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天澤:元朝唯一漢相,揭秘其傳奇人生,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nèi)容。
史天澤(1202-1275),字潤甫,大興永清(今永清縣)人。他是唯一在元朝中擔任宰相的漢族人,而且能做到“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
今天的話題,就是來說說史天澤是如何做到上級不懷疑,下面又無怨言的,我們從中又能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一.父親確立家族地位,承兄職平亂嶄露頭角
史天澤祖上財力雄厚,為鄉(xiāng)里的大姓。其父史秉直喜愛讀書、講求義氣,在當?shù)睾苡杏绊?。但當時正值金朝末年,國家衰亂,各地地主武裝多據(jù)地自保。史天澤為史家的第三子,他身高八尺,音如洪鐘,善騎射,勇力過人。
在成功平亂后,史天澤以真定為中心,任用原金朝治下的儒士和官員,開始修繕城壁、加強武器裝備;并招集流散軍民、存恤窮困百姓,短短幾年之間,取得顯著的成效。他也以此為根據(jù),成為了漢人的一大世侯。
二.伐金攻宋,屢平變亂,軍功卓著
三.倡導元帝推行漢法,尊重部下勤政愛民
自忽必烈建元中統(tǒng)以來,中書省官員少則有五、六人,多時至六或八人,他們列坐一堂,每到商議施政方針時,常常各持己見,等待國相表態(tài)然后再決定。史天澤為相后,便分情況予以處置:如果此事無害,那就決意施行;如果有所不妥,就心平氣和地詳細分析,充分征求下屬及同仁們的意見,以使其合于事理。
所以在史天澤為相的十多年間,他有時秉承上意,有時據(jù)理更改,進行多方周旋,總使天下人都為受益。這正是他善待部下與尊重皇上的典型表現(xiàn)。
四.感悟:
綜上所述,因史天澤器量大度、知時識勢。他每臨大事、遇大難、論大政時,都能做到以天下之重自任,以竭忠殉國,尊主庇民為原則,而且從不追求個人富貴權(quán)勢。他還多謀善斷,量敵用兵,主張攻心為上,力戒殺掠。
因此,史天澤被稱為“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人們還將他比作郭子儀(唐朝名將)、曹彬(北宋名將)。我們應該學習他忠于職守、善待民眾與同仁的優(yōu)良品德,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
> 史天澤 > 繼兄任帥> > 史天澤(1202-1275),字潤甫,永清(今河北永清)人。名將。23歲時接替陣亡之兄職位,任蒙古軍都元帥, 因作戰(zhàn)功績卓著,才能過人。授五路萬戶。在滅金戰(zhàn)斗中立功,升任中書右丞相。他在軍中50多年,足智多謀,征戰(zhàn)勇敢,治軍有方,謀政有德。是蒙軍中威望極 高將帥,也是元朝中惟一一位官至丞相的 *** 。> > 史天澤是河北豪強史秉直最小的兒子。丟失汴京之后,河北、河南、山東、河南等地為金人占有,這些地區(qū)的反金義士紛紛舉起反金義旗。史天澤的父親史秉直是義軍首領之一。在反金中逐漸擴充隊伍,慢慢演變成一種不主動向金兵進攻卻占地為王的勢力,逐漸成為地方豪強。> > 出身于豪強之家的史天澤,自幼受習武環(huán)境的影響,各種兵器無所不通。