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泗水郡淮陰縣人,西漢開國功臣、著名軍事家,漢初三杰之一,他是古代軍事思想“兵權(quán)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奉為“兵仙”“神帥”。“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時人對其的評價。作為統(tǒng)帥,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nèi),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lián)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并著有《韓信兵法》三篇。下面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軍事成就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zhàn)術(shù)家韓信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戰(zhàn)術(shù)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shè)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后,最為卓越的將領(lǐng),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最善于靈活用兵的將領(lǐng),其指揮的井陘之戰(zhàn)、濰水之戰(zhàn)都是戰(zhàn)爭史上的杰作;作為戰(zhàn)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zhàn)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tǒng)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并著有兵法三篇。
《咸豐·清河縣志》第十三卷“藝文”中記載:“韓信三篇”其小注云:“漢成帝令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其權(quán)謀中有韓信三篇。前后漢書藝文志皆載之。且云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一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蓋淮陰人著書之最古者。”由此得知,韓信曾有三篇軍事著作,這是淮陰人著書立說的最早記載。
韓信在被軟禁的時間里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兵書整理,為中國軍事學(xué)術(shù)研究奠定了科學(xué)的基礎(chǔ)。同時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
評價
兩漢三國
劉邦: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馕,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蕭何: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英布: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司馬遷:①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xué)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務(wù)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②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jié)h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
馮衍:昔者韓信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威執(zhí)項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時,就烹于漢。
曹操: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yè),聲著千載。
劉邵:膽力絕眾,才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
何晏:此兩將者,殆蚩尤之?dāng)硨Γ_辟所希有也,何者勝,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為出奇無窮,欲窺滄海,白起為勝,若夫韓信,斷幡以覆軍,拔旗以流血,其以取勝,非復(fù)人力也,亦可謂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趙軍,詐奔而斷其糧道,取勝之術(shù),皆此類也,所謂可奇于不奇之間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
姜維:“夫韓信不背漢于擾攘,以見疑于既平,大夫種不從范蠡于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
晉唐宋
陸機:灼灼淮陰,靈武冠世。策出無方,思入神契。奮臂云興,騰跡虎噬。凌險必夷,摧剛則脆。肇謀漢濱,還定渭表。京索既扼,引師北討。濟河夷魏,登山滅趙。威亮火烈,勢逾風(fēng)埽。拾代如遺,偃齊猶草。二州肅清,四邦咸舉。乃眷北燕,遂表東海??藴琮埱?,爰取其旅。劉、項懸命,人謀是與。念功惟德,辭通絕楚。
蔡謨: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fā)梁焚舟,背水而陣。
王圭:秦王日兇慝,豪杰爭共亡。信亦胡為者,劍歌從項梁。項羽不能用,脫身歸漢王。道契君臣合,時來名位彰。北討燕承命,東驅(qū)楚絕糧。斬龍堰濉水,擒豹僭夏陽。功成享天祿,建旗還南昌。千金答漂母,百錢酬下鄉(xiāng)。吉兇成糾纏,倚伏難預(yù)詳。弓藏狡兔盡,慷慨念心傷。
張說:光乘積學(xué)而善謀,求之古人,吳起、韓信敵也。
司馬貞:君臣一體,自古所難。相國深薦,策拜登壇。沈沙決水,拔幟傳餐。與漢漢重,歸楚楚安。三分不議,偽游可嘆。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颎,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績、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dāng)此一時,其所出計劃,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于內(nèi),功后成于外。
呂蒙正: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懸三齊玉印,一旦時衰,死于陰人之手。
司馬光: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觀其距蒯徹之說,迎高祖于陳,豈有反心哉!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夫以盧綰里闬舊恩,猶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亦有負于信哉!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于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漢與楚相距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后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當(dāng)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則信復(fù)何恃哉!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難哉!
