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jīng)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東周自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56年。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兩個時期: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稱春秋時代,簡稱春秋。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戰(zhàn)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并立,史稱戰(zhàn)國七雄,最后在公元前,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殺周赧王,東周滅亡。
周部落興盛于周文王姬昌作首領的時候,他的統(tǒng)治使周部落勢力強盛,死后他的兒子武王姬發(fā)才有條件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采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并進行了東征。此后周朝向外擴張長年不斷,并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
周幽王即位,寵幸妃子褒姒,用人不當,加上各種天災人禍,民怨沸騰,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將都城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進入春秋時代。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經(jīng)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zhàn)爭,到戰(zhàn)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zhàn)國七雄”。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東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
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周朝。時間是791年。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chuàng)造者與最初指代。
周朝:791年
周朝是周武王姬發(fā)建立的,周朝又分為東周和西周兩個階段,西周的建立者為周武王,周武王為姬發(fā),他繼承了周文王,于公元前1046年滅掉商紂王,創(chuàng)建了周朝,而周朝也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三個奴隸社會,同時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奴隸社會。
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朝代排名,第一名的周朝將近800年的歷史,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冠軍,但是我認為漢朝更有影響力一些,畢竟那是一個英雄的朝代,劉邦能脫穎而出,更多的是顯示出了劉邦的領導魄力。
周朝介紹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fā)創(chuàng)建,定都鎬京,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愿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建成周城,取周朝始成之意。周共王遷都南鄭(今陜西漢中)。
周懿王遷都犬丘(今陜西咸陽),周宣王遷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公元前771年鎬京陷落,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后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一、周朝(791年)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一個世襲封建王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fā)創(chuàng)建,定都鎬京和洛邑;東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zhàn)國”,分為“春秋”及“戰(zhàn)國”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共計存在約為791年。
二、商朝(554年)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從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經(jīng)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后相傳17世31王,延續(xù)600年時間。夏朝之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于鳴條之戰(zhàn)滅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經(jīng)歷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紂王于牧野之戰(zhàn)被周武王擊敗而亡。商朝是處于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tǒng)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tǒng)治機構和軍隊。奴隸主對奴隸既可以買賣,也可以隨意殺死;奴隸主死后還要由奴隸殉葬。
三、夏朝(470年)
夏朝,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lián)盟形式的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分封建藩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根據(jù)《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后,將天下分作冀、兗、青、徐、豫、揚、荊、梁、雍九州,又從九州攫取金屬石礦,鑄造九鼎作為國家權利的象征,因此九州成為中國國家的代名詞。傳至夏桀時,被商湯所滅。
四、大漢帝國(405年)
漢朝(前202—公元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后強盛的大一統(tǒng)帝國。前202年高祖劉邦建國,六月定都長安。隨后漢武帝劉徹進一步推動大一統(tǒng)事業(yè)。公元八年十一月,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參加反抗王莽政權的皇族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chuàng)了“光武中興”。漢朝時期,民族融合空前發(fā)展,對外交流頻繁,國力和經(jīng)濟較為強盛。并且文化的統(tǒng)一,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xù)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漢朝共歷400多年,24位帝王。220年被魏國曹丕篡權而滅亡。
五、宋朝(319年)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jù)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太祖建國時為避免唐安史之亂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和宦官亂政的悲劇,遂采取重內(nèi)輕外和重文抑武的國家政策。影響所及長遠,一方面宋朝內(nèi)部安定而少有內(nèi)亂,有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與文化的繁榮;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導致武力積弱不敵北方外敵。不過相對而言,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jīng)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br>六、大唐帝國(289年含武周)
唐朝(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統(tǒng)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隴西李氏建立,定都長安。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則天以周代唐(690-705)。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開創(chuàng)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后,國力日趨衰敗。唐朝時同突厥、回紇、吐蕃、靺鞨關系密切,對外交流頻繁,與天竺、新羅、日本和西方國家均有往來。政治制度也有所創(chuàng)新與完善,成為后世模板。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907年亡于農(nóng)民戰(zhàn)爭。
七、明朝(276年)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jīng)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應天府(今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于煤山自縊,明朝滅亡。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后世子孫所敬仰。
八、清帝國(275年)
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的第二個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清朝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清代自努爾哈赤稱帝至末帝溥儀,共歷十二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鎮(zhèn)壓了各地的農(nóng)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tǒng)一全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朝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后,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九、遼(218年)
遼朝(907~1125年),是中國五代十國和北宋時期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統(tǒng)治中國北部的封建王朝。遼朝原名契丹,后改稱稱“遼”?!斑|”字在契丹語是鑌鐵的意思。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定都上京。916年建年號,947年遼太宗定國號為“遼”,遼景宗時期經(jīng)過勵精圖治,國力大增。遼圣宗時大舉南下入侵宋朝,發(fā)生了澶淵之盟,此后遼宋關系比較緩和,遼朝國力也日漸強盛。此后的皇帝統(tǒng)治腐朽導致國勢衰落。983年遼圣宗曾復更名“契丹”,1066年遼道宗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朝所滅。
十、西夏(189年)
西夏是指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據(jù)夏州(今陜北地區(qū)的橫山縣),封定難節(jié)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jù)相襲。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1038年西夏立國時,疆域范圍在今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nèi)蒙古以及陜西北部地區(qū)。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兩萬余里。西夏東北與遼朝西京道相鄰,東面與東南面與宋朝為鄰。金朝滅遼宋后,西夏的東北、東與南都與金朝相鄰。西夏南部和西部是吐蕃諸部、黃頭回鶻與西州回鶻相鄰。國內(nèi)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水源以黃河與山上雪水形成的地下水為主。首都興慶府所在的銀川平原,西有賀蘭山作屏障,東有黃河灌溉,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2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