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蜀之戰(zhàn)是三國后期司馬昭領導的吞并戰(zhàn),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zhàn)爭。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263年十月,在魏滅蜀之戰(zhàn)中,鄧艾趁姜維被鐘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余里無人煙的險域。在綿竹之戰(zhàn)中,鄧艾擊敗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綿竹陷落后,蜀軍全線崩潰。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攻陷雒縣(今四川廣漢北),逼近蜀漢都城成都。在鄧艾的大軍兵臨成都后,蜀漢后主劉禪幾乎沒有怎么抵抗,就選擇了投降鄧艾。那么,問題來了,鄧艾兵臨成都后,劉禪為何輕易投降?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當時存在四大難題,并且劉禪等人都無法解決。
一、蜀漢和曹魏之間實力懸殊
根據(jù)《晉書》的記載,在諸葛誕發(fā)動叛亂的時候,司馬昭表示:“今諸軍可五十萬,以眾擊寡,蔑不克矣?!保壬职冈唬汉洗送鈱⑹坑嬛?,當不下六七十萬人?!庇纱?,在公元263年之前,曹魏可以調動50萬左右的大軍。而這,和曹魏400多萬的人口是相匹配的。與此相對應的是,人口只有90多萬的蜀漢,其總的兵力,也只有10萬左右。因此,在兵力規(guī)模上,蜀漢和曹魏之間可謂實力懸殊。對于這一難題,不僅后主劉禪無法解決,智謀過人的諸葛亮,也不能改變,所以,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還是無法重創(chuàng)曹魏??梢赃@么說,一旦曹魏全力出擊蜀漢,后者幾乎是無法抵擋的。
二、益州上下不愿意再戰(zhàn)
在巨大的實力差距下,益州百姓和士族,在公元263年已經(jīng)不愿意再戰(zhàn)下去了。對于蜀漢來說,本來在國力上就遠遠不如曹魏,但是,諸葛亮、姜維長期北伐中原,無疑加劇了蜀漢國力的消耗。在此背景下,不管是益州的百姓,還是士族,幾乎都承受了比較大的賦稅、徭役壓力?;诖?,在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zhàn)中,不僅蔣舒、馬邈等蜀漢將領選擇歸降曹魏,對于譙周等蜀漢的大臣,也力勸后主劉禪放棄抵抗。進一步來說,蜀漢不僅缺乏抵抗曹魏的實力,也逐漸喪失了相應的意愿,這讓劉禪幾乎無計可施。
三、諸葛瞻兵敗后,益州震動!
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遠,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丞相諸葛亮之子。作為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蜀漢上下具有非常高的威望。魏將鄧艾伐蜀,率領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防御綿竹(今四川德陽市)。在綿竹之戰(zhàn)中,諸葛瞻帶著蜀漢都城成都最后的精銳力量。但是,這些精銳力量最終都敗在了鄧艾大軍的腳下。在諸葛瞻、諸葛尚戰(zhàn)死沙場之后,益州震動,也即遭到了不小地的打擊。更為關鍵的是,蜀漢雖然在永安、南中等地還有一些大軍,但已經(jīng)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了。
四、后主劉禪無法通過遷都來繼續(xù)抵抗
最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遷都是繼續(xù)抵抗敵人的重要手段。在三國之前,楚國就通過遷都來躲避秦國的鋒芒。在三國時期,東晉、南宋等王朝,也是因為遷都得以延續(xù)下去。但是,就蜀漢來說,因為成都以北的地區(qū)基本上被曹魏大軍攻占了,所以遷都只能向南。但是,蜀漢的南中地區(qū)人煙稀少,加上崇山峻嶺的地理環(huán)境,更是無法合適的定都之地。并且,蜀漢之前也沒有經(jīng)營陪都的準備和實力,所以,倉促之間,后主劉禪根本無法通過遷都的方式,以此繼續(xù)抵抗曹魏大軍。綜上,因為這四大難題無人可解,所以在公元263年秋冬之際,后主劉禪在蕭瑟的天氣下結束了蜀漢的歷史。
兩漢時期,為官者非常重視孝道,甚至還一度成為了朝廷內提拔官員的主要指標之一,剛入仕的官員也有"孝廉"一稱。所以能看見東漢末年,曹操的父親曹嵩在徐州遇害,隨后曹操便以為父報仇的借口進攻徐州,甚至多次在徐州屠城,但很多人覺得這都是正常行為,并沒有指責曹操。
