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次看武俠小說,最向往的就是大俠與人過招前,猶不忘豪氣萬千地說道:“來者留名,本大俠劍下不容無名之鬼?!贝蠹以谌松飞衔跷跞寥痢⒈疾▌诼?,其實也只不過是希望別讓自己成了“無名小卒”吧!
然而重視名字的傳統(tǒng),似乎也不是自古就有的。從殷代的甲骨文看,能考據(jù)出來的帝王名字,無非也只是隨便的以干支定名而已,例如武丁、太甲、盤庚等。隨便打開歷史一看,那些出將入相的不凡人物,他們的名字竟然會粗到“俗又有力”的地步。像司馬相如的小名竟叫犬子,范曄叫磚兒、桓熙叫石頭等等,這些大人物的小名竟然也不過爾爾。
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開始對自己的名字重視起來,總希望自己發(fā)達后,不因名字而被旁人看扁。尤其到了明清兩代,所有的市井小民,無論是發(fā)了財?shù)谋┌l(fā)戶,還是坐擁地利的土財主,全都附庸風雅地改掉小名,搞些雅號或官名,企圖讓人另眼相看。所以當時坊間流行的小曲就這樣唱著:“糶米的喚子良,賣肉的呼仲甫,開張賣飯的呼君保,磨面登羅的叫德夫?!?/p>
也就因為社會上流行這種“名”不驚人死不休的取名方式,所以真正有錢有勢的人,自然不希望那些本該叫阿貓阿狗的老百姓來魚目混珠,更嚴禁普通人在說話或行文中提到他自己的名字,甚至連相近的聲音都不允許。
在歷史上最著名的為文反對避諱的,大概就是唐代韓愈的那篇《諱辯》了。話說唐代鄭王后人李賀,字長吉,7歲能詩,文名轟動一時,韓愈因而勸他去考進士。但等李賀中了進士后,其他人卻毀謗他說李賀之父名為“晉肅”,因為犯了“進士”的諱,李賀因此不該去考進士,韓愈就以《諱辯》一文為他申辯。其實早在《禮記疐曲禮》上便有“二名不偏諱”的說法,意即避諱只要兩個字不要完全一樣即可,更何況“晉肅”與“進士”僅是聲近而已。
在以往的封建社會里,取名時除了因避諱要注意字音之外,更要提防因字義造成的“犯上”或“謀反”等不當聯(lián)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7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你知道嗎,南京大屠殺中的幸存者岑洪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