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王炎午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文天祥的大名無人不知,作為宋末抗戰(zhàn)派的精神導師,其愛國情懷曾打動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特別是在他被捕押往元大都的時候,各地的義士們都在想盡辦法去救他。
不過,卻偏偏有這么一位“愛國志士”,他琢磨的不是如何救人,而是怎么說服文天祥,讓他早點自盡殉國。
這位老兄不是別人,正是文天祥帳下的謀臣——王炎午。
關于王炎午早年的經歷,完全可以用平淡無奇來形容,在文天祥出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之初,他便主動來投,不過也沒有什么太亮眼的表現(xiàn)。讓他真正火起來的,就要數(shù)他義正言辭地勸說文天祥自盡這件事了。
您可能要問了:既然他自詡愛國人士,而文天祥又是南宋軍民頑強不屈的精神領袖,他為什么非要讓文天祥自盡呢?
原因很簡單,問題就出在“文天祥的精神地位實在太高”這上面了。
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嶺兵敗被俘后,蒙古人就一門心思想要勸降他。他們知道,如果文天祥能服軟,那南宋就徹底失去脊梁骨了。而這,也恰恰是王炎午所擔心的:文丞相一旦真的投降了,那大宋可就真的完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勸他早點自盡,以圖喚起大家的斗志,犧牲一個人保住江山社稷,值了!
于是,王炎午開始到處宣傳自己的這套邏輯,好多人還真的被他給忽悠住了。因此,在眾人的力推下,由王炎午親自執(zhí)筆,“滿含深情熱淚”,寫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洋洋灑灑一千八百多字。
文章的具體內容在這里就不贅述了,核心意思就是“丞相呀,您都到這份上了,趕緊自殺吧,對您對國家都好”。
這還沒完呢,王炎午生怕文天祥在去往大都的路上看不到,他們夜以繼日地趕工,抄了幾百份,沿著贛州、吉安、南昌及九江一線到處散播張貼,一時間,幾乎識字的人都聽聞了這篇文章。
更夸張的是,王炎午早早打聽到押解文天祥的官兵要在贛江碼頭登船,于是他特意安排了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漫天的“生祭文”、滿地的紙錢,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個大戶人家出殯呢。
當然了,規(guī)模搞成這樣,文天祥自然也是聽說了這回事。也不知道是文章寫得確實有感染力,又或是被王炎午的情緒所感染,總之文天祥曾一度變得情緒很激動。不過,文天祥并沒有立即自盡,而是一直到了大都,和元朝廷進行了多日的抗爭。
這期間,可愁壞了王炎午,他天天豎著耳朵到處打聽文天祥的消息,生怕文天祥會選擇投降。
事實上,他太低估文天祥的赤誠之心了,也許從被捕的那一刻起,文天祥就早已下定了必死的決心,而可笑的是,那些所謂的“愛國志士”卻還在懷疑。
1283年1月8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就義的消息傳來,坐立不安的王炎午終于長舒了一口氣。
但很可惜,事情的發(fā)展并沒有像王炎午預料的那樣,文丞相的死會激起人民反抗的斗志,相反,更多的百姓選擇了逆來順受,曾經的大宋子民,坦然接受了大元子民的身份,不知道王炎午會作何感想。
當然,王炎午本人還是很值得稱道的,南宋滅亡后,元朝幾次請他出山,他都閉門不見,終生不再做官。
1324年,73歲的王炎午與世長辭,不知道他見到文天祥后,會說些什么。
王炎午晚年時寫過很多詩詞,但流傳下來的只有一首,咱來欣賞一下吧——
沁園春·又是年時
又是年時,杏紅欲臉,柳綠初芽。
奈尋春步遠,馬嘶湖曲;賣花聲過,人唱窗紗。
暖日晴煙,輕衣羅扇,看遍王孫七寶車。
誰知道,十年魂夢,風雨天涯。
休休何必傷嗟,謾贏得,青青兩鬢華。
且不知門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誰家。
世事無情,天公有意,歲歲東風歲歲花。
拼一笑,且醒來杯酒,醉后杯茶。
文天祥在獄中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jié)。
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于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huán)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場的那天。監(jiān)斬官問他:“丞相還有甚么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
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么可說的!”他又問監(jiān)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
擴展資料:
在國家民族危亡緊急時刻,文天祥無時無刻不把國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對投降派和奸佞之徒從不留情。
1259年,元軍渡江圍鄂州,皇帝寵幸的內侍董宋臣慫勇宋帝遷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斬董宋臣。
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軍大將呂文德為和義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呂師孟為后部尚書,投降氣氛一時彌漫京城,文天祥又上書乞斬呂師孟,以穩(wěn)軍心。
文天祥被俘后,留夢炎一班降賊都曾硬著頭皮來勸降,文一律唾罵之,就連先已投敵的宋恭帝前來勸降時,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確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
他并不對帝王愚忠,而只無條件地忠于國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天祥
當時,正是宋朝危亡之秋,炎午跟隨丞相文天祥起兵勤王,頗多建樹,深受文丞相器重,本擬留軍重用,炎午因父死未葬,母又病危,是以辭謝而歸。
后,聞丞相兵敗被俘,炎午作生祭文以勵其死,既歷陳其有可死之義,又反復闡述古今所以死節(jié)之道,激昂憤發(fā),約千五百言,忠肝義膽,凜然如秋霜烈日。
及至文丞相英勇就義,炎午又痛苦撰文以祭。不久宋亡,世移運改,因痛國家敗亡,改名炎午,終身不仕。
奉母至孝,三十年如一日。母歿,守墓三年,不再遠出。所著有《吾汶稿》、《梅邊稿》。
明朝嘉靖年間,受祀大忠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7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