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自隋唐開始,運行了一千多年。科舉考試的第一名,俗稱“狀元”,又稱為“大魁天下”,是古代絕大多數(shù)讀書人心目中的最高榮譽。
歷史上總共產(chǎn)生了多少狀元,說法不一,有人統(tǒng)計說,歷史上有據(jù)可考的文武狀元總共為777人。一般人的印象,所謂狀元郎,狀元郎,狀元的年紀一般都不大,而且年輕俊朗,這不,明朝初年的郭翀(讀chōng),就因為顏值不高,長得老相,把到手的狀元給丟了。不過事實上,狀元的年紀有大有小,最小的不過9歲,老一點的則年過花甲(60多歲),甚至年逾古?。?0多歲)。
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一位考了幾十年都未考中進士的小老頭,其殿試時的考卷深得宋理宗的贊賞,被欽點為狀元。感慨激動之余,張淵微賦詩一首《臚傳寫興》:“讀盡詩書數(shù)百擔,綠袍今始換藍衫。嫦娥問我年多少,二十年前四十三?!迸F傳就是古代殿試第一名的雅稱,從詩中可知,張淵微中狀元時已經(jīng)63歲了。
不過,年逾花甲的老狀元張淵微卻還不是最老的。唐代的尹樞中狀元時年已72歲,因此又被人稱為“古稀狀元”。這一位才是古代年紀最大的狀元。當然,唐代科舉考試的第一名嚴格講其實還不叫“狀元”,而是叫做“狀頭”,而且,第一名也不是由皇帝欽點,而是主考官就可以定下來。同時,考取了第一名除了名聲好聽點,遠沒有宋及以后那樣受到那么多的優(yōu)待。
關(guān)于尹樞中狀元還有段十分有趣的故事。那一年,主考官杜黃裳也是第一次主考,沒什么經(jīng)驗,三場考完后他對眾舉子說道:“諸位學士都是當代才子,有沒有人幫我一把?”應(yīng)試者總計五百余人,大家面面相覷,猜不透主考官是個啥意思,因而都不敢上前答話。這時,只見考生中的一位古稀老頭上前問道:“不知大人您有什么吩咐?”杜黃裳道:“沒有人寫榜?!崩项^道:“我愿從命?!睂懙綘铑^時,杜黃裳問:“寫誰較好?”老頭一本正經(jīng)地答道:“非老夫不可!”杜黃裳一時愕然,沉默有頃還是定了老頭為第一。這位老頭就是尹樞,時年72歲。從此,尹樞毛遂自薦做狀元,成為科舉佳話。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chǎn),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科舉制選狀元肇基于隋,確立于唐,完備于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
狀元就是類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今天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后,才一舉成名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quán),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但大多數(shù)的狀元,因為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huán)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為,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狀元起初稱為“狀頭”,原來在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jīng)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yīng)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荚嚱Y(jié)束之后,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試主要以應(yīng)考者的書法來定優(yōu)劣,清朝政府原本只是要求試卷形式上的整齊,以利閱卷者評閱考卷。到了康熙年間,中年時的康熙對書法產(chǎn)生愛好之心,于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風氣下,紛紛勤練書法。而這個風潮對于狀元的擇取也有莫大的影響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試擬吳昺為狀元,可是康熙喜歡第二名的戴有祺的書法字,于是戴有祺便成為欽點的狀元了。
中國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孫伏伽,最后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劉春霖,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共1282年間,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后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當時年齡都不滿18歲;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他一生參加科舉考試幾十次,直到70多歲才自薦考中了狀元,了卻金榜題名的夙愿。中國歷史上雖然出了個女皇帝武則天,卻很少出現(xiàn)過真正意義上的女狀元。
只有清朝太平天國時期,20歲的女子傅善祥,參加太平天國組織的科舉考試而成為了女狀元。
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封建時代,文人們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激勵著無數(shù)學子臥薪嘗膽、懸梁刺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又別稱“殿元”。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也別稱鼎元。[1]
四川籍25人,唐代5人,五代2人,宋代13人,元明清代各1人,大西國(張獻忠)2人。
四川第一個狀元,是內(nèi)江人范崇凱,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丙辰科狀地及第,大魁天下。范崇凱“善屬文,下筆千言立就”,文思十分敏捷。其弟范元凱與之齊名,時稱“梧酮雙鳳”。
四川最后一科狀元—駱成驤,資州(今四川資中)人。字公骕。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民國十五年(1926)。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狀元。先后就讀于成都錦江書院、尊經(jīng)書院。1895年中進士,殿試置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 .
