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白居易的朋友、大唐宰相上朝途中被殺,誰才是這起命案的主謀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一天凌晨,夜色還未褪去,幾個轎夫抬著一頂轎子走在幽暗冷清的長安街上。這時埋伏在暗處的一股刺客上前殺死了轎中人,割去他的頭顱而去。巡夜人聽到動靜,提著燈籠前去查看,只見前面躺著一具無頭尸身,身穿宰相官袍,脖子斷口處還在汩汩地流淌著鮮血,在地上蜿蜒流淌……
武元衡,字伯蒼,他太爺爺是武則天的族弟。武元衡進士出身,有才能,受唐德宗賞識,仕途亨達,擔(dān)任過御史中丞。武元衡曾經(jīng)在延英殿議事,離開時,唐德宗目送他說:“真的是當(dāng)宰相的料!”。
唐順宗即位后,當(dāng)政的大臣王叔文招攬武元衡入黨,武元衡不答應(yīng)。因此武元衡與王叔文不和,被貶為太子右庶子(太子的侍從和顧問),正好趕上冊封李純?yōu)榛侍?,武元衡?dān)任司儀,所以得以被李純認識。
唐順宗當(dāng)了一年的皇帝就去見了祖宗,皇太子李純繼位,是為唐憲宗。唐憲宗英明剛毅,心懷中興之志,任用賢能。李純知道武元衡剛正有才能,對他格外提拔,不久就任命武元衡為門下省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管戶部,對他的厚遇超過其他宰相。
當(dāng)時藩鎮(zhèn)割據(jù),各節(jié)度使目無王法,驕橫專制,不納貢,不朝見,抗旨不遵,甚至起兵反叛。浙西節(jié)度使李锜請求入京朝見,然后又裝病不出,拖延期限,觀察朝廷的態(tài)度。
唐憲宗問宰相鄭絪,鄭絪建議讓李锜自隨其便。武元衡則認為不能讓奸臣恣意妄為,損害天子威嚴。唐憲宗認為武元衡說的有道理,于是派人催李锜進京。李锜黔驢技窮,起兵反叛,隨即被朝廷鎮(zhèn)壓下去。
當(dāng)時,蜀地叛亂剛剛平定,節(jié)度使高崇文不知道如何安撫治理,只會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聲載道。唐憲宗任命武元衡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依舊兼任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前去治理蜀地。武元衡在蜀地為政寬簡,三年之后,蜀地大治。
后來唐憲宗召武元衡入京為官,主持國政。當(dāng)時宰相李吉甫、李絳不和,多次在唐憲宗面前爭辯,而唯獨武元衡保持公正,不偏不倚,被唐憲宗稱贊為忠厚的長輩。
淮西節(jié)度使吳元濟謀反,唐憲宗有意解決困擾朝廷百年的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于是委任武元衡掌管軍事,討伐叛軍。朝廷平叛的行動,引起了和吳元濟勾結(jié)的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承宗和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的恐懼。
此前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承宗謀反,唐憲宗派大軍征討不勝,于是繼續(xù)用兵。王承宗恐懼,請求歸降,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也為王承宗求情,于是唐憲宗便寬赦了王承宗。王承宗雖然向朝廷表示歸順,但他依舊懷有二心,見朝廷討伐吳元濟,他深知吳元濟被滅,那么朝廷勢力就會更加強大,自己就更加難以對抗朝廷。
王承宗為吳元濟求情,上書給唐憲宗請求赦免吳元濟的罪行。同時,王承宗也派使者去勸說武元衡赦免吳元濟。王承宗的使者對武元衡傲慢無禮,惹得武元衡怒罵,被趕了出去。王承宗為此怨恨武元衡,多次上書詆毀他。
