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tǒng)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wèi)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后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nóng)民反封建斗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那么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于鄧愈 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鄧愈 (1337~1377年),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明朝開國名將。
天生魁梧,勇武過人。16歲領兵抗元。1355年(至正十五年),率所部萬余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 ,任管軍總管,朱元璋賜其名為鄧愈。跟隨朱元璋 渡過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涂)、集慶(今江蘇南京),直取鎮(zhèn)江,屢立戰(zhàn)功,升為廣興翼元帥。后轉(zhuǎn)戰(zhàn)浙西,屢敗元軍。累積軍功屢次升官,歷任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諭德。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zhèn)?,嚴于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1370年(洪武 三年),鄧愈跟隨徐達 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wèi)國公。
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于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謚號武順。
人物生平
起兵反元
1337年(至元三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鄧友德(后來的鄧愈 )出生在虹縣龍須里(今泗縣大路口鄉(xiāng)大營村)。他的父親鄧順興,重氣節(jié),講信義,被鄉(xiāng)人推為團練,率領人馬,保境安民。
兒時的鄧友德天生魁梧,聰慧好學,勇武過人,懷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元朝末年,各地農(nóng)民紛紛起義,反抗當時的黑暗統(tǒng)治。1353年(至正十三年),鄧順興在和元軍作戰(zhàn)的過程中,中箭身亡。鄧友德的哥哥鄧友隆接掌兵權。不久,鄧友隆病逝,于是16歲的鄧友德繼掌兵權,親率人馬與元軍作戰(zhàn)。
鄧友德每次作戰(zhàn)時都親自帶頭,沖在士兵前面,沖鋒陷陣,軍隊之中人人都佩服他的勇猛。泗州、靈璧、盱眙等地人民聞風歸附,求其保護。
1355年(至正十五年)春,鄧友德率所部萬余人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 。朱元璋 封鄧友德為管軍總管,賜名鄧愈。
南征北戰(zhàn)
朱元璋為了統(tǒng)一江南,在1355年(至正十五年)農(nóng)歷六月,命令鄧愈和常遇春 領兵自巢湖南下,先后攻占牛渚磯、太平府、溧陽、溧水、句容、蕪湖。
元朝大將蠻子海牙率領水師集結(jié)于采石磯,準備進攻太平,鄧愈率領士兵偷襲,攻入敵軍大寨,俘虜了對方的精銳兵將;又用兩只小船,裝滿作燃料用的雜木,雜木內(nèi)藏火藥,灌以油脂,小船沖入元軍水師之中,火勢猛烈,元軍大敗,死傷無數(shù)。
鄧愈等將領乘勝率軍渡江,進攻金陵。元朝南臺御史福壽督兵死守,鄧愈等人浴血奮戰(zhàn),終于攻破金陵,殺死福壽。后來鄧愈又和徐達 順勢占領鎮(zhèn)江、丹陽、金壇、廣德。朱元璋因鄧愈戰(zhàn)功卓著,提升鄧愈為廣興翼元帥,出守廣德州,破長槍帥謝國璽于城下,俘其總管武世榮,獲甲士千人。
1357年(至正十七年) ,朱元璋又因鄧愈的軍功,提升鄧愈為樞密院院判。同年農(nóng)歷七月,朱元璋命鄧愈為征南將軍,以胡大海為副將,攻取旌德、績溪、休寧,并乘勝攻占江南重鎮(zhèn)徽州。
湖南“苗帥”楊完者率兵十萬來進攻徽州。當時徽州城郭殘破,而且胡大海率領部隊攻婺源還沒有回來,鄧愈身邊只有少數(shù)士兵,情況危急。于是鄧愈激勵士兵,明立賞罰,大開徽州城西門,布下疑兵計。苗軍見狀,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后,晝夜兼程趕回,與鄧愈里應外合,協(xié)力拼殺,苗軍大敗而逃。
鄧愈又先后攻占了婺源、休寧、嚴州、建德,轉(zhuǎn)戰(zhàn)皖、浙、贛等地,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敵軍望風而降。所到之處,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各地民眾爭持酒肉慰勞。遷僉行樞密院事,攻占杭州,擊敗李伯升的援軍,遣使說降饒州守將于光,并擊退陳友諒的多次進犯。鄧愈升任江南行省參政,總制各翼軍馬,先后攻占浮梁、樂平、余干、建昌。進攻江西時,陳友諒部將、撫州守將鄧克明投降。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陳友諒丞相胡廷瑞獻龍興路,朱元璋改名洪都府,鄧愈被提為江西行省參政,率兵鎮(zhèn)守洪都(今南昌)。由于降將祝宗、康泰的叛變,洪都失守,朱元璋并沒有怪罪。后徐達還師收復洪都,朱元璋復命鄧愈輔佐大都督朱文正鎮(zhèn)守洪都。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夏,陳友諒號稱率領60萬人馬圍攻洪都(今南昌),樓船高與城等,乘漲直抵城下,圍數(shù)百重。鄧愈防守撫州門,城墻破損了30余丈,鄧愈率軍且戰(zhàn)且筑,協(xié)助朱文正堅守85天。鄱陽湖之戰(zhàn)后,鄧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贛州諸郡,28歲的鄧愈被提升為江西行省右丞。
消滅陳友諒后,鄧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贛州諸郡。28歲的鄧愈被提升為江西行省右丞,在常遇春攻克襄陽之后,鄧愈又以湖廣行省平章的官職,鎮(zhèn)守襄陽等處。
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官司屬,封鄧愈為右御史大夫。
平定吐蕃
