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打仗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在古代,到底是怎么打仗的?
或曰:我不懂軍事基礎知識,照樣能看懂孫子兵法。
那真是呵呵了?!秾O子兵法》開篇的《計篇》講了五事七計。所謂七計就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咱們今天就講這個。
打仗這個東西,說白了就四個字,知己知彼。多簡單的四個字,不過可真是難。大多數(shù)人連知己都做不到,更別說知彼了。
今天我就提個問題,你怎么了解“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
我們設計個場景,現(xiàn)在白起帶兵10萬和趙括的10萬趙軍遭遇了,兩軍拉開陣勢要打。白起要破敵就得搞清楚以上5點。那怎么搞清楚呢?
兩軍對陣,主將登上將臺,開始觀察敵軍陣勢??词裁礀|西呢?
敵軍分成幾部,每部的兵力編成、兵種結構。
可是10萬大軍列陣,戰(zhàn)場正面很寬了,主將就算在高臺也看不清全貌,怎么辦呢?
看對方的將臺唄。豎了多少旗幟,分別是什么顏色。
主將身邊有一堆子幕僚,這些人干什么的?難不成真是出出主意、寫寫公文?
那可真不是,打仗的時候這些幕僚的作用可大著呢。
這個時候這幫幕僚和中軍的將佐就開始緊張的工作了。把觀察到的敵軍陣勢堆沙盤擺出來或記下來、畫出來。這些幕僚和中軍將佐就是主將的參謀班子。
斗智斗勇在這個時候就開始了。
主將之下直接指揮到的“軍”有幾個,那臺上就至少有幾面旗幟。
孫子同樣在《計篇》里說過了:“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边@幾句可不僅僅是講大的戰(zhàn)場態(tài)勢。放在兩軍對陣時是一樣的。
有個成語叫偃旗息鼓,在沒開戰(zhàn)之前我可以把旗幟放倒,需要哪一軍行動時豎哪一面?;蛘邞?zhàn)前豎的是假的,等到開戰(zhàn)再把真的舉起來?;蛘呶抑苯泳褪钦娴?。
為了搞清楚敵人的虛實,就要開始試探進攻。試探進攻的目的并不僅僅是摸清敵軍的戰(zhàn)斗力。而是要摸清敵軍信記號怎么規(guī)定的,也就是說摸清敵軍指揮的密碼。
現(xiàn)代戰(zhàn)爭破解敵軍密碼是很重要的工作,在古代更重要,這是由主將帶著他的中軍將佐、幕僚們親自完成的。不僅看,還要聽。
通過試探進攻就可以了解敵軍的指揮信記號是按常規(guī)來還是反著來,還是另外規(guī)定。這一過程中,中軍將佐和幕僚們就開始緊張的記錄,然后報告:紅旗往左動,是敵軍前軍右一部往右移動;大鼓擂是往后移動。等等等等。
前軍將領也飛速回報,這次進攻與敵交手三個回合,敵軍行列變換了三次,被斬殺的敵軍全是精壯沒有老弱。
每支大軍在訓練的時候最基本的信記號都是一樣,比如鳴金,一下是停止,三下是退兵。比如鼓聲,點擊一下進一步,擂鼓是交鋒。訓練時基本都一樣。
在完成常規(guī)訓練的同時,訓練精良的大軍就會改變信記號進行訓練。目的就是為了交戰(zhàn)時不讓敵軍看穿我的指揮方式。
所以經過一輪甚至多輪的試探進攻后,高明的主將基本能摸清敵軍的指揮信號和大軍的訓練水平。
比如我們上述文字,白起聽了中軍將和前軍將報告的情況,馬上就能得出結論。這個趙括信號規(guī)定變化很多,部隊在接戰(zhàn)時能熟練變換隊列。這訓練水平太高了,今天不打了,想出辦法再破敵。
當然以上只是假設場景。
當年趙括和白起對壘時,為啥會被秦軍前軍詐敗所吸引呢?就是在這段斗智斗勇的過程中上當了。光靠一個前軍詐敗能行?得讓趙括以為破解了白起的指揮密碼。讓趙括認為:“嗯,白起老匹夫,搞的是反的那一套,形左實右、形前實后。不過爾爾。”然后,秦軍前軍再假裝戰(zhàn)敗,然后趙括一看,白起指揮臺的各種旗幟都在拼命搖晃呼喚全軍撤退。好,殺過去,殺了白起老匹夫??蛇@套信記號是假的,事先演練了給你趙括看的。
孫子一再說的軍形,不光光是軍陣中的兵馬啊。眼睛看得見的旗幟,耳朵聽得見的金鼓號角,都是軍形。
示形動敵,這是整個空間的。
