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辯③,辯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積⑤,既以為人己愈有⑥,既以與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為而不爭。
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賞析.png" />
[譯文]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guī)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行為準(zhǔn)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注釋]
1、信言:真實可信的話。
2、善者:言語行為善良的人。
3、辯:巧辯、能說會道。
4、博:廣博、淵博。
5、圣人不積:有道的人不自私,沒有占有的欲望。
6、既以為人已愈有:已經(jīng)把自己的一切用來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
7、多:與“少”相對,此處意為“豐富”。
8、利而不害:使在萬物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萬物。
9、圣人之道:圣人的行為準(zhǔn)則。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jīng)注》
信言不美,
實在質(zhì)也。
美言不信。
本在樸也。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
極在一也。
博者不知。圣人不積,
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
既以為人己愈有,
物所尊也。
既以與人己愈多。
物所歸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動常生成之也。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順天之利,不相傷也。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則為實而已,故不必美。美則為觀而已,故不必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以善為主,則不求辦。以辮為主,則未必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一以貫之,則無所用博。學(xué)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抱一而已,他無所積也。然施其所能以為人,推其所有以與人,人有盡而一無盡,然後知一之為貴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勢可以利人,則可以害人矣。力足以為之,則足以爭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嘗害,能為能爭而未嘗爭,此天與聖人所以大過人,而為萬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為書,與其所以為道之大略也,故於終篇復(fù)言之。
《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xué)作品,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
《道德經(jīng)》文本以哲學(xué)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xì)w,乃所謂“內(nèi)圣外王”之學(xué),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5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