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后人對虞姬的評價那么高?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虞姬忠于愛情,為讓項羽盡早逃生,拔劍自刎。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
但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關于虞姬的描繪只有簡單的一句:有美人名虞。如此簡單,如此不負責任,我們連虞姬的真名、年歲、家鄉(xiāng)一概不知,她就像一顆璀璨的流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司馬遷欠虞姬一個公正的評價。
世人評價
幸運的是后世人沒有忘記這樣一個雖默默無聞,但依然光耀千古的女人。據不完全統(tǒng)計,后人贊虞姬的詩詞達到上百首,為更好地了解虞姬,我們揀選其中的一兩首來欣賞一番!
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有詩贊虞姬其詩云:
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
三軍已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草濕胭脂。
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
宋代大文豪蘇軾,有詩贊虞姬其詩云:
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云。
倉黃不負君王意,獨有虞姬與鄭君!
不僅如此,后世人還修建了虞姬墓、虞姬廟,并多次整修,擴建,文人游客絡繹不絕前來憑吊。虞姬墓在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也是虞姬自刎的地方。虞姬廟建在虞姬的家鄉(xiāng)江蘇沭陽顏家集,廟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裝塑像,顯示出世人對虞姬的崇敬之情。
虞姬墓雕像
如此一個默默無聞的女人為何會得到世人如此推崇?因為她不僅是千古無二楚霸王項羽的妻子,還是一個對愛情無比忠貞,為愛人犧牲一切的巾幗英烈,更是一個賢良淑德、善解人意的小女人。
在波瀾壯闊的楚漢戰(zhàn)爭中,虞姬所表現(xiàn)出的人性光輝超過了所有販夫走卒、英雄豪杰。她如一股清泉,在陰謀詭計縱橫的帝王爭霸中,緩緩沁入人心,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有人說項羽和虞薇是天造一對,地設一雙。這項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國貴族,秦始皇滅楚后,遷移到今江蘇省宿遷縣過隱居生活。項羽和虞薇從小一起長大,兩小無猜、青梅竹馬,這兩家于是結為秦晉之好。
虞薇嫁給項羽之后不久,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開始了。項羽和叔叔項梁帶著八千子弟兵也樹起了義旗,項羽從此戎馬倥傯,南征北戰(zhàn),晝夜廝殺。作為妻子的虞姬,隨軍行動,項羽戰(zhàn)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
戰(zhàn)場的形勢瞬息萬變,項羽雖然英雄蓋世,但也非一帆風順,身為妻子,虞姬也是日日擔憂,但她不想把自己的苦楚表現(xiàn)出來,而是分享項羽成功的喜悅,分擔項羽失敗的苦楚,與至愛之人一塊喜一塊悲。
當項羽一身疲憊回到家中,她會等到項羽坐定,喘息略平,便帶著笑臉輕聲細語,小心翼翼地問起前方的戰(zhàn)事。
當她聽到項梁戰(zhàn)死的消息時也會感同身受,悲傷萬分,可臉上又不敢現(xiàn)出驚慌的神色,怕惹起項羽的煩惱。她會命人擺上早已準備好的酒肴,借著美酒,替項羽解悶消愁。這種時候她只能把悲傷的淚水偷偷咽下去。
當在項羽領兵出戰(zhàn)時,她給他鼓勵,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歸來;在項羽凱旋歸營時,她以翩躚舞姿,千般柔情,萬般嫵媚,歡歌娛曲給他祝賀;在項羽遇到挫折的時候,她便以“勝敗乃兵家之常事”的話給他撫慰;甚至她還會穿了戰(zhàn)靴,披上繡甲,騎馬跟著項羽在陣上沖鋒,做他堅強的后盾。
而項羽雖是一個性格暴躁之人,但對于虞姬卻用情專一,劉邦進入咸陽后,項羽跟著進來,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收集秦朝宮殿中的金銀財寶,全部運到他的根據地彭城,卻將阿房宮內成百上千的美女盡數(shù)遣散,有虞姬一人足矣!