父親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為了兒子專門請人教讀書。史天澤學習非??炭啵闷饡颈?,,因此精通《春秋》、《漢書》以及孫、吳兵法等中國古代名篇。這為后來他出將入相創(chuàng)造了條件。由于受父兄性格影響,史天澤自幼豪爽正 直、剛毅勇為,青少年時期的史天澤,身高八尺,魁梧健壯,聲音洪亮,勇力過人。> > 蒙古族在的領導下,變得越來越強大,并不斷向 金朝發(fā)動進攻,蒙古大軍打進了長城,占據(jù)了幽燕之地。史天澤的父親因痛恨金兵,就投靠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讓史秉直繼續(xù)率領自己的隊伍,配合蒙古軍與金人 戰(zhàn)斗。史秉直死后,史天澤的哥哥史天倪接替了父親職務,被蒙古政權(quán)任命為真定路兵馬都元帥。> > 史天澤便加入到哥哥的隊伍中。史天澤在征戰(zhàn)中異常勇猛,被譽為隊伍中的“第一勇士”。每次戰(zhàn)斗,史天澤都沖鋒在前,他揮刀沖鋒,所到之處,敵人非死即傷,金兵雖勇,但見史天澤鐵塔般的身軀和揮動如風的大刀,都有畏懼之感。> > 1225年春,史天倪在與金將武仙的戰(zhàn)斗中受傷而亡,臨終前囑托弟弟史天澤為他報仇,天澤說:“兄弟之仇,雖死不避?!笔诽炷咚篮蟛痪妹晒耪?quán)命天澤襲兄職,任其為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這年史天澤剛滿23歲,就成為了一個獨擋一面的將帥。> > 力勝金兵> > 史天澤雖然當了元帥,但所轄兵馬并不多,其兄在與金將武仙的戰(zhàn)斗中被擊敗,兵已被打散。史天澤接受元帥職后,收集散卒,招募壯勇之士,不久,就征集到數(shù)千兵馬。后得蒙將率三千騎兵援助,實力大增,隨后即率領士卒向南進攻武仙。> > 當時金將武仙在河北、河南一帶勢力很大,史天澤率軍與金兵戰(zhàn)于真定,占領了真定城,活捉金將葛鐵栓,可惜武仙趁亂逃跑了。原宋將彭義斌投靠金兵,從大名出兵支持武仙企圖收復真定,史天澤率軍與敵戰(zhàn)于贊皇,敵人大敗,史天澤在陣上活捉了彭義斌,立刻把他當眾斬首。> > 武仙不甘心失敗,趁著夜色組織人馬偷襲史天澤的營地成功,史天澤逃到蒿城,重新組織人馬,然后與武仙再戰(zhàn),武仙敗,率數(shù)騎逃到西山抱犢寨。武仙在山上聚眾萬人,史天澤攻下抱犢寨,武仙又逃跑了。> > 蒙軍一首領把寨中萬余人聚到一起,以支持賊寇為名欲殺之。史天澤堅決不準,他說:“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子民,只是被奸賊威脅才不得不如此,為什么要殺他們呢?”經(jīng)過史天澤的據(jù)理力爭,終于使這些無辜百姓幸免于難。> > 武仙兵敗后,南逃到蔡州,后來蒙軍邀請南宋大將孟珙,一起攻金,包圍武仙于蔡州城,攻破城池后,武仙又逃。不久,武仙部下投降宋軍,報告了武仙部隊和營寨詳情,罪惡累累的武仙終于被抓住處死,史天澤也完成了替兄報仇的心愿。> > 金兵將領完顏白撒率大軍從東北入關,包圍了新衛(wèi),史天澤得知后率輕騎前往救援,史天澤到時,金兵已把新衛(wèi)包圍得像鐵桶一般,無法靠近城池。> > 史天澤自己躍馬揮刀殺入圍中直突城下,然后對城上守將大呼:“你們要堅守,援兵已到?!焙巴曛?,躍馬殺出,史天澤在數(shù)萬敵軍的包圍下,進退如入無人之境。