所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古代,中軍將往往能成長為大將,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原因。
所以,不懂最基本的軍事知識,不要去看什么孫子兵法。開篇就告訴你了,要知己知彼。怎么知啊?先把最基礎的書拿過來去學。沒有知識的融會貫通,手捧著《孫子兵法》跟我說,要知己知彼。你拿什么知啊?要靠基礎知識積累才能懂軍形,辨虛實的呀。
假的,自古以來交戰(zhàn)雙方都喜歡虛張聲勢,迷惑對方,使其不敢輕舉妄動。古代時國家眾多,人口稀少,農業(yè),交通都都不發(fā)達,幾十萬大軍糧草是個大問題,最關鍵的是,即使是交通發(fā)達的現(xiàn)在,要想把幾十萬士兵調集到交戰(zhàn)區(qū)也并非易事,古代沒有現(xiàn)代化交通,僅靠人背馬馱更加不可能。
中國古人的戰(zhàn)陣確實不像電視劇里那樣,散兵游勇各打各的。而是五人為伍,十人一隊,五十人一大隊,以此類推。訓練的時候就強調這五個人必須生死相守、不死不掉隊。而且那時候征兵是一個村子、一個家族編在一起,這就保證了沒人能單獨當逃兵。不過幾萬人的隊伍會在一頓飯功夫潰散,這也是個原因。到了開打的時候,這些不死不掉隊的士兵會形成十對五,五對三,五對一等等場面。勢均力敵的時候就看誰更勇敢了。
另外還有一隊負責“騰擊”的預備隊。看到哪邊不行了就沖上去砍殺一通,殺殺敵人的威風,壯壯自己的膽氣。
請采納
1.古代是不可能把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全寄托在兩軍統(tǒng)帥的穩(wěn)定發(fā)揮上的.如果一場戰(zhàn)斗的勝負只靠兩個主將的單挑就能決定,那還招什么兵啊,爺爺你自己去不就行了嗎?
所謂回合,在演義之類的書里,就是兩個武將在馬上,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這就一個回合.也可以是從勒馬向前開始到兩馬分開后駁回馬頭算一個回合.
2.那個是純粹夸張.關羽的偃月刀這種武器是在元代才發(fā)明出來滴.而那時的戟和現(xiàn)在的演習用的戟也存在很大差距.肯定沒有方天畫戟.那個是儀仗用的.當時的戟都是戈和矛組合成的混合兵器.至于是否上百斤,我個人看法不可能.馬背著這樣的一個120斤左右的武將,再加80斤左右的兵器,還有個60斤的鎧甲,那又不是駱駝,而且馬本身也有甲具,那種根本就沒法跑了.三國時期騎兵武器只有長槍.而后期,主要唐代之后雖然也有了馬上長兵器,但是肯定沒上百斤.任何一個朝代的騎兵都是愛惜馬力滴.上百斤的武器肯定有,但是基本以練功為主.訓練用,鍛煉使用者的臂力.
3.帶著10萬大軍,誰和你單挑.否則<孫子兵法>還不如武功秘籍管用了.一般是排好軍陣.然后發(fā)起進攻.肯定也有防守陣形.但肯定不會像穆桂英闖的天門陣那么邪乎.曾經在幾本史書里看到過如螃蟹陣,長蛇陣之類的陣圖.對排兵的位置,旗鼓的排布都是很有講究的.主將一聲令下,該放箭的放箭,該沖鋒的沖鋒.主將作為三軍之主,多數(shù)都是在后排督戰(zhàn),一般不帶自己上的.不然被流箭射死,也就別打了,投降吧.
4.古代武將肯定有猛將.肯定真能沖進敵軍亂殺一通,自己還不帶受傷的.是不是趙云,呂布,不敢講.但肯定有,還有需要肯定的是,肯定他們誰也不會不帶一個兵就對著一個陣營這么沖.一定都帶著幾個親兵一起上.這才有戰(zhàn)斗力.他們的驍勇是在于他們一是有馬,二是不怕死,作戰(zhàn)勇猛.我相信霸王項羽絕對是這種人.
5.補充給你點兒小知識.古代戰(zhàn)爭中旗是有巨大的作用的.以前以為沒用,后來看篇古代的兵書,旗的作用很重要.第一排一般都是旗兵.作用主要有,遮蔽敵方視線.讓人看不清你旗子后面都是些什么兵.2.擋箭.旗子揮的好據(jù)說比盾牌好用的多.3帶領自己的那隊人沖鋒.一般部隊沖鋒都跟著旗子,旗子去哪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8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