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東漢劉秀的讀者,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劉秀建立東漢之后,皇帝為什么都是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呢?
東漢享國一百九十五年,共傳八世十四位皇帝,客觀說東漢的皇帝還真的大部分都是小孩子,之所以造成這個局面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先帝的壽命普遍較短,造成英年早逝,這么一來,接班人自然年紀小。第二個原因那就是外戚或者宦官干政了,這也是東漢的特點之一。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外戚還是宦官自然希望尋找一個小孩子接班,自己好繼續(xù)控制朝政。
我們先說第一個原因。
從歷任皇帝的壽命來看,普遍都三十多歲就英年早逝了,開國皇帝劉秀活了62歲,這竟然已經(jīng)是年紀最大的皇帝了,這實在是太可怕了。要了解皇帝的壽命長短,對后代的影響是很大的。一旦皇帝英年早逝,那么接班人不成熟甚至年紀很少就得接班了,幼主登基會造成很多影響,甚至有些是不可挽回的。
而之所以造成這些皇帝壽命短的原因也并不相同。
有人說了,活多大是天注定,當時醫(yī)療不行,這是難免的。的確,這也是很大的一個原因,但可不僅僅是這一個原因,漢質(zhì)帝劉纘便是被大將軍梁冀所毒殺的。而且還有一點那就是有的皇帝生活習(xí)慣以及興趣愛好的原因了,有些皇帝昏庸無能,沉迷玩樂,導(dǎo)致身體羸弱,最終去世,這是很有可能的。
我們再說第二個原因。
其實對于權(quán)臣來說,如果想要繼續(xù)掌權(quán),那么在先皇死后,他一定是有選擇接班人的權(quán)力。比如西漢的霍光,他就可以輕輕松松的廢立皇帝。東漢也是如此,東漢最嚴重的就是外戚干政以及宦官干政,那么這些人如果要繼續(xù)干政,選擇皇帝的時候自然會傾向于小孩子,畢竟小孩子沒有能力執(zhí)政,也很聽話。
如果直接選擇一個成年人,那就是給自己找麻煩。所以基本上要想干政,只能選擇小孩子。
所以,從這兩個因素看,導(dǎo)致東漢的皇帝大多都是小孩子。
中國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大概只有39歲多一點,在我們看來平均壽命確實不夠高?;实鄣膲勖遣桓撸菦]有低到離譜的地步,東漢皇帝除外。東漢皇帝不僅平均壽命比較短,而且皇帝的登基年齡還特別小。如果要說小皇帝集中營的話,非東漢莫屬。東漢一共有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漢順帝劉保、漢沖帝劉炳、漢質(zhì)帝劉纘、漢桓帝劉志、漢靈帝劉宏、漢獻帝劉協(xié)等十二位皇帝,此外還有當過幾天皇帝的劉辯,不被歷史承認的劉懿。
東漢這么多皇帝中,只有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等三個皇帝成年登基,其余皇帝登基之時都是未成年,甚至還有不少皇帝到死都沒有成年。
漢和帝(79年—106年),登基之時只有9周歲(以下全部用周歲),在位18年,去世時年僅27歲。
漢殤帝(105年—106年),登基之時只有一百天,去世的時候也只有1歲。漢殤帝是中國歷史登基年齡最小皇帝,也是壽命最短的皇帝。
漢安帝(94年-125年),登基之時只有12歲,在位19年,去世之時年僅31歲。
漢順帝(115年—144年),登基之時年僅10歲,在位19年,去世之時年僅29歲。
漢沖帝(143年—145年),一歲時登基,兩歲時去世。如果漢殤帝排名最短,那么漢沖帝絕對有資格爭第二。
漢質(zhì)帝(138年—146年),7歲時登基,在位1年,去世之時年僅8歲。
漢桓帝(132年—168年),14歲登基,在位21年,去世之時36歲。