四川出狀元最多的地區(qū),是川東北的閬中。閬中素有“泰蜀孔道”“巴蜀要沖”之稱,物華天寶,地靈人杰歷史上,這里不僅孕育出《太初歷》、渾天儀的創(chuàng)造者 落下閎,父子天文學家任文孫、任文公,祖孫天文學家周舒、周群、周臣和歷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老師周譙,以及南宋驍將、岳飛愛婿張憲法等歷史名人,而且延生了5個狀元。他們是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狀元尹樞,唐憲法宗元初八年(813年)癸已科狀元尹極,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已丑科狀元陳堯叟,宋真宗咸豐三年(1000年)庚子科狀元陳堯咨,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年)辛未科狀元馮涓?!岸奔仁鞘袃?nèi)的狀元街即為他們的故里。有趣的是,尹樞中狀元時年已71歲,9年后病逝,享年80年歲。尹樞是四川也是全國年齡最大的“古稀狀元”,又是四川壽命最高的“長壽狀元”?!岸悺币彩切值軤钤恰拔奈浼?zhèn)洹钡臓钤紫?。陳堯叟,相貌俊偉,博聞強記,“出典方州,入為侍中,課布帛,修馬政,減冗官,有足稱者?!彼胖沁^人,久典樞密(軍政),能悉記軍馬之籍。陳堯咨,“善射,百發(fā)百中”,人稱“小由基”,有政聲。堯叟之弟兄堯佑,進士及第,官至宰相,又是詩人、書法家?!叭悺苯砸淮?,有“賢相”之譽相傳閬中市內(nèi)的三陳街即因他們而得名。
四川先后出了4個狀元宰相,除“二陳”外,還有仁壽人何桌和中江人蘇易簡。何桌,宋微宗政和五年(1115年)乙未科狀元,歷任中書舍人、侍講、御史中丞,他一身正氣,歷剛直不阿,論王黻、蔡京、宋面、童貫等“六賊”奸邪專橫十五罪,被貶出知壽州。欽宗繼位,進尚書左丞、中書侍郎,力阻割地,反對與金人議和。他以資政殿大學士知開封府(首都市長),旋拜尚書右仆射(右丞相)兼中書侍郎,請以康王(趙構(gòu))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京城失守。何桌被金兵俘獲,絕食而死,終年僅39歲,后人稱其為“忠烈狀元”。蘇易簡,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庚辰科狀元,時年22歲。蘇易簡少年聰穎好學,風度奇秀,才思敏贍。殿試時,他所試三千余言,援筆立就,太宗贊賞不已,擢冠甲科第一。易簡嗜酒,善談笑,旁通釋典,以文章著名,著有《文盲四譜》、《續(xù)斡林志》及文集20卷。惜于英年早逝,終年僅39歲。
在四川狀元中,還有一些詩人、學者、作家,其中”明代第一才子”楊慎,“小東坡”趙逵和南宋豪放派重要作家張孝祥等最為著名。楊慎(升庵),新都人,為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武宗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狀元。授翰林修撰,明世宗時升經(jīng)筵講書官。世宗為武宗堂弟,世宗欲推舉生文興獻王,加封興獻帝稱號,楊慎等力諫,逍貶,被遣戍云南高昌衛(wèi),流放37年,72歲客死異鄉(xiāng)。楊慎自幼警敏,日誦萬言,11歲能詩,12歲擬作《古戰(zhàn)場文》、《過秦論》,有“神童”之稱。楊慎流放之余,博攬群書,著述甚豐,有《升庵集》81卷,詩詞2300余首,雜著100余種,并行于世?!懊鞔浾b之傳,涉獵之廣,推楊慎為第一”,史稱“文壇巨宗”。