蘇軾: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蓋萬夫。
何去非: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武雖以兵為書,而不甚見于其所自用。韓信不自為書,曹公雖為而不見于后世。然而傳稱二人者之學(xué)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窮。竊嘗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學(xué)失者所通誦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則天下孰不為韓、曹也?以韓、曹未有繼于后世,則凡得武之書伏而讀之者,未必皆能辦于戰(zhàn)也。
《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校之以計而索其情?!帕铣h之長短。又曰:‘遠而示之近?!抨惐R晉而渡于夏陽。又曰:‘入深則專,十人不克?!湃h斗,其鋒不可當(dāng)。又曰:‘置之死地而后生?!攀谷f人出,背水陳。又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疟┢渌L,燕從風(fēng)而靡。又曰:‘半渡而擊之,利?!艣Q濰水而斬龍且是也?!?/p>
葉適:遷責(zé)韓信不學(xué)道謙讓,伐功矜能,至于夷滅;信雖不足以知此,然當(dāng)受此責(zé)矣。何也?當(dāng)天下發(fā)難,與沛公先后起者,各有得鹿之心,固以其力自斃,無怪也。獨蕭何張良與信,沛公之所須左右手,然其君臣之分素定也。若信猶欲自立,則漢誰與共功,是天下終不可得而定矣。信托身于人,而市井之度不改,始則急迫以不得不與,終則僥幸于必不可為,以黥彭所以自處而處周召太公之地,欲不亡得乎?
陳亮:漢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蕭何、韓信、張良蓋杰然于其間。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張良以神仙自托;蕭何以謹(jǐn)畏自保;韓信以蓋世之功,進退無以自明。蕭何能知之于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為自保矣。
洪邁:漢高祖用韓信為大將,而三以詐臨之:信既定趙,高祖自成皋度河,晨自稱漢使馳入信壁,信未起,即其臥,奪其印符,麾召諸將易置之;項羽死,則又襲奪其軍;卒之偽游云夢而縛信。夫以豁達大度開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終于謀逆,蓋有以啟之矣。
陳元靚:淮陰善將,逢時展效。受律登壇,握兵之要。虜魏降燕,平齊下趙。輔漢之功,久而益劭。
韓信之所以被稱為兵仙是由他實打?qū)嵉膽?zhàn)績所決定的,要知道在韓信的一生當(dāng)中,他基本上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敗仗,只要他想要攻打某一個城市,最后的結(jié)果肯定是韓信取得勝利,就算你的兵比他多,你的城比較堅固也無濟于事。
而且在戰(zhàn)爭中韓信能夠準(zhǔn)確地把握住那種稍縱即逝的戰(zhàn)機,然后集中自己的優(yōu)勢給予你致命的一擊,就比如說在攻打齊國的這一戰(zhàn)當(dāng)中,劉邦留給韓信的兵力可以說并不多,只有僅僅2000人。
但是想要憑借這2000人去打贏這場戰(zhàn)爭,可以說是天方夜譚,于是韓信就想了一個辦法,讓這些人去招士兵,你招多少個人回來我便讓你做同等級的軍官,并且運用此方法韓信組建了一支大軍,然后順利的把齊國攻打了下來。
除此之外還發(fā)生一件事情,就是當(dāng)劉邦和韓信在一起談心的時候。劉邦問了韓信這么一句話就是以我現(xiàn)在的實力我能夠帶多少兵?韓信沒有做什么猶豫,便說大王能夠帶10萬兵。于是劉邦又反問韓信,你能夠帶多少兵,然后韓信脫口而出我當(dāng)然是多多益善。