1368年(洪武 元年),朱元璋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加封鄧愈為太子諭德。同年,徐達、常遇春率領軍隊進攻山東,鄧愈作為偏師進行配合,從湖北出發(fā)進攻河南。平定中原后,朱元璋命鄧愈為征戍將軍正總兵,平定江淮等地未歸附的州縣。不到兩年,唐州、南陽、均州(湖北丹江口)、商州、房州(今湖北房縣)等地均歸附明朝。
1370年(洪武三年),朱元璋又任命鄧愈為征虜左副將軍,協(xié)同徐達遠征甘肅。鄧愈率兵奮戰(zhàn)北元殘軍王保保部,斬首2000級,俘獲王爺公爵以下百余人,士兵8萬多人,駱駝、馬匹、輜重不計其數(shù)。同年農(nóng)歷八月,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烏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諸部,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區(qū)),追擊北元豫王至西黃河,在黑松林斬殺元大將阿撒禿,大軍深入甘肅西北數(shù)千里。因此,河州以西皆屬明朝版圖。
1370年(洪武三年)農(nóng)歷十一月,鄧愈班師還京,因功賜宅第于南京洪武正街,賜虹縣城南良田500頃,佃戶73家,守墳戶150戶,儀仗戶19家;官職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爵位封為衛(wèi)國公,參與軍國大事。每年的俸祿三千石,并授與子孫世襲的憑證。
因病去世
1371年(洪武四年),鄧愈在明攻滅夏蜀之戰(zhàn)中,坐鎮(zhèn)襄陽(今屬湖北),籌措運輸軍隊中人吃的糧食和馬吃的草料,供應從征各部。
1377年(明洪武十年),吐蕃殘部搶劫烏斯藏貢使。同年農(nóng)歷四月,鄧愈任征西將軍,和副將軍沐英前去征討吐蕃反抗勢力。鄧愈、沐英領兵至甘肅、青藏,分三路前進,進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殺敵人至昆侖山,俘虜斬首萬人,獲馬、牛、羊20余萬匹,招降諸國,開辟疆土數(shù)千里。朱元璋見到捷報后,降旨嘉獎鄧愈,賜紅蟒暖袍一件,玉帶一圍。
鄧愈班師回朝,在回師途中生病。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明軍到達壽春的時候,鄧愈因病去世。
朱元璋聞訊大哭,停止上朝三天,親迎靈柩祭奠,并追封鄧愈為寧河王,謚號武順,肖像掛在太廟中享祭。朱元璋還親自選擇墓地,將鄧愈安葬在南京雨花臺,墓前置六對石翁仲石馬,山上遍地松柏,禁止砍柴打獵。并命人將鄧愈的功績寫入《洪武功臣錄》。
徐達(病逝),常遇春(病逝),李文忠(病逝),馮勝(被賜死),鄧愈(病逝)。
1、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縣)人。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并于兩年后攻克平江,滅張士誠。
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
此后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于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隨后去世。
徐達死后,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謚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
2、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杰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zhàn)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突然病卒,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鐘山之下,并親自出奠。封子常茂為鄭國公,歲祿二千石。
3、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明光) ,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開國的著名將領、謀臣。
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曹國長公主就去世了,父親李貞帶著他輾轉(zhuǎn)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見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為養(yǎng)子,跟隨自己姓朱。
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zhàn)為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jiān)軍隨將領出征。文忠轉(zhuǎn)戰(zhàn)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復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余勢力,戰(zhàn)功顯赫,獲封曹國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詔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軍事機構),兼主管國子監(jiān)(全國最高學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謚“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里,位次第三。賜葬鐘山。
4、馮勝
馮勝(?—1395),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的弟弟,安徽定遠人,喜歡讀書,通曉兵法,元末結(jié)寨自保。后協(xié)助朱元璋征討四方,建立明朝。
洪武五年(1372年),征討王保保,徐達、李文忠皆戰(zhàn)不利,唯獨馮勝斬獲甚眾。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
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會見馮勝而被朱元璋嚴懲。后來因“勝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賜死。因未能善終,死后沒有進入功臣廟。
5、鄧愈
