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和唐朝是中國古代的巔峰盛世,這點從“圣人可汗”和“天可汗”這兩個尊號就可以看出來。在中國歷史上,兼任周邊游牧民族尊號中原王朝的皇帝只有隋朝和唐朝的皇帝。
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
楊堅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后楊堅掌權后恢復漢姓“楊”,并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
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tǒng)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圣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chuàng)先進的選官制度,發(fā)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余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
生于武功別館(今陜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進入長安后,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過程立下赫赫戰(zhàn)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后,正式即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jié)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yǎng)生息、國泰民安,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chuàng)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zhèn),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圣人可汗”與“天可汗”
“圣人可汗”是隋文帝得到的尊號,而“天可汗”是唐太宗得到的尊號。那么隋文帝的“圣人可汗”與唐太宗的“天可汗”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呢?
首先,隋文帝的“圣人可汗”是當時稱臣內附的東突厥啟民可汗推舉的,只得到了東突厥及其附屬部落的承認。當時的西突厥以及西域諸國都不太承認隋文帝的“圣人可汗”尊號。
貞觀四年(630年),東突厥被消滅,以西突厥、高昌為代表的西域各君主因此共同為唐太宗上尊號“天可汗”。可以說支持承認“天可汗”的范圍要遠大于“圣人可汗”。
其次,隋文帝的“圣人可汗”基本是個榮譽稱號,就是對東突厥也沒有什么實際控制。但唐太宗的“天可汗”擁有實權,唐太宗就以“天可汗”之名在漠北、西域設置羈縻乃至直轄州縣。
綜合來講,論受承認和擁戴的范圍還是實際的政治影響,隋文帝的“圣人可汗”都比不上唐太宗的“天可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0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歷史上的庚子年大事記
下一篇: 朱棣稱帝之后削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