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與日本之間,自古有一條海上通途,兩地人來物往,促進了種族交融與文化的流通。有關歷史不僅可以證諸考古資料,在“太伯后裔說”及前述之“徐福東渡說”中亦有所折射。
太伯(一作“泰伯,’)即古公直父(周太王)長子,因禮讓天下于三弟季歷,被孔子譽為“至德”(《論語)。太伯與二弟仲雍藉口為父王采藥,遠避至荊蠻,斷發(fā)文身,教化土人,慕義來歸者漸眾,于是自立國號為“句吳”。太伯始創(chuàng)之句吳,據(jù)地長江下游一帶,建都于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春秋后期句吳國力強盛,先破強鄰楚國,次敗宿敵越國,挾軍成北上爭貓,與晉國逐鹿中原。公元前473年1,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揮師攻入?yún)堑?,句吳遂亡?/p>
吳太伯塑像據(jù)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句吳亡國之后,吳人支庶四散,一部分跨海東徙,故侯人自云太伯苗裔。其實,樓人自稱吳太伯之后,最早見諸3世紀后期成書的《魏略)(魚豢),唐宋時代又為多種文獻采錄,茲舉例如下:
①唐張楚金所撰之《翰苑》,全書久佚,僅卷三十幸存日本,文內(nèi)引《魏略》云:“其俗,男子皆漱面文身,聞其舊語,自謂太伯之后?!?/p>
② 唐杜佑所撰之《通典》,其“邊防典一·樓人傳”注文云:《魏略》云,樓人自謂太伯之后?!?/p>
③ 唐姚思廉所編之《梁書.俊傳》云:“樓者自云太伯之后,俗皆文身?!?/p>
④唐李延壽所編之《北史·俊國傳》云:“俗皆文身,自云太伯之后。”
⑤ 唐房玄齡所編之《晉書·俊人傳》云:“男子無大小,悉黔面文身,自謂太伯之后?!?/p>
⑥宋李防等奉太宗之命編撰的《太平御覽》,在四夷部“樓”項中引《魏志》云:“其俗,男子無大小,皆黔面文身,聞其舊語,自謂太伯之后?!?/p>
⑦宋司馬光所撰之《資治通鑒》云:“今日本又云吳太伯之后,蓋吳亡,其支庶入海為俊?!?/p>
“太伯后裔說”形成的下限,當在《魏略》成書之3世紀后期,其時日本列島與中國“使譯所通三十國”(《三國志·魏書·樓人傳),而以女王統(tǒng)率的邪馬臺國最為強盛。廓清“太伯后裔說”的來龍去脈,不僅有助于探明日本民族的起源問題,同時也可為世所矚目的邪馬臺國學術爭鳴提供新的視角。
日本昭和15年(1940年),村尾次郎發(fā)表《吳太伯說研究》一文(建武》五一五),認為“自謂”二字出自中國史家的“曲筆空想”,將日本視為庶流,以夸示漢族的優(yōu)越。山田孝雄博士在《神皇正統(tǒng)記述義》中,則從相反的角度否定此說的歷史真實性,指出:“此非中國人有意貶低日本,而是一些古今皆有的日本輕薄之徒,如此獻媚弄言,以博彼邦歡心?!?/p>
村尾論文問世次年,大森志朗著文響應,通過考察東亞諸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漢人始祖?zhèn)髡f,以“華夷思想”對太伯傳說的形成背景進行剖析:隨著漢民族勢力的擴張,周邊民族服其統(tǒng)治,獲其文化,漸次同化。漢族君臨四方,充滿文化上的優(yōu)越感,遂萌發(fā)出“華夷”意識。“上述史實與信念相結(jié)合,經(jīng)過擴大、抽象和理念化,便形成了周邊民族當由漢人后裔統(tǒng)治的世界觀?!币簿褪钦f,周邊民族的漢人始祖說,“體現(xiàn)了漢民族的民族理念,是將希求擴大為現(xiàn)實的一種統(tǒng)一的世界觀”,它的形成與周邊民族“沒有任何關連”。大森將上述推論運用于太伯苗裔說,導出如下結(jié)論:“關于日本的始祖說,無疑是漢民族的中華思想的產(chǎn)物,決非出自日本人之口?!?/p>
