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朱瞻基的駕崩是明朝衰落的開始?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01出生就帶著主角光環(huán)的幸運兒
洪武三十一年,朱瞻基在北平出生。這天晚上朱棣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朱元璋把一塊圭玉親手交到他手中,還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圭玉是一種玉制禮器,象征著權力,朱元璋把圭玉交給他是不是要把天下交給他?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朱棣一開始也沒當回事。直到王府官員給他報喜,說嫡長孫出生了。朱棣心神一動,“傳世之孫”?“永世其昌”?難道夢要驗證了?朱棣連忙去看孫子,可能是心理作用,朱棣第一眼就覺得這個孫子很像自己,一臉英氣,大喜過望,對左右說“此乃大明朝之福也”!后來朱棣也說,朱瞻基的出生對他發(fā)動靖難之役有很大的精神促進作用。四年靖難之役,朱棣果然做了皇帝,愈發(fā)覺得朱瞻基是上天賜給他的,小朱瞻基就成了朱棣的心頭肉,走到哪兒都帶在身邊。
朱瞻基的主角光環(huán)還惠及其父朱高熾。永樂二年,新朝要立太子,文官支持朱高熾,武官多支持朱高煦,朱棣猶豫不決,解縉一句“好圣孫”,明白告訴朱棣,朱高熾有一個好兒子,就是你非常喜歡的孫子朱瞻基,你不為朱高熾考慮,難道不為你最喜愛的孫子考慮嗎!朱棣心動了,多方考量之后立朱高熾為太子,此時朱瞻基才7歲,就幫他爹拿下太子之位。
大家以為他的主角光環(huán)到頭了嗎?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面!永樂九年,朱棣下詔立朱瞻基為皇太孫,這是直接為朱瞻基預定了皇帝位置,這是對這個孫子有多溺愛呀!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朱高熾登基為明仁宗,朱瞻基由皇太孫升級為皇太子,上天又一次眷顧了他,沒有讓他等太久,明仁宗繼位9個月就突然駕崩,朱瞻基太子頭銜還沒焐熱,直接升級為皇帝了!更幸運的是,朱棣和朱高熾為他挖掘了大量人才,像楊士奇、楊榮、夏元吉、于謙等等,朱瞻基只要用好他們,就可以“高枕無憂”。據史書記載,朱瞻基治國理政就是“事涉人才,則多從(蹇)義;事涉軍旅,則多從(楊)榮;事涉禮儀制度,則多從(楊)士奇;事涉民社,則多出(夏)原吉”,君臣一心,締造了“仁宣之治”,能被后代廣泛認可的治世可不多,仁宣之治就是其中之一,與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可相提并論。
然而可能是前半生好運氣用得太多,折了陽壽,身體健碩的朱瞻基只當了10年皇帝,就英年早逝,時年38歲!留下了年幼太子朱祁鎮(zhèn),為后來的土木堡之變埋下伏筆,可以說朱瞻基的駕崩意味著明朝開始由盛轉衰!
02好玩的天子
雖說斗蛐蛐當不得真,但是朱瞻基是真的好玩,不過比之后來正德皇帝的貪玩無度,朱瞻基玩出點普通人難以達到的高度。
03打開了大明潘多拉魔盒
朱瞻基是位好皇帝,毋庸置疑,但是他也為大明打開了宦官之禍的潘多拉之盒。
前文講朱元璋時有說過,為了預防宦官之禍,朱元璋下令宦官只能做些端茶遞水,打掃衛(wèi)生的工作,不得讀書認字!而朱瞻基偏偏設立了內書堂,讓翰林院的大才子們教太監(jiān)讀書認字,還設立了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和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
這邊得先說他對內閣的改造。在朱瞻基之前,內閣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并沒有什么實權,從朱瞻基開始,內閣閣員兼六部尚書,比如說楊士奇,既是內閣閣臣,也是兵部尚書,黃淮也兼著戶部尚書,閣臣就不僅僅是“秘書”了。
朱瞻基經常召集閣臣商議國家大事,到后面演變成朝臣的奏章都得先經過內閣,閣臣們看過之后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建議,再呈遞給朱瞻基批紅,這就是“票擬”制度,內閣的權力開始凌駕于六部之上,而司禮監(jiān)一開始的作用就是將閣臣票擬好的奏章送給朱瞻基,朱瞻基不太認同閣臣票擬內容時,偶爾會咨詢司禮監(jiān)的意見,這就給了太監(jiān)影響朝政的空間。
