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北京城的人口有多少呢
明清時期,北京城的人口有多少呢?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nèi)容
。
明初的時候,北京的城市人口還只有9.6萬
,洪武八年(1375年)的時候是14.3萬人
。到了永樂十九年(1421年)
,朱棣當上皇帝
,為了有利于控制全國的政局
,方便抗擊蒙古人的南侵等,朱棣就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史上稱之為永樂遷都
。

遷都后
,北京的地位也就陡然提升了,朱棣將北京城按方位劃分為東
、西、南
、北
、中五城
,各城安排兵馬指揮司,隸屬都察院
,戶籍人口也屬該機構管理
。
之后
,隨著移民政策的不斷推進
,北京城的人口也就不斷增加
,到嘉靖年間后期至萬歷年間初,北京城的居民約13.4萬戶
,以每戶5口人計
,此時期的京城總人口約68萬人
,還要加上駐京的軍人和宮中各種服務人員,到明朝后期,京城人口就已突破80萬大軍了
。
開始是攬人進來,進行填充
,現(xiàn)在皮球漲了,也該瘦瘦身了
。于是,朝廷從弘治年間開始
,就著手疏解京城人口
,進行人口調(diào)控
,將其控制在一個適宜的數(shù)字上。
那么
,朝廷是如何調(diào)控人口的呢?
首先
,是對當初從外地移民到京城的部分人口進行勸返
。當初會出現(xiàn)移民涌入,也是因為朱棣剛剛搬過來
,想穩(wěn)定自己的政權
,于是進行了大量的屯兵
、屯民,一下子涌入了上萬戶
。
但隨著他政權的穩(wěn)定
,人口也達到了合理的數(shù)目了
,朝廷就尋思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要給都城瘦瘦身,畢竟人多也不好管理嘛
。于是這些當初移民過來的人便成了朝廷的主要目標了
。
當然也不能白白地把人趕回去,否則這跟過河拆橋有什么區(qū)別
,就像拆遷要補償一樣
,讓他們回去,也會給他們相應的補償
,居民的原住地有多遠就給多少相應的盤纏,還有一些安置費
,所以,也有很多人愿意回鄉(xiāng)
,其中來自山西的移民居多
。
其次
,朝廷讓大量的外遷京畿衛(wèi)所軍士去邊戍屯居。這些軍士呢
,也同樣是當初遷移過來的
,而且數(shù)量十分龐大
,軍士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樣,自然不能隨便遣散
,他們用處大著呢
,分派到各處去駐守防御
,是最好的選擇,這樣既能紓解人口壓力
,也能加強防范
。
不過這些衛(wèi)所軍士靈活性比較高
,他們亦兵亦農(nóng),鎮(zhèn)守在長城沿線的九個軍事重鎮(zhèn)邊上
,戰(zhàn)時打仗
,和平的時候便搞搞農(nóng)業(yè)
,種種莊稼
,養(yǎng)養(yǎng)牲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北京周邊地區(qū)那些以“營”“堡”“衛(wèi)”等作為稱呼的地名
,有很大一部分也和當時的這些衛(wèi)所軍士有關。
最后
的舉措是整治關廂
,遣散游民。這“關廂”
,籠統(tǒng)來講,就是指城門外兩三里之內(nèi)的居民聚集地
。當時朝廷主要整治的是北京城的四個門,永定門
、德勝門、西直門
、朝陽門關廂,這四個門附近聚集的人口最多
。畢竟人流量大的地方生意也比較好
,所以人口也原因聚集在這些地方
。
當然也不能隨意就把人攆走,朝廷規(guī)定
,沒有本地戶口的
,必須搬離至少百里之外;有房子的可以拆
,不想拆可以補貼;有營業(yè)執(zhí)照的,營業(yè)者不得超過五人
。等等
,措施實施下去
,沒過幾年,周邊的人口確實減少了很多
。
,也一直在進行人口大瘦身
,當時京城人口一是關外的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居民增多;二是外地來京城謀生的商戶增多;三是進京投靠親友的人口增多。
為了應對北京城“戶口日繁
,待食者眾
,無余財給之
,京師亦無余地處之”的壓力,清政府多次采取了疏散人口的措施
。
比如它將部分駐防在內(nèi)城的八旗兵丁及家眷移至外城或郊外
,按鑲黃
、正黃、正白
、正紅
、鑲白
、鑲紅、正藍和鑲藍等旗分別定居城郊
,移內(nèi)城兵丁攜眷分駐
。
而隨著京城八旗人口的膨脹
,其他閑散旗人的生計也越來越困難。京師閑散旗人“舉數(shù)十萬不士
、不工
、不商
、非兵、非民之徒
,安坐而仰食于王家
,而可以為治者”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白吃白喝,仗著家里有勢力
,所以這些閑散旗人也就理所當然地被視為重點疏解對象
,畢竟不為社會做點貢獻,當米蟲可是要被重點整治的
。
要治理這些閑散旗人也簡單,要么他們卷鋪蓋遠離京城
,要么把他們當作勞動力,雍正年間
,也確實弄了許多井田
,讓無業(yè)旗人屯種
。
清康熙及雍正年間初期
,還有大量外地人涌入北京以謀取生計
,這些人被稱之為“流民”
,這也是北京城人口劇增的一大主力軍。于是
,朝廷開始對外來人口進行嚴格控制。
京城畢竟是首都
,經(jīng)濟文化和各種政策肯定會讓許多人擠破腦袋想進來,這個時候
,有一張京城戶口是多么重要啊,其實這也很像現(xiàn)在大城市的戶口
,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因為本地戶口有很多優(yōu)惠政策啊
,比如買房方面
,比如孩子的教育資源分配上面。
戶口這么重要
,當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為了取得“京籍”而行賄受賄的事情
,當時就曾出現(xiàn)過“流民”私下里賄賂兵馬指揮司官員的事情
,朝廷自然是對此制定了嚴格的懲罰措施
,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
,那些受賄官員不僅會受到查處
,還可能遭到刑罰,而后流放
。
還有一個
,當時的退休人員,一般也實行回原籍地養(yǎng)老的措施
,當然
,也有不少人想留在北京的。
比如當時官至東閣大學士的陳宏
,因為年老退休了,想要留在北京城
,乾隆還親自到陳府給他做“思想工作”
,勸他返鄉(xiāng),前前后后親自張羅了不少事情
,比如為他設酒席餞行
,吩咐其他人在陳宏回鄉(xiāng)路上要一路進行悉心照料,等等
,結果陳宏挺感動的
,就帶著30多口人回老家去了。
由于對外來人口嚴格控制
,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北京內(nèi)外城居民為約為75萬人,比明朝盛期的85萬人低了許多
。
中國一些古城資料
【古都長安】
1
、歷史地位:
長安
,意為“長治久安”,現(xiàn)今西安城的舊稱
,是我國七大古都之首
。與開羅
、雅典、羅馬并稱“世界四大古都”
。
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
,先后有周、秦
、西漢、隋
、唐等13個朝代或政權在長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余年
。 在長達千余年的歷史中
,長安作為全國政治
、經(jīng)濟、文化中心
,以其輝煌的歷史聞名于世
。并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
、郡
、府
、路、省的治所
。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將長安改為“西安府”
,并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