漢靈帝(157年一189年),11歲即位,在21年,去世時年僅32歲。
漢獻帝(181年—234年),8歲登基,在位31年,去世時53歲。
漢少帝(176年-190年),13歲即位,在位時間為4個月,去世時年僅14歲。
通過上面資料我們可以看出東漢皇帝登基年齡確實非常小,而且去世時年齡也比較少,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東漢小皇帝居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東漢皇帝的命不長,由于皇帝的壽命比較短,所以他們的皇子還來不及成長,就只能匆忙登基。東漢時期超過60歲的皇帝只有1人,超過50歲的只有2人,超過40歲的也只有3人。由于東漢時期的漢章帝去世年齡不是非常大,所以當漢章帝去世的時候只能由年僅9歲的皇太子劉肇即位。漢章帝去世之后,東漢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東漢皇帝壽命和生育能力就陷入了一個怪圈:一是皇帝的壽命比較短,二是皇帝的生育能力比較差。那幾個未成年就去世的皇帝我們就不用管他們,我們看看其他皇帝的生育能力。漢和帝只有兩個兒子,漢安帝只有一個兒子,漢順帝只有一個兒子,漢桓帝無子,漢靈帝兩個兒子,漢獻帝倒是有六七個兒子。東漢皇帝的壽命短,生育能力低下直接造成了東漢小皇帝居多。
東漢皇帝繼承制度也基本上遵循比較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在宗廟上也嚴格遵守昭穆制度。東漢不少皇帝的去世之時并沒有兒子,下一任皇帝只能通過選舉產(chǎn)生。一般選擇繼承者的時候會選擇晚輩,而不是選擇同輩或者長輩。本來皇帝的年齡就不大,皇帝的晚輩年齡自然也不大,那么小皇帝登基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東漢和西漢的不同在于西漢的建立靠的是布衣將相,東漢的建立靠的是豪強地主。東漢皇帝需要幾大豪強家族的支持,所以東漢皇帝也會采用聯(lián)姻的方式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時間一長則會出現(xiàn)近親結(jié)婚的情況,導(dǎo)致皇帝的生育能力下降,生下的皇子質(zhì)量也堪憂。東漢皇帝壽命比較短,生育能力不強和近期結(jié)婚有很大關(guān)系。當然也就間接造成東漢皇帝登基年齡比較小。
上述原因其實只是為了小皇帝即位提供了一些可能性。為了國家安定繁榮,其實大臣們完全可以選擇一個相對年長的君主穩(wěn)定國家形式。但是整個東漢,所有選出來的皇帝無一例外都是小皇帝。之所以為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主要是當時的利益既得者需要一個小皇帝?;实廴ナ篮?,皇后會變成太后,而漢代又有太后干預(yù)政權(quán)的傳統(tǒng)。年輕的太后和外戚為了自己的地位更加穩(wěn)固,在選擇皇帝的時候會更加傾向于選擇一個容易控制的小皇帝。只有這個皇帝沒有執(zhí)政能力,權(quán)力才能順其自然地落在太后和外戚手中。
不僅太后和外戚需要一個小皇帝。權(quán)臣也需要一個小皇帝,當時各個豪強地主之間的利益相對比較穩(wěn)定。東漢皇后也有不少出自幾大豪強地主之中。他們需要維持彼此之間的實力均衡,同時可以最大限度上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這一群人在選擇皇帝的時候,也會選擇小皇帝。
正是由于外戚和豪強地主集團都傾向于選擇小皇帝,所以才很大程度上造成東漢小皇帝輩出。小皇帝長大之后又希望從外戚手中奪取權(quán)力,他們沒有自己的力量就只能依靠身邊的宦官。小皇帝奪取權(quán)力之后,宦官因為有功也會加官進爵,最終形成宦官專權(quán)。最后東漢在小皇帝、外戚、宦官的死胡同里面循環(huán)。每一次循環(huán)都會消耗掉東漢一部分國力,東漢不可阻擋地走向了沉淪。宦官和外戚已經(jīng)成為吸附在東漢小皇帝身上的兩個毒瘤,當宦官和外戚這兩股實力消失之時,東漢也已經(jīng)陽壽已盡。