其實這還不重要,主要是在奏章傳遞的過程中,朱瞻基不會時刻與閣臣談話,這當中就給了司禮監(jiān)很大的操作空間。對于朱瞻基這樣的英主來說,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還不敢膽大妄為,一旦遇到惰政的主,宦官就相當于把持了皇帝與群臣溝通的橋梁,蒙蔽圣聽,或者曲解圣意假傳圣旨都是基本操作,這就為后來正德朝、天啟朝宦官弄政埋下伏筆。
04結言
明宣宗朱瞻基,仁宣之治的實際締造者,明朝皇帝可排前三,僅次于朱元璋和朱棣,《明史》對其評價也頗高,可惜天不假年,38歲壯年離去,如果再給他10年,再讓他好好教育下朱祁鎮(zhèn),也許明朝的衰落不會來得那么塊,也許我們會看到另一個萬邦來朝的大唐盛世。
我個人認為,老朱家可能有遺傳病,而且這個遺傳病自朱元璋那一代就有,明朝從朱元璋到朱由檢一共經歷了十六帝,說出來讓人瞠目結舌,在這16個皇帝中有十個沒有活過40歲。
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活到了整七十歲,這個歲數在現在看來并不是太高壽,但他卻是明朝皇帝中的長壽王,朱元璋十七歲那年,他的父母和大哥死于瘟疫,但是他還有一個二哥,關于他二哥,史書上并沒有太多的記載,估計也沒有活多大歲數,因為朱元璋稱帝的時候,只剩下一個大嫂,侄子,和外甥,姐姐也去世了,而朱元璋稱帝的時候年僅40歲,哥哥姐姐就已經都不在了。
在朱元璋晚年,皇太子,皇二子,皇三子接連的去世,可以說朱元璋每三年死一個兒子,而這幾個兒子中沒有一個超過40歲,這不得不讓人感到蹊蹺,因為貴為皇子應該是錦衣玉食,不愁吃喝,怎么會英年早逝?
今天的主要角色說的是朱瞻基,他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嫡長子,朱高熾由于過度肥胖,當皇帝不足10個月就駕崩了,朱高熾駕崩以后,朱瞻基繼承皇位,朱瞻基從小聰明伶俐,深受爺爺和父親的喜愛,從小就被爺爺朱棣立為皇太孫。
《明史》記載: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視朝,命群臣謁皇太子于文華殿。甲戌,大漸。罷采買、營造諸使。乙亥,崩于乾清宮,年三十有八?!睹魇?本紀第九?宣宗》
朱瞻基16歲的時候就跟隨爺爺朱棣征戰(zhàn)漠北,可以說頗有見識,作為朱高枳嫡長子的他,繼承皇位也是眾望所歸,可是朱瞻基僅僅活了三十七歲,還沒有其父親活的長一些,在明朝的皇帝中,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以外,其他皇帝的壽命真的是慘不忍睹,也有人說朱家子孫之所以不長壽,是因為遺傳病出在朱棣身上。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鎮(zhèn)守北京,人稱燕王。朱棣的正牌皇后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徐氏,據說這個徐皇后身體很不好,一直病病殃殃,40多歲就一命嗚呼,而朱高熾是朱棣和徐皇后的嫡長子,似乎問題說到這兒就找到癥結了,朱家子孫普遍英年早逝的遺傳病出在徐皇后身上,似乎這么說也說得過去,關于明朝皇帝普遍不長壽的真相一直還在眾說紛紜,期望早日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孫,史書記載:
(宣宗)生之前夕,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曰:“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既彌月,成祖見之曰:“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北乳L,嗜書,智識杰出……(永樂)九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孫,始冠。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不難看出,朱瞻基好讀書,才智過人,頗受朱棣喜愛,也因此在永樂九年(1411年)便被立為皇太孫,被立為皇太孫的意思就很明顯了,這是告訴所有人朱瞻基將是大明朝未來的皇帝。
所以很多人認為,朱棣之所以堅持立朱高熾為太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朱高熾有這么一個優(yōu)秀的兒子,連大明朝第一大才子謝縉也曾對朱棣說過朱瞻基是“好圣孫”,這也足以說明朱瞻基的天分以及所有人對他的期待非常高。
