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對百科小編就給大家?guī)碓B,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時,為什么昏招頻出?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zhàn)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zhàn)拉開了序幕。袁曹兩家的決戰(zhàn),一觸即發(fā)。
結(jié)果是什么,我們都了解,袁紹最后是大敗。兩年后病死,他的兩個兒子互相進攻,最后被曹操擊破,然后逃到外地后被殺。本來大好的前景最后落得個全族滅亡的地步。
那么,其實在戰(zhàn)爭之初,袁紹的實力,是遠遠要高于曹操的,謀士和曹操手下的人敢不差。兵也多,糧也多,袁紹自己在河北百姓中的名聲,可謂百姓百姓敬仰、士人擁戴。
反觀曹操這邊,雖然四處征戰(zhàn),地盤沒少占,但是衣帶詔事件爆發(fā),內(nèi)部起火了。還有就是,曹操地處中原,南有劉表,孫堅,東有劉備,西有馬騰,北有袁紹??芍^四戰(zhàn)之地。地形對自己極為不利。
一邊是天時、地利、人和啥都占了。一邊是啥也沒占,結(jié)果,就這么巧,最后勝利的天平,偏偏就轉(zhuǎn)向了曹操。這是為什么呢?袁紹主要是犯了以下的幾個錯誤!
第一大錯,整個官渡之戰(zhàn)的起兵理由和目標上,袁紹一直非常猶豫,以至于無數(shù)次決斷失誤
有人說,既然猶豫,你別發(fā)動戰(zhàn)爭啊?
不,袁紹他還嫉妒曹操取得的成績,嫉妒曹操獲得的地盤。
就在公元199年,三月份袁紹滅掉公孫瓚一統(tǒng)河北,四月份曹操就奪取河內(nèi),六月份又逼死袁術(shù),袁術(shù)可是袁紹的弟弟,但曹操毫不顧忌,甚至還敢挑戰(zhàn)袁紹?,F(xiàn)在曹操正挾天子令,征伐到了大量的地盤。
而袁紹,正享受著百姓敬仰、士人擁戴、外族和親、兵強馬壯,連傳國玉璽都快到手的美好氛圍,仿佛坐擁河北,天下盡在掌握的雄心勃勃,卻總是被曹操潑冷水。袁紹不能忍,必須出兵滅掉曹操。
但袁紹就想了,自己出的理由是啥呢?把曹操說成是奸臣,然后清君側(cè)嗎?不太好!
為什么呢?
1、他其實并不想接漢帝劉協(xié),他只想做一個獨立的諸侯,或者,更進一步,萬一一統(tǒng)了天下,自己當個天子也不錯。從他組織反董卓聯(lián)軍就能看出來。他組織了反董聯(lián)軍,并自任盟主,然后借機搞到了自己的一支大軍,有了自己一個創(chuàng)業(yè)團隊。反董聯(lián)軍雖然后來在反董卓過程中失敗了,但袁紹卻獲得最大,他順利的成了制霸北方的大諸侯,并且一度有希望沖擊天子寶座。這個時候,他當然不希望皇帝來到身邊。
2,袁紹總覺得,劉協(xié)會把他認為是仇人,萬一劉協(xié)到了自己身邊,那劉協(xié)一定會殺了自己。
當年董桌剛到洛陽,想要廢劉辯,立劉協(xié),袁紹就不同意。這不就得罪劉協(xié)一回嗎?后來,董卓把持朝政,自己又組織反董卓聯(lián)盟,當時,劉協(xié)還在董卓手里,他也沒管沒顧,直接就帶著人向董卓開戰(zhàn)了,如果董卓起殺心,那就有可能弄死劉協(xié)啊。又差點害死劉協(xié),這等于自己之前是一次又一次的得罪劉協(xié)。萬一劉協(xié)到了自己身邊,那劉協(xié)還不得報仇。
3,袁紹完全沒想好,萬一劉協(xié)來了,自己該如何控制劉協(xié)為已所用
早在劉協(xié)從長安往洛陽跑的時候,袁紹召集謀臣討論要不要接天子的時侯,謀臣對袁紹說,皇帝萬一來了,今天一個政令,明天一個訓示,你聽不聽?你聽了,還有沒有自主權(quán)了。你現(xiàn)在打下的一片基業(yè),不就又轉(zhuǎn)手送還給大漢朝廷了嗎?袁紹當時想了想,還是算了吧,于是后來結(jié)果我們都了解了,曹操接到了劉協(xié)。