以上三家之說,雖然考察角度與論證方法互有異同,但最后的結(jié)論均否定《魏略》以后中國史書所載記事的真實性。不久,千干和實發(fā)表《吳太伯苗裔說之再探討》一文,對村尾、大森的“中國人編造說”提出挑戰(zhàn),主張從周邊民族的慕華心理與擴張欲望探究漢人始祖?zhèn)髡f的成因,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以前研究中色彩甚濃的民族感情與近代意識的干擾,采取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得出的結(jié)論頗具說服力。茲撮要簡介如下:
其一,周邊民族懂憬漢民族的燦爛文明,由物及人,產(chǎn)生尊崇漢人的心理。古代倭王遣使入華,求賜鏡玉劍鋅及金印紫緩,以此作為神權和王威的象征,進而為了強調(diào)家系正統(tǒng),編造漢人始祖說的動機不能排除。
其二,東亞諸族招請漢人移居,藉此吸收中華文明,其歷史相當久遠。古朝鮮王箕準迎燕亡人王滿為博士即為一例,所謂“箕子開國說”,大概就是漢族移民的創(chuàng)作。樓人向樂浪及洛陽朝貢,似比南韓諸族更早,一二世紀應該已有漢人移居,其中的吳越移民將太伯傳說傳至日本,為太伯苗裔說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契機。
其三,對東亞諸族來說,以漢族的神抵圣賢作為自己的始祖,當時在國際外交上極為有利,只要有申明的機會,是絕對不會放棄的??梢哉f,漢民族的中華思想與異民族的求祖欲望相輔相成,一系列始祖?zhèn)髡f才能獲得土壤并擁有價值。樓人自通漢朝,已有自稱漢人后裔的可能,及至3世紀前期與魏、吳及遼東的公孫氏形成錯綜復雜的外交關系,某些君長標榜與吳人同祖,應是一種明智的外交方策。
其四,在古代的僑人部落中,類似的始祖?zhèn)髡f自古有之。據(jù)《筑前風土記》逸文,怡土縣主五十跡手以鏡、劍、玉的莊嚴禮儀迎接仲衰天皇時,自稱“高麗國意呂山自天降來日梓之苗裔五十跡手是也”。怡土縣即《魏略》中所述之伊都國,《三國志·魏書·侯人傳》記云:“有千余戶,世有王,皆統(tǒng)屬女王國,郡使往來常所駐?!边@個王統(tǒng)遐遠、外交頻繁的部落國家,既然自謂高麗國日桙苗裔,那么與吳國交往密邇的某個部落自稱太伯后裔,也就不足為怪了。
千千和實的論文通過填密的考證,論述了3世紀的樓人部落,出于對內(nèi)強化王權、對外提高威望的需要,將本族的始祖系掛于賢人太伯,從而肯定了《魏略》等中國史書所載的“樓人自謂說”。這個結(jié)論應該說比較公允,基本上解決了這場公案。
文/陳路
日本人是不是徐福的后代?不太好說,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更可能的是一部分是,一部分不是。南島民族、北部騎馬民族、中國和朝鮮的渡來人都在日本史前留下了痕跡,日本人更可能是這幾者的復合民族。
有位日本人曾經(jīng)說過,在諸多的神話體系中,唯有日本神話是活著的神話。
無疑,無論在今日的流行文化或者藝術作品,乃至更為高深的學術層面,日本神話恐怕遠遠無法與希臘神話,維京神話,日耳曼神話等等諸多神話體系相提并論。但是, 由于天皇與神道信仰的存在,使得日本是唯一一個未能與古老的神話體系徹底切割的發(fā)達文明, 卻是不爭的事實。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位日本人才認為日本神話依舊還是活著的神話。
