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稱皇帝為官家,還和宋朝的創(chuàng)始人趙匡胤的出身有很大的關系。趙匡胤在后漢時期投奔樞密使郭威,趙匡胤在后周柴榮時期,攻擊北漢、南唐,立下赫赫戰(zhàn)功。柴榮病重的時候,趙匡胤升為殿前都點檢。
《宋史》:六年,世宗北征,為水陸都部署。及莫州,先至瓦橋關,降其守將姚內(nèi)斌,戰(zhàn)卻數(shù)千騎,關南平。世宗在道,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余,題云“點檢作天子”,異之。時張德為點檢,世宗不豫,還京師,拜太祖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代永德。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jié)度、檢校太尉。
趙匡胤凱旋以后,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皇帝。改元建隆,國號“宋”,趙匡胤這樣稱帝,不能讓天下的臣民信服,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趙匡胤就想出來這樣一個想法。不稱“朕”,稱官家。皇帝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這樣既沒有降低身份,反而提高。
《禮記·禮運篇》記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不獨親其親,子其子;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從這段史料可以看出,宋朝皇帝為治理天下的君主,他的主要責任就是讓天下眾生造福,而不是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
趙匡胤讓后周恭帝禪讓給自己帝位,按照“官家”的理解為,我當皇帝為了天下老百姓,并且選拔有能力的管理大臣,在大臣的輔佐下,來共同治理國家。趙匡胤巧妙地把家天下和官天下結合起來,雖然我為天下蒼生謀福利,也不影響我的子孫繼續(xù)為天下蒼生謀福利。
趙匡胤為了貫徹“官家”的政治寄托,同時也提高了士大夫的地位和權力。趙匡胤留下遺囑:“后世宋朝君王都不許殺害士大夫”。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所以宋朝士大夫地位很高,官僚集團權力壓過了君主的權力。
一、宋朝皇帝為何叫“官家”“官家”這一稱謂民間早已有之,最初多是用來指代官府和朝廷,而以“官家”來稱呼皇帝卻也并非自宋朝才開始的。
正史上首次出現(xiàn)以“官家”代稱皇帝的記載見于《晉書》的《石季龍載紀》:“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這里的“官家”指的便是后趙武帝石虎,但那時還不成為對帝王的主流常見稱謂。
而有宋一朝,上到官卿嬪妃,下至庶民百姓都喜愛稱皇帝為“官家”。這“官家”一詞聽起來似乎少了些威嚴莊重,倒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店家”、“酒家”之類的稱呼,那么宋朝的帝王們?yōu)楹螘廊唤邮苓@一稱呼呢?
其實在五代時,就有不少皇帝接受了“官家”這一稱謂,而當年太祖趙匡胤從后周皇帝手上接過了政權,事實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五代時期的一些傳統(tǒng),就比如“官家”這一稱謂。
但作為皇帝專屬的稱呼自然要有一套別具一格的說法,故而此“官家”其實非彼“官家”。
宋真宗時的侍讀李仲容好飲酒,且酒量頗大,在皇帝近臣中未逢對手。以至于宋真宗每次遇到飲酒不敵之時,必定要召李公來擋酒。久而久之,真宗對李仲容的酒量頗為好奇。
一天晚上,真宗召來李仲容,命人拿出一個巨型酒杯斟滿烈酒,想看看李公酒量究竟何如。李公當晚被灌得酩酊大醉,只得起身“告官家撤巨器”,而真宗則趁機問他“何故謂天子為官家”。
李仲容回答說,臣記得蔣濟在《萬機論》中說,“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真宗聽后十分高興。
后來胡三省在注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時也說到:“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 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p>
二、自古帝王稱謂多自古帝王的稱謂究竟有多少?沒人能說得清。
但細數(shù)歷來文獻記載,像是“朕”、“寡人”、“陛下”、“國主”此類常見稱謂就可達70多個。帝王的稱謂雖多到數(shù)不清,但尚可大致為其分個類。
皇帝的稱謂主要有口頭稱謂與書面稱謂兩種,而口頭上又可分為自稱和臣民稱。
先說說自稱。我們在影視劇中聽到的皇帝自稱通常是“朕”、“寡人”、“孤”等等。
《爾雅·古釋》中說,“朕,身也”,最早的時候無論貴賤都可自稱為“朕”,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朕”才固定為皇帝一人的專有稱呼。