作為那個時代另外一個勢力的蜀漢,其開國皇帝劉備也因為被東吳擊敗導致郁郁而終,但新上任的后主劉禪卻不為父報仇,再加上他"樂不思蜀"的態(tài)度為自己招來了千古罵名。其實這不是劉禪不愿意,而是時代不允許。
這件事是劉禪被軟禁在洛陽時,趁著酒興和身邊人說的。父親劉備因為夷陵之戰(zhàn)的慘敗導致身體每況愈下,臨終前把蜀漢托付給了丞相諸葛亮,還讓自己任諸葛亮為相父,不論什么事都要聽相父的話,更加要像對待親生父親一樣對待相父。所以當劉禪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批準設立丞相府,允許丞相開府治事,甚至還把讓丞相兼任益州牧,直接把蜀漢的軍政大權交給相父諸葛亮。
諸葛亮掌權后的表現(xiàn)極好,當時整個國家實際上已經(jīng)接近崩潰的邊緣,是諸葛亮果斷停止戰(zhàn)爭進行戰(zhàn)略收縮。然后對內修生養(yǎng)息,大力發(fā)展農(nóng)桑和貿易,僅僅幾年時間就讓蜀中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家也有了足夠的稅收。后來和東吳調解完畢,因為曹魏勢力過于龐大,吳國蜀國再一次結成聯(lián)盟,這雖然讓劉禪非常不舒服,但實際上他干涉不了。
當內部和外部穩(wěn)定之后,蜀漢再一次開啟戰(zhàn)略攻勢,但作戰(zhàn)目標并不是東吳,而是曹魏。劉禪曾經(jīng)問過相父原因,得到的回答就是現(xiàn)如今曹魏的實力最強,也最有壓迫性。蜀國吳國以兩家人聯(lián)合起來才能有一線生機,假如各自為戰(zhàn)的話很有可能會被曹魏逐個擊破,到時候連國家可能都要滅亡。
所以在相父的操作下,蜀漢開啟了接近時間的北伐戰(zhàn)役,期間相父總共領導蜀軍六出祁山,曾經(jīng)也奪取過隴西三郡,為蜀漢拓展了極大的疆域和人口,但因為多方面原因,總是沒有好好守住這份戰(zhàn)果。直到相父諸葛亮去世之后,國家的軍政大權才重新回到自己手里面,但那個時候想要對東吳復仇也沒人支持。
相父諸葛亮雖然身死,但他留下來的人都秉承他的志愿。比如他的繼位者蔣琬,雖然也是荊州人,自己的家族生意也因為荊州淪陷之后被東吳奪走,但他卻不想和東吳對立。他任職大司馬主政朝廷的幾年時間里,多次派遣使者到東吳鞏固聯(lián)盟。東吳也投桃報李,多次和蜀軍擬定作戰(zhàn)策略,不是讓吳軍從荊州方向出兵曹魏,牽制魏軍主力然后讓蜀軍從漢中地區(qū)攻擊曹魏關中;就是讓蜀漢出兵上庸地區(qū)牽制曹魏襄樊地區(qū)的兵力,讓吳軍北上攻打壽春。雖然計劃看似完善但實際上一無所獲。
蔣琬之后的繼任者是費祎,他的理念對于蔣琬來說更保守。在費祎看來,現(xiàn)在的蜀漢國力太虛弱了,戰(zhàn)爭只會加重國家的負擔。而且上一屆蔣琬和東吳的聯(lián)手并沒有得到什么實質性的收獲,倒不如徹底變?yōu)榉朗夭呗?,以漢中作為屏障進行被動防御,繼續(xù)在國內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用心經(jīng)營南中地區(qū),為國家補充足夠的人口并提升實力。
等以后曹魏國內出現(xiàn)內亂,屆時我國國力已經(jīng)強大,再派出精兵強將攻略魏國,再一次扛起北伐大旗。費祎的理念得到了朝廷內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劉禪身為皇帝也不能左右政局,只能同意。
費祎掌權近十年后離世,而他的繼任者就是諸葛亮的親傳弟子姜維,到了姜維時代,曹魏因為司馬家族發(fā)動政變奪取曹魏政權直接導致曹魏政局混亂,各地起義不斷,姜維也趁機請示劉禪可以北伐。劉禪雖然能力平庸,但也能明顯感覺到曹魏的虛弱,于是再一次掀起北伐大旗,開啟了為期十余年間姜維主導的北伐戰(zhàn)役。
其實在姜維請示北伐的時候劉禪并不是沒有想過東征東吳為父報仇,畢竟曹魏內亂對于蜀漢來說是進攻的機會,同樣也可以減輕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減少了這部分的壓力之后自然而然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對付東吳,甚至還可以因為出其不意,像當年東吳奪荊州一樣再一次把荊州奪回來。但劉禪能想到的事,東吳也已經(jīng)想到了。
兩家人雖然作為盟友,但東吳多次當過反骨仔,他們實際上并沒有徹底信任蜀漢。在曹魏爆發(fā)內亂的時候,孫權就以從荊州北伐的理由,持續(xù)調軍隊增援到荊州地區(qū),幾次調動結果就是荊州部署了2萬水軍和4萬步騎兵。單單在南郡、夷陵、公安三個地區(qū)就部署了接近3萬兵力。這種陣勢哪里是要進行北伐,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東吳擔心蜀漢再一次開啟夷陵之戰(zhàn),震中部署是用來防御蜀漢的。與其硬碰硬博一個兩敗俱傷的結果,不如先北上拓展領土資源,等回頭再收拾東吳。