充滿神話色彩的天皇仍然活躍在日本人的觀念中
正因為如此,在談及日本人的起源之時,以《古事記》與《日本書紀》所構建的記紀神話為依據(jù),相信日本人的始祖來自神話中的高天原的,依舊大有人在。
此種怪力亂神之言雖不足道,但由于無論是日本皇室還是日本官方,乃至于整個日本 社會 ,都無意與神話時代切割開來,徹底否定記紀神話。所以要完全澄清日本人特別是日本皇室的起源,成為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自十九世紀以來,便有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學者試圖通過考古學,人類學等等諸多科學方法,試圖澄清日本的起源問題。
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考證,大體而言人們都認為日本人的先祖是從外部遷入日本列島的。但是在遷移路線與遷移方法上,卻有著諸多的說法。甚至連作為日本先祖的繩紋人與彌生人的來歷,又各有不同的說法。
繩紋人的來歷
關于繩紋人的來歷,目前最為流行的是陸橋遷徒說。 距今18000年前的最后一季冰川期,由于當時的海平面比現(xiàn)在低40米左右,所以日本列島實際上通過陸橋與亞歐大陸相連,而日本海在當時還是一片內(nèi)海。原始人在捕獵動物的過程中,不經(jīng)意間遷徒到了日本列島。
大約18000年前,沖繩島上已經(jīng)有被稱為“港川人”的原始人居住。這批人便是日本列島的第一批人類居民。
12000年前,由于海平面上升,這些人雖然被與大陸隔斷,但是他們已經(jīng)能夠發(fā)展了漁獵 社會 ,并且能夠制作比較復雜的石器, 還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制造者之一。 由于他們所制作的陶器上都有草繩花紋,故這些人被稱為繩紋人。
這便是目前最為通行的陸橋遷移說。
但是這種說法有一個問題,即通常認為繩紋人與包括臺灣島、東南亞在內(nèi)的長江以南人群有親緣關系,甚至有人認為繩紋人與臺灣原住民的祖先都是現(xiàn)在廣泛分布與南太平洋諸島的南島語族使用者。
甚至三品彰英在研究記紀神話之時,將大國主神話與南島諸文明的各種儀式進行對比,認為大國主受難的神話故事,與南島原始部落所舉行的成人式非常類似。
就此而言,如果繩紋人與南島文明之間的聯(lián)系的更為密切,那么除非能夠考證出在當時存在著一個能夠聯(lián)通日本列島與南太平洋諸島的龐大陸橋通行網(wǎng)絡,否則陸橋遷徒說便很難成立。(大司馬按:三品彰英1971年過世,可能不知道東南亞島嶼與中南半島在距今8000年前都還有巽他古陸相連。)
8000年前巽他古陸才沉入海底
其實,隨著海洋史研究的深入,認為原始人無法進行跨洋遷徒的固有認識早已被打破。最近有些日本學者開始提出日本的先祖其實是通過海路,坐船來到日本的。
如海部陽介便認為,日本最早的訪客比陸橋遷徒說要早20000年,即38000年前通過海路遷徒到日本列島的。因為過去以來日本學界都認為沖繩存在著連接大陸與日本列島的陸橋。但是最近的研究,已經(jīng)否定了該時期存在這樣的陸橋。所以如果說南島系居民通過沖繩遷徒到了日本列島,那么他們只可能通過海路坐船抵達日本列島。
不過雖然海部聲稱在伊豆發(fā)現(xiàn)了37500年前的遺跡,并且開始嘗試實驗是否能夠通過草編的小船來實驗是否能夠從沖繩抵達日本。但目前這種說法尚未獲得學界公認。
其實,相較于繩紋人的來歷,第二次遷徒到日本的彌生人的來歷,爭議更大,不僅讓日本人糾結(jié)不已,甚至還時不時的將中國人與猶太人都卷進來。