鄧愈(1337~1377年),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明朝開國名將。
天生魁梧,勇武過人。16歲領兵抗元。1355年(至正十五年),率所部萬余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賜其名為鄧愈。
跟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涂)、集慶(今江蘇南京),直取鎮(zhèn)江,屢立戰(zhàn)功,升為廣興翼元帥。
后轉(zhuǎn)戰(zhàn)浙西,屢敗元軍。累積軍功屢次升官,歷任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諭德。
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zhèn)?,嚴于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1370年(洪武三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wèi)國公。
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于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謚號武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徐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常遇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文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馮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鄧愈
朱元璋五虎將是:
1、徐達:
徐達出身農(nóng)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麾師攻取淮東,并于兩年后攻克平江,滅張士誠。
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洪武元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后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于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2、常遇春: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常遇春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zhàn)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
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號忠武,配享太廟。
3、胡大海:
胡大海長身鐵面,智力過人。元朝末年,從朱元璋起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將楊完者打敗,苗將蔣英、劉震、李福等歸降。任江南行省參知政事。
鎮(zhèn)守浙江金華,雖是文盲,但是能折節(jié)下士,曾薦劉基、宋濂、葉琛、章溢于朱元璋。胡大海軍紀嚴明,不妄殺人,不掠婦女。
4、鄧愈:
鄧愈天生魁梧,勇武過人。16歲領兵抗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萬余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賜其名為鄧愈。跟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克太平、集慶,直取鎮(zhèn)江,屢立戰(zhàn)功,升為廣興翼元帥。
后轉(zhuǎn)戰(zhàn)浙西,屢敗元軍。累積軍功屢次升官,歷任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諭德。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zhèn)?,嚴于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
5、湯和:
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在隨朱元璋渡長江、占集慶、取鎮(zhèn)江的諸戰(zhàn)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tǒng)軍元帥。
至正十七年,鎮(zhèn)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至正二十七年,為征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爾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占據(jù)延平的陳友定。又隨徐達率軍征今山西、甘肅、寧夏等地。
洪武十一年,封信國公。洪武十七年,巡視海防。洪武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設衛(wèi)所城59處﹐使倭寇不得輕入。洪武二十二年,告老還鄉(xiāng),賜地鳳陽。
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可真是不容易,出身貧寒,就連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都比朱元璋高,好歹劉邦當過泗水亭的亭長。朱元璋之所以能夠逆襲成為皇帝,除了自身擁有雄才大略,還與麾下的猛將賢相是分不開的。下面給大家盤點一下朱元璋的十大開國功臣:
10、馮勝
馮勝(?—1395),初名國勝,又名宗異,定遠(今屬安微)人。曾大破陳友諒于石灰山,解安豐之圍,取淮安,克平江(今江蘇蘇州)等,之后被升為右都督。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服納哈出,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后因功高遭朱元璋猜忌,被賜死。
9、鄧愈
鄧愈(1337—1377),原名鄧友德,字伯顏,虹縣(今安微泗縣)人。鄧愈,16歲起領兵抗擊元朝,1355年(至正十五年),率領所部萬余人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將他改名為鄧愈。