垓下自刎
當楚漢相爭來到第4年,項羽和劉邦的大將韓信在垓下展開激戰(zhàn)。而虞姬和往常一樣,在營帳中苦苦地等著項羽的歸來。最終項羽回來了,但這一回他是逃了回來,他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雖然最終靠著霸王槍、烏騅馬殺透重圍,但也筋疲力竭,傷痕累累。
像這樣的失敗,是項羽破題兒頭一回。漢軍把項羽的營地圍得水泄不通,而且漢營中的韓信,還編出一曲楚歌,教軍士在楚營外四面唱和。其歌詞無句不哀,無字不慘,使那些殘敗的楚兵,無不懷念起遙遠的家鄉(xiāng),一時間斗志全無,一個個在夜色掩護下陸續(xù)逃散。
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煩悶地坐在軍帳中飲酒。當時,面對自己摯愛的女人虞姬,楚霸王撫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難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
力拔山分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分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虞姬也愴然拔劍起舞,并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他的事業(yè)就要煙消云散,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沒有嘆息。他唯一憂慮的是一直陪伴他東征西討的摯愛。
這時,營中更鼓敲了五下,項羽回頭對虞姬說:“天將明了,我當冒死突圍?!边@時的項羽,竟然說不出讓虞姬一起突圍的話。為了不使項羽為難,虞姬便對項羽說:“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
虞姬決然自刎,想的是斷項羽后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zhàn)之斗志,希冀勝利突圍東山再起。但不想天意如此,造化弄人,項羽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漢兵的追擊,自刎于烏江邊,這年項羽才31歲。也許項羽不是無顏見江東父老,而是不想與虞姬分離,項羽雖然在楚漢爭霸中失敗了,但他又成功了,因為他贏得了如此一個溫婉、剛烈,善解人意的虞姬,項羽此生當無悔!
虞姬也算是一位歷史名人,因為項羽的關系,讓虞姬的故事也廣為流傳。不過正史中,對于虞姬的記載卻是出奇的少,《史記·項羽本紀》中介紹虞姬只有短短五個字“有美人名虞?!庇菁У谋久?、生日、出生地還有她最后的結局全部沒有記載。也就是說,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虞姬基本都是杜撰出來的。真正的虞姬是個怎樣的人我們一概不知,所以對于虞姬這個人物的爭議也是從來沒有消停過。
相信你一定看過由導演陳凱歌執(zhí)導的《霸王別姬》,這部膾炙人口、改編自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的電影曾榮獲多部國際獎項,多少觀影者深深受之憾動且牽灑出了熱淚。其中的戲中戲,也就是電影中,由張國榮與張豐毅飾演的程蝶衣與段小樓演出的京戲《霸王別姬》,實際上是藝術戲曲大師梅蘭芳的經典名劇之一。
這出京劇的主角為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妾虞姬,故事內容講述的是項羽被敵軍圍困于垓下,悲憤苦澀地唱出《垓下歌》,虞姬體會其心情,隨后自刎殉情。項羽及騎兵與敵軍苦戰(zhàn)后,突圍不成而自刎于江東。
如今雖不見當年重瞳的西楚霸王,史實上的霸業(yè),卻構織了項羽的豪情萬千。自古以來,英雄身旁總有美人相伴??偘殡S于霸王身邊的虞姬,相傳容貌傾城,擅舞劍。耀千古的,正是西楚霸王與虞姬之間,那段蕩氣回腸、撼人難忘的訣別悲歌??上У氖?,關于兩人的相識、相隨,卻無詳細記載。后世僅能仰賴流傳的詩詞歌賦,描摹、想像他們珍貴的吉光片羽。
幸有今人于影視上的詮釋,得以令霸王項羽的豪壯氣概及絕色虞姬的忠貞形象,益發(fā)鮮明。后人的歌詠與后世的演繹,在在都令史籍里頭,那極為單薄、扁平的虞姬,豐潤了許多,具亮眼的藝術形象。論者王立群表示:"虞姬的藝術形象最早現(xiàn)于元代戲曲。可是她一直是道德符號,缺乏完整的藝術形象。京劇《霸王別姬》才令虞姬徹底成為情感實體,成就舞臺上的美麗形象。"
悲壯哀戚的《垓下歌》與《和項羽垓下歌》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遭到漢軍及諸侯重重兵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當項王夜起,不禁悲歌感慨:"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歌數(shù)闋,虞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陪伴霸王于旁的虞姬,亦隨之而歌。據《史記正義·卷七》記載:楚漢春秋云:"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多么悲壯無奈的《垓下歌》啊!多么傷心深情的《和項羽垓下歌》啊!然而,這首名垂千史的《和項羽垓下歌》卻存在爭議。古籍上僅只寥寥幾筆的虞姬,亦存爭議。身世不詳?shù)挠菁?,較明確示人的是,她為秦末虞地人,名虞或姓虞,世稱虞美人。而關于虞姬是否自刎、埋在何處等論點,當然也同樣受到爭議。
虞姬的"和歌"與"自刎",備受爭議
兩部重要史著,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與司馬遷的《史記》都提及虞姬。而《史記正義·卷七》記載的《和項羽垓下歌》,是唐代張守節(jié)從《楚漢春秋》引述而來的。不過,其實和歌存在著真?zhèn)蔚膯栴}。論者唐寶民表示,這首和歌與秦漢時期的詩歌風格不符。