彌生人的來歷
公元前三到二世紀,日本原始 社會 發(fā)生劇變。陶器上的繩索圖案消失,人們一夜之間從追著動物到處跑的原始人變成了熟練的水稻種植者,還鍛造出了青銅器和鐵器,而這個轉(zhuǎn)變在大多數(shù)文明中要花掉近千年時間。
在“技術爆炸”的同時,日本居民的外形也發(fā)生變化,他們身高增加了大約3厘米、臉變長變扁、面部曲線較圓潤。由于這個時代的陶器最早出土于東京彌生町,史學界稱其為彌生時代(BC300~AD300)。
彌生人與繩文人相貌之別
雖然鈴木尚等少數(shù)學者相信彌生文化是完全由繩紋文化演化而來的,但是但考古研究顯示,此時在日本列島上從事大生產(chǎn)的,是一個來自大陸的新群體——“渡來人”。
正是這些“渡來人”的到來引發(fā)了日本列島的技術爆炸,使得日本文明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關于彌生人的來歷,與中國關聯(lián)最深的,莫過于徐福東渡說與吳人后裔說兩種。前者認為彌生人實際上就是徐福及他所帶領的童男童女。
而后一種說法則認為,吳國滅亡之后,吳國遺民逃亡到日本列島,甚至成為日本皇室的先祖。其證據(jù)之一便是日語中有吳語,吳服等詞匯,而且曹魏所派遣的使節(jié)對當時日本 社會 的觀察,認為日本 社會 存在斷發(fā)紋身的習俗,與太史公所記載的吳國習俗類似,所以這些人可能是吳太伯之后。
實際上這兩種說法都不一定能實錘,關于徐福說,權且不論區(qū)區(qū)幾百人如何能夠蓋過繩紋 社會 ,成為日本列島的主流文明。這個說法最早出自于日本南北朝時期南朝公卿北田親房所寫的《神正統(tǒng)記》,而此時《史記》早已傳入日本,故而該說有可能是后來的附會之說。
日本人是否徐福的后代
尚可存疑
至于吳太伯后裔說看似更靠譜,但是吳語,吳服中的吳,其實并非是指春秋時期的吳國,而是南北朝之時劉宋所統(tǒng)治的吳地,大和朝廷正是在這一時期接受了劉宋的冊封,被正是納入中華朝貢體系之中。該說實際上出現(xiàn)的更晚,乃江戶時代儒學者們搞出來的玩意兒。
除了以上兩種與中國密切相關的說法之外,還有一種較長時間內(nèi)被學界普遍認可的說法,即江上波夫所提出的騎馬民族說。
江上波夫通過將皇室儀式與內(nèi)亞游牧民族的各種儀式進行對比,并且結(jié)合對古墓的考古研究。認為彌生人實際上是來自內(nèi)亞的騎馬民族,他們征服了落后的繩紋人,成為了日本列島的新的主人。其主要依據(jù)是在該時期的墓葬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馬匹以及相關物品作為陪葬物品。而天皇即位儀式與內(nèi)亞草原的游牧部落首領的即位儀式非常類似等等。
但是 江上波夫沒有解釋為何來自的征服者居然會給日本列島帶來稻作文化,而且彌生人很明顯有著極其濃厚的的谷靈信仰,這更與內(nèi)亞游牧民族完全不搭。
更重要的是,如果彌生人是通過一系列的征服戰(zhàn)爭來實現(xiàn)對日本列島控制的話,那么這一點在記紀神話中卻完全沒有體現(xiàn)出來。雖然有神武東征的神話,但這場東征實際上一場敗仗接一場敗仗。完全是靠敵方首領的主動投誠,神武天皇才實現(xiàn)了對大和地區(qū)的支配。
實際上,雖然日本的天皇曾經(jīng)一度承擔有軍事職能,但至少從記紀神話的記載來看,日本天皇更多扮演的是一位祭司王或者說巫王的角色,而極少承擔軍事職能。這在整個世界文明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如果天皇是通過軍事征服才確立起統(tǒng)治權的話,又怎么可能幾乎沒有多少軍事職能呢?