,修建了城墻,奠定了今日西安城區(qū)的風貌
。
2、漢唐長安: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
,七年
,定都于此。
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
,張衡《西京賦》云: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
,《三輔黃圖·序》也云:“武昭,治咸陽
,因以漢都”
。
《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
,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
。” 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后
,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臺
、興樂宮、甘泉宮
、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筑
。劉邦奪得天下后
,經(jīng)婁敬
、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
。先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
,然后在秦章臺基礎上建未央宮
;惠帝時筑城墻,并建東西市
;武帝時建光明宮
、桂宮、北宮
、建章宮,漢長安初具規(guī)模
。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qū)內(nèi)
,位于北二環(huán)以北
,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nèi)
。
此后西漢
、東漢(獻帝初)
、西晉(晉愍帝)
、前趙
、前秦
、后秦
、西魏、北周
、隋
、唐皆定都于此
,東漢
、三國·魏
、五代·唐皆以此為陪都。西漢末綠林
、赤眉
,唐末黃巢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也曾建都于此。漢唐時代
,又是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心
。西漢時城內(nèi)有專為外人而設的居住區(qū)
,唐僑居的外人
,來自亞洲各地
,遠至波斯
、大食
,多時數(shù)以萬計。
隋開皇二年(582)在漢長安城東南建新都大興城
,入唐后改稱長安
,仍為都城
,僅作了局部修建和擴充
。唐長安城唐長安城鳥瞰復原圖周長達35.56公里
,面積約84平方公里
,是現(xiàn)在西安城面積的9.7倍
,漢長安城的2.4倍
,北魏洛陽城的1.2倍
,隋唐洛陽城的1.8倍
,元大都的1.7倍
,明南京城的1.9倍
,明清北京城的1.4倍
,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
,公元800年所修巴格達的6.2倍,古代羅馬城的7倍
。至盛唐
,長安為當時規(guī)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唐長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
。唐長安的人口中
,除居民、皇族
、達官貴人
、兵士、奴仆雜役
、佛道僧尼
、少數(shù)民族外
,外國的商人
、使者
、留學生
、留學僧等總數(shù)不下3萬人
。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qū)多達300個
。唐的科技文化
、政治制度
、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另外
,西方文化通過唐長安城消化再創(chuàng)造后又輾轉傳至周邊的日本
、朝鮮
、緬甸等國家和地區(qū)
。唐長安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yè)
、文化交流的匯集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會
。
唐長安城由外郭城
、宮城
、皇城3部分構成
,總面積80多平方公里。外郭城平面長方形
,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
,周長36.7公里。每面有3座城門
,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
,其余皆為3個門道
。宮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
、南北1492米
,東西2820米
。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
,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
。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食墙訉m城之南
,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
,左宗廟,右社稷
,并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后來
,李世民為其父所修避暑的大明宮,李隆基時又把自己當臨淄王時的王府改擴建成了興慶宮
,三座宮殿合稱三大內(nèi)
。
長安城以寬達155米的朱雀大街為中軸線,11條南北向的大街和14條東西向的大街,把外郭城劃分為100多個整齊劃一的里坊。
【古都洛陽】
洛陽(英譯:Loyang 漢語拼音:luòyáng)
歷史用名:(“洛邑”“雒邑”“雒陽”“成周”“新大邑”“神都”“雒京”“中京”)等
。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四大圣城(耶路撒冷
、麥加、洛陽
、雅典)”之一、是“絲綢之路”(洛陽
、西安)起始點之一
、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早
、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
、也是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和“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
。洛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坝缿押勇彘g
,煌煌祖宗業(yè)”。中國古代
伏羲、
女媧、
黃帝、帝嚳
、唐堯
、虞舜
、夏禹等神話,多傳于此
。帝嚳都亳邑,夏太康遷都斟鄩
,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
,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
,遷九鼎于洛邑
。平王東遷
,高祖都洛
,光武中興
,魏晉相禪,孝文改制
,隋唐盛世
,后梁唐晉
,相因沿襲
,共十三個王朝
。漢魏以后
,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
。“崤函帝宅
,河洛王國”,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
,曾經(jīng)是我國政治、經(jīng)濟
、文化的中心