雖說之后韓信也進行了解釋,說我?guī)У氖鞘勘笸鯉У氖菍?,但是劉邦還是對韓信產(chǎn)生了不滿。要不然最后也不可能放任呂雉去殺死韓信,因為劉邦知道一旦自己去世的話,就沒有人能夠壓得住韓信,所以只有把他處死了,自己才能放心。
說起韓信,?武廟十哲?之一的地位絕對給足了韓信面子,論及韓信才華,其軍事才能絕對堪稱一代典范,為后世所尊崇。韓信的故事可謂是耳熟能詳,在我們眼里,一國貴族落魄流離,無財無職,他的曾經(jīng)可謂是極其不堪,但正是這樣一個人,在天下戰(zhàn)亂,楚漢爭霸的時候卻能一躍而起,從軍中小吏到戰(zhàn)功赫赫的大將軍,之后又能封王稱侯,這一切都離不開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華的奠基,正是在他的軍事才能之下,他才能立足于亂世之中。
一、為劉邦奪城滅國韓信自詡才華出眾,但他也曾面臨懷才不遇的時候,假如當(dāng)初項羽重用韓信,那么楚漢爭霸的局面絕對能夠改寫,但正是這樣的情況才給了劉邦機會。韓信在他人推薦之下來到劉邦軍中,在此之前,劉邦帶著家鄉(xiāng)的兄弟可謂是屢戰(zhàn)屢敗,劉邦本身并沒有出色的領(lǐng)兵才能,因此,劉邦在征戰(zhàn)前期經(jīng)常是大敗。但在韓信領(lǐng)兵以后,韓信幫助劉邦直取多國,奪下了不少城池,這絕對是韓信個人軍事才華的顯現(xiàn)。
二、過分的優(yōu)秀引來災(zāi)禍韓信在劉邦軍中可謂是積攢下了不少功勞,他的威名也被世人熟知,經(jīng)歷過多場征戰(zhàn)以后,韓信在軍中地位大增,劉邦也因此很是擔(dān)心,但由于長期的征戰(zhàn)需要韓信,韓信也就才能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在韓信封王以后,他更是幫助劉邦斬殺項羽,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戰(zhàn)功,但也正是因為這樣,韓信在劉邦眼里越來越不夠安分,劉邦去世后,呂后和蕭何合謀,一起處置了韓信,一代戰(zhàn)神就這樣香消玉殞了。
劉邦之所以能夠安定天下,韓信可謂是功勞不小,正是韓信的卓越軍事才華,劉邦才能穩(wěn)坐龍椅,打敗項羽。
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癡。有能力的時候不南面稱孤自立為王,偏要講什么情面,漢王待我恩重如山,不忍背棄。但是偏偏真的是功勞天大啊,不背棄但是不甘心,想撈取更多的東西,于是要了個代王當(dāng)當(dāng),還延遲合圍項羽,豈不知劉邦心里已經(jīng)很不爽了,早晚收拾你。
他還跟那自我感覺良好。當(dāng)代王的時候可以謀反,有實力,后來劉邦把他調(diào)走任楚王,還是有實力。偏偏降到淮陰侯的時候去策劃謀反,還被告發(fā),這種事被告發(fā)意味著你身邊藏了一個對你致命但你萬分信任的人,這種識人的本事難怪猜不中劉邦的心。
恃功居傲,身死菜刀
由于韓信戰(zhàn)功赫赫,在軍中威望極高,以至當(dāng)時軍中兵器均刻上“不殺韓信”四字。韓信也自恃功高,劉邦不敢殺他。但劉邦得天下后,恐韓信造反,無人能敵,又見韓信十分狂傲,終于動了殺機。
最后韓信被好友蕭何誘至宮中,死于呂后的菜刀之下。臨死前,韓信才大悟,后悔當(dāng)初沒聽蒯徹之言
韓信之死的必然
韓信是楚漢之爭中叱嚓風(fēng)云的人物。漢軍得到天下其功不可沒。他是當(dāng)時首先提出了統(tǒng)一天下的重大決策人。他助劉邦經(jīng)營漢中,平定關(guān)中地區(qū);分兵往北擴張擒獲魏王,奪取代地;擊敗趙國;向東進占領(lǐng)齊地;向南挺進駭下滅項羽,可惜的是如此一個戰(zhàn)功顯赫的漢開國元勛卻落個被荑三族的可悲下場,成了主子劉邦的刀下鬼。史書記載韓信被誅的原因是挑動和勾結(jié)陳豨謀反。但這一說法很頗讓人懷疑。不少人猜測這是劉邦和呂后一手造成的大冤案。是他們枉殺韓信的一個借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3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