一天凌晨,夜色還未褪去,武元衡乘著轎子去上早朝。街上寂寥幽暗,暗處有埋伏著一群刺客,首領(lǐng)看見武元衡的轎子過來,下令說:“滅掉燈燭!”于是刺客射滅武元衡轎前的燈籠,并且射中武元衡的肩膀,然后上前擊中武元衡的左大腿。武元衡的轎夫和隨從與刺客格斗,寡不敵眾,心中恐懼,紛紛逃走。最終,刺客殺死武元衡,割去他的頭顱離去。
街上巡夜人聽見動靜,前去查看,發(fā)現(xiàn)武元衡被害,敲著銅鑼聲嘶力竭地大喊“盜賊殺了宰相”,呼聲傳達十多里,傳到了宮內(nèi)的朝堂。朝堂上百官聽到呼聲,人人驚懼,不知道是哪個宰相被害。不久,有人上報命案,才知道是武元衡被害。
當(dāng)日,唐憲宗上朝,走到紫宸門時,有官員報告武元衡的死訊,唐憲宗聽聞?wù)痼@,為之罷朝。唐憲宗在延英殿召見宰相,悲哀痛哭,沒有進食,然后追贈武元衡為司徒,謚號為忠愍。
唐憲宗下詔派兵捉拿兇手,兇手散布言論說:“不要捉拿兇手,否則兇手逼急了會繼續(xù)作亂?!眱词钟至粝录垪l給官兵說:“不要逼我太急,否則我會先殺了你?!彼怨俦桓覐姳啤?/p>
白居易與武元衡是朋友,曾經(jīng)以詩相唱和。當(dāng)時白居易官職微小,又不是諫官,不能參政議事,卻為了武元衡而上書請求嚴加捉拿兇手,被認為越職,后來又被人誣陷為不孝,因此被貶官。
兵部侍郎許孟容對唐憲宗說:“帝國宰相橫尸街頭,而不能捉住兇賊,這是朝廷的恥辱?!庇谑翘茟椬谟窒略t說:“能捉拿兇手者,賞錢千萬,授五品官。與賊人同謀但能離開賊人而自首者,也賞。如果違令不聽,滅族!”
左神策將軍王士則、左威衛(wèi)將軍王士平得到了兇手的消息,抓捕得到張晏等十八人,自稱受王承宗派遣,然后都被誅殺。
過了一個月,東都防御使呂元膺抓到了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的手下門察、訾嘉珍,自稱是首先謀殺武元衡的人,正好趕上張晏的人動手,所以借此報告給李師道而領(lǐng)賞。其后,這二人被唐憲宗秘密處死。
《新唐書》記載是王承宗派人刺殺了武元衡,而李師道派去的刺客見王承宗的人搶先動手了,就回去報告李師道說是自己殺了武元衡,因此領(lǐng)了賞錢?!杜f唐書》則說是李師道的刺客殺了武元衡。而朝廷以為是王承宗做的。那么誰才是刺殺武元衡的幕后主謀呢?
武元衡(758~815) 唐代詩人、政治家,字伯蒼。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 武則天曾侄孫。 建中四年,登進士第,累辟使府,至監(jiān)察御史,后改華原縣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員外郎。歲內(nèi),三遷至右司郎中,尋擢御史中丞。順宗立,罷為右庶子。憲宗即位,復(fù)前官,進戶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尋出為劍南節(jié)度使。八年,征還秉政,早朝被平盧節(jié)度使李師道遣刺客刺死。贈司徒,謚忠愍?!杜R淮集》十卷,今編詩二卷。
武元衡早年曾落第失意,所寫詩歌如《寒食下第》、《長安敘懷寄崔十五》、《行路難》等,往往嗟病嘆貧,抒發(fā)牢騷不平之氣。后仕宦顯達,所寫詩歌,多屬官場酬贈之作,缺乏思想深度。少數(shù)作品如七律《送崔判官使太原》、《送張六諫議歸朝》、《酬嚴司空荊南見寄》等,感情深厚,辭氣挺拔,對同僚于推挹褒獎之際時以國事、德行相勖勉,與一般應(yīng)酬之作有所不同?!队中贰ⅰ短圃姽拇怠返忍圃娺x本多選其詩。尤其是《酬嚴司空荊南見寄》,胡應(yīng)麟以為是"中唐妙唱"(《詩藪·內(nèi)編卷五》)。他出鎮(zhèn)巴蜀時所作的詩歌,如七絕《題嘉陵驛》、《夏夜餞裴行軍赴朝命》,五律《夕次潘山下》,五絕《途中即事》等,或抒寫報國豪情,或寄托羈旅行役之思,都真切感人。其詩藻思綺麗,琢句精妙。