> > 蒙軍主力趕到后,吏天澤組織城內(nèi)外軍隊一齊對金兵夾擊,金兵潰敗。史天澤尾隨追擊。追至歸德,天已晚,蒙古大將撒吉思不花輕視金兵,背水扎營。史天澤勸 道,敵人雖然敗了,但兵馬尚眾,此地不宜扎營。但撒吉思不花輕視 *** ,不聽史天澤之勸告,正巧上面有令,命史天澤率軍蔡州。史天澤走后,完顏白撒對蒙軍反 擊,撒吉思不花全軍覆沒。> > 史天澤率軍至蔡州,渡汝水,攻蔡州城北面,宋軍攻城南側(cè),兩面夾擊,城池很快就被攻破,金主自殺身亡。金朝遂滅。> > 在一系列滅金戰(zhàn)爭中,史天澤連打勝仗,不僅為兄報仇,而且為蒙古政權(quán)立了大功。即位后,被授為真定五路萬戶。> > 伐宋有功> > 蒙哥即帝位之后,被派治理漠南地區(qū),漠南包括河東、河北、山東、河南諸地。忽必烈胸有大志,招賢納士,唯才是舉。史天澤有勇有謀,豪俠仗義,深得忽必烈賞識。經(jīng)過長期交往,和忽必烈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 史天澤隨蒙哥進軍四川,其他各支軍隊都被宋軍擊敗,唯有史天澤善于根據(jù)地形和敵之防守狀況,靈活用兵,因此,三戰(zhàn)三捷,深得蒙哥贊賞。> > 史天澤奉命攻取南宋兩淮之地,蒙軍到達復州,宋軍用數(shù)千條舟連結(jié)為柵,鎖住湖面,以阻蒙軍。史天澤集中艦船,分數(shù)處突擊,舟柵瞬時而破。突破舟柵之后,宋水軍畏懼,不戰(zhàn)而降。> > 蒙軍攻宋,始終難以突破長江天險。蒙哥進軍四川失利,史天澤攻襄陽卻獲成功,為后來突破長江,消滅南宋奠定了基礎。史天澤攻襄陽,出奇計,破戰(zhàn)船,淹殺習于水性的宋軍萬余人。> > 在攻復州時,史天澤見蒙軍有畏難情緒,便親登船頭,猛擂戰(zhàn)鼓,鼓舞士氣,結(jié)果一舉攻克復州。> > 李圭在濟南背叛元朝,自立為王,元朝廷多次派人征討,均遇敗而還。忽必烈只好命史天澤前去濟南戰(zhàn)場。史天澤率精兵進討濟南。李圭率軍固守濟南城,史天澤 對隨行宗王說:“敵人必??!”他知道李圭的部下英勇善戰(zhàn),很難對付。因此,采取長期圍困之策。他令部下,在城的周圍挖下深溝,防止城內(nèi)的騎兵強行突圍出 逃。城中孤立無援,歷時四個月,濟南城內(nèi)糧盡,叛軍陸陸續(xù)續(xù)偷偷出城來請降。李圭被生擒活捉,手下將領開城門請降。史天澤不費一兵一卒,拿下濟南城,受到 皇帝贊賞。> > 出將入相> > 史天澤雖為 *** ,但在蒙古族的朝廷中仕途卻一帆風順。忽必烈稱帝之后不久,任史天澤為樞密副使,次年任為右丞相職。出將入相,仕途如此之順,除忽必烈任人唯賢,不計較種族之外,主要的還在于史天澤卓越的戰(zhàn)績和非凡的才能。> > 史天澤在滅金、攻宋、平內(nèi)亂等諸多戰(zhàn)事上,屢立大功不比任何蒙古族將領差。更重要的是史天澤的才能和修養(yǎng)遠遠超過其他將領,史天澤出謀劃策,常中忽必烈之意,忽必烈常常愿意采納史天澤的意見。> > 史天澤的修養(yǎng)更是令人佩服,天澤帶兵,愛將護卒,仗打勝了,總是歸功于諸將,皇帝慰勞和獎賞之物,全部分給部下,從不居功自傲。> > 史天澤在作了丞相之后,因病主動提出辭職在家休養(yǎng)。后因襄陽戰(zhàn)事緊急,皇帝請他出山,他只好再次出征。在襄陽籌備戰(zhàn)事,待一應事務籌措完畢,史天澤再次 病倒,他推薦伯顏繼任。忽必烈知史夫澤病重,親賜葡萄酒,又下詔多加撫慰。還至真定,忽必烈又派兒子陪醫(yī)生趕往探視,賜給醫(yī)藥。> > 忽必烈的兒子問史天澤有什么話要說時,他呈請轉(zhuǎn)奏天子:“臣死不足惜,但愿天兵渡江,以戰(zhàn)勝為目的,不要肆意殺戮和搶掠,這是為天下人造福?!眱H囑此語,概無他言。說完這話史天澤就去世了。
