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人,非皇帝莫屬。今天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恼?,歡迎閱讀哦~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赤壁之戰(zhàn)時,曹操被孫劉聯(lián)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當然,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對于風起云涌的三國時代,隨著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畫上了句號,這便是“三家歸晉”。那么,問題來了,魏蜀吳三國滅亡后,為何曹奐封王,劉禪封公,孫皓只是封侯呢?換而言之,同樣作為魏蜀吳三國的亡國之君,司馬氏和西晉為什么差別對待呢?
一
首先,根據(jù)《三國志》、《晉書》等史料的記載,曹奐(246年-302年),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期魏國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后,其子司馬炎嗣位晉王,迫使曹奐退位。在西晉取代曹魏后,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由此,對于西晉王朝來說,給予曹魏亡國之君封王的待遇。并且,晉武帝司馬炎還授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的權利。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炎之所以要給曹奐封王,主要原因就是西晉王朝的江山,主要都是曹魏或者可以說是曹操一手打下來的。因此,于情于理,司馬炎都要厚待曹奐。
二
進一步來說,曹奐所享受到的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類似于退位后的漢獻帝劉協(xié)。當然,對于魏文帝曹丕來說,只是將漢獻帝劉協(xié)封為山陽公。所以,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在漢末三國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曹奐都是亡國之君中結局和待遇最好的一位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晉取代曹魏之前,司馬昭已經(jīng)派遣大軍消滅了蜀漢。公元263年8月,掌握魏國大權的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fā)動戰(zhàn)爭,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雖然姜維等人竭力抵抗,但是,數(shù)個月后,蜀漢還是被曹魏消滅了。
三
在蜀漢滅亡之后,后主劉禪自然成為了亡國之君。蜀漢滅亡后,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在古代“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中,安樂公已經(jīng)是非常高的爵位了。因為蜀漢的疆域和實力遠遠不如曹魏,也即在曹魏心目中,蜀漢只是一方諸侯,所以,給予后主劉禪安樂公的待遇,無疑是比較合適的了。不過,同樣是公爵,后主劉禪的待遇卻遠遠不如漢獻帝劉協(xié),就后者來說,可以使用天子旌旗,還能夠享受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至于后主劉禪,在曹魏和西晉都沒有這個待遇。
四
最后,在蜀漢滅亡的17年后,也即天紀四年(280年),孫吳被西晉所滅,東吳的最后一位皇帝孫皓投降西晉,被晉武帝司馬炎封為歸命侯,四年后在洛陽去世。那么,問題來了,劉禪和孫皓之間,司馬炎為何要差別對待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因為消滅東吳后,西晉王朝已經(jīng)基本一統(tǒng)天下了。也即司馬氏厚待劉禪,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是,在消滅東吳后,西晉王朝已經(jīng)不需要再示范給誰看了。至于第二點,則是因為蜀漢沒有向曹魏稱臣,把自己作為和曹魏平起平坐的對手,而孫權稱帝之前,則向曹操、曹丕俯首稱臣。在此基礎上,對于取代曹魏的西晉,自然也比較輕視東吳,將其視為一方諸侯,所以只是將孫皓封為歸命侯,也即只是一個侯爵。
秦朝:秦王子嬰
漢朝:西漢,孺子劉嬰
東漢,獻帝劉協(xié)
蜀漢,后主劉禪
曹魏:元帝曹奐
東吳:末帝孫皓
晉朝:西晉,愍帝司馬鄴
東晉,恭帝司馬德文
隋朝:恭帝楊侑
唐朝:昭宣帝李柷
宋朝:北宋,欽宗趙桓
南宋,衛(wèi)王趙昺
遼:天柞帝耶律延禧
金:末帝完顏承麟
西夏:末帝李睍
元朝: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明朝:崇禎帝朱由檢
清朝:宣統(tǒng)帝溥儀
(夏、商、周的都不是皇帝了,包括秦王子嬰也未敢稱帝。南北朝、五代太亂了,不好整理。)
三國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吳國的都城分別在河南省西部,四川成都,江蘇南京。
魏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zhàn)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xiàn)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陜西、河北的部分地區(qū)。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后魏國亦稱梁國。
蜀國——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云、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陜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吳國——吳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長江下游地區(qū)的姬姓諸侯國 ,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吳國國境位于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huán)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于梅里(今無錫梅村),后期位于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擴展資料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zhàn)時,曹操被孫劉聯(lián)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xù)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lián)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后的數(shù)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fā)動魏滅蜀之戰(zhàn),蜀漢滅亡。兩年后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tǒng)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三國又叫三國時期,是因為當時天下由“魏、蜀(漢)、吳”三個勢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稱帝,因其姓曹,后世稱之為曹魏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奐禪位于司馬炎,享國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個州(長江以北),勢力最為強大。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為表示自己政權合法性國號仍沿用漢,因其控制范圍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稱之為蜀漢或簡稱蜀。
蜀漢勢力最為弱小,炎興元年(263)劉禪投降鄧艾,享國43年。建興元年(229),孫權正式稱帝,建立孫氏政權國號吳,因其姓孫,故稱孫吳,又因其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qū),又稱為東吳。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廣義是184年黃巾之亂開始。
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及群雄割據(jù),形成了三國雛型至曹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無論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都稱魏、蜀、吳三分天下。實際上,在遼東,有一個與魏、蜀、吳三國性質相同的國家──燕國,該國從190年初成規(guī)模,到238年被司馬懿所滅,立國48年,比劉備創(chuàng)立的蜀漢還要長6年。燕國鮮為人知的開國之主公孫度,也是一個堪比曹操、劉備和孫權的亂世梟雄。
公孫度和董卓部將徐榮是同鄉(xiāng),在徐榮的力薦下,公孫度得以出任遼東太守。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此時中原混亂不堪,而遼東郡偏居東北,所受影響較小,得以借機振興。不久,公孫度把遼東郡分為遼西、中遼兩郡,各置太守,他還按照皇家規(guī)制設壇于襄平城郊,行郊禮天地之禮,無論車駕、儀仗、服飾都同大漢天子一般無二。
參考資料:三國 (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歷史時期)-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2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