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87年(周夷王七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楊粵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紅為鄂王,市地為楚國鄂王轄地。春秋戰(zhàn)國屬楚、秦。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分南郡竟陵以東及江南置江夏郡,從此鄂縣南移屬江夏,江夏郡統(tǒng)有鄂、下雉等14縣,市地在鄂縣境內(nèi)。
221年(三國時期蜀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孫權(quán)自公安遷都于鄂(今鄂州),改鄂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潯陽六縣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陽新兩縣之間的下雉縣境內(nèi)。
223年(魏黃初四年),孫權(quán)將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縣境內(nèi)。
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縣、陽新、沙羨、沙陽、高陵等七縣屬地。市地在武昌、鄂縣、陽新三縣境內(nèi)。不久,武昌與鄂縣合并,仍為武昌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nèi)。
317年(東晉元帝建武元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384年(至孝武帝太元九年),始移潯陽。412年(安帝義熙八年),下雉縣并入陽新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nèi)。
589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為永興,市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nèi)。梁置西陵縣于此,后廢。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nèi)。唐末,南方九國興起,市地在吳國境內(nèi)。905年(唐哀帝天祐二年),吳王楊行密將永興縣和武昌劃出一塊地盤置青山場院,進(jìn)行大規(guī)模采礦、開爐冶煉。市地在吳國鄂州境內(nèi)。
五代十國時市地在鄂州武昌縣、永興縣境內(nèi),梁唐時屬吳、晉、漢、后周北宋初時局南唐。
公元806年(唐憲宗元和元年),德聰和尚(法號“智印”)始建東方山寺,歷史上曾有四位帝王為寶寺題匾賜名,1868年(清同治七年)定名為“弘化禪寺”。
公元905年(唐天祐二年),吳王楊行密置青山場院(今大冶境內(nèi)),采礦冶煉,大興爐冶。
宋代,黃石地區(qū)的煤炭得到開采和利用。
967年(宋乾德五年)以前。李煜為南唐主時,以境內(nèi)礦產(chǎn)豐富,冶煉業(yè)發(fā)達(dá),升青山場院并劃武昌三鄉(xiāng)與之合并,新設(shè)一縣,取自殷商以來一直“大興爐冶”之意,便定名為大冶縣。從此,自宋至民國市地隸屬興國路、興國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9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你知道嗎,兩宋之間不可思議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