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砍了會稽太守,項梁順利接過太守大印,奠定家底,項家開始了王霸一方的新生活。兩年后,項梁兵敗身死,宋義為總司令,項羽、范增分別為二、三把手。宋義志得意滿,對項羽言不聽、計不用,還出言恐嚇。項羽原本就一肚子惱火,手起刀落,宋義轉(zhuǎn)眼成了刀下鬼。項羽成了楚國一哥,接著破釜沉舟,拼命打垮了秦軍主力,一躍為諸侯老大,王霸天下。
項羽一路走來一路殺,殺出了威風(fēng)殺出了地位,殺出了心得殺出了個性。太史公指責(zé)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既不看書學(xué)習(xí),也不及時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拖條大砍刀一條路走到黑。項羽的體會是“大刀決定腦袋”,憑借將人家腦袋搬家的本事就可取得天下,還念什么書?
滅秦之后,項羽“盡王諸將善地,徒故王王惡地”,俺是大王,愛咋地咋地,你能咋地?混了個西楚霸王的名頭,就急著衣錦還鄉(xiāng),回家報喜。爹娘都不在了,但左鄰右舍、七大姑八大姨還在?!翱错椉业拇笮∽?,多?!保l(xiāng)親們嘖嘖稱贊,羨慕的眼神、敬服的目光,無不讓項羽陶醉。幾年征戰(zhàn),千萬將士的生命似乎都只為滿足他這孩子式的虛榮心。親戚還沒走,慶功的小酒還沒灌夠,烽煙再起,項羽扔掉酒碗,操起砍刀,騎上快馬,重操舊業(yè)?!巴雍?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誰沒虛榮心?人家劉某人,坐穩(wěn)天下第一把交椅、一番鼓搗之后,才回家顯擺,擺闊時也不忘心憂邊疆。兩相比較,項羽就太小家子氣了。
破釜沉舟之前,項羽拜范增做了干爹,但他不應(yīng)該“關(guān)鍵時把干爹不當(dāng)?shù)?。鴻門宴上,劉邦裝孫子,項羽就真以為自己是他爺,干爹先前的苦口婆心早成了耳旁風(fēng)。干爹頻使眼色,項羽正眼也不瞧,跟干爹耍起了小性子,硬把入網(wǎng)的大鯉魚毫發(fā)無損地放了。劉邦被困滎陽城,成了甕中之鱉,項羽偏又懷疑干爹通敵叛國!要命吧,項羽坑爹!范老爹眼淚往肚子里淌,回家去吧,免得被干兒子給砍了!在廣武相持時,項羽要把劉老爹給煮了,但劉大哥告訴他“你小子別忘了,哥的爹就是你的爹”。這下好了,自己餓肚皮,還得弄飯食養(yǎng)活“老爹”一家子。劃定楚河漢界,簽了個世代和平友好條約。項羽就把不能吃的劉老爹還給大哥,收拾收拾,拍屁股走人。至于大片領(lǐng)土、霸王的光環(huán)什么的,都摸摸心算了。
項羽認為按合同辦事是理所當(dāng)然的義務(wù),痛痛快快地執(zhí)行了。他沒有意識到,缺少人民法院之類的權(quán)威機構(gòu)的監(jiān)督約束,單方面執(zhí)行合同存在對方違約的巨大風(fēng)險,而且對方還是劉邦這個天生無良的商家。果然,還沒到家門口,劉邦就掩殺過來,項羽就此一蹶不振。
殺人不眨眼、“所過殘滅”、“城無遺類”,不是不懂“百姓豈有歸心”,都是沖動惹的禍。項羽和少年人心有靈犀,溝通起來就簡單多了,外黃縣13歲少年一席話就能勸阻他不濫殺?!叭擞屑膊?,涕泣分食飲”,善良是他殘暴背后的本性。一曲霸王別姬,響徹千年云霄,鐵血的背后不無柔情。項羽的善良被天下英雄紛起、血海腥風(fēng)的時代大潮不斷淹沒,但至死也未泯滅。
項羽沖動易怒、意氣用事,仿佛一個不知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的大孩子,總是跟著感覺走,集恭敬仁慈和浮躁狂暴于一身。究其原因,源于“兒童自我狀態(tài)”在他的人格結(jié)構(gòu)中總處于主導(dǎo)地位,他愛用孩子似的觀點和思想看問題、想辦法。自我狀態(tài)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但身為領(lǐng)導(dǎo)干部,在槍林彈雨中討生活,“兒童自我”比重過高,沖動好奇、由情緒左右,恐怕就不是個好老板了,況且是做這種成王敗寇的大買賣??梢哉f,即使沒有劉邦,天下也不可能是項羽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兵敗垓下,明明有機會渡過烏江,江東有數(shù)百萬子第,有卷土重來、爭奪天下的機會,那么他為什么會選擇了烏江自刎這條路,或許從他的性格方面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
一、過度自負。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能取得怎樣的成就,與他的性格息息相關(guān),我們都知道項羽天生神力,力拔山兮氣蓋世,并且是楚國的貴族,因此從小他就被他的叔叔伯伯們視若珍寶,他也正是在一聲聲夸獎中迷失了自我,認為自己天下無敵,這偌大的天下便是他的舞臺,項羽經(jīng)??床黄鹑耍瑢τ谄渌T侯王,總是高人一等的態(tài)度,認為別人都不如他,對于潑皮無賴的劉邦更是不放在眼里,我認為項羽自始至終都沒有瞧得起劉邦,項羽一攻打劉邦,劉邦隨即表示臣服,更是讓他自信心爆棚。過度自負是他選擇烏江自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世英名的“西楚霸王”被一個潑皮無賴打敗了,怎么還有臉面會到家鄉(xiāng)。