鄧愈跟隨朱元璋渡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微當涂),集慶(今南京),直取鎮(zhèn)江,屢立戰(zhàn)功,升任廣興翼元帥。洪武三年(1370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wèi)國公。洪武十年(1377年),鄧愈于壽春病逝,被追封為寧河王,謚武順。
8、李文忠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小名保爾,朱元璋的外甥。19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朱元璋親軍支援池州,擊敗在池州的趙普勝的軍隊,驍勇善戰(zhàn)為諸將之首。明朝建立后,李文忠曾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余勢力,戰(zhàn)功顯赫,被封為曹國公。
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被追封為岐陽王,謚"武靖"。
7、朱文正
朱文正(1336—1365),其父為朱元璋之兄朱興?。喜酰?。朱文正在洪都保衛(wèi)戰(zhàn)中坐鎮(zhèn)孤城抵御住了陳友諒60萬大軍的進攻,堪稱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戰(zhàn)功卓著。
正是由于朱文正拖住了陳友諒的60萬大軍,朱元璋才有充足的時間來準備與陳友諒的決戰(zhàn),最終在鄱陽湖消滅了陳友諒。從此,朱元璋在義軍中一家獨大。
朱文正后因不滿朱元璋的封賞,私通張士誠,被朱元璋發(fā)現(xiàn)后軟禁于桐城。不久后,郁郁而終。其八歲的兒子八歲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唯一非朱元璋兒子的明朝藩王。
6、藍玉
藍玉(?—1393年),與胡惟庸是同鄉(xiāng),常遇春的妻弟,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微定遠縣)人。藍玉有勇有謀,屢立戰(zhàn)功,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率領15萬明軍北征漠北元朝殘余勢力,在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官僚體系,因此而名震天下。洪武二十六年,以謀反罪被誅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余人,史稱"藍玉案"。
5、湯和
湯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鐘離人。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隨朱元璋渡長江,占集慶(今南京),取鎮(zhèn)江等戰(zhàn)役中,屢破元軍,累功升任統(tǒng)軍元帥。1357年(至正十七年),鎮(zhèn)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次年,被朱元璋封為征南將軍,在浙東擊敗張國珍部。之后,又率軍由海道入福州,俘虜了占據(jù)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陳友定。
后來,湯和跟隨徐達率軍征討今山西、甘肅、寧夏等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封為信國公。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高老還鄉(xiāng),朱元璋賜他府邸于鳳陽。洪武二十八年(1392年),湯和因病去世,他是明朝少數(shù)得以善終的開國功臣。
4、劉伯溫
劉基(1311—1365),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浙江文成縣)人,明朝開國元勛。劉基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大明王朝并盡力維持國家穩(wěn)定。因此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朝軍事諸葛亮,后朝軍事劉伯溫”的說法。從中可以看出劉伯溫個人能力超群,不過由于朱元璋的打壓,沒有得到完全的施展。
3、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朱元璋建國過程的歷次大戰(zhàn),常遇春幾乎都是先鋒官,軍中號稱常十萬。后隨徐達北伐滅元,破元大都、上都。
洪武二年病逝于軍中,被朱元璋追封為開平王。
2、李善長
李善長(1314—1390),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屬安微)人,明朝開國功臣。跟隨朱元璋征戰(zhàn),出生入死,功勞頗多,可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李善長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也是明朝的第一任丞相。李善長善于國政,籌措軍餉,裁決事務迅速。因此,朱元璋的后方非常的穩(wěn)定,將吏順從,居民安然,軍餉充足。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李善長,就沒有朱元璋穩(wěn)定的后方。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被卷入胡惟庸案,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同被處死。這一年,李善長七十六歲。
1、徐達
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微鳳陽)人,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1363年,徐達大敗陳友諒,被朱元璋封為左相國。1367年,徐達率軍消滅張士誠。同年,升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北伐中原,先后攻占了元大都、元上都,推翻了元朝的統(tǒng)治。
明朝建立后,徐達先后多次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徐達驍勇善戰(zhàn),善于治軍,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為明朝第一大功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2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