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作為一種文化,最早源于從遠古流傳下來的許多有關石窟的神話和傳說。漢代佛教傳入我國,魏晉南北朝的戰(zhàn)亂使佛教在我國南北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各名山勝地遍布佛塔寺廟,其中,北方的鮮卑族各部統(tǒng)治階級把原先對石窟神靈的崇拜與佛教信仰相結合,在許多有天然石窟的地方大事雕鑿各種龕洞佛像,使佛教文化現象遍布黃河一帶。
此后,隨著歷史前進的步伐和一代代統(tǒng)治階級對這種文化的傳承,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石窟文化勝境。西夏的石窟文化就是在這種大的文化背景下生成的,它也是祖國多元的石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由于佛教在西夏的興盛,西夏留下了許多內容與宗教有關的融建筑藝術、繪畫藝術與雕塑藝術為一體的石窟藝術作品?,F存的西夏石窟主要分布在甘肅和寧夏兩省區(qū),甘肅省的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酒泉文殊山、張掖馬蹄寺、武威天梯山、永靖炳靈寺石窟;寧夏的有固原的須彌山、海原的天都山、銀川賀蘭山山嘴溝石窟。
另外,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鄂托克旗的百眼窖石窟也發(fā)現了西夏時期的洞窟。在眾多的西夏石窟中,以甘肅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保存下來的數量最多、類型最全、內容最豐富、最具代表性。敦煌莫高窟中有西夏洞窟62個,榆林窟中有西夏重修的洞窟10個,東千佛洞和五個廟石窟中也有5個洞窟是西夏修建的。
西夏的前期石窟主要是沿襲前代形制,少有創(chuàng)新;后期的石窟形制受到了當時密宗佛教文化的影響,基本拋棄了窟內開龕的傳統(tǒng),將各種偶像安置于中央佛壇上,形成了西夏后期洞窟形制的特點。在這些西夏洞窟中都存有大量精美的西夏壁畫,其中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保存的壁畫數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也最具特點。
西夏的石窟壁畫大體由佛教題材和裝飾圖案構成,在敦煌西夏壁畫數十窟、數百幅作品中,整體上以早期、中期作品居多。早期壁畫的風格多承襲五代和宋初的傳統(tǒng),內容也基本上承襲了唐宋流行的經變和說法圖,創(chuàng)新較少;而中期作品則受到了高昌回鶻壁畫風格的影響,開始有所創(chuàng)新;西夏晚期的壁畫吸收了吐蕃密宗的某些成分,開始形成本民族的壁畫風格和特征。
到了敦煌的人們,都會為西夏壁畫的巧妙構思、特殊的造型和精湛的畫技所傾倒,如其具有代表性的西夏壁畫作品《水月觀音圖》,描繪了唐僧取經故事。在吳承恩編寫《西游記》之前的西夏壁畫中,就已有唐僧西天取經圖,說明了很早以來,我國民間就已流傳著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這為吳承恩編寫《西游記》尋到了歷史淵源。
自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使東西方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河西一帶是絲綢之路的中轉站,這里的文化具備東西交融的特點。玄奘西天取經,佛教傳入中國,都經過河西的張掖,而且玄奘曬經的流沙河就是張掖的黑河,《西游記》當中的豬八戒、沙僧都是在這里被唐僧收為徒弟的。
此畫繼承了中原繪畫的傳統(tǒng),在觀音像上將人、神融為一體,又將山水和人物有機結合,運用了特殊的繪畫技法,使畫面達到了超俗的意境。西夏的壁畫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除《水月觀音圖》外,還有西夏山水畫的代表作《普賢經變》《文殊經變》《童子飛天圖》,刻畫了天真爛漫的西夏童子形象,這些作品堪稱西夏繪畫歷史上的現實與浪漫的完美結合,這一時期的繪畫是西夏歷史上的巔峰之作。