最近還有一種更雷人的說法,即彌生人實際上遺落的古希伯來部落。這種說法的主張者認為,在所羅門王的時代,古希伯來已經(jīng)具有高度發(fā)達的航海技術,使他們通過印度洋與德干半島有著密切的貿(mào)易往來。既然能夠橫跨印度洋搞貿(mào)易,那么遠渡重洋抵達日本列島,似乎也并非什么不可思議的事情。而當時的希伯來國家,在極盛期有幾十萬人口,但是在巴比倫之囚事情,這些希伯來人僅僅只剩下幾千人,那么多余的人去哪里了呢?當然是遠渡重洋跑日本來避難了。
這種說法,雖然是在海洋史發(fā)展的背景之下,對日猶同祖論的再度炒作,但是對于重新認識當時日本列島與世界各地的海上交通,無疑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思路。
總之,雖然關于彌生人來歷的說法可謂是五花八門,但在今日對于彌生人的來歷,其實也沒有一個很確切的答案。這在很大程度上,其實與之前提到的日本人不欲與記紀神話徹底切割不無關系。
現(xiàn)在唯一能夠比較確定的是,彌生人中有來自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的栽培水稻的集團。 正是他們帶來了水稻種植技術與谷靈崇拜。但是,這些從海外渡來的彌生人,并非單一的民族,而是存在復數(shù)的文明體系,所以要澄清彌生人的來歷與構成,是一件極其困難而漫長的事情。
結(jié)語
以上便是對于關于早期日本列島居民來歷的各種說法的梳理,大致而言,關于這些人的來歷,可以說時至今日也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唯一所知道的,只是 他們應該來自多個不同的文明系統(tǒng),是復數(shù)的文明而不是單一的某個文明塑造了日本列島的早期人類文明。
絕大部分早期人類文明的形成,其實都是這樣的過程。只是對于這些早期日本列島居民的來歷與構成,很難徹底澄清,目前所有的各種說法,都只不過是各種的推論而已。或許,這真是日本人依舊得以部分的生活在神話時代的主要原因。
專業(yè)之中 最通俗 ,通俗之中 最專業(yè)
熟悉 歷史 陌生化 ,陌生 歷史 普及化
關于日本島居民的民族來源,學術界通常的說法是,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后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大約從公元前一千紀后半開始,就不斷有中國和朝鮮人移居日本。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公元前2世紀的日本,考古學上稱為繩紋式文化時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獵、捕魚,居住在豎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
擴展資料 勤洗手:日本人喜愛清潔,從洗手做起。飯前便后洗手、回家之后要洗手,這都是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日本自來水的潔凈標準高,飲用生水不擔心病毒或者細菌感染。
勤刷牙:日本人愛護牙齒,每次飯后有刷牙的習慣,不少日本人辦公室里都要放一套牙具。還有不少日本人一吃完東西就會漱口刷牙。飯后刷牙,清除牙齒中食物的殘留,對保護牙齒相當有益。
勤洗澡:日本人好洗澡,至少每天一次,一般是在臨睡前泡澡,有助于晚上睡眠好,有的人還會在早上起床之后洗澡,甚至是留長發(fā)的女性,這樣能在早晨出門時保持精神煥發(fā)。日本人喜歡泡溫泉也是出了名的。去泡溫泉前,大家都會自覺地在淋浴下把身體洗得很干凈,然后再去溫泉內(nèi)浸泡。
勤換衣:日本的上班族,特別是女性,每天都要換內(nèi)衣和外套,否則會被懷疑沒有回家過夜。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日本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5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