張為《詩人主客圖》把武元衡奉為"瑰奇美麗主"。魏泰以為"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臨漢隱居詩話》)。但其五言近體雖極工巧,而渾厚不足,所以傳誦之作反而較少。
原有《武元衡集》10卷。今存《臨淮詩集》2卷,收于《唐詩百名家全集》中?!度圃姟蜂浧湓?卷?!度莆摹蜂浧湮?0篇。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唐詩紀(jì)事》、《唐才子傳》。
杜黃裳之后拜相的武元衡,是一位極溫雅沉靜彬彬有禮的書生,晚唐著名詩人,詩風(fēng)雅正,音韻清朗,切合音律。據(jù)正史所載,武元衡每有新詩出,必被好事者譜入歌曲,廣為傳唱。張為曾做《詩人主客圖》分元和詩人為六派,各有主人一人,升堂、入室、及門等賓客若干,以武元衡為瑰奇美麗主,與白居易齊名,劉禹錫尚在其下,可見其影響力。高崇文雖有平蜀之功,然善治軍不善治蜀,憲宗于是讓武元衡代他為西川節(jié)度使。高崇文走的時候滿載軍資金帛伎樂古玩而歸,“蜀地幾為之空”。武元衡到任之后選賢才,安黎民,撫蠻夷,為政廉明,生活節(jié)儉,政績卓著,中外同欽。然而蜀地自韋皋以來已養(yǎng)成了詩酒花韻召伎宴飲的官場習(xí)氣,即席賦詩對于文采風(fēng)流的武元衡來說當(dāng)然是小菜一碟,但持身甚正的他并不真喜歡這種浮華風(fēng)氣,《新唐書》說他“雅性莊重,然淡于接物”,就是說他不喜歡應(yīng)酬。從那句“滿堂誰是知音者”的宴飲詩里,我們仿佛可以看見一片觥籌交錯中武元衡那溫和有禮而又有些寂寞的微笑。
得憲宗信任拜相之后,所有兵事都由武元衡主持,平定浙西節(jié)度李锜之亂,又力主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時強藩相互勾結(jié),又重金賄賂朝廷大臣,互為呼應(yīng),武元衡承受著極重的壓力,卻從不為所動,一力主戰(zhàn),聲色俱厲,決不對強藩退讓半步。對于杜黃裳,藩鎮(zhèn)想過賄賂,對于武元衡,就只有詆毀和攻擊。在一切政治手段均告無效之后,元和十年,武元衡被藩鎮(zhèn)派遣的刺客刺殺身亡。武元衡之死,極為慘烈悲壯,唐書描述如下:
元衡宅在靜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將朝,出里東門,有暗中叱使滅燭者,導(dǎo)騎訶之,賊射之,中肩。又有匿樹陰突出者,以棓擊元衡左股。其徒馭已為賊所格奔逸,賊乃持元衡馬,東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顱骨懷去。及眾呼偕至,持火照之,見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東北隅墻之外。
元和十年(815年)被平盧節(jié)度使李師道派遣的刺客殺害。武元衡死后,整個長安人心惶惶,每個人都感覺到了人生的無常、世事的難料。官員們對長安的治安憂心忡忡。白居易上書極力要求嚴查殺死武元衡的兇手,被貶江州司馬。
武元衡一生清貧,他的詩作以瑰奇艷麗著稱,唐詩中色彩最濃烈的詩作就莫過于他的那首“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妝入夢來。若到越溪逢越女,紅蓮池里白蓮開”。末句色彩對比之強烈感性,常常讓我想起他溫和的微笑和悲情的結(jié)局,想起飛騰的火焰和淋漓的鮮血,昭示著生命的壯烈與不屈。他終以自己的生命為獻祭,來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唐朝的故事,天寶三年,突厥的狼衛(wèi)隊企圖以綁架和暗殺的形式來毀滅長安城。而拯救長安城的關(guān)鍵時間只有短短的十二個時辰。 