劉秀,字文叔,西漢末年南陽郡人,西漢皇族后裔,漢高祖九世孫。雖名為皇族后裔,但劉秀這一支屬遠支旁庶的一脈,尤其是到了西漢后期,劉氏皇族的子孫遍布天下,《漢書·平帝紀》載:“宗室子,漢元至今,十有余萬人”,可見,到了西漢末年,劉氏宗族后裔的數(shù)量是何等的龐大。劉秀的這一支族人生活在南陽,地位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劉秀這里,更是完全成了布衣平民。 因為劉秀兄弟和南陽宗室子弟在南陽郡的舂陵鄉(xiāng)起兵,故史稱劉秀兄弟的兵馬為舂陵軍。舂陵軍的主力為南陽的劉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將寡,裝備很差,甚至在初期,劉秀是騎牛上陣的,這也成為了后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
表面和實質(zhì)永遠是兩回事。別人對你和和氣氣,面帶微笑,不代表你們的關(guān)系就有多鐵。只有在分錢時,給甜頭時,有你一份,那才叫關(guān)系鐵。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分別,比如“親疏之別”、“內(nèi)外之別”和“生熟之別”等。關(guān)系關(guān)系,就是要把“外人”變成“自己人”,不然你永遠在那個圈子之外。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造成了一大批金枝玉葉、紈绔子弟,別人累死累活,還舉步維艱,他們什么事不做,卻能逍遙一世。比如宦官和外戚,他們沒有什么正經(jīng)本事,但因為是皇帝的自己人,不用考什么科舉,不用立什么戰(zhàn)功,也能紅透天。
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xiàn)實中,很多人拼命地去走后門、拉關(guān)系和攀高枝,不為什么,只為能成為某些權(quán)貴的“自己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人們用上了各種制勝法寶。吹捧拍迎,已成為一套標準流程。
各種方法可以總結(jié)為一個字—媚。
“媚”通常會變成“鬽”。據(jù)說鬽是一種鬼魂,經(jīng)常潛伏在人四周,以妖媚迷惑對方,慢慢地觀察這個人,等這個人身體有恙、陽氣不足時,突然出擊,并瞬間置人于死地。
倒臺的皇帝,一般都是被自己身邊的侍從殺死的;失勢的大臣,一般都是被親信落井下石的;破產(chǎn)的老板,一般都是被自己最放心的助手掏空錢財?shù)?;被出賣的人,一般都是“兄弟”干的。
有人對你笑,不是沖著你,而是沖著你的權(quán)柄或錢袋,小心他突然用刀子捅你。
公元25年,劉秀借綠林、赤眉起義之機崛起,推翻了王莽的新朝,重建漢王朝,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和王莽不同的是,他不僅僅是個野心家,還是一個極其杰出的政治家。在光武帝的統(tǒng)治時期內(nèi),社會安定、經(jīng)濟恢復(fù)、人口增長,許多經(jīng)濟數(shù)據(jù)都恢復(fù)到漢武帝時期,史稱“光武中興”。
但光武帝和東漢初年實行的一系列統(tǒng)治措施又遺禍后人,讓其子孫受害。光武帝為鞏固皇權(quán),矯枉過正,他加強尚書臺的權(quán)力,使之直接聽命于皇帝,主控朝政,這樣丞相和其他職能部門便形同虛設(shè)。誰控制了尚書臺,就控制了東漢朝廷的核心大權(quán)。
光武帝大封功臣,這些功臣世家逐步形成了地方豪強,雄霸一方。再加上這些功臣世家往往與皇家聯(lián)親,成為外戚,較大的外戚有馬、竇、鄧和梁四大家族。這些外戚內(nèi)有朝廷大權(quán),外有自己家族的地方實力,因此恃強而驕,不可一世。
