰(zhàn)爭引起的困難和毫無意義的損失公開表示不滿,擁護彼得的人日益增多。
同年,戈利岑在外交領域又做了一件讓本國利益受損的事情。他與清朝簽訂了《涅爾琴斯克條約》(即中俄《尼布楚條約》),承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闊地區(qū)是清朝領土。俄國還保證拆毀雅克薩城堡,把軍隊撤離中國領土。隨著戈利岑軍事和外交上的敗績,他在索菲婭面前也逐漸失寵。
在外交和軍事的失利前夕,索菲婭急于取代沙皇的位子。1689年,皇家成員做完彌撒后,索菲婭不顧彼得的反對,執(zhí)意代替伊凡沙皇參加了只有男性可以參加的迎神隊伍,手舉圣像的她儼然像一個君主。索菲婭從手下的報告中得知,彼得在市民中日益得人心。索菲婭按捺不住,預謀在1689年8月7日,圍剿彼得住的村子。但消息走漏,彼得逃到謝爾蓋耶夫三圣修道院。索菲婭率軍隊前去圍攻,遭到支持彼得的軍隊阻撓,修道院堅固的防御工事也難以進攻。
索菲婭又施計,想誘使彼得到莫斯科和平談判。彼得拒絕,他還通過傳令官命令所有的射擊軍拒絕服從索菲婭。索菲婭想要親自率軍隊前往,質問彼得,先要爭取軍隊的支持。但當年陪彼得游戲的娃娃軍團,在他的用心經營下,已經錘煉成一支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索菲婭恩威并施的演說沒有感動軍隊,越來越多的人棄她而投奔彼得。
在這關鍵時刻,索菲婭帶幾個衛(wèi)士親自前往修道院,勸弟弟彼得返回莫斯科,共掌大權,但吃了閉門羹,灰溜溜地回到了莫斯科。隨后的幾天,貴族及軍團、主教、射擊軍的幾個團紛紛歸附到彼得身邊。9月7日,在射擊軍的威逼下,索菲婭交出她的新寵臣夏克洛維茲上校,上校在四天后被斬首。
索菲婭眾叛親離,向弟弟投降。彼得幾乎未費一槍一彈就挫敗了索菲婭的宮廷政變。此后索菲婭被監(jiān)禁在諾沃捷維奇修道院,默默無聞熬完后半生。戈利岑因為堂弟鮑里斯·戈利岑的求情,被削爵、流放到北方的村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5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