二、優(yōu)柔寡斷。面對想要稱王的劉邦,他聽從了范增的建議,宴請劉邦并將其擊殺,但是他的耳根子太軟了,劉邦見到項羽撲通一下跪在了地上,鼻涕一把淚一把,說自己并沒有二心,只想永遠的臣服于項羽,在加上項羽的叔父項伯在他面前一直說劉邦的好話,這個糊涂的項羽居然打消了殺劉邦的念頭,范增在宴會上數(shù)次暗示項羽擊殺劉邦,但都被他拒絕了。
三、愛江山更愛美人。我們都知道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故事,也就是“霸王別姬”,項羽兵敗垓下后,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于是選擇了自刎,項羽得知后非常的難過,或許是愛人的離世,再加上自己兵敗如山倒,于是最終選擇了烏江自刎。
項羽在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邊自刎而死。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qū))人。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杰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項羽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后,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zhàn),擊破章邯和王離領(lǐng)導(dǎo)的秦軍主力,領(lǐng)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lǐng),擁立六國貴族后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zhàn)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后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tǒng)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
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最后霸王別姬,自刎于烏江旁。
擴展資料:
在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率領(lǐng)數(shù)萬楚軍(后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zhàn)),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 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 )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zhàn)性戰(zhàn)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之一 。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并于八個月后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lǐng)導(dǎo)地位。經(jīng)此一戰(zhàn),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與項羽北上救趙、俘虜王離、迫降章邯的同時,劉邦趁秦軍主力被牽制在河北,也乘虛自率一軍向西進發(fā),首先進入關(guān)中。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突破武關(guān),十月進入咸陽,秦王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項羽
1、失人心者不得天下——談項羽失敗的必然性自古王朝滅亡,皆因失去人心,眾叛親離。而失人心又分兩種,一種是百姓得不到溫飽,一種是近臣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項羽在漚門宴中犯的便是第二種。 有人說項羽失天下,是因為他只不過是個莽夫,言下之意便是說他不夠聰明。論智商,他決不會低于劉邦,不然,他怎樣做得西楚霸王。所不同的是,項羽聰明,在于他是將才;而劉邦聰明,在于會用人。看項羽麾下文有范增,武有項莊;劉邦旗下文有張良,武有樊噲;應(yīng)該說是不相上下。但劉邦的人才得到了充分利用,而項羽的卻形同虛設(shè),相當(dāng)于劉邦比項羽多長了幾個聰明的腦袋。 項羽不會用人,與他的性格大有聯(lián)系。項羽人直爽,待人真誠,這點他對樊噲的態(tài)度上便可知曉。正因為他待人真誠,所以才相信了所有的人。在鴻門宴中,與項羽說話的有范增、沛公、項伯、張良、項莊,其中沛公、項伯、張良是敵對方的,范增和項莊是項羽方的。若說項羽不信任范增,那他也不會同意項莊舞劍;若說他不相信沛公,在樊噲對他說理時,也不會不應(yīng)。項王欲綜合所有人的話來自己判斷,結(jié)果反而猶豫不決。直到得到劉邦已經(jīng)逃走,才頗為后悔。如此的反復(fù)無堂,使他的手下也很難捉摸,以至項莊舞劍不能得逞,讓劉邦有了可乘之機。 不過,項羽也有值得同情之處。項伯是項羽的叔父,與范增相比較,那當(dāng)然更親一些。