“寡人”最早是諸侯和國君的自稱,嬴政在建立秦朝前首先是秦國的國君,在自稱“朕”之前,他其實是先自稱了多年的“寡人”。于是乎,在統(tǒng)一天下后,“寡人”也就成了皇帝的專屬稱謂。
還有我們熟知的“孤”,原來也并非帝王專屬,大約在漢以后才成為皇帝的自稱。
諸如“朕”、“寡人”、“孤”這類稱謂,原先都只是泛稱,后來才成為帝王的專屬稱謂。
而真正由始至終的帝王專稱則是《禮記》中記載的“予一人”。不知是這一稱呼太過正式,亦或是皇帝認為它字數(shù)太多說起來不方便,這一“根正苗紅”的帝王專稱相反在實際中卻很少出現(xiàn)。
古代的臣民多稱帝王為“陛下”、“皇上”、“萬歲”等等。
“陛”是宮殿的臺階,最早可不是人人都有資格稱皇帝“陛下”的。因為“陛下”的本意是皇帝為防不測而設在丹陛之下的近臣,所以起先只有近臣才有資格稱皇帝為“陛下”,但后來這一稱謂慢慢成為臣子對皇帝的普遍尊稱。
每個朝代臣民對帝王的稱謂不盡相同,如夏稱“后”,商稱“王”,周稱“天子”,春秋有“君”、“主”等等。甚至臣稱與民稱也都不同,這些都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特點與氣象。
詩、書、文中所見帝王的稱謂也非常多。像是“天子”、“上”、“圣人”、“大家”、“官家”、“縣官”、“大行”、“乘輿”等等,這些書面語稱謂與口頭語稱謂有時也是通用的,并非界限分明。
三、說說“九五之尊”“九五之尊”是見之較早且霸氣外露的一個稱謂,與上述所提到的不同,“九五之尊”并不作為日常稱呼,而是對所有帝王的一個尊稱。
古時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其典出《易》:“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p>
后世唐代的經(jīng)學家孔穎達為此解釋說,“言九五,陽氣盛至于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譬若圣人有龍之德,飛騰居天位,此德為天下萬物所瞻仰,故天下利見此居王位之大人。
那么“九五”之數(shù)為何在古人眼中如此尊崇而特別呢?
“九”在古代是數(shù)之極,“九天”形容至高,“九華”形容至美,“九卿”形容數(shù)多?!兑住分嘘栘撤Q為九,陰爻稱為六,于是便有了“重陽節(jié)”與“身懷六甲”之說。
“五”在數(shù)中處中位,偏好中庸之道的古人也十分喜愛五這個數(shù)字。如古有“五行”,有“五禮”,有“五倫”。
《易》中有乾卦,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但“九五”之后便是上九,可見九五之數(shù)是極數(shù)。因此“九五之尊”便是至尊之位。
各朝各代皇帝的不同稱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王朝的文化和氣象。
就拿宋朝來說,作為市民文化蓬勃發(fā)展的一個時代,有宋一代的文化更加平民化、多樣化,在這樣一種更“接地氣”的文化氛圍的浸染下,經(jīng)濟、文學、藝術等都走入民間,更加親近大眾。
民間商品經(jīng)濟更加繁榮多樣,詞曲也更關注個體的生活與感受,書畫取材于市民生活的范圍更廣了,再加上科舉的興盛發(fā)展,眾多平民士子進入朝堂,那么皇權自然也應邀脫下了一層威嚴肅穆的外衣,而更加親近世俗大眾了。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上至宰相皇后,下至平民宮人,他們都稱皇帝為?官家?而不是?皇上?或者?陛下?。
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讓我們先從?官家?的最初意思說起。
官家最早是公家的意思,比如《三國志?魏志?張既傳》?斬首獲生以萬數(shù)?。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牢獄之中,非養(yǎng)親之處,且又官家亦不能久為人養(yǎng)老也。?
以及白居易的詩歌《青石》:?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鐫實錄鐫虛辭。?
官家作為皇帝的稱呼,應是來源自曹魏時期蔣濟的《萬機論》:?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皇帝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
三皇五帝是中國最賢德的圣賢君王,如果皇帝有了他們身上的德行,就是官家了。由此可見,官家是一個非常符合儒家文化的一個詞兒,正統(tǒng)而又中庸,它的贊譽比起秦始皇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的?皇帝?也毫不遜色。
除此以外,官家也有對官吏、尊貴者及有權勢者的尊稱,在此不多做解釋。
最早用?官家?來稱呼皇帝的記載可見于《晉書?石季龍載記》:?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這句話是后趙的石邃對李顏說的,意思皇帝不容易當上,我想像冒頓單于那樣殺掉父皇,取而代之,你們是否愿意跟隨?
還有前蜀的花蕊夫人也曾在《宮詞》里面寫道:?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nèi)人。?