要了解,控制天子,這可是高風險的事情啊,一不小心,自己就會送命。我們都了解曹操是挾天子令諸侯(正式的說法是挾天子令不臣),但其實開始的時候,曹操自己也沒控制好怎么去挾天子令不臣。也就是在那一年(公元200年),在許都,衣帶詔事件爆出,漢天子劉協(xié)不甘當傀儡,竟然想要悄悄的給老丈人董承下了個衣帶詔,要求殺掉曹操,這可把曹操嚇出一身冷汗。
盡管曹操及時的誅殺掉了董承,殺掉了董貴妃,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派給劉協(xié)當皇妃,以便監(jiān)視劉協(xié)。但一想起這樣的事情來,曹操還是后背直發(fā)涼。
這就很是說明,漢天子劉協(xié)并不是那么好控制的。甚至過了10年后,曹操的權(quán)力更進一步的加大,還仍然發(fā)生了伏皇后想要安排自己的父親伏完殺曹操的事情。
曹操尚且如此,對于袁紹來說。這種事情,想想就頭疼啊。
4,袁紹即害怕打敗曹操,獲得劉協(xié),也害怕中間不小心弄死劉協(xié)。
袁紹在這時即害怕自已這邊的士兵攻的猛了,一不小心把皇帝弄死了,讓自己背一個弒君的名聲,也害怕萬一把皇帝弄到了自己的身邊。結(jié)果皇帝又來謀算自己。
所以,他在整個的戰(zhàn)爭過程中,袁紹一直打的是非常被動。尤其對于大家建議的偷襲許都,更是遲遲不敢下決心。
心有不甘想打曹操,又擔心打贏了咋弄?這種思想左右下,怎么可能贏呢?
第二大錯,袁紹在嗣子選擇過程中犯的錯誤
乍一看,嗣子選擇的選擇好像和這個戰(zhàn)爭沒啥關(guān)系。并且,后來,袁紹死了,是審配,逢紀矯詔立袁尚為嗣的。好像和袁紹沒關(guān)系。
但是,這個事,我們仔細琢磨一下,其實發(fā)現(xiàn),這就是袁紹的本意。
袁紹生前,多次公開表示,自己喜歡袁尚。雖然生產(chǎn)沒有明說要讓他繼嗣,但是卻在不停的培養(yǎng)袁尚。
最最讓人費解的就是,官渡之戰(zhàn)的前期。曹操抽空,率兵東征,干了劉備一把。
劉備剛開始派人去向袁紹求救,袁紹卻說自己的小兒子生病了,沒法去。結(jié)果,劉備孤軍被曹操打敗。
按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袁紹當時是在和曹操打仗,救下劉備,就算不正面救,發(fā)兵抄下曹操的后路,也是不錯的啊。
但是袁紹沒有,很多人想不明白。但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想。袁紹其實是在等機會培養(yǎng)他的小兒子,從這個角度上來考慮,就會覺得很正常了。
袁紹喜歡小兒子,但小兒子沒有軍功,怎么能立嗣?
他為了這個,必須得帶著兒子歷練,以便攢下足夠的資歷,將來能接班。
現(xiàn)在小兒子生病,帶著歷練的機會沒有。那我還出個什么兵啊?
正是由于袁紹的這種私心,導致在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又一次的失去主動的機會。
到了他死后,這種私心,還導致他的兒子們最后互相攻伐,然后被曹操各個擊破。以至于家族滅亡。
第三個錯誤,袁紹過于高估自己的影響力,還錯誤的低估了自己身邊人的忠誠度
在官渡之戰(zhàn)前期,由于袁紹實力非常強大,所以,曹操這邊的很多人,都是一面假裝心向曹操,另一面偷偷寫信給袁紹討好。
這讓袁紹的的自信心極度膨脹。真的就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了。你看,這不我還沒打過去呢,曹操那邊的人就開始投降了。
他自信的認為對面的人都想著往我這邊跑了,那我這邊的人,難道還會傻到想著往曹操那邊跑嗎?不可能!