家賊難防,項羽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的親人也會出賣自己。 將項營與劉營比較,劉營的幾個中心人物上下一心,事半功倍;而項營中的人頗有分歧,項羽與范增也不能做到和劉邦與張良那樣配合默契,更何況出了項伯這樣的內(nèi)奸,以至君臣得不到統(tǒng)一。所以,失敗就在所難免了。(張曉棟) 2、從鴻門宴看楚漢相爭中項羽失敗的必然性項羽必敗,這一點從鴻門宴即可看出,理由如下。 一、項羽性格上的缺陷 項羽起于隴畝之中。他能聚集如此多的兵力來反抗暴秦,很大原因是他的豪俠之氣。他憐之士、不超高頻個人得失、出戰(zhàn)時又一馬當(dāng)先,博得了有識之士的好感,這在聯(lián)合各派討秦時無疑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便當(dāng)秦已滅,主要目的為轉(zhuǎn)為爭奪天下后,這種性格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不拘小節(jié),就難以提防原本同盟間的暗箭,憐壯士,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不看看其人所屬就濫施感情,而且并不是政治上的故作姿態(tài),那就比較危險了。試想,不將爭奪天下的壯士一一除去,保命尚且困難,又何以坐擁天下。這無疑是他的出身帶來的視野決定的。他簡單地認為,自己怎么對人,別人就會怎么對己。以為自己的手下永遠都是忠于自己的。這顯然不是一個政治家應(yīng)有的思維。連獲得勝利的劉邦也因為在稱帝后沒有將部下的實權(quán)及時消除,而引發(fā)了不小的叛亂,項羽又怎么可能穩(wěn)固江山呢?毛主席曾在看過此文后寫道:“項羽只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而劉邦則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边@是很有道理的。 二、所用部下缺乏遠見 劉邦手下的將士無一不是有謀略之士。即便連樊噲這類早年以殺狗為生的人,在劉邦張良等的調(diào)教之下也能在鴻門宴中說出如此具有外交色彩的辭章,讓項羽語塞。其余諸將便可想而知。反觀項羽,除了范增,其余的人都是些空有一身力氣的武人。譬如項伯,跑去通知張良逃命是否算泄露軍事機密就不深究了。但他幫助劉邦設(shè)計與求情,甚至還在項莊舞劍的關(guān)鍵時刻打亂范增的部署,以身護劉邦,致使其逃走。這毫無疑問是通敵賣國的行為了。跟了自己十幾年的人這么容易就被敵人欺騙、收買,這無疑是項羽用人上的失誤。用了這般部下,最終的失利也在情理之中。 三、范增的失策 歷史上都認為范增的謀略是相當(dāng)高的。但我不這么看。至少在鴻門宴中看不出來。當(dāng)時項羽有多少兵力?四十萬。劉邦呢?跟隨的只有百余人。且項羽當(dāng)時手握天下的實權(quán),他說劉邦想要謀反,天下有誰敢相信?以范增之智,挑撥起項羽的怒火應(yīng)該不是難事,萬人一擁而上,即使劉邦所帶個個為武林高手,怕也是要被剁成肉醬的吧?有四十萬大軍而不用,知劉邦野心大卻不敢大膽除去。難道用項莊舞劍之計殺了劉邦,其他諸侯就看不出來嗎?既然要殺,又何必用這種偷偷摸摸的方法,反倒讓諸侯看輕了。至于最后范增又拔劍擊斗,仰天長嘆,不過是其自作自受的結(jié)果罷了。3、從項羽的品質(zhì)看項羽失敗的必然性項羽,史稱西楚霸王。秦朝末年,他起義****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但最后在與劉邦爭奪天下之時,敗給劉邦,自刎烏江。項羽的失敗在今天看來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凡是能統(tǒng)一天下營造太平盛世的君王皆有以下三種非凡的品質(zhì),項羽卻不具備。 其一,斬釘截鐵,當(dāng)斷則斷。項羽曾經(jīng)有過除去劉邦的機會,在鴻門宴上范增一再暗示他痛下決心除去劉邦,可項羽最終當(dāng)斷不斷,失去了最佳的機會,抱恨終生。曾幾何時,項羽也有過破釜沉舟的氣概和決心,為何如此決心在鴻門宴時一去不返,痛哉!悲哉!反觀劉邦在覺察事情有變時,毅然離去,逃出虎口,從而保存了自我,取得了江山,開創(chuàng)了五百年的漢家基業(yè) 其二,仁慈之心,擇時棄之。項羽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往往會過分仁慈,在危難時刻總是自己挺身而出,擔(dān)當(dāng)重任。而劉邦在逃脫鴻門宴之時,竟然撇下張良——自己重要的謀臣,此人之險惡由此可見。歷史上有功績的君王像李世民、趙匡胤,甚至是劉備都曾經(jīng)放棄過仁慈。劉備以仁服眾,但在奪取同宗劉障之西川時,他曾想過仁慈?——沒有。但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業(yè),作為君王仁慈是必要的,但當(dāng)仁慈成為絆腳石時,就應(yīng)毅然地放棄,保全大業(yè)為重。 其三,深思熟慮,智勇過人。項羽此人性情太質(zhì)直,為人輕率,遇事思考不同。輕易告訴劉邦告密的是曹無傷,自己又過分相信項伯之言,后來中了離間之計,以至失去了謀士范增。此等之人,豈有不敗之理。 綜上所述,項羽連三種品質(zhì)中的一種都沒有,這便必然會失敗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