在這場巨大陰謀之中,有很多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如賀知章、李泌、元載、崔器、姚汝能、高力士、李林甫、楊玉環(huán)、李隆基之流,都登上了舞臺。所以有很多人都會覺得這件事可能在歷史上真實發(fā)生過。 但其實不然,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的構(gòu)思最初來源自于知乎上的一個問答「 ”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shè)定在哪里?”。 馬伯庸便因此開了一個「 ”腦洞”,信手寫了一段游戲劇本:「 ”俯瞰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盤般排布,晴空之上一頭雄鷹飛過”。這段帶著強烈互動感的「 ”同人文”,最后成了《長安十二時辰》開頭的雛形。那么細觀歷史,真的就沒有這樣一件事件么? 不!歷史上真的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不過是兩件事,但兩者卻含有必然的聯(lián)系。 它就是中唐第一擎天血案!「 ”不得使洛城流血”的武元衡案! 【與現(xiàn)實有多接近,小說就有多驚喜】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陰歷 六月三日(元和十年的夏至為五月戊寅八日,因此六月三日為夏至后的第二十五天)早上,天還沒亮,越過長安城里最寬闊的朱雀大街,極目望去,隱約可以看到一隊侍衛(wèi)打著燈籠,簇擁著宰相武元衡走出府邸,去上早朝。 武元衡大概打算照例先去大明宮內(nèi)的中書省辦理例行公事,然后到東面的含元殿或宣政殿謁憲宗駕上朝,這是他例行的上朝路線。靖安坊在朱雀大街的東第二街與第三街之間,不論自南側(cè)的安德坊還是從北面的務(wù)本坊數(shù)起均為第五坊。三日為上朝之日,依常規(guī)街鼓鳴響為現(xiàn)今清晨四時許,日出為四時五十分,如此推算,憲宗至宣政殿上朝約為五時半或六時許。當(dāng)日凌晨,武元衡上馬北行,應(yīng)有十四五名衛(wèi)士,或乘騎、或徒步,予以護衛(wèi)。戒備森嚴,不敢稍有松懈。 武元衡一行在寬一百步(147米)的道路左側(cè)行進,當(dāng)時四周昏暗,雖然夜色未盡,但街道上已有赴衙門辦公的官員,車馬及徒步的行人,其中也有些商人模樣的人。黑暗之中夾雜著人的腳步聲、馬蹄聲、車輪的聲音。大概沿著生長于路旁一排林蔭樹的右面走出一百步,這時有人在黑暗之中高呼一聲:「 ”滅燭”,一人手中的蠟燭頓時吹滅,周圍即一片漆黑。 前導(dǎo)衛(wèi)騎呵斥:「 ”什么人,想干什么?”暗中突發(fā)一箭,把導(dǎo)騎射下馬來。由于事出倉促,武元衡的衛(wèi)隊又不頂事,忽然見到白刃閃閃、暗箭亂飛,紛紛四下逃逸。騎在馬上的武宰相正驚愕間,從樹上忽然跳下一人,一大棒就猛擊他的左大腿,骨碎鉆心,武元衡痛得大叫。接著越樹提劍而下的數(shù)名刺客皆武功高手,不慌不忙,一人抓住武元衡馬韁,牽行十余步,武元衡已無力繼續(xù)抵抗,在距路中央二十米左右墜下馬來,刺客舉燭看清確實是武元衡,才當(dāng)胸一刀,把他刺死。然后,又舉刀剁下他的頭顱,包裹起來準(zhǔn)備拿回去報功。 事發(fā)突然,過程迅速,所以行人均不知已出大事。巡邏兵士連呼宰相被殺,「 ”聲達朝堂”,百官恐懼,不知遇害者是誰。直到武元衡沒有腦袋的尸身被人發(fā)現(xiàn),才知道是武宰相遇害。 與此同時,御史中丞裴度在通化坊邊遇襲。裴宅位于何處?《舊唐書》曰于通化坊,但長安城里并無名曰「 ”通化坊”的街巷。據(jù)估計,這是由于長安城東北方有一通化門,史官因裴度于通化門附近遇襲,故而稱該處為通化坊。進而類推,認為裴宅約在通化門側(cè)的永嘉坊。他很可能是在出永嘉坊北門西行之際突遭襲擊。 同武元衡一樣,裴度也騎馬出宅。裴度沿通化街西行,突遭刺客暗襲,刺客用長劍擊中裴度三次,一擊砍斷其靴帶,二擊砍裂單衣后片的背部,三擊砍傷頭部。