誰了解,正是由于他的這種極度自信,根本就對自己內(nèi)部可能發(fā)生的背叛毫無防范。
于是, 得不到信任和重用的許攸,就這樣偷偷跑到了曹操的陣營。并且給曹操提供了關(guān)鍵的情報信息。于是曹操果斷出擊,一舉擊破烏巢,斷了袁紹的糧草。進而一股作氣,打敗了袁紹。
官渡之戰(zhàn)以后,中國的局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北部中國基本上是姓曹的了。
而袁紹,則因為自己的種種決策失誤,則很快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析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中失敗的原因:
袁紹,字本初,其家族背景顯赫,四世三公,均是位高權(quán)重的人物。袁紹在十八路諸侯征董卓時,曾是大家公推的盟主。在后來軍閥割據(jù)、群雄逐鹿的局面下,袁紹擊敗了孔融、公孫瓚等諸侯,逐漸擁有冀、青、幽、并四州的領(lǐng)土,成為雄居北方、實力最強的諸侯。他自恃地廣人眾,兵多糧足,想在官渡一舉殲滅曹操集團,從而占領(lǐng)當時的首都許昌,稱霸天下。但經(jīng)過近乎兩個月的激戰(zhàn),所帶去的幾十萬人馬被殺得只剩下八百余騎,狼狽逃回他的老巢冀州、兵精糧足、實力強大、不可一世的袁紹集團為什么會敗在兵力不足、而且軍中缺糧的曹操集團的手下?我認為,袁紹兵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袁紹不善于用人。
這個盡起冀、青、幽、并四大州兵馬,擁有七十萬大軍的興兵征討曹操的袁紹,手下本來有許多有本領(lǐng)、有能耐的勇將,比如張郃就是一個武藝精純、身懷絕技,能獨當一面的猛將,但他不用張郃來守屯糧的烏巢,卻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
其次,袁紹不用良才,更不采納良謀,怎能不失敗,怎能不眾叛親離。
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么被貶,要么獲罪;還有張郃、高覽這些勇將由于不被重用,一個個離他而去投到曹營。實力派謀臣許攸在關(guān)鍵時候(截獲曹軍情報后)向袁紹獻上的妙計不被采納,反倒遭到袁紹一通大罵,后來許攸投降了曹操,給曹操帶去了袁軍的一些重要的軍事機密情報,促成了曹軍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計劃,使這場戰(zhàn)役出現(xiàn)了重大的轉(zhuǎn)機,從而一舉扭轉(zhuǎn)了戰(zhàn)局,使曹操這一弱勢軍事集團轉(zhuǎn)敗為勝。
本來有許多好的謀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審配和郭圖。在官渡之戰(zhàn)的開始和相持階段,審配還出了幾個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議堆筑土山、打地道打擊敵人,使得曹兵寸步難行、防不勝防,還說得過去。至于這個郭圖,我看純粹是紙上談兵的主兒,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么“圍魏救趙”的經(jīng)典之計,遭到了大敗,他看到自己的過失害怕獲罪,于是又玩起了陰謀詭計,不僅在袁紹和將領(lǐng)(張郃、高覽)之間撥弄是非,而且反復無常、陰險狡詐,實為一個卑鄙小人!袁紹用的是這樣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戰(zhàn)勝曹操?!可憐這個滿腹經(jīng)綸的沮授了!戰(zhàn)爭剛剛開始,他就獻了一個良謀,希望搞持久戰(zhàn),以消耗對方的糧草然后取勝!但這不符合急于求勝、氣勢洶洶的袁紹的心理,袁紹帶著那么多的精兵強將就是想一舉殲滅曹軍、攻克許昌的,因此他認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軍心”是可想而知的。沮授因這一次獻計而獲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軍中。但這個可憐而忠義的沮授還是能以大局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籠里尚且時時關(guān)注兩軍的戰(zhàn)況,當他夜觀天象發(fā)現(xiàn)“忽見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意即賊兵劫掠之害)”,于是他冒死向已醉臥的愚蠢的袁紹進諫:“烏巢屯糧之所,不可不提備。宜速遣精兵猛將,于間道山路巡哨,免為曹操所算。”言說烏巢糧草的重要性和保護糧草的重要意義??上гB不僅沒有采納他的合理化意見,反而將他大罵了一頓,而且還喪心病狂地以“玩忽職守”的罪名斬了監(jiān)押沮授的兵士。
