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在中國是一門非常神秘的學問,眾多王公陵墓選址都根據(jù)風水學進行考察,在風水領域龍脈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并非所有的山都可以稱為龍脈,他們大多都有著環(huán)山抱水的特點,龍脈對于古人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據(jù)說一旦龍脈受損,那么便會影響朝代的運勢,因此龍脈也是一塊極佳的風水寶地。
古人們相信如果自己的陵墓能夠埋在龍脈之下,自己的子孫后代就會享受永世的安寧,這也是大多數(shù)帝王陵墓選址都在龍脈的原因。而我國最大的一條龍脈,埋了6代24位帝王,古墓數(shù)量都超過了十萬座,那就是位于河南省洛陽市邙山北部的一處墓葬群。
此處面積可達700多平方公里,位于丘陵地區(qū)北靠黃河南臨邙山,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正是風水學中所講述的依山傍水之地,山是龍的勢水是龍的血,翻開中國地圖便能發(fā)現(xiàn)這里的地形一看就頗有氣勢。
此處的墓葬群跨越了東周、東漢、西晉、曹魏、北魏和五代后唐六個朝代,埋葬了無數(shù)達官貴人,其中光是皇帝就足足有24位,著名的漢代皇帝光武帝劉秀就長眠于此。不僅是帝王,許多名留青史的重臣也選擇在此長眠,比如漢朝時期的樊噲班超,唐朝時期的狄仁杰杜甫等人都埋在此處。
除了這些我們耳熟能詳?shù)娜酥?,還有許多歷史上的達官顯貴都選擇在此安息,根據(jù)專家推測此處的陵墓已經(jīng)超過了十萬座!
眾所周知,在風水學的角度上來講,我們中國有著龍脈,而且在古代龍脈還被定為皇家的命脈,龍脈不僅可以鞏固政權(quán),還可以增福添壽、旺子旺孫。那么中國龍脈在哪里呢?接下來我給大家說一下中國龍脈在哪里。
1、 目前,位于我國的龍脈基本分布在杭州、蘇州附近。從歷史長河來看,風水寶地一般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都為風景勝地。在那里,無論是植物和動物的生長都很旺盛,這也就可以說明龍脈一說不無道理。
2、 中國每個皇帝的陵墓基本上分布于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等古都聚集城市。像其他的陵墓也都分在好地方,就像是河南省開封市、浙江省杭州市、江蘇省蘇州市等,這些帝王陵墓大多分布于龍脈之下,或者是龍脈附近。
3、 龍脈一說來源于宋代,建陵墓的最早考慮對象,并不是單單風水這個問題,而是考慮陵墓的可建設行,如何讓建造出來的陵墓,經(jīng)過上百年或者是上千年的風吹雨打都不毀壞、滲水等自然傷害后都完好無損。
從以上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來,我國龍脈的數(shù)量有很多,而且在不同的朝代,龍脈所處的地方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很難去判斷準確的位置。
風水學把起伏的山脈稱為龍脈,古代“風水術(shù)”首推“地理五訣”,就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龍就是地理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發(fā)。尋龍首先應該先尋祖宗父母山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
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至少24個王朝,如果按照每一個王朝就有一條龍脈來計算的話,那么中國至少就有24條龍脈。黃帝的龍脈在中原黃河流域;大禹的龍脈在今天四川汶川縣的九龍山;商
湯的龍脈在黃河流域;周朝的龍脈在岐山;秦朝的龍脈在咸陽;漢朝的龍脈在沛縣;西晉的龍脈在河內(nèi);隋朝的龍脈在弘農(nóng);唐朝的龍脈在長安、隴西、太原;宋朝的龍脈在開封、鞏義、洛陽一帶;元朝的龍脈在內(nèi)蒙古草原;明朝的龍脈在安徽鳳陽;清朝的龍脈在東北。當然,這些都是大致的范圍,其實龍脈的具體位置是很難確定的,這是因為龍的活動范圍是變動不定的,并且大多數(shù)龍脈都是依山傍水而生的。
按照風水師的分析認為:中國的大龍脈正在西進和東出的狀態(tài)中,西進方向的是黃河流域,華山地區(qū)是大龍喝水和出口處;東進方向的是長江流域,黃山地區(qū)是大龍喝水和出口處。這兩個區(qū)域以后會形成中國新的大龍脈。
中國龍脈的始祖源自昆侖山。昆侖山的左邊(西北邊)是天山山脈、祁連山山脈、陰山山脈。北邊有阿爾泰山,伴它行的還有賀蘭山、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昆侖山的右邊(西北、西南邊)有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等山脈。昆侖山龍脈夾在上述南北山脈中間,不斷向東施展輝煌燦爛的舞姿。龍的主脈落在陜西省的西安市(即古都長安),然后東出中原(河南),同時展開北向、南向、東向、西向分支,形成井體的昆侖山脈體系。
昆侖山到了中原以后,向東有六盤山、秦嶺;偏北又有太行山;偏南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向南是南嶺;加上五岳:北岳恒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還有東邊的黃山和臺灣的玉山(海拔4000米),西南的峨眉山。這些舉世聞名、舉世無雙的大大小小山脈--大大小小的龍脈,構(gòu)成了一幅中華巨龍圖,是大龍、中小龍混雜的臥龍圖。因而,就有西方個別敏感的政治家,稱中國是一條沉睡的巨龍。從政治上來講是對的,但從風水學上來講卻不對的。因為它不是一條,而是一群大小不等的臥龍。40多年前,它們睡的迷迷糊糊,中華民族才從先進走向落后的。群龍?zhí)K醒,我們的民族必然要復興;從落后走向先進!