由此可見,稱呼皇帝為?官家?,從五代就開始了,宋朝并不是第一個稱呼皇帝為?官家?的朝代。
宋朝皇帝被稱為?官家?的原因
01.為了皇位的名正言順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原本是后周的一位大將,在一次外出打仗回來的途中,上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而稱帝,史稱?陳橋兵變?。
這樣得來的皇位當然有很多人不服氣,為了使天下人信服,趙匡胤于是就讓臣民稱自己為官家,以此來說明自己的皇位來得名正言順,有點?君權神授?的意思在里面。
趙匡胤于是巧妙地把家天下和官天下結合起來,意思是,我是上天派來造福天下蒼生的,我的子孫也是如此。
02.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
官家跟皇上比起來,少了一層高高在上的距離感,多了一份仁愛平等的親切感。
宋朝推崇士大夫治天下。因此在宋朝,讀書人的地位非常之高。
在電視劇《清平樂》里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大臣們對于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有權利指指點點,皇帝的行為稍有不端,就會被文官追著勸諫。
比如開封府的包拯,就有一次在朝堂上勸諫宋仁宗,不要給張貴妃的父親提升,因為太激動,唾沫星子都噴到了宋仁宗的臉上去了。
宋朝皇帝甚至還有一個萬年之約,其中之一就是不殺士大夫。蘇軾當年因為?烏臺詩案?,差點要被斬首,最后卻被皇帝留了性命,也跟這個約定有一定的關系。
所以宋朝對士大夫是絕對的好,那么相應地,士大夫們自然就會盡心盡力地輔佐皇帝。因為這是他們的?官家?。
03.美好的政治理想
?官家?二字也代表了宋代皇帝們美好的政治理想。
所謂?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官天下在于,皇帝是代表上天來治理天下的,因此必須大公無私,努力為天下蒼生謀福利。
同時,皇位又是在家族中傳遞的,是外人不可惦記的。
所以,宋朝是把官天下和家天下完美的結合了起來。這也使得宋朝成為少數(shù)經(jīng)濟、文化、政治異常繁榮的朝代之一。
就拿文化來說吧,宋朝的文化發(fā)展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是宋朝的,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有三樣產(chǎn)生于宋朝。除此以外,宋朝還誕生了晏殊、司馬光、沈括、陸游、周敦頤、程顥、程穎、朱熹、楊萬里、范成大等一大批中華歷史上璀璨耀眼的文人。
官家出處是自漢朝時的蓋寬饒的一篇給皇帝的奏章,其中就引用《韓氏易傳》:“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若四時之運,成功者去。” 自后稱天子為官家。
官家
◎ 官家 guānjiā
(1) [emperor]∶天子
(2) [the government]∶指朝廷、官府
(桓溫)于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 劉越石( 琨)妓女。一見 溫入,潛然而泣, 溫問其故,答曰:“官家甚似 劉司空?!薄短接[·裴氏語林》
(3) (按:“潛”是否為“潸”之誤)
(4) [official]∶尊稱作官的人
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唐· 白居易《喜星郡》
詞語解釋
1.舊時對皇帝的稱呼。《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官家難稱,吾欲行 冒頓 之事,卿從我乎?”《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康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稱天子為官家,始見於此。 西漢 謂天子為縣官, 東漢 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蛟唬何宓酃偬煜?,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一○七:“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nèi)人?!薄端疂G傳》第三五回:“你這鳥男女,好不識人,欺負老爺獨自一個,要換座頭。便是 趙官家 ,老爺也別鳥不換?!?清 感星 《斷頭臺·馀情》:“咳!我那慘死的官家呵!熱騰騰血填腔,應湔脫沉寃孽帳。”
2.公家;官府?!度龂尽の褐尽埣葌鳌贰皵厥撰@生以萬數(shù)”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牢獄之中,非養(yǎng)親之處,且又官家亦不能久為人養(yǎng)老也?!?唐 白居易 《秋居書懷》詩:“丈室可容身,斗儲可充腹。況無治道術,坐受官家祿?!?宋 王安石 《河北民》詩:“家家養(yǎng)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薄独蠚堄斡洝返谖寤兀骸澳怯惺裁捶ㄗ幽?!民家被官家害了,除卻忍受,更有什么法子?”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三:“從古以來,都是人隨王法草隨風,官家說了算。”
3.舊時對官吏、尊貴者及有權勢者的尊稱?!短接[》卷三九六引 晉 裴啟 《語林》:“〔 桓溫 〕於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是 劉越石 妓女。一見 溫 入,潸然而泣。 溫 問其故,答曰:‘官家甚似 劉司空 ?!?熊正國 《高爐邊的彝家》:“原來娃子們在官家時,各自沒有家,總是一群人睡一個草窩。” 孟左恭 《草原的兒子》:“媽媽叫道:‘大官家,我犯了什么罪?’”
4.舊時 吳 地婦女對公婆的稱呼。參閱 宋 王茂 《野客叢書·稱翁姑為官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8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漢武帝時期工商業(yè)政策的特點
下一篇: 你知道嗎,中國歷史上被誤會的八大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