西夏的洞窟內容、題材、壁畫藝術風格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有人認為西夏的壁畫“其畫派遠宗唐法,不入宋初人一葦,妙能自創(chuàng),儼然成一家”,可見西夏是有自己的壁畫藝術家的。西夏壁畫的畫風融合了藏傳佛教繪畫與中原漢族佛教繪畫的特點,一種敷色厚重,色彩與線描并重,具有濃厚的神秘氣氛,為典型的藏傳佛教繪畫特點;另一種是線描為主、色彩為輔的中原漢民族繪畫傳統(tǒng)的承襲。
如榆林窟第3窟的《西方凈土變圖》,充分發(fā)揮了線描藝術在建筑畫上的表現力,精致流暢。再如其西壁窟門兩側的《文殊經變》與《普賢經變》,在人物繪制上集中突出線描造型,基本不依賴敷彩而形神兼?zhèn)?。此外,西夏壁畫中的裝飾圖案在整個洞窟中所占面積比率是歷史之最。
在藻井圖案上,創(chuàng)新地將中原漢民族傳統(tǒng)紋樣及表現形式同藏傳佛教題材及藝術風格融為一爐,構成具有西夏民族特征的獨特藝術產物,典型代表作品是榆林窟第3窟藻井圖案,其中有些裝飾圖案屬于首創(chuàng),在整個敦煌藝術中是首次出現,如莫高窟第400窟中,窟頂中心的藻井紋樣為兩條相互追逐盤旋的龍形怪獸,其造型均為鳳首龍身。
鳳首或龍身都是當時流行的裝飾紋樣,但是這種單體造型的龍鳳復合式圖像,在整個敦煌藝術中則是首次出現,這一切都反映了西夏的黨項羌族是一個富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民族。
西夏的繪畫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除石窟中的壁畫外,還有卷軸畫、版畫、木板畫、巖畫,等等,其內容以反映佛教經變?yōu)槎啵灿猩倭糠从称渌诮毯褪浪變热莸?。西夏留下來的卷軸畫有顯明的藏傳佛教的藝術特色,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黑水城和寧夏的一百零八塔、賀蘭山拜寺口雙塔和賀蘭縣宏佛塔中都有西夏卷軸畫的發(fā)現。
到目前為止,西夏的非宗教類的卷軸畫僅有一幅,是出自黑水城的《貴人像》。如果說敦煌石窟中精美的西夏壁畫、卷軸畫是西夏宮廷畫匠的杰作的話,那么在甘肅武威發(fā)現的木板畫,寧夏賀蘭山、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草原以北那仁烏拉山的西夏巖畫則完全是民間藝術。
西夏的木板畫是伴隨著西夏佛經的雕版印刷業(yè)的發(fā)展而興起的,但是木板畫的內容有的卻已經超出了宗教的范圍,有重甲武士、男女侍從、牽馬人以及家禽、家畜等,有的板畫背面或側面還有墨書漢文榜題。這些木板畫出自眾多的作者之手,刻工較為粗糙,但其中也不乏精品,如《蒿里老人》《武士》《男女侍從》,這些木板畫構圖簡單,形象惟妙惟肖,線條流暢,表現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史詩刻石歷千年,巨變滄桑畫更鮮”。在賀蘭山數以千幅的賀蘭山、陰山巖畫中,留下了許多黨項羌游牧民族鑿刻的巖畫,題材以人面像、家畜、野生動物為主,一般畫風樸實、粗獷,在構圖上還沒有脫離原始繪畫的風格,反映了比較落后的處于社會底層的西夏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巖畫的周邊還刻有與佛教有關的西夏文題記,賀蘭山成為西夏人心中的一座圣山。
雕塑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用泥來雕塑人形;秦漢以后,便有大量的陶制雕塑品出現;隋唐時期,我國的雕塑藝術達到了我國古代史上的最高水平。
在傳統(tǒng)雕塑文化的熏陶下,西夏的雕塑內容也十分豐富,迄今已發(fā)現的主要有石雕、木雕、泥塑、竹雕、陶瓷雕等,雕塑形象有人物、動物等,內容反映了宗教、民間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3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最神秘的三大帝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