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是漢朝漢武帝劉徹推行的一個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于減少各個侯王的封地,并且削弱各個諸侯王的勢力。
其實西漢自文﹑景兩代開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臨著一個嚴(yán)重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遏制和減弱日益增長的的其他諸侯王的勢力。武帝初年﹐有一些規(guī)模比較大的國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們阻眾抗命﹐極大的威脅了中央集權(quán)的進一步鞏固。漢朝初期﹐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子繼承﹐庶出的兒子和孫子沒有繼承的資格。
所以﹐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新的建議在向帝王的上書中,主父偃以為,如果侯王的孩子沒有自己的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弘揚。所以他就建議諸侯分別將自己的孩子封為列侯。這樣一來﹐表面上是施德惠﹐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瓜分他們的土地以達到削弱諸侯王勢力的目的。這個建議不僅符合劉徹鞏固專制主中央集權(quán)的﹐也巧妙的避開了各個諸侯反抗的可能。于是這個建議立即被采納,同年春正月﹐推恩令正式推出執(zhí)行。
推恩令的作用在于不僅使?jié)h武帝劉徹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權(quán)制度,也從另一方面巧妙的減弱了各地諸侯的封地和勢力,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自然他們也就不會有和中央集權(quán)對抗的膽量和想法。推恩令的作用還在于使國家得到安定,百姓免受戰(zhàn)亂之苦。
推恩令的影響
漢朝時期,諸侯的勢力與日聚增。文帝,景帝都對這一現(xiàn)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漢武帝時期,諸侯的勢力開始威脅到皇權(quán)。在公元前127年,由主父偃上書漢武帝,提倡國家在郡縣制的基礎(chǔ)上實施推恩令。推恩令表面上是對各個諸侯的好意,然而,實際上是為了削弱和瓜分各個諸侯的勢力。那么,推恩令的影響到底有哪些呢?
關(guān)于推恩令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首先,實行推恩令最大的影響就是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對皇帝的統(tǒng)治起了重要的作用。還有就是,推恩令讓諸侯將自己的土地分給自己的所有兒子,而并不是以前只讓長子繼承。這對整個諸侯的影響非常大,讓那些諸侯手中的勢力得以瓜分,而且越來越少,這樣以便于國家的統(tǒng)治,并且這個做法也讓諸侯不敢違背國家的意愿。
其次,推恩令對人民的影響也非常大,原因是諸侯手中的勢力被瓜分,他們手中的勢力根本就不能和國家相抵抗,以便于國家對諸侯的統(tǒng)一管理,從而,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為,百姓也能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因而,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對整個國家,從中央到諸侯再到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益處。故而,漢武帝還是非常明智的,他主要運用儒家的思想來管理整個國家,并且聽從主父偃的意見,實行了推恩令,讓漢朝的國力整整上漲了不止一個層次。因此,推恩令的實行對漢朝的影響相對來說還是非常大的。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quán)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
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后來根據(jù)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yán)重問題[1]。
文帝時,賈誼鑒于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后分封。
漢朝原來施行的是郡縣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chǔ)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qū)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
漢武帝的推恩令如何
在歷史上,每一位職權(quán)者為了加強中央權(quán)力,都推出不少政策,其中較為經(jīng)典的,莫過于漢武帝的推恩令,究竟推恩令的作用是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下漢武帝的推恩令如何
漢武帝的推恩令如何1 漢武帝登基后,為了鞏固中央集權(quán),在全國上下推行了著名的推恩令。推恩令實行前,諸侯王的爵位與封地都是由嫡長子單獨繼承,其他庶出的子孫則不能分到一塊土地。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了大臣主父偃的意見,開始實行推恩令。規(guī)定不僅嫡長子能繼承王位,其余的庶子也能在原封國內(nèi)封侯。
但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管理,地位相當(dāng)于縣。另外,如果諸侯王沒有子嗣,國家有權(quán)收回封地。這樣一來,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最小的也不過十里地。推恩令在名義上沒有對諸侯王國進行任何的削藩,也因此避免了武裝反抗的可能。
漢武帝的推恩令如何2 推恩令是漢朝皇帝為了打擊藩王制定的法令,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中央的總體權(quán)力。
其利在于朝廷不用貶斥諸侯王,就使得偌大的王國自己分崩離析了。用推恩令替代了削蕃,在此之后,侯國轄地僅有數(shù)縣,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
其弊端在于:在中央集權(quán)制度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當(dāng)皇帝勢弱出現(xiàn)第三方大勢力時,無人可輔佐皇帝。這也是分封藩王的最初原因。下面我們從最初的分封制開始,看看漢朝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推恩令的實施:
分封制
漢初時期,劉邦鑒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訓(xùn),廣建王侯。先封“異姓七國”(韓、趙、楚、淮南、燕、長沙、梁),繼而在消滅異姓六國(長沙除外)的過程中建立“同姓九國”(楚、荊、代、齊、趙、梁、淮陽、淮南、燕),實行了郡、國并存制。