,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西周初期
,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wǎng),洛陽是其中心
,馳道驛路,其直如矢
,無遠不達;隋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
,隋煬帝在洛陽建都,下令開鑿大運河
,至此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
,向東北
、東南輻射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運網(wǎng);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
。史學考證知
,文明首萌于此
,道學肇始于此
,儒學淵源于此
,經(jīng)學興盛于此
,佛學首傳于此,玄學形成于此
,理學尋源于此
。圣賢云集,人文薈萃
。洛陽還是姓氏主根
、客家之根。
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
。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
,根據(jù)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
,周公“制禮作樂”
,
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
,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
,程頤、程顥開創(chuàng)宋代理學
,著名的“建安七子”
、“竹林七賢”
,“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
,左思一篇《三都賦》
,曾使“洛陽紙貴”
,張衡發(fā)明地動儀
,蔡倫造紙
,馬鈞發(fā)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
,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特別注釋: 洛陽的歷史上的情況比較復雜
,容易引起誤解
。 1. 商
、周、漢
、魏諸朝都有多次遷都的歷史
,洛陽是其中的一個
。2. 出于戰(zhàn)略上和經(jīng)濟上的需要
,一些巨大王朝會設立陪都
,例如唐
,舉世公認其首都為長安
,洛陽之所以稱為其都
,是因為唐代統(tǒng)治者定洛陽為其行宮和巡幸之地
,并與長安享有相同建制
,而部分皇帝更長時間留在此地
,故有“東都洛陽”之稱。雖然在對整個皇朝之影響和地位上不能和長安相提并論
,但畢竟有別于一般的地方行政單位
。
【十三朝古都】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
、仲康
、孔甲
、帝皋
、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尸鄉(xiāng)溝 商湯
、外丙
、仲壬
、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
、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
、康王、昭王
、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
,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
,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
,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
,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朝 東都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武周 神都 隋唐故城 武則天 公元690年-905年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
、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東都 隋唐故城 莊宗、明宗
、閔帝
、末帝 923年—936年
后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
洛陽
,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
、先后有商
、西周
、東周
、東漢
、曹魏
、西晉
、北魏
、隋
、唐
、后梁
、后唐
、后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
,是中國建都最早
,朝代最多
,歷史最長的都城
。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一直沿用的說法
,但根據(jù)史書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最確切的說法是在“十三朝古都”的基礎上加上西漢
、武周兩個朝代的都城
,這是目前學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事實。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礎之上加上北宋
、民國兩個朝代。
【三十一個朝代】依史書記載和依建都時間
,洛陽先后有帝嚳
、夏
、商、西周
、東周、戰(zhàn)國韓
、秦末河南王、西漢
、更始、東漢
、曹魏、西晉
、北魏
、隋
、李魏
、鄭
、唐、武周
、燕、后梁
、后唐、后晉、中華民國等二十三個政權
,同時加上新莽、后趙
、東魏、北周
、后漢
、后周
、北宋
、金等八個陪都政權
,因此共有三十一個政權。所以
,無論從建都的朝代
,或者是從政權的數(shù)量
,洛陽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
、朝代最多
、時間最長的都城
。注釋:
1.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
,劉邦在定陶稱帝
,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
,從定陶來到洛陽
。《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u功論賞,文臣武將
,皆大歡喜
,遂定都洛陽。五月間
,齊人婁敬路過洛陽
,勸說劉邦遷都長安。經(jīng)過一場辯論
,劉邦才決定將都城西遷至長安。
2. 洛陽曾經(jīng)是中華民國的陪都
,“一·二八”淞滬之戰(zhàn)和八年抗戰(zhàn)中,曾兩次遷都,前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北京】
建于1420年的天壇是北京最為著名的古跡之一早在七十萬年前
,北京周口店地區(qū)就出現(xiàn)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最初見于記載的名字為“薊”
。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
、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