幸而裴度頭戴厚氈帽(可能是一種當(dāng)時流行的域外風(fēng)格的帽子)才不致喪命。刺客們揮劍追殺不已,侍從王義從背后抱住刺客,大聲呼救,裴度見狀翻身墜入溝中,刺客以為裴度已死無疑,沒有再補上致命的一刀便匆匆逃走。裴度幸免一死。人們立刻向京城守衛(wèi)軍報告了這一緊急情況。 武元衡死后,他的馬一直溜達到大明宮的建福門。據(jù)《舊唐書·武元衡傳》記載,武元衡被刺殺于其住宅東山角的墻外。 天子腳下,兩大朝臣被刺殺,當(dāng)朝宰相竟被割頭,這還了得?但神奇的是后續(xù)劇情是:唐憲宗暴怒,但滿朝文武大臣,竟是連議論幾聲都不敢。好些大臣紛紛請病告假,只把唐憲宗曬朝堂上。刺客們更高調(diào),干脆在各級衙門門口寫條:「 ”毋急捕我,我先殺汝”,氣焰十分囂張。 事件爆發(fā)后,很多長安的重臣都把庭院里的樹砍了,并波及皇宮(也就是從這時起,一直到清朝,宮廷要地不再種樹,這也是明清兩代太和殿光禿禿的原因所在) 如此荒唐景象,當(dāng)時兵部侍郎許孟容的含淚怒罵:「 ”自古未有宰相橫尸路隅而盜不獲者,此朝廷之辱也!”意思也很直白:宰相被當(dāng)街殺了,兇手都不敢抓,大唐你還要臉嗎? 這番哭罵后,唐王朝并未加大了追查力度,而是把張晏等十多個無辜軍卒錯當(dāng)兇手迅速處決,真兇們卻安然離開長安。一場宰相被殺案,就這么稀里糊涂的結(jié)案了。 諸多文武臣工看來:被殺的武元衡宰相,正是「 ”削藩”的堅決支持者,這事兒十有八九就是淮西藩鎮(zhèn)吳元濟干的。今天他能殺武元衡,明天還不想殺誰殺誰? 但與諸多大臣想象中不同的是,辦這樁惡性案件的,并非正和大唐死掐的淮西藩鎮(zhèn)吳元濟,卻是正在一旁看熱鬧的淄青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李師道。在李師道看來,如果大唐滅了吳元濟,下一個目標(biāo)就是自己,所以必須橫插一杠。只要殺了堅決削藩的武元衡,嚇壞滿朝高官,「 ”削藩”也就不了了之。于是痛下殺手,震驚長安。 但當(dāng)時唐憲宗君臣們更想不到的是,殺武元衡,只是李師道先定下的小目標(biāo)。 【不得使洛城流血——焚盡洛陽城始末】 故事還沒完 文章太長,下半章明天見呀!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
# 歷史 冷知識#
公元815年6月2日的深夜,長安城靖安坊的一座宅邸里,一位儒雅的老人在庭院里徘徊許久,吟誦出自己的新詩:
他感嘆如此美好的夜晚里的景色,沒有辦法留住,太陽只要一出來,煩心的事就又來了。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深沉的夜色里,一伙全副武裝的刺客已經(jīng)身手矯捷的避過了金吾衛(wèi)的巡查,來到了伏擊的地點。他也不知道,這首詩就是他的絕命詩,他已經(jīng)見不到6月3日的太陽了。
6月3日,蒙蒙的曉光當(dāng)中,武元衡出門騎馬,幾個打著燈籠的仆人左右陪同,向靖安坊東門走去,開始上朝工作的一天。他嘴里還喃喃道:“日出事還生,日出事還生啊?!?/p>
和武元衡一樣,御史中丞裴度也開始了早朝的步伐。
武元衡的身影剛剛出現(xiàn)在靖安坊的東門外,他只聽到一聲斷喝:“滅燭!”只聽嗖嗖幾聲,仆人們手里的燈籠已經(jīng)被暗箭射滅,行走在武元衡前面負責(zé)導(dǎo)引的仆人中箭落馬。
武元衡還沒反應(yīng)過來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一個青衣蒙面者,手執(zhí)大棒,上來照著他的腿上就是狠狠一棒,武家的仆人那里見過這種陣仗,頓時四散逃走,武元衡被這伙刺客挾持到靖安坊東北的外墻下,一刀揮下,大唐的宰相就身首異處,橫尸街頭。
就在同時,裴度也在通化坊門口遭遇到伏擊。刺客們的刀劍向他砍來,裴度三次中劍,第一劍砍中了他的靴子,第二劍砍傷了他的后背,第三劍,刺客飛躍而來,終于砍中了他的頭部,把裴度砍下了馬。
