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的四個兒子爭奪王位,結(jié)局如何?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齊桓公一死,易牙、豎貂秘不發(fā)喪,搶先打跑了太子昭。
第二天上朝,百官都來了,因為昨天夜里,都聽到了大街上的跑步聲、喊殺聲,驚心動魄,知道出了大事。
百官諸大夫聽了,面面相覷,議論紛紛:“無詭并沒受命冊立,你們這不是在謀反嗎?快快還我太子來!”
豎貂大喝一聲:“今奉先君臨終遺命,立長子無詭為新君,有不服者,劍下誅之!”
眾人憤憤不平,當時就在朝堂之上亂嚷亂吵了起來。座中一人,憤然躍起,乃是大夫管平(管仲之子)大罵道:“老子今天先打死你這兩個奸臣!”說著就舉起牙笏,照著豎貂的腦袋頂門上一敲!
牙笏,就是官員上朝時捧在手里的那塊板子,長兩尺六,寬三寸,象牙或竹木做的,一敲就是一個大包。
豎貂呀的一聲,好疼!一把揪住管大夫的衣領(lǐng),兩個人扭打在一起不松手。眾官員們一擁而上,亂毆了起來,易牙大喝道:“甲士們!還不動手!平日養(yǎng)你們何用?”
于是,眾甲士(小兵)都拔出武器來,將諸大夫(高官)好一頓亂殺亂砍!
就這樣,雙方在朝堂之上斗毆了將近一個小時,最終寡不敵眾,弱不勝強,當官的打不贏當兵的,都帶著傷掛著彩,亂竄出去了。清點人數(shù)時,被當場打死了十分之三的官員。
易牙、豎貂見殺散了百官,就從官中扶出公子無造。來到新堂之上,蛋基即位。
易牙、豎貂、無詭幾個人商量之后說,如今第一樁大事。就是為去世齊桓公發(fā)喪,然后再去慢慢收買人心。
已被擁立為新君的消息,就對公子潘(老三)說,太子昭肯定被無詭一伙瞻
算了,既然他可以自立為君,你憑什么不可以!走!
于是,他們帶著家丁死士,趕到朝堂,與無詭等人大打出手。
老三罵老大不講道理,但老大無詭這邊的人比較厲害,占據(jù)了大殿,老三公子潘就去搶占右副也掏張卓子掛上大印,宣布自己才是齊國新君,開始親政。
不一會兒,老四公子商人也帶著他的人趕來了,見老大占了大段,老三占了右殿,他就馬上搶下左殿,也搬張桌子,自立為君。
就在這時,老五公子元也帶著他的人趕來了,他勢力最小手下也沒什么兵,他就把宮女中個子大的都挑出來,一人發(fā)一副盔甲,充當甲士。趕來相爭。
這樣,齊桓公的六個兒子中,老二太子昭已經(jīng)逃出國了,老六公子雍最小,還在吃奶,所以這兩個沒參戰(zhàn)。其他四個公子,就在朝堂上較勁,都說自己才是齊國的新國君。
一天之中,四位國君同時開張,掛牌營業(yè)了。正所謂“四虎爭殘肉,哪個肯松口”。
兄弟四個都不肯退讓,僵持了好久好久。
因為都說自己是齊國國君,而誰也奈何不了誰,最后才相互妥協(xié)、既然大家都是先君的親生骨肉,家產(chǎn)誰沒有份呢?咱親兄弟,也不必自相殘殺了,免得外人笑話。
如果太子昭回來了,那咱們就都沒理由和他爭了,他才是真正的一國之君,我等甘愿為臣。
如果太子昭不回來,那咱們就不如把齊國均分了,劃作四份,大哥先拿,老三、老四、老五依次按順序拿。老六還小,咱先別管他。
大家都同意了,這樣才叫公平。
正在這時,后邊傳來一股特殊的腐臭味。
原來,四位公子一直頂牛,互不相讓,都怕別人當了國君,不知不覺已長達六七十天之久,齊桓公的尸體挺在那里根本無人收殮,已經(jīng)腐爛了,這才被人們發(fā)覺。
這時,國氏、高氏兩家大夫來了,他們也就是當年扶立齊桓公上臺的家族。高氏說,既然你們都是先君的繼承人,怎么這么不孝順呢?你們還是先把老爸的遺體安葬了,再去鬧吧。
于是,四位公子幡然醒悟,馬上又去搶奪齊桓公的尸體,個個爭當孝子。
最后,尸體被大哥無詭搶去了,草草掩埋后,他就成了孝子。
下葬的時候,無詭放聲大哭道:“我是個不孝之人呀!我的罪過大于天呀,這并不是我存心不管死去的老爹呀,這都是他們?nèi)齻€弟兄把我逼成這樣的呀!”
按《左傳》上記載的時間:“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內(nèi)寵以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詭。孝公奔宋。十二月乙亥赴,辛已夜殯。”從十月乙亥日到十二月甲戌日,為整整六十天。十二月乙亥,就是第六十一天了。乙亥赴,赴就是“訃”的意思,通告的意思,齊桓公死了六十一天,才正式對外發(fā)布他的死訊。
從乙亥到辛已,又是六天,也就是說,齊桓公死后的第六十七天,才下葬,尸體早就腐爛得不成形了。
在傳統(tǒng)的認識中,一般都把齊桓公的悲劇歸為道德范疇——是兒孫不孝導(dǎo)致的。這個理解其實比較膚淺,沒從制度層面進行剖析。
縱觀齊柜公一生,尊王攘夷,極力維系了周朝時期的分封制度,但他最后恰恰死在了分封制的弊端上。
雖然分封制自有他的好處,但也存在著不可回避的三個弊端:
一是實力分散,不能強權(quán)集中,這樣就容易陷入君權(quán)虛弱的狀態(tài)。易牙豎貂一旦得勢,也就敢于凌駕于國君之上。
二是過于平均,容易制造內(nèi)亂。齊桓公的幾個兒子,以前幾乎近似于平起平坐,都有一定的繼承權(quán),當突遇巨變時,也就只好像分家產(chǎn)一樣把齊國均分了才為上策。
三是分封制只有向外面擴張分封時,才會越來越強大;若無能力向外發(fā)展,只在內(nèi)部盯著老祖業(yè)瓜分,那用不了幾代就越分越小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1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三國時期的隱藏高手,你知道是誰嗎
下一篇: 大唐詩人王勃是一個古惑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