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科舉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古代的男子想要去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話,那么就是去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來成為一名有用的官人,又或者是去干出屬于自己的一番大事業(yè)。由此我們便可以得知,不管是在古代的時候,還是在現(xiàn)如今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習是最為簡單的一條路,能夠將階級給跨越。但是想要成功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這其中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辛酸的。有一些人從一出生就決定了自己有著不高的智慧,又有一些小孩子,從小就將自己優(yōu)秀的能力給展現(xiàn)了出來,同時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慢慢的就成為了一名有用的人才,也將自己的天賦給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男人想要去成功的話,就是要去參加科舉考試,我國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是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一直到近代才正式的被廢除掉。當科舉制度被廢除之后,又誕生出了新的考試制度,而這些考試制度能夠幫助國家去選拔一些有用的人才,同時也能夠將這些考生們的能力給大大的發(fā)揮出來。我們一提到科舉制度,就會想象到古時候,有許多人都寒窗苦讀十幾年,就為了能夠在考試的時候成為一名狀元,或者是榜眼以及探花,只有這樣才能夠將自己之前貧窮的命運給擺脫掉,從而成為一名有用的官人,同時也能夠幫助家人和自己改變現(xiàn)有的生活條件。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參加考試的考生是要經歷9天9夜的時間,才能夠將全部的試卷都給答完,而在這期間,考生們只能夠待在自己的屋子中,所有的活動都只能夠在這個小屋中完成,就算是外面發(fā)生了天大的事情也是不允許出來的,直到考試完成之后才能夠出來。因為考試的時間比較長,有一些考生會自己給自己備足一些糧食,同時朝廷也會給這些考生去準備一些日常的用品。在古時候,貧窮的人想要出人頭地,只能夠走科舉考試這條道路,但是因為這場考試是在全國內進行選拔的,所以說有著非常大的競爭力,而且有許多人都會因此而被刷下去,很少會有人能夠金榜題名,因為畢竟當時狀元只能有一個。
通過我國的歷史我們就能夠發(fā)現(xiàn),學習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如今,都是非常重要的,雖然說有一些人能夠憑借著其他的方式去獲得成功,能有著不錯的成就。但是讀書卻能夠將我們的氣質改變,也能夠將我們的知識給提升,同時讀書還能夠去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增長我們的自身技能,而且還能夠幫助我們去樹立健全的三觀。雖然說我們現(xiàn)在和過去的考試有著非常大的差別,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讀書能夠讓我們得到更多的東西,不僅有財富,同時還有自由。
過去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只能夠待在一間房子中去解決,考不完是不能夠出來的,而現(xiàn)如今的考試制度要比古代更加的人性化了,而且現(xiàn)在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考生們也擁有了更多的選擇。雖然在如今每年每個省份依舊會有狀元所出現(xiàn),但是現(xiàn)如今的這些狀元已經不再是古時候的那些狀元了。而且通過各種變化也能夠表明了,我們的時代是在不斷的進步和變化的,同時人們的思想也都有了不斷的提升和進步。
參考資料:《中國考試變遷史》