東漢中后期偏偏又都是一群娃娃皇帝,有的十來歲,有的幾歲,還有的是嬰兒。小孩子不能親自理政,那些太后們自然要垂簾聽政。但這些年輕太后們,也就二三十歲。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年輕太后們既無學(xué)識,長期待在宮里伺候個男人,社會閱歷和政治經(jīng)驗又幾乎為零。年輕太后們無力駕馭這么大個朝廷,就只有仰仗她們娘家的那一幫子人,就是常說的外戚。年輕太后任命他們?yōu)槌幸獑T,分與職權(quán),借他們控制朝廷。這樣太后就只是一個代言人,朝廷實權(quán)轉(zhuǎn)到外戚手里。
權(quán)力面前沒有親情,掌權(quán)后的外戚,常常是排除異己、控制皇帝,為了方便他們獨掌大權(quán),外戚還經(jīng)常把不聽話的皇帝廢掉、整死,換一個更小的、更無知的童子做皇帝。這樣外公不像外公,舅舅不像舅舅,表叔不像表叔,皇帝與外戚之間早已沒有了脈脈溫情,只有無邊的仇視與憎恨。
軍政大權(quán)掌握在外戚手中,皇帝身邊就只剩下一種人可以依靠,那就是宦官?;实蹅冏孕【陀苫鹿僬展?,宦官們在照料皇帝的過程中,逐漸熟悉皇帝的性情、習(xí)慣,并能把握皇帝內(nèi)心中最隱秘的地方算是皇帝的貼心人?;鹿俚匚坏拖?,但因為要照料和保護皇帝,就會掌握部分禁軍,而且數(shù)量龐大的宦官集中起來也是一股不可輕視的勢力。當皇帝長大后,要拿回屬于自己的權(quán)力,就會借助宦官同外戚相爭?;实壑粮邿o上的地位,加上宦官在宮中的勢力,通過宮廷政變,將外戚頭目控制住,皇帝就奪回了政權(quán)。
皇帝奪回政權(quán)后,為了感謝那些宦官們,“享土地之封,超登公卿之位”宦官們代替外戚掌握朝廷大權(quán)后,權(quán)力的腐化與刺激作用,使這些宦官們同掌權(quán)的外戚一樣,無視皇帝,橫行朝野?;实廴虩o可忍,就再次借助大臣和外戚扳倒宦官?;蛘弋敾实鬯篮?,新君即位,原來的宦官就失去靠山,新的外戚再度傾覆朝野。
這就是東漢外戚、宦官輪流執(zhí)政的標準流程。
東漢時期外戚專權(quán)最厲害的就是梁冀。
漢沖帝即位時年僅兩歲,梁太后臨朝聽政。梁冀以國舅、大將軍的執(zhí)政身份掌控朝廷大權(quán)。漢沖帝一年沒到就死了,梁冀與梁太后共謀迎立年僅8歲的建平侯劉纘為帝,是為漢質(zhì)帝。
梁冀執(zhí)掌大權(quán)便橫行不法。漢質(zhì)帝實在看不慣,隨口說了句:“此跋扈將軍也?!闭沁@句話為漢質(zhì)帝帶來了殺身之禍。梁冀知道后又氣又惱,更擔心聰明的漢質(zhì)帝長大后自己控制不了。梁冀殺心已起,決定永絕后患。梁冀指使內(nèi)侍在食物中下毒,漢質(zhì)帝吃了幾個有毒的煮餅后,便覺得腹中痛如刀絞,想要喝水梁冀卻在旁邊說道:“飲水后定要嘔吐,千萬不可飲水?!币痪湓捨凑f完,漢質(zhì)帝已捧住胸腹,大叫一聲,氣絕而死。
毒死漢質(zhì)帝后,梁冀迎立了15歲的劉志為帝,是為漢桓帝,仍由梁太后臨朝聽政,梁冀繼續(xù)掌握朝廷實權(quán)。不久漢桓帝又娶梁冀的一個妹妹為皇后,以前就有個皇太后,現(xiàn)在又有個皇后,梁氏權(quán)威更盛。大部分宦官也是梁冀的親信,漢桓帝被梁冀時時監(jiān)控,每天擔驚受怕,哪還有天子威儀?
漢桓帝手中無兵無權(quán),又時刻在梁冀監(jiān)視之下敢怒不敢言。梁太后和梁皇后相繼死后,梁冀對宮廷的控制力減弱,漢桓帝稍微得到了一些自由。不過宮中還是布滿了梁冀的耳目,漢桓帝做事還是得小心翼翼。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9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漢宣帝的貢獻那么多,為何很少有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