刺客一看正準(zhǔn)備上來補上幾劍,仆人王義不要命的撲上來,一把抱住了刺客,刺客無法脫身,用劍砍斷了王義的手臂,再看裴度,已經(jīng)掉進了大街邊上的排水溝。刺客料定裴度身中三劍,一定已經(jīng)送命,飛速撤退離開了作案現(xiàn)場。
這些刺客身手不錯,干凈利落,可是卻并不專業(yè)。因為他們沒有確認裴度的死亡就離開了。雖然裴度中了三劍,一劍還是在頭部,可是他的帽子救了他一命。裴度戴的帽子是揚州氈帽,帽檐很長,這一劍砍過來,到了臉上就沒什么力道了,所以,裴度只受了一點輕傷。
這兩場伏擊,在同一個時刻,靖安坊和通化坊兩個地方,宰相當(dāng)場身亡,御史中丞身負重傷。整個長安城都被這次恐怖襲擊朝中大員的大案震驚了。
顯然這是一次精心策劃、一擊必中的謀殺行動。刺客們提前一天在夜晚進入伏擊地點,身上攜帶的兵器有三種,弓箭,劍和大棒。弓箭用來射滅燈籠,劍和大棒則是行兇的器具。
刺客分工明確,埋伏在樹叢里的射箭,對付目標(biāo)的仆人,埋伏在街道旁的負責(zé)上前殺掉目標(biāo),得手以后迅速逃走。這次謀殺行動組織嚴密,分工明確,除掉裴度的揚州氈帽長帽檐這個意外因素,刺殺行動完成得非常成功。
603刺殺朝中大員惡性案件震驚京城。那一天的清晨,士兵衙役們的喊聲長達十余里:“賊殺宰相,賊殺宰相!”聲音一直傳到了朝堂之上,早到的官員們都驚呆了,也不知道被殺的是誰。當(dāng)然,消息很快就傳遞到了。憲宗皇帝悲痛不已,連飯都吃不下去。
針對這次大案的嚴重性質(zhì),憲宗皇帝馬上抽調(diào)精干人員成立了專案小組,開展搜捕行動。
但是刺客們的大膽超出了想象,他們居然沒有在第一時間逃離長安城,而是發(fā)動恐怖威脅言論,說:“ 無搜賊,賊窮必亂 。”甚至發(fā)布恐怖傳單,寫著:“ 毋急捕我,我先殺汝!”
這是何等的狂妄!根本不是普通的毛賊刺客能夠說得出來的。
朝廷馬上鎖定了犯罪嫌疑人。排在前面的是淮西藩鎮(zhèn)吳元濟,此時他的軍隊正在和朝廷的兵馬交戰(zhàn)。排在第二的是成德藩鎮(zhèn)王承宗,他派人曾經(jīng)到中書省和武元衡大吵一架。
面對級別如此之高的犯罪嫌疑人,專案組的哪里敢惹呀。他們不敢全力搜捕那些大膽的刺客們。朝廷里面那些本來就主張放任藩鎮(zhèn)的官員們甚至說,反正武元衡已經(jīng)死了,藩鎮(zhèn)咱也得罪不起,干脆把裴度罷官,讓藩鎮(zhèn)心里痛快一點,沒準(zhǔn)后面事情就少一些了。
唐憲宗可不是個好欺負的主,人家開創(chuàng)了元和中興的局面,面對藩鎮(zhèn)赤裸裸的威脅和一心和稀泥的臣子,他下定了嚴懲兇手的決心。憲宗皇帝正顏厲色的對臣子們說:“ 若罷度官,是奸謀成,朝廷無復(fù)綱紀(jì)。吾用度一人,足破二賊?!?/strong>
他派出金吾衛(wèi)保護已經(jīng)休養(yǎng)在家的裴度,6月8日下了詔書:
唐憲宗的決心沒白下。長安城開始了嚴格的大搜捕。就算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一樣得搜查,家里有密室夾墻的全不放過。凡是長得人高馬大、口音是燕趙之地的一律抓起來審問。很快,603大案背后隱藏的真相浮現(xiàn)出來。
不管是皇帝還是朝中官員們,都被真相驚呆了。
原來,主使策劃者是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和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最有嫌疑的吳元濟反而是清白的。
根據(jù)《新唐書 李師道傳》記載,皇上打算逐步削除藩鎮(zhèn)的勢力,藩鎮(zhèn)節(jié)度使認為都是宰相武元衡的主意。有一個狗頭軍師就向李師道提建議,只要殺掉武元衡和裴度,殺雞儆猴,繼任的宰相當(dāng)然害怕,就會建議皇帝停止對吳元濟的地盤用兵,平盧淄青自然也能從中獲益。而這個最早提出搞恐怖暗殺活動的家伙,在 歷史 上都沒有留下名字。