從劉禪上位到退位的這41年時間的表現(xiàn)來看,他其實也算是知人善用,也善于采納意見。自己心里對東吳有仇恨不假,但他并沒有因為自己是皇帝的原因強行左右國家發(fā)展,而是贊成絕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算得上一個明君。
但為何蜀漢最終還是被滅呢,這其實怪不了劉禪,也怪不了當時的大將軍姜維或者是其他將領,而是蜀漢和曹魏兩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太大,被殲滅其實也就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從這一點來看,劉禪其實也是挺悲哀的。畢竟身為一個皇帝卻保不住國家,身為一個人子卻不能為父報仇,又有人多少人知道他的苦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劉禪沒有打仗的經(jīng)驗,根本不是曹魏的對手;二是蜀國和魏國的軍事力量懸殊太大;三是為了保護家人和百姓受到戰(zhàn)爭的摧殘。
劉禪作為蜀國的皇帝,一生沒有帶兵打過仗,確實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而且一直受到劉備的寵愛,能力比較差。而且在他繼位以后,諸葛亮、姜維等將才都已經(jīng)去世,沒有可以領兵打仗的人才。對于這種情況,劉禪自然很清楚。而相對于魏國而言,曹丕深得曹操和司馬懿的歷練和培養(yǎng),各方面的能力很突出。加上魏國將才如云,人才濟濟,劉禪確實不是對手。
其次,蜀國經(jīng)過諸葛亮、姜維等人的多年北伐,國家已經(jīng)被掏空了。不僅國家財力不濟,而且兵源匱乏,很難組織一支強隊的部隊。而對于魏國而言,經(jīng)過曹操多年的經(jīng)營,國力已經(jīng)非常強盛了。而且魏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物產(chǎn)豐富,具備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由于魏國早有野心統(tǒng)一全國,所以建立了一支強隊的部隊。面對如此懸殊的軍事力量,劉禪自然不敢輕易的作戰(zhàn),只有委屈求全了。
再者,劉禪雖然無能,但是對家人和百姓比較關愛。劉禪作為皇帝,肯定有很多妃子和家屬,為了他們的安全和性命,也不敢面對戰(zhàn)爭。而且蜀國有千千萬萬的百姓,一旦打起仗來,百姓難免遭受戰(zhàn)爭的洗禮。到時候,自己的家人和百姓肯定會遭殃,也有可能被殺掉,這是劉禪不愿意看到的。即使蜀國奮起抵抗,也不會堅持太久,早晚都會被魏國滅掉。在這一點上,劉禪確實是一個好皇帝。他能夠放下身段,委屈求全,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還是令人敬佩的。
蜀漢最后滅亡的時候,成都還有10萬的守軍。在外面還有姜維的部隊??梢哉f在劉禪投降的時候是有兵有將,并且進攻蜀漢的鄧艾軍隊已經(jīng)是兵斷糧絕。如果劉禪能堅持一下的話,那么這次的進攻完全可以抵擋得住。但是最后他選擇了投降,這是為什么呢?
第一,由于大部分的壯丁都被姜維送到前線去了,他們當時認為魏國不可能會打到成都,因此在成都的守軍戰(zhàn)斗力不是很強,并且成都城內基本上都是一些老弱病殘,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戰(zhàn)斗力的。
第二,當時蜀國之中荊州系和益州系的派系之爭。這兩個派系多年來相互一直爭斗,在諸葛亮死了之后,益州系就非常的活躍。如果沒有姜維存在的話,那么他們很有可能就會逼迫他禪讓帝位。而在后期的時候,這個派別也表現(xiàn)得特別的活躍。益州的的代表認為跟著蜀漢是沒有好下場的,他們希望反制和曹魏進行合作,所以當時的劉禪是非常尷尬的,如果他不主動投降的話,那么可能就會被益州系的代表殺掉然后把他的人頭送給魏國當做他們投降的資本。
第三,就是當時國庫的糧草已經(jīng)不夠了。據(jù)統(tǒng)計,當時國庫的糧草只夠使用兩個月,而備用金也不足5000金了,這是什么一個什么概念呢?當時諸葛亮入成都劉備就他的錢就比5000多,也就是說,當時的蜀漢的錢甚至比不上當時諸葛亮一個人的工資,所以說這樣的局面劉禪也是必須要投降的。
最后,劉禪比較愛民。對于北伐,打打殺殺都是別人的意見,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要讓自己的子民參與戰(zhàn)斗,所以在最后的關鍵時候,他選擇了投降。正是為了蜀國的子民考慮,他選擇了投降,而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不戰(zhàn)而降的罵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3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