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蕭何與韓信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蕭何不懂軍事,為何斷定韓信能打仗?
韓信從來沒有帶兵打過仗,但是蕭何卻認定他是一個帥才,還極力請求劉邦把帥印給他。那么問題來了,韓信既然從來沒有成功的經(jīng)驗,蕭何也不懂得打仗,他憑什么就斷定韓信一定是一個帥才呢?
當蕭何極力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候,劉邦一開始也是有疑惑的,但是最終劉邦聽從了蕭何的建議,非常隆重地筑了一個高臺子,在高臺子上把帥印交到韓信的手里。顯然,劉邦也是認可韓信的。同樣的,韓信作為一個戰(zhàn)場小白,他是如何取得劉邦信任的呢?
我認為劉邦也好,蕭何也好,當時可能都不確定韓信真的能夠在戰(zhàn)場上取得成功,但是他們依然愿意這樣試一試,為什么這么說呢?
咱們需要明白的是,對于劉邦的軍隊來說,當時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定住軍心,讓漢軍將領和士兵不至于逃跑。
由于劉邦被封在非常偏僻的漢中,劉邦手下的那些將士們都很絕望,覺得到漢中去,可能一輩子就老死在那里,不會有希望了。所以他們才大量的逃跑,不愿意去那么偏僻的地方。當時劉邦和蕭何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讓劉邦和蕭何憂心不已。
所以對于劉邦和蕭何來說,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就至關重要。選擇韓信當大將,就是劉邦和蕭何解決軍隊凝聚力不強的最好辦法。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韓信具有以下幾大優(yōu)勢。
一、外來的和尚好念經(jīng)。
韓信不是劉邦的核心成員,屬于外來的和尚。劉邦的核心成員究竟打仗有幾斤幾兩?大家都是知道的。依靠曹參、周勃、灌嬰、樊噲這些人打仗,劉邦想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所以,劉邦把其中的任何一個人封為大將,都不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不會讓將士們覺得他們有一個好的統(tǒng)帥。
當劉邦筑臺準備拜大將的時候,周勃、灌嬰等人議論紛紛,覺得要拜的那個大將會是自己。顯然,這是他們根本不懂軍事也不懂政治的表現(xiàn),因此才會有虛妄的幻想。
韓信不一樣。韓信沒有指揮軍隊打過仗,因此至少不能說他不行。同時,韓信又是來自于外地的將領,根據(jù)“外來的和尚好念經(jīng)”這條規(guī)律,大家對韓信是充滿期待的。
二、知己知彼。
劉邦當時的對手是項羽。如何打敗項羽,就是劉邦軍隊上下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項羽的軍隊實在太強大了,打敗項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而韓信在這方面是具有優(yōu)勢的。因為韓信是來自于項羽身邊的人,他曾經(jīng)在項羽的決策層里待過一段時間,對項羽用兵的習慣非常熟悉。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的。讓這樣的人來當劉邦的大將,取勝的把握肯定是很大的。因此,劉邦軍隊里的將士,都會更信任他。
三、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韓信身上有“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東西,這就是韓信經(jīng)歷過的“胯下之辱”。韓信自然是長得很魁梧的,武功也是不錯的。一個強壯的人,竟能從一個潑皮胯下鉆過去,這說明,韓信是具有極大的忍耐性。
劉邦的軍隊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忍耐性。當時劉邦軍隊里的將士們各種不服,明明劉邦是第一個打進咸陽滅掉秦朝的人,明明他的功勞最大,但是項羽依靠自己的威勢,把劉邦分配到邊遠地區(qū),大家心里都有氣。也都覺得劉邦很慫,不敢和項羽開戰(zhàn)。
如果只是一般士兵有這樣的想法,那還無所謂。如果將領們也是這樣的想法,那就是十分危險的。因此劉邦必須選一個“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將領,而韓信在性格上和劉邦軍隊的需求,有天然的契合,所以劉邦選擇他。
四、容錯空間。
選擇韓信為大將,是有容錯空間的。
劉邦當時的主要任務,并不是和項羽打仗,而是要留住軍隊,整頓軍隊的紀律,改變他們的面貌。如果拜韓信為大將,他不能夠迅速改變劉邦軍隊的精神面貌,劉邦可以隨時把他拿下來。如果韓信能夠及時改變劉邦軍隊的精神面貌,那劉邦就可以重用他。
總之,由于有極大的容錯空間,劉邦覺得,不妨試一試。如果不對,換一個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
可以說,正是基于以上的考慮,劉邦和蕭何才決定選擇韓信。
最終,劉邦和蕭何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韓信確實很快改變了劉邦軍隊的面貌,后來劉邦出川打仗,更是得心應手,為劉邦打敗項羽,立下了汗馬功勞。
(參考資料:《史記》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9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