人物檔案
姓名:史天澤
字號:潤甫
謚號:忠武
官職:中書左丞相、樞密副使等
所處時代:金末元初
爵位:鎮(zhèn)陽王
民族:漢族
別稱:史忠武王、史拔都
主要成就:平定李壇之亂
去世時間:1275年
出生時間:1202年
追贈:太尉、太師
史天澤是大蒙古帝國和元朝初年著名將領,為蒙古帝國南下攻金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后來又初為左丞相,治世理政,安邦定國,是文武雙全之輩。
史天澤出生永清一個大戶人家,自幼學習騎射,功夫過人。元太祖八年,蒙古帝國南下攻金,一路攻打到河北境內(nèi),其父史秉直前往歸降木華黎。父親史秉直歸降蒙古,史天澤以及其兄史天倪、史天安自然也一道歸降。
世家最開始受到重用的是史天澤的長兄史天倪,因為向成吉思汗進獻計謀而受到重用。
太祖二十年之時,史天倪在部下武仙反叛之時被殺,史天澤為報長兄之仇,不顧門下阻攔,一路搜集部眾北上。蒙古國命其接替史天倪都元帥之職,率軍擊敗武仙一部,武仙敗逃,攻克趙州、真定等地。元太宗元年,受五路萬戶之職。
中統(tǒng)元年,為河南等路宣撫使史天澤簡介,二年為中樞右丞相。至元元年,加光祿大夫,三年為輔國上將軍、樞密副使,四年改中書左丞相。
在史天澤為蒙元大臣之時,可以說“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人以比于郭子儀、曹彬。”前期為將,后期為相,無論是武還是文史天澤簡介,元朝的功勛布上都絕對少不了他的名字。
拖雷在三峰山大敗完顏合達之時,史天澤看準時機,乘勝取京東,連續(xù)招降了太康、拓縣、瓦岡、眼州各城,又在陽邑斬殺金將完顏慶山奴。
金哀宗南逃蔡州,史天澤率軍從北面渡河進攻,血戰(zhàn)數(shù)日,最終協(xié)助都元帥塔察兒攻下蔡州。金哀宗自縊而亡,金國滅亡。金國亡之后,史天澤率軍回到真定。
金朝被滅之后,蒙古帝國劍鋒直指南宋。作為前宋民的史天澤,如今既然已經(jīng)是蒙古大臣,自然聽從蒙古帝國調(diào)令,奉命攻打南宋。這也是史天澤個人受后人爭議的地方,對于他到底是名將賢相還是漢奸的爭論一直不休。
不過需要說的是,史天澤在隨蒙攻宋之時,曾經(jīng)多次阻攔蒙古帝國對南宋臣民進行大屠殺。這一舉措一方面有利于蒙古帝國統(tǒng)一中國,另一方面也不失為百姓謀利。
在為文臣期間,史天澤安撫民生,修文重教,為中原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蒙古帝國的統(tǒng)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至元十一年,隨伯顏出征南宋,行軍至郢州之時,史天澤患病北返。第二年病情未曾得到好轉(zhuǎn),最后在真定病逝,享年七十四歲。元朝朝廷追贈其為太尉,后累贈太師,謚號“忠武”,追封鎮(zhèn)陽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0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