在中國統(tǒng)一封建王朝秦朝以前,我們稱之為先秦,主要采用“世卿世祿”以及分封天下的諸侯、卿、士等等。也就是說當官的基本上都是那些貴族家的子弟,世代延續(xù),平民家的孩子想通過正常渠道當官是幾乎不可能的,后來為了讓更多士兵奮勇殺敵,又引入軍功爵制等。所以古代平民唯一上升渠道估計只剩下上戰(zhàn)場殺敵立功。到了東周末期,開始逐漸出現(xiàn)一些客卿、食客等等。總之先秦以前平民子弟想入仕當官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到了漢代。提拔民間人才的方式采用的是察舉制與征辟制,由各級地方官吏推薦德才兼?zhèn)涞娜瞬?。由地方州里推舉的稱為秀才,由各郡推舉的稱為孝廉。魏晉時代,門閥制度更是壟斷了官員的任用通道,入仕為官成了貴族的專利。
古代的科舉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唐朝武則天還發(fā)明了武舉,今天在這里我們只討論文舉。到了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真正意義上完備的制度,共分成四個級即:院試(即童生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古代的科舉制度中沒有我們現(xiàn)在“畢業(yè)”這種說法,考中秀才就算有了功名,沒有考中就是童生。多大歲數(shù)考中秀才就多大歲數(shù)摘掉童生帽,在古代沒有年齡上的限制。中得秀才可以說是入門級的考試,如果連秀才都中不了,那中舉人、進士只能靠想像了。所以那個時候爺爺和孫子一塊兒提著考籃進考場的人比比皆是。其實單單從考取秀才來說,其難度已經不亞于現(xiàn)在的研究生入學難度了,因為考中秀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考中秀才要經過三級考試。縣里考一次,府里考一次,最后到省里提督學政那里考一次,這三場嚴格的考試只有考到一、二等級的合格者才能獲得秀才的稱號。每個府院考試每三年考二次,每次錄取45名,平均每年錄取人數(shù)大約也就30名左右,那么按這樣的名額再細分下去的話,也就是說每個縣也基本只有5個讀書人中考中秀才,相當于現(xiàn)在全縣高考的前五名。換句話說,也只有全縣那么多高中生中的超級學霸才能考取秀才,你說考個秀才難不難?那么要考中秀才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1.首先你家要有余糧
你得是一個較為富裕的家庭,我們暫且不說從私塾啟蒙教育到參加秀才趕考這一段時間所花費的什么學費、書本費等等。單從準備考秀才算起,你教科書的費用,《論語》《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左傳》(共計四十萬七千二百多字)等,以及歷朝歷代的正史典籍,筆墨紙硯,這就讓你要花費不少的銀兩。最讓你感到恐怖的是,這些書你都得必須要背的滾瓜爛熟,倒背如流,應用自如。想想看,讓你去背數(shù)十本幾百萬字的書,這是一個什么概念?這已經足以讓你感到崩潰的了。什么“十年寒窗中狀元”那都是比中彩票還低的機率。
2.考秀才要有保人為你聯(lián)保
保人出具保單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準考證,擔保人替你擔保是有一定責任風險的,紅包大小不論,你家總要意思意思吧。去考場的水陸交通、打尖住店等等這些費用也是不能少的,如果從偏僻的地方去省城趕考路途遠的話花費就更大了??荚囃旰筮€要按規(guī)定交封卷錢,每人每次考試三分銀子,在沒有開榜前,還是要住在旅店里等開榜結果出來了才肯甘心回去,這期間住店、吃飯、到處 旅游 、買東西所花的銀子也是不小的開支。
考秀才的難度大,所以含金量也高,那么中秀才后能得到哪一些特權呢?
1.是繼續(xù)考舉人的通行證
讀書人只有中了秀才,才有了進一步去考取舉人的資格,相當于拿到了一張考舉人的通行證。
2.可以免除賦稅、徭役
朝廷雖然沒有給秀才發(fā)放俸祿,但考取秀才的讀書人已經獲得了一定的特權,比如說,可以免除賦稅、徭役,可以直接找縣官提建議等。免除賦稅、徭役這一點是脫離平民百姓的一個重要開始。我們想想看,平民老百姓天天在土里刨個不停,干著最重的活,得到的是最微薄的收入,到頭來還得向朝廷交納各種賦稅、一旦朝廷有戰(zhàn)事還得交納剿餉、練餉等等各種名目賦稅、徭役。
3.有了等級上的特權
秀才見了縣官已經可以不用像平民百姓一樣下跪了,縣官更不敢隨便打秀才屁股的板子,萬一哪一天秀才家中祖墳冒青煙、吉星高照中了狀元,那縣官老爺可就慘了。秀才還可以有向縣官建言的權力了,相當于現(xiàn)在的人大代表或政權委員一樣有建言獻策的權力了。
4.秀才有了當先生的資格