因此,漢初高祖劉邦設(shè)立郡縣,分封諸侯國,最初的原因便是為了穩(wěn)固統(tǒng)治,后來更是與群臣立下“非劉氏不王”的誓約。諸侯國受漢庭節(jié)制﹐又有相對的獨立性。
這種分封諸侯國制度的好處在呂后專權(quán)后提現(xiàn)的尤為明顯。呂后雖掌權(quán)柄,但由于眾多諸侯國環(huán)繞,難以輕動,天下依然姓劉。而最終呂后死后,天下又重歸劉氏所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邦最初設(shè)立分封諸侯國的目的實際上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
然而此時,隨之而來的是另外一個隱患,外姓人叛亂,劉姓諸王可以幫助皇帝平叛,但若是劉姓諸王聯(lián)合反叛,皇帝又當(dāng)如何呢,如后來的“七國之亂”。
且漢文帝正是借平叛“諸呂之亂”而登上皇位,與其他諸侯王幾無不同。所以文帝需要防范的不僅是外姓人的叛亂,更多要注意的是同姓王的不服。
削藩
這樣的情形下,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quán)就迫在眉睫了。景帝時期開始實行“削藩”政策,削減王國的封地,限制其的發(fā)展,逐漸加大中央直接管轄的地盤,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但是作為一方諸侯也是有脾氣的,削藩令一下,人人自危。吳王劉濞打出“請誅晁錯,以清君側(cè)”的旗號,串通膠西王昂、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舉兵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景帝雖以雷霆手段平定了“七國之亂”,而后便免除了諸侯王的行政權(quán)和官吏任免權(quán),削減了王國官吏,規(guī)定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稅,進一步加強了統(tǒng)一,鞏固了中央集權(quán)。
推恩令
但“削藩令”到底過于激烈,極易引起諸侯王的'抵觸,若有反抗還需大力鎮(zhèn)壓。因此,到了武帝時,朝臣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混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jié)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dāng)?shù),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這種做法,要比“削藩”柔和的多,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符合了漢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為武帝所采納。
推恩令下達后,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后分為若干侯國。之所以名為“推恩令”,即推廣恩惠,同被恩澤。
推恩令將原本只能由嫡長子繼承的藩王土地,改成藩王的兒子們都能繼承各自的封地。原本一個人掌控的土地不斷被分成幾個人所有,這樣一來每個人分到的就都是原本藩國的很小一部分了。且眾多列侯還會感激天子圣恩,更加忠于皇室。
推恩令之利按照漢制,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dāng)。因此,封地大的王國被分成封地較小的侯國,這個過程直接導(dǎo)致了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在此之后,侯國轄地僅有數(shù)縣,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
推恩令之弊但是其弊端也很明顯,將最初的諸侯國拆分,使其失去了強有力的實力。固然減小了其對皇帝的威脅,但若是再出現(xiàn)如呂氏一族的叛臣,諸侯國卻也很難起到威懾和平叛的作用了。
至東漢末期,諸侯王國也相繼沒落,如三國中的劉備稱自己為中山靖王之后,雖未必是真,但從其地位也側(cè)面體現(xiàn)出,諸侯王旁系分支龐雜,不再有一家獨大之勢。
結(jié)語
無論是漢初的分封制還是武帝的推恩令,最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為統(tǒng)治者服務(wù),為加強中央集權(quán)?!跋鞣迸c“推恩令”理念相同,只是“推恩令”手段更為懷柔,兵不血刃地將諸侯王國勢力蠶食分割,使其無力反叛。
無論是哪一種政策法令,都是因時而生,因勢而行,且在其統(tǒng)治范圍內(nèi),亦是分別實現(xiàn)了其最初的目的。因此,推恩令雖然很好地解決了諸侯王日益增長的威脅,但也使得漢室衰微,為東漢末年的群雄并起,漢室難扶提前寫下了鋪墊。
劉邦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帝王,他成功建立西漢離不開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等他建立漢朝之后,他選擇了分封制,這在當(dāng)時是必然的選擇??墒沁@也給后來的皇帝出了難題,畢竟諸侯國的存在,對中央政府來說是一種威脅。幾任帝王都打著削弱諸侯國的注意,一直到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諸侯國的問題才得以削弱。推恩令不是漢武帝自己想出來的,他是采納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議,推恩令實行之后增強了中央政府的實力,鞏固了統(tǒng)治。
當(dāng)漢武帝上任的時候,他也面臨著上幾任皇帝面對的問題——諸侯國實力過于強大。他一直在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好在他底下有一些有用的大臣。主父偃就提出一個辦法,現(xiàn)在只有嫡長子可以繼承封地,傳來傳去,封地還是完整的一塊,我們要削弱諸侯國可以將諸侯國們的封地碎片化。那么,就可以實行一個政策,讓諸侯國的其他兒子也可以繼承一部分封地,有幾個兒子就將封地分為幾份。漢武帝認(rèn)為這個主意不錯,就采用了主父偃的辦法,并將這個辦法命名為“推恩令”。
推恩令推行之后,諸侯國就越分越小,幾代下面,諸侯國的實力就變?nèi)趿?,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對手,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在順利解決諸侯國問題之后,解決了內(nèi)憂,漢武帝就把精力放在了處理外患上面,他派了衛(wèi)青、霍去病去抗擊匈奴,使得匈奴不敢再在邊境挑起戰(zhàn)事。
可以說,推恩令的推行,幫助漢武帝解決了內(nèi)憂外患的問題,使得西漢走上了強盛之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8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漢宣帝名氣不大的五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