除此之外,參考《楚漢春秋》的司馬遷,為什么沒有引用這首和歌呢?這其中必有緣故,值得再探。
司馬遷不僅沒有在《史記》記載《和項羽垓下歌》,亦沒有記載虞姬自刎。
論者唐寶民表示,司馬遷沒有提及的原因,可能是《楚漢春秋》中并沒有提及虞姬自刎,或是《楚漢春秋》雖然記述了此事,但是司馬遷認為有違史實而不采用。距離楚漢時代較近的陸賈若沒有撰寫,那么較有可能的推論就是虞姬沒有自殺。
虞姬的埋身處,備受爭議
有些古籍記載了虞姬身埋之地,例如,《方輿勝覽》有載:"虞姬家莊定遠縣南,今宿州亦有墓,相傳靈壁葬其身。"《太平寰宇記》有載:"虞姬墓在定遠縣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正覺樓叢書·括地志》有載:"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長老傳云項羽美人冢也。"
雖然文獻有記載,但隨著后世研究的深入,虞姬的埋葬地,亦引爭議。據《圖說秦朝十五年》表示,有人認為虞姬自刎后,被埋于離垓下不遠的安徽靈璧縣;有人認為是被埋于安徽省肥東縣石塘鎮(zhèn)的西黃村;有人認為,虞姬的頭身分別被埋在不同之處。尸身埋在靈璧縣,頭被埋在定遠縣二龍鄉(xiāng)。只是持第三種說法的學者,無法道明虞姬的頭為何被砍下,埋于定遠縣。因而,此說法不足采信。
不負霸王:文藝形象令虞姬名聲永流傳
虞姬之名,之所以光耀萬千,不在于她的姿色與舞藝,主因在于她對霸王不離不棄的忠貞愛情。因此,促使諸多文人紛紛寫下專屬虞姬的文學篇賦。
例如,宋代蘇軾于《虞姬墓》道:"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云,倉黃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元代的散曲家張可久亦于《賣花聲懷古》中道:"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清代何浦于《虞美人》道:"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虞姬)。"曹雪芹亦透過林黛玉的文筆,寫下《虞姬》一詩,傳達出對于虞姬的憐惜:"虞姬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清代袁枚亦于《過虞溝游虞姬廟》中道:"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三軍已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草濕胭脂,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
此外,據說宋詞詞牌《虞美人》,即是從虞姬之名得來。
除了對虞姬本身的推崇之外,從虞姬墓上長出艷如血的花兒,亦因為仿似美人翩然起舞,而被喻為"虞美人草"。當然,文學里頭亦有關于虞美人草的記載。
宋代許彥國于《項籍廟》中言:"千載興亡莫浪愁,漢家功業(yè)亦荒丘??沼嘣嫌菁Р?,舞盡春風未肯休。"明代馮夢龍于《情史·情貞類》的〈美人虞〉一文中,記載了項羽與虞姬的詩歌,還闡述虞姬對于項羽的忠誠:"妾聞忠巨不二君,貞婦不二夫。請先君死。"此外,更于描寫了"姬死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
雖然虞姬在史實文獻上僅為稀少的呈現(xiàn),但是透過諸篇詩詞歌賦、《東西漢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傳頌,以及轟動名響的京劇《霸王別姬》及相關影視的演出,都一再為這位扁平人物添加豐富的心魂。雖然距離歷史已遠,卻讓今人從動人的愛情故事中,覓得感動,獲得滿足。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歡迎關注我們下次發(fā)布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來說您想聽的故事,想了解的歷史,我們盡量滿足您的要求,講給您聽。
楚漢之戰(zhàn),項羽困于垓下,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在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姬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彼卧~詞牌《虞美人》據說得名于虞姬。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云:“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虞姬)”認為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沒有一人像虞姬那樣的堅貞。
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近時鄭叔友論劉、項曰:項王有吞岳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然當垓下訣別之際,寶區(qū)血廟,了不經意,惟眷眷一婦人,悲歌悵飲,情不自禁。高帝非天人歟?能決意于太公、呂后,而不能決意于戚夫人。杯羹可分,則笑嫚自若。羽翼已成,則欷歔不止。乃知尤物移人,雖大智大勇不能免?!?認為絕色的女子能移易人的情志,”項王惟眷眷一婦人“指的就是虞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9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歷史上神秘的讖緯學說是怎么發(fā)展的
下一篇: 石敬瑭為什么會把皇位傳給侄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