中了秀才那在當?shù)乜梢哉f是小有名氣的讀書人了,畢竟中秀才含金量很高,所以考舉人一直考不上的話,至少還可以退回來在當?shù)禺攤€私塾先生,工資雖不是很高,但肯定超過用勞動力賣錢的階層,所以秀才已經是脫離了農民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底朝生活了。如果給富戶或地主家當先生,碰到慷慨的東家也會相對比較滋潤。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秀才以后,意味著有繼續(xù)參加考試中舉人的資格。以明清兩代為例,朝廷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選拔考試,叫作鄉(xiāng)試。因為通常在農歷的秋天八月舉行,所以鄉(xiāng)試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直接委派??己笥蓪W政發(fā)布正、副榜,正榜中試者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上面講了那么多中秀才的難度,那么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中舉人到底有多難,同時我們也一起了解一下中舉人以后可以擁有哪一些權力和收益。
(一)古代中舉人錄取率只有2%
我們拿距離現(xiàn)在相對近的朝代明朝來分析,有明一朝總共276年,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明朝考上舉人的大約有10萬人左右,明朝鄉(xiāng)試是三年一次,這樣平均下來的話也就是說每年全國大約可以中舉362人。每三年只中舉1000人,一年362人,這是什么樣的概念?這還是古代全年齡段秀才都可以參加的考試。如果參照清華、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左右來計算,一年下來考中舉人的人數(shù)為清華、北大人數(shù)的1/20,所以古代的舉人的含金量本人覺得要高過清華、北大的研究生。
按一份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里得出的結果是大約五十個秀才個里面中一個舉人。錄取率只有2%。所以古代中舉人在本縣內是不得了的事情,以前教科書中學到的《范進中舉》這一篇文章就生動地刻劃了范進由于考中了舉人以后差點瘋掉的情形,也從側面說明了中舉是多么困難的事情。
(二)中舉后的權力和收益
1、收入增加變得更加穩(wěn)定
中了舉的人就可以被稱為老爺了,還是拿明朝來舉例,明朝的讀書人考中舉人之后,各種納稅不需要,那時候有當?shù)氐暮芏喔蝗烁r民為了避稅會把自家田產掛在舉人名下,每年都會給舉人家里好處費,單單憑這一項舉人一家人一年的吃喝就已經不愁了。中秀才在縣官面前只能說免去跪拜,而舉人不同,可以在本地經濟圈圈錢,還可以在縣官面前可以稱兄道弟,因為他已經具備一定的級別了。
2、具備了當官的資格
舉人已經具備了當官的資格,同時舉人也是省一級地方政府所能錄取的最高學歷的讀書人了,再上去就是國家錄用進士的考試了。一般中了舉的學子還會繼續(xù)參加第二年春天在京城舉行的春闈考試去拼一把,爭取中得進士。在清代初期,因為進士人數(shù)不多,而且剛立國不久,各地官員缺編多的情況下,舉人一般可出任知縣、教職等職務。因此也有“頭頂知縣,腳踏教官”的說法。但是到了清朝中期以后,隨著每三年開考一次,錄取進士數(shù)量增加,要想從舉人直接去當官難度增加了很多,這一時期起舉人要有一定的條件才能授予官職。那就是有一個叫“大挑”的晉升制度,所謂“大挑”就是朝廷在落選舉人中選出一部分人,授予官職。大挑原本是要考四科的,但在清嘉慶時改為了三科,每六年才舉辦一次,所以那些落第的舉人們都十分珍惜這樣一個來之不易的機會,不過大挑周期太長,而且每次提供的官職也有限,能夠如愿的還是極少數(shù)人。
明清時期,出身舉人的官員本身就不多,能名垂千古的就更少了。舉人出身的古代名人有明代的海瑞和晚清的左宗棠。海瑞有“海青天”之美譽,左宗棠更了不起,鎮(zhèn)壓太平天國,收復新疆,興辦洋務,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進士考試稱為禮部的會試,每三年一次,都是在秋闈之后的第二年春天,如果碰上國家有新皇帝登基或皇帝、皇后大壽等大喜事還會開恩科。
禮部的會試中榜者,稱之為貢士,其實這些貢士在沒有特殊的情況下一般都將會是進士。只不過還得經過最后一關考試,這最后一關考試稱之為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親自監(jiān)考。殿試實際上是最后排名的一次考試。這些人也全部有一個尊貴的名字,那就是天子門生。經過殿試的考生出成績后,根據(jù)成績高低分三等。一甲共3人,賜進士及第,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自宋代開始,中進士后即可以馬上授官職,明代也是如此。但到了清代,情況又略有不同,清朝時狀元一般授翰林院編撰,為從六品官職,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為正七品官職。二、三甲進士會被分派到朝廷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部委級”衙門觀政,也可以稱之為“學習行走”,大體上就是實習的意思。這些新科進士只有通過了實習期(一般為期二年),由各部堂官考核通過后,吏部才能授予其官職。有的在各部委任職,有的放各省的外任。
