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字玄成, 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因直言進(jìn)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chuàng)建“貞觀之治”的大業(yè),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下面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獲贈司空、相州都督,謚號“文貞”。隨后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魏徵曾參與修撰《群書治要》及《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今存《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
軼事典故
態(tài)度嫵媚
李世民曾對人說:“別人說魏徵的做人疏慢??墒俏铱此膽B(tài)度,只覺得是嫵媚?!?/p>
亡失一鏡
魏徵死后,李世民經(jīng)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jīng)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xiàn)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頁遺表,才剛起草,字都難以辨識,只有前面幾行,稍微可以辨認(rèn),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衰敗,公卿大臣中,感情有愛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見他的惡,自己愛的就只看見他的善。愛憎之間,應(yīng)當(dāng)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的惡,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惡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盛了?!z表的大意就是這樣,然而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說的這些過錯。公卿侍臣,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朕有過錯一定要進(jìn)諫?!?/p>
嗜吃醋芹
唐代筆記《龍城錄》里有一則關(guān)于魏徵與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歡提意見,且常讓皇帝下不了臺。有一天,李世民笑著對大臣們說:“這個羊鼻公,不知道有沒有什么能夠讓他動心的東西?”身邊的侍臣回答:“魏徵喜歡吃醋芹,每次食用都?xì)g欣稱快,從這事可以窺見他的本色?!钡诙?,李世民賜宴,賞賜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見了,食指大動,飯還沒吃完,裝菜的餐具就見底了。李世民笑著說:“你說自己沒什么愛好,我現(xiàn)在終于見識到了?!北唤叶痰奈横纾葜x道:“君主喜歡無為,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臣執(zhí)作從事,就好這一口罷了?!崩钍烂衲挥懈校鹊轿横缤讼潞?,“仰睨”而思,感嘆良久。
評價
魏徵、王珪,昔在東宮,盡心所事,當(dāng)時誠亦可惡。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為無愧古人。
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后,盡心于我,獻(xiàn)納忠讜,安國利民,犯顏正諫,匡朕之違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為政者豈待堯、舜之君,龍益之佐,自我驅(qū)使魏徵,天下乂安,邊境無事,時和歲稔,其忠益如此。
當(dāng)今朝臣忠謇,無逾魏徵。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王珪:每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
長孫皇后:①嘗聞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②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常袞:武德貞觀之間,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齡、杜如晦等,扶翼大運,勤勞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緬然長懷,風(fēng)烈猶在。
權(quán)德輿: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詞,上裨大化,無疆之祚,實兆于斯。
獨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時近“文”,愛君忘身近“貞”,二者并優(yōu),廢一莫可,故曰文貞。
劉素:魏徵有大志,大恥小節(jié),博通群書,頗明王霸之術(shù)。
李絳: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輔相圣德,魏徵、王珪規(guī)諫闕失,有溫彥博、戴胄以彌縫政事,有李靖、李勣訓(xùn)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元稹《論諫職表》:臣聞太宗文皇帝時,王珪、魏征為諫官,文皇雖宴游寢食之間,王、魏實在其所,用至於文皇發(fā)一言,則王、魏善之而後出,舉一事,則王、魏慮之而後行。以文皇之明,合王、魏之智,是以舉無遺事,言有典常。
劉昫等《舊唐書》:①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 [22] ②好讀書,多所通涉,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③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顏進(jìn)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雖漢之劉向、魏之徐邈、晉之山濤、宋之謝朏,才則才矣,比文貞之雅道,不有遺行乎?前代諍臣,一人而已。④贊曰: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者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達(dá)節(jié),才周經(jīng)濟。李世民用之,子孫長世。
宋祁等《新唐書》:君臣之際,顧不難哉!以徵之忠,而李世民之睿,身歿未幾,猜譖遽行。始,徵之諫,累數(shù)十余萬言,至君子小人,未嘗不反復(fù)為帝言之,以佞邪之亂忠也。久猶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難全”,自古所嘆云。唐柳芳稱“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為三代遺直”。諒哉!謨之論議挺挺,有祖風(fēng)烈,《詩》所謂“是以似之”者歟!?
趙元僖:唐李世民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輔弼,委之心膂,財成帝道,康濟九區(qū),宗祀延洪,史策昭煥,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趙頊: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劉備必得諸葛亮,然后可以有為,二子誠不世出之人也。
曾鞏:當(dāng)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余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shù)。
努爾哈赤:人臣身秉國釣,因循從事,不能申明教令,誡諭君下,則無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盡厥職,明法度,以訓(xùn)國人,使不罹于刑戮,則君心嘉悅,眷顧日隆,如所謂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于臣職為無負(fù)耳!
康熙:人臣進(jìn)言固當(dāng)直切無隱,人君納諫尤當(dāng)虛懷悅從,若勉聽其言后復(fù)厭棄其人,則人懷顧忌不敢盡言矣。每閱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嘆君臣遇合之際,千古為難,魏徵對李世民之言“臣愿為良臣,毋為忠臣”,嘗思忠良原無二理,唯在仁君善處之,以成其始終耳。
李光地:立言最要謹(jǐn)慎。魏鄭公、顏魯公,為人忠亮節(jié)義如此。魯公為文,往往雜于浮屠之說;鄭公作《李密墓志》,感密舊恩,猶之可也,更稱贊暢素,極其推高,豈非失言。
趙翼:貞觀中直諫者,首推魏徵?!两袼鶄魇肌⑹疂u等疏,皆人所不敢言,而帝悉聽納之,此貞觀君臣間直可追都俞吁咈之盛也。
袁枚:才智之士,非賢臣也。……太宗有故縱魏征之心,博納諫之名。魏征有挾制太宗之意,彰能諫之直。...知其說之可以行,即不行亦無害,則諫。知其說之必不行,而又犯上所忌,則不諫。其諫太宗之心,即其諫建成之心矣。女之四嫁,而以克家稱者也,謚之曰貞,愧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2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