趙逵,資陽人,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辛未科狀元。趙逵少時讀書數(shù)行俱下,尤好聚古書,考歷代興衰治亂之跡,登第后官至中書舍人,剛正不阿,不附權(quán)貴秦檜。他善詩文,高宗嘗謂之“文似蘇拭”,被譽為“小東坡”,著有《棲云集》等。張孝祥,簡陽人,少有奇才,讀書過目不忘,下筆傾刻數(shù)千言。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中狀元后,即上書請昭雪岳飛,為秦檜所忌,在任建康留守時,又極力贊助張俊北伐,被彈劾落職。后任荊南知府,興辦水利,筑寸金堤,置萬盈倉,以儲漕糧,頗有政聲。后因病退居蕪湖,死于中暑,終年只有38歲。張孝祥為南宋豪放派重要作家,他的詞意豪邁,不忘恢復,景象壯闊,情辭慷慨,有《于湖集》、《于湖詞》等著作傳世。另外,還有宋徽宗時狀元、《易論》作者馮時行,宋寧宗時狀元、《緒云文集》作者浦國寶,均為重慶人,也都是當時四川著名才干。
有趣的是,四川還有個“好運氣”狀元——即四川的最后一個狀元駱成驤。當時原定狀元為喻長霖,而駱成驤列在二甲前列,其卷中對策文中有“主憂臣勞,主辱臣死”之語。時值中日甲午戰(zhàn)爭新挫,此二句八字尤使光緒皇帝深受感動,便以朱筆圈“主憂臣勞,主辱臣死”八字,將駱成驤從二甲撰為一甲第一名狀元。
與此恰恰相反,四川大文豪蘇軾卻因“一語失狀元”。原來,宋仁宗嘉柏六年(1061年)辛丑科殿試后,25歲的蘇軾寫的論文《刑賞忠厚之至論》,深受主考官歐陽修和其他考官的贊賞。文章提出,刑律與獎賞應(yīng)從仁愛的觀點出發(fā),本著關(guān)心愛護百姓的基本思想,采用制法從嚴,執(zhí)法從寬的辦法,多獎勵,少動刑,就可以取得民眾的擁護和自覺執(zhí)行。他還舉例說:“堯之時,將殺人,皋陶(司法大臣)曰:‘殺之三(該殺,該殺,早就該殺)?!瘓蛟唬骸板吨ㄒ獙捤。獙捤。€是赦免了吧)?!蔽恼轮鲝堃越逃秊橹?,可殺可不殺者不殺,能少殺就少殺;至于獎賞,則可賞可不賞者,則賞之,這樣就會取得百姓的擁護和支持。
經(jīng)歐陽修和考官們商議,決定取蘇拭為狀元。但考慮到在瓊林宴(皇帝賜新科迸士的宴會)上,皇帝可能問到唐堯和皋陶的對話,出自何經(jīng)典著作,怎樣回答呢?答不出,則顯露試官學說淺??;答錯了,涉嫌欺君之罪。于是便派參評官梅堯臣去找蘇軾落實出處。東坡回答說,堯是個慈祥寬厚的人,皋陶是個嚴肅正真的人,根據(jù)他們兩個人的性格,想象他們會那樣講的。梅堯臣聽了,氣憤他說:“你年歲不大,卻膽量不小,太不嚴肅了。你怎么能隨便地杜撰呢!”結(jié)果,蘇軾便由一甲第一名狀元降為一甲第二名榜眼。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3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你知道嗎,宋朝的祖宗之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