現(xiàn)在我們來說說考中進士的難度,
(一)錄取比例太少
唐朝初年全國每年平均錄用進士3-5人,到了唐中期時約有20人左右。宋代平均到每年有70多人(三年一屆),清代科舉從公元1645年清政府首次開科取士,到公元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考試,清政府一共錄取26849年進士。其中順治三年449名進士為人數(shù)之最;最少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僅錄取83名進士。在清朝長達268年的 歷史 上,清政府總共舉行了112次殿試,總共錄取26849人,這樣平均下來其實每年也就100多人。以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展示內容為依據(jù)計算得出結果。在中國1300多年科舉考試 歷史 中,全國平均下來每375萬個讀書人才能考中一個進士。依據(jù)泉州地方志的統(tǒng)計,科舉成績較好的福建泉州,平均60萬個讀書人才錄取一個進士。
(二)考進士要用錢鋪路
古代學子要投身科舉,購書籍、游學交流、聘請好老師,往來考試等費用都非常高。古代人工造紙印刷成本非常高,以宋朝為例,一本書均價為2貫,約折合現(xiàn)在的人民幣800-1200元。沒有幾十萬塊人民幣你都買不到一套完整的教材和參考書。一個士子每年要花費幾個月在趕考的路上,到州府、到省城參加歲考、道考、科考、鄉(xiāng)試。還要與其他士子進行文會,所需要的路費、餐飲、車馬輪船等交通費都是一筆巨額開支。中國 歷史 上中進士平均年齡為35歲,一個人35年沒工作,一大家子人坐吃山空,等他考中進士來反哺家族,那機率無異于中500萬彩票。如果不是富裕之家,或者沒有全族的資助,是不可能從考秀才到中進士這個漫長的科舉考試過程的。
古代一個讀書人,以最順暢的速度來計算,他6歲上私塾開始學習生涯,35歲中進士,那這里面大約花費30年時間。中進士后一般由朝廷授予從六品到七品的官職,這個官階放在現(xiàn)在大約相當于正處級干部,30多歲的正處級干部是非常年輕的,當然有不少學子50多歲才中進士,這是后話。以現(xiàn)在的公務員考試來比較,也以最順暢的速度來計算,一個學生22歲本科畢業(yè),考入公務員,五年一升,從普通科員、副科、正科、副處、正處,這樣算下來要25年時間,所以正常速度來講混到正處級至少得45歲(那些坐火箭的除外)。相對比如今通過省考、國考以及通過博士人才引進等各種政策和途徑來獲得入仕機會,古代的為官之路就難多了,正是因為古代入仕途徑很少,除了考上舉人和進士,其他的途徑很難當官,所以讀書人爭相向著“進士”的最高目標出發(fā),難度可想而知。
凡事向來講究公平,古代的科舉制度就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選拔人才的教育體制,它從實行到廢除經歷了很多演變。它有很多重要的基本特征,尤其在官吏制度這一方面更為注重,不同的皇帝在位時有著不同的考察體制,范圍由大到小,難易程度層層遞進。由此看來,考取功名也絕非容易之事。
科舉考試有很多內容,這些內容根據(jù)考生的自我需求來劃分。有的考生擅長政治方面的知識,他就可以去組織政治考試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華;有的考生對軍事比較感興趣,他就會在軍事方面的考題上大顯身手?;实弁ㄟ^科舉制度為自己招攬各方面的人才,從而更好地建設國家事業(yè)??婆e制度充滿了人性化,它不在乎人的社會地位是否高尚,也沒有人數(shù)的限制,所謂“寒門出弟子”,貧苦人家的孩子也能通過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除了這兩個基本特征,科舉考試還必須公開。所有考生的活動都必須公開,不允許私自出離考場,否則被認定為作弊行為,不僅誠信方面受到損失,凡有前科者終不錄用。
唐朝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宋朝時進一步發(fā)展,參加考試的考生大量增加。到了元朝則出現(xiàn)層層選拔的特點,第一步先在鄉(xiāng)里面進行選拔,合格者再進入特定的場所接受考驗,最終剩下來的精英學者被送到皇宮由皇帝親自監(jiān)考,合格者就會被當場錄用。明朝是科舉制度發(fā)展的頂峰,考試的風氣貫穿著整個京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考試會越來越公平,也會越來越嚴格。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