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皇帝托孤是一件常態(tài)。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在漢末三國時期,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于赤壁之戰(zhàn)后,先后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而后因為關(guān)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zhí)意發(fā)動對吳國的戰(zhàn)爭,結(jié)果兵敗夷陵,最終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在臨終之前,劉備于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和李嚴。對于劉備選擇的這兩位托孤大臣,正好一文一武,不僅可以互相牽制,也可以互相配合,以此確保后主劉禪能夠順利掌握蜀漢大權(quán)。不過,就李嚴來說,最終卻破壞了蜀漢的北伐事業(yè),并且被諸葛亮廢為平民。那么,問題來了,白帝城托孤時,劉備為什么選擇李嚴,而不是魏延呢?
一
首先,在白帝城托孤時,劉備讓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負責處理蜀漢的朝廷事務。至于另外一位托孤大臣李嚴,則為中都護,執(zhí)掌蜀漢兵權(quán),留下鎮(zhèn)守永安。由此,李嚴這位武將,被劉備賦予了兵權(quán)這一重任。那么,說到當時的蜀漢武將,魏延的個人實力絲毫不遜色于李嚴,并且魏延還深受劉備信任,所以,為何劉備不選擇魏延和諸葛亮一起輔佐后主劉禪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早在劉備攻下漢中時,提拔魏延為鎮(zhèn)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zhèn)守漢中十年。由此,在劉備兵敗夷陵之后,魏延依然在鎮(zhèn)守漢中之地。
二
進一步來說,漢中作為蜀漢的門戶和咽喉,地位非常重要。一旦漢中有失,益州顯然就門戶大開了。基于此,在白帝城托孤時,劉備沒有將魏延調(diào)到自己身邊。換而言之,當時魏延肩負重任,加上曹魏一方的虎視眈眈,促使劉備沒有將魏延納入托孤大臣的考慮范圍內(nèi)。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相對于魏延,李嚴擁有成為托孤大臣的優(yōu)勢條件。雖然魏延和李嚴這兩位武將,都出生于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但是,魏延是劉備在荊州時提拔的將領(lǐng),而李嚴則先跟隨劉璋,后再投靠劉備的。
三
因此,在蜀漢的勢力劃分上,魏延和諸葛亮等人,都屬于荊州集團,與此相對應的是,李嚴則被劃入到益州集團,或者說是東州派。但是,不管怎樣,李嚴在益州本地士族中具有非常高的影響力,畢竟,其很早就跟隨益州牧劉璋了,并且受到了劉璋的重用。在此基礎(chǔ)上,劉備選擇李嚴作為托孤大臣,正是看中了李嚴在益州本地士族中的地位,也即通過李嚴來團結(jié)益州本地的文臣武將,以此和荊州集團的諸葛亮互相制衡和配合。那么,非常明顯的是,因為魏延和諸葛亮都屬于荊州集團,選擇二人作為托孤大臣的話,很可能造成益州本地士族的不滿。
四
最后,魏延雖然勇猛媲美關(guān)羽、張飛、趙云、黃忠、馬超等蜀漢五虎上將,但是,在性格上,魏延卻存在很大的問題。對此,《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表示:“延既善養(yǎng)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也即魏延雖然和士卒的關(guān)系不錯,但是,和蜀漢的文臣武將關(guān)系比較差,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來往。而這,也是諸葛亮病逝后,魏延陷入到孤立,甚至眾叛親離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礎(chǔ)上,能夠看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劉備,自然也對魏延的性格問題一清二楚。所以,讓魏延作為托孤大臣的話,不僅不合適,反而會導致魏延在蜀漢更加孤立。綜上,基于這幾點原因,白帝城托孤時,劉備沒有選擇諸葛亮+魏延的組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2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朝開國將領(lǐng)藍玉簡介,于捕魚兒海中大···
下一篇: 宋朝名臣蔡襄在水利方面有什么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