實際操作暗殺活動的總指揮是中岳寺的和尚圓凈。這位大和尚可不是一般人。本來是史思明的部下,在叛軍中很有名聲,號稱 偉悍過人 。安史之亂平定以后,他躲到中岳寺當(dāng)了和尚。
李師道在河南購買了大量的土地和房產(chǎn),結(jié)識了一批亡命之徒,就是以圓凈為首,訾嘉珍、門察等人的恐怖行動隊伍。
而且 ,這次的暗殺行動只是整個針對朝廷的一整套行動的一部分。他們還在四月份搞了焚燒軍糧儲備,唐太祖獻陵的寢宮等等破壞活動。
最恐怖的是他們準(zhǔn)備 伏甲屠洛陽 。但是因為圓凈屬下有人告密,于是以圓凈為首的小分隊被一網(wǎng)打盡。圓凈臨刑前還嘆息: 誤我事,不得使洛陽流血。
和圓凈一起被捕的訾嘉珍、門察在審訊中供認,謀殺武元衡的就是李師道。
此前6月10日,恐怖第三小分隊的張晏等18人,被王承宗的叔父出首,抓捕后于28日處決。
恐怖第二小分隊的王士元等16人,在四年以后,朝廷剿滅李師道以后才被抓獲,經(jīng)過審訊,全部認罪,判處死刑。
就這樣,發(fā)生于公元815年震驚大唐帝國的603恐怖殺人案,終于在4年以后,宣布徹底結(jié)案,涉案罪犯全部落網(wǎng)。
這個案子之所以能夠被破,唐憲宗的決心當(dāng)然是先決條件,裴度能在刺客的劍下逃出一條命,才是最重要的。
這件謀殺案,還間接導(dǎo)致了一首著名唐詩的誕生,那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案件發(fā)生的時候,擔(dān)任東宮正五品左贊善大夫的白居易,第一個站出來要求有關(guān)部門應(yīng)該迅速采取行動,抓捕兇手。
這個建議本來沒有毛病,可是一些官員平時就看白居易不順眼,就從他的官職出發(fā)來找茬兒,說他身為東宮官員,沒有權(quán)利在朝廷諫官前頭來出風(fēng)頭,他們還找了白居易的不少黑材料,最后唐憲宗不得不把他貶謫到潯陽九江。
另外,這件謀殺案還掀起了長安城里的一陣 時尚 熱潮,那就是對揚州長檐帽的熱烈追捧,戴上這么一頂帽子,才是最時髦的裝扮,沒準(zhǔn)兒也能和裴度一樣,逢兇化吉遇難成祥了。
當(dāng)然,這件謀殺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激化來朝廷與藩鎮(zhèn)本來就難以調(diào)和日益激烈的矛盾,也堅定來唐憲宗鏟除藩鎮(zhèn)割據(jù)的決心。
公元817年,平定淮西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在朝廷沉重的負擔(dān)下堅持了4年。這一年,裴度親往前線陣前督戰(zhàn)。他說: 臣若順利破賊,必有面圣之日,如果不能成功,定無歸闕之期。
名將李光顏感動于裴度的知遇之恩,從北線發(fā)動進攻,導(dǎo)致吳元濟西南方守軍防線空虛。同年10月10日,名將李愬風(fēng)雪中奪取蔡州,生擒吳元濟。一舉掃平盤踞多年的淮西叛軍。
各地藩鎮(zhèn)在朝廷的成功威懾之下,紛紛獻地請求歸順,暗殺大案的首犯王承宗迫于壓力,不但獻出德州和棣州,還讓兩個兒子到長安城當(dāng)人質(zhì)。公元818年,在朝廷的號令下,各路藩鎮(zhèn)出兵討伐李師道。平盧淄青扛不住巨大的軍事壓力,爆發(fā)了兵變,李師道父子被亂兵斬殺。
可以說,603恐怖殺人大案,為唐憲宗鏟除藩鎮(zhèn)割據(jù)的行動,點燃了最猛烈的一把火,六十年以來,盤踞在全國的各地的藩鎮(zhèn)勢力被連根拔起,唐憲宗從元和元年開始的中央政權(quán)和藩鎮(zhèn)的博弈,終于獲得了成功,大唐王朝也進入了元和中興時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6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