當然,江河是龍的脈絡,水是龍的血液。中國有三大河流,即黃河、長江和珠江。三大河流中的黃河與長江同是發(fā)源于青藏高原,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是黃河的發(fā)源地,而地處西藏自治區(qū)的唐古拉山則是長江的源頭。黃河、長江與珠江都是向東流,分別流入渤海、東海與南海。黃河全長5400多千米,流經(jīng)青海、甘肅、陜西、山西、內(nèi)蒙古等省市自治區(qū)東流入渤海,經(jīng)過九個省區(qū);長江全長6300多千米,流經(jīng)青海、四川、云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蘇到上海注入東海,流經(jīng)八省、直轄市。珠江源于云貴高原,流經(jīng)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廣東省,經(jīng)廣州市形成富饒的珠江三角洲,而后流入南海。三大河流配合大龍脈的走向而流動,使成為大地的地方形成了山環(huán)水抱之勢。
除了三大河流之外,還有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遼河、鴨綠江、圖們江、嫩江;西北的塔里木河、額爾齊斯河;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東部地區(qū)的淮河、海河,等等。
此外,各省各地均有自己的江河。諸如湖南的湘江、四川的嘉陵江、廣西的邕江、紅水河,等等。全國還有調(diào)節(jié)江河水(龍的血液)的2000多個湖泊;這些天然的淡水湖,緩解了江河的急流,使水來個大彎小彎,形成了山環(huán)水抱的作用。例如鄱陽湖,位于江西北部,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長江到這里打個大彎,水注入鄱陽湖,使江西的風水地理成為全國之冠,成為全國的三大(江蘇、湖北、江西)才子之鄉(xiāng),居于湖北、湖南中間的洞庭湖,也在長江中游的彎曲處,故湖南人靈地杰、人才輩出。據(jù)湖南的地形圖來看,湖南有龍鳳呈祥之形。龍指的是新化的大熊山為龍尾,過漣源-婁底-寧鄉(xiāng)-韶山,龍頭落于漣水。韶山位于龍的七寸部位,岳麓山是龍足。鳳指的是,南岳是尾,過雙峰-湘鄉(xiāng),鳳頭與龍頭隔漣水相望。而曾國藩的故里處于鳳頸與鳳背的結(jié)合部位,故這一帶凈出女杰。在這當中,以大熊山龍脈為最貴,其祖山九龍池海拔1622米,高蓋湘東、北、南、西之大部分地區(qū)。九龍池頂原有一池,周圍有九條山脊,每一條山脊下有一股泉,20世紀70年代末的時候還有泉水流出,現(xiàn)已基本消失。
山是龍的勢,水是龍的血,因而,龍脈離不開山與水。自古以來,山環(huán)水抱之地都是風水寶地。即便是拋開風水學、龍脈說的觀念不談,任何人在這種山奇水秀的環(huán)境中成長、生活都未免不是一種和諧、和樂的享受。
第一條干龍:順黃河東下,經(jīng)甘肅、陜西、山西、河南、山東而入海,關(guān)系中原王朝運數(shù),甚至于全天下的命運。
第二條干龍:由昆侖山發(fā)脈向東北行,過河北至海而止,隋帝開鑿大運河后,風水家認為大河打穿了燕山山脈,破了第一干龍的脈氣,使第二干龍秀氣挺發(fā),以至于自安祿山之亂后,戰(zhàn)禍不斷,藩鎮(zhèn)割據(jù),五代兵興,兩宋疆域萎縮,又有遼、元、清少數(shù)民族入主大統(tǒng),皆從此崛起。
第三條干龍在南方,自昆侖發(fā)脈而至福建、浙江、廣東等入海而止。
黃帝的龍脈在中原黃河流域,也就是太行山在河南西北的余脈,至黃河而止。現(xiàn)在搞炎黃祭祖,地點選在河南鄭州,倒也合乎其理。
大禹的龍脈在今天四川汶川縣的九龍山;商湯的龍脈在黃河流域;周朝的龍脈在岐山。這些遠古之龍脈,因為缺乏相關(guān)資料支撐,就不必多說了。
秦朝的龍脈在咸陽,乃是隴山山脈與秦嶺的交匯之處。秦人于隴東牧馬數(shù)百年,龍興于此。蒙恬所說的挖斷地脈,指的似乎是整個華夏大地的脈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5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