也許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朱瞻基的未來不會平凡,而實際上他在位期間也確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他和他父親朱高熾的統(tǒng)治時期被史學家們稱為“仁宣之治”,這是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后的又一個盛世,而朱高熾在位時間非常短,還不到一年。所以,開創(chuàng)“仁宣之治”的很大一部分功勞其實是屬于朱瞻基的。
如果單看朱瞻基在位期間的表現,尤其是為政舉措的話,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他有能力,有想法,不昏庸,符合一個優(yōu)秀的守成之君所必備的一切條件。然而,評價一個人,尤其是站在歷史拐角去看待前人之事的時候,是需要加上很多后來因素的。
就比如朱瞻基,雖然他在生活上有點瑕疵(比如喜歡斗蛐蛐,也因此自己還被后人稱為“蟋蟀天子”),但生活上的一些愛好不足以否定他的歷史功績。能否定一個人一定是會給后世帶來深遠影響的,但朱瞻基喜歡斗蛐蛐不是,他讓宦官學習進而參權這件事,卻是一件足以顛覆他之前所取得的所有功績的事情。
那么朱瞻基為何要讓宦官學習呢?這還要從朱元璋說起,朱元璋當年為了加強皇權,以“胡惟庸案”為借口取消了延續(xù)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大權獨攬,但取消丞相制也有弊端,那就是一切軍國大事皇帝都必須親力親為。早期朱元璋尚可以堅持,但時間久了便自覺精力不足,于是便有了殿閣大學士,大學士協(xié)助朱元璋處理政務。
到了朱棣時期內閣出現了,一開始內閣沒有決策權,但隨著皇帝的力不從心,內閣開始參與到政務的決策之中,到了朱瞻基即位后,內閣有了票擬的權力,即替皇帝處理相關國家事務,最后將處理意見呈報皇帝,皇帝做最后的決策。
這樣看來,有了內閣、皇帝可以輕松一些了,但時間久了,內閣的權力便越來越大。雖然朱瞻基尚且能任用賢能,所任用的大臣無不是經天緯地之才,且他與大臣們之間的關系也非常的融洽,但這并不妨礙內閣權力的過大,以及皇權的逐漸衰落。因為他心里清楚,自己可以駕馭群臣,不代表后世子孫也能駕馭他們。而且皇帝精力有限,必然要倚重臣子,但又不能完全倚重他們,所以只能想辦法來扶持一股力量制衡文臣。這股力量必須是完全效忠自己的,能夠有所為的力量,很明顯朱瞻基找到了,那就是宦官。
歷代以來,宦官是陪伴在皇帝身邊最久的人,也是皇帝最信任的一群人,雖然他們身體殘缺,但心智還是成熟的。如果加以調教,必然可以為自己解決很多事情,所以朱瞻基決定以宦官來制約文臣。
雖然朱元璋立國之初就定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規(guī)定,建文、永樂兩朝也很好地執(zhí)行了這一規(guī)定,但宦官的崛起并不是一個蒼白的規(guī)定就能限制住的。若想宦官不干政,就必須保證王朝代代出明君,因為前面說過了只有明君才有駕馭群臣的能力,但遺憾的是,大明朝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宦官的崛起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朱瞻基想要制衡文臣,就只能扶持宦官,所以他下令讓翰林學士在內書堂教宦官讀書,讓他們代替自己處理公文。尤其是處理內閣呈上來的票擬,即代替皇帝行使“批紅”的權力,如此宦官實力愈發(fā)強大,尤其以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和秉筆太監(jiān)為甚。
雖然朱瞻基深知宦官干政的后果非常嚴重,且他對宦官的監(jiān)管非常嚴格的,所有大事的最終決斷依舊掌握在自己手里。但他還是沒有意識到賦予宦官參政對大明朝意味著什么,尤其是他沒想到自己親自選定的接班人,會差點因此而葬送了大明朝。
公元1449年,朱瞻基的繼任者明英宗朱祁鎮(zhèn)率領的二十萬明朝精銳,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擊潰,自己也做了階下囚。土木堡之變,對于大明王朝的影響是災難性的,這自不必說。而造成土木堡之變的主謀就是一個叫王振的宦官,從王振開始,宦官開始登上明朝的政治舞臺,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王振專權距離朱瞻基駕崩才不過七年,恐怕朱瞻基做夢都沒想到,短短七年,宦官們就已經開始影響大明王朝的歷史走向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1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