最后,袁紹不善于用兵,多疑而優(yōu)柔寡斷,不會抓住有利戰(zhàn)機,以致白白坐失良機。
當兩軍在官渡相持了近乎兩個月的時間后,謀士許攸忽然截獲了曹操軍糧告竭的重要軍事情報,于是他向袁紹獻計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審時度勢,這是那么厲害的妙計啊,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當時袁紹采納了許攸的這一計策,我看歷史將會重寫,那時統(tǒng)一北方的將是袁紹而不是曹操了
但這個驕傲、多疑而又愚蠢的袁紹,就在這個關(guān)鍵時候,不僅沒有采納謀臣許攸的妙計,反倒將許攸這個很有實力的謀臣拱手相送給敵人。還不僅僅如此,這個被罵出去的謀臣許攸還帶走了袁紹的若干軍事機密。許攸后來告訴了曹操嗜酒無備的將軍淳于瓊守把袁紹的軍糧庫烏巢(絕密情報),曹操當機立斷,立即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行動,完全燒毀了袁紹大軍的儲備糧倉,兵無糧自亂。你說袁紹愚蠢不愚蠢?袁紹怎能不失敗呢?這是怎樣的戰(zhàn)役?。?
后來袁紹的謀臣許攸投降曹操后,向曹操和盤托出他曾向原來的主子袁紹獻的計策,曹操聽后大驚,幾乎被驚出了一身冷汗說:“若袁紹用子言,吾事敗矣。”,可見許攸的計策是多么得厲害,但就是這個良策卻被愚蠢而蠻橫的袁紹說成是:“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奸細,啜賺吾軍耳
這個看似龐然大物的袁統(tǒng)帥?。≌媸呛弥\無斷、色厲內(nèi)荏的草包,就這樣,白白喪失了一個置曹操于死地的大好時機,他怎能不失敗。
曹操為什么能大獲全勝?
袁紹所欠缺的,正是曹操所擁有的。正是袁紹的缺點和失誤成就了曹操的勝利!曹操會用人、知人善任、善于籠絡(luò)人才,而且辦事當機立斷,敢于毫不猶豫地采納謀臣的良謀,他能不勝利嗎?
曹操能成功統(tǒng)一北方,確實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事情,從起兵開始,曹操的資本在北方列強中就不算是最好的,他費盡心思才得到兗州,可很快就在和呂布這些人的戰(zhàn)爭中受到嚴重的損耗,他甚至一度想要放棄創(chuàng)業(yè),去投奔袁紹做個普通的臣子。
那時北方形勢最好、實力最強大的是袁紹,曹操之前是依附著他才發(fā)展起來的,袁紹的資本非常好,他們袁家四世三公,令人有些意外的是,袁紹并非是家族里面的嫡子。他后來也沒有能繼承家族的淮南等地,和自己的弟弟袁術(shù)比起來,由于身份的差異,他資本要差一些。后來他連續(xù)奪取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閥,這完全是靠著他的能力。早期他當朝與董卓對抗,自己后來又成為討伐董卓聯(lián)軍的首領(lǐng),能做到這點是非常厲害,可袁紹這么強大,為何他會輸給當初跟著自己發(fā)展的小弟曹操呢?
其實袁紹的失敗,是有著多方面的因素,官渡之戰(zhàn)被認為是改變兩家命運的一戰(zhàn),從此戰(zhàn)之后,袁紹的力量被大幅度削弱,曹操開始掌握主動權(quán),可我認為,官渡之戰(zhàn)其實并沒有真正改變兩家的勢力,這一戰(zhàn)對曹操的損耗也非常大,當初他與袁紹僵持在官渡,袁紹的軍隊無法突破曹軍的防線,可曹操同樣是無法發(fā)動反擊,袁紹的資本那么雄厚,曹操只能是咬著牙和他去拼,后來袁紹敗退,主力受到很大損失,曹操這邊也元氣大傷,雙方都無力再戰(zhàn)。
那時袁紹他的形勢并不是十分的糟糕,首先他當初起兵討伐董卓,讓他贏得天下人的心。他當時為了對抗董卓維護漢室,導致自己家族遭到殺戮,各路豪杰都依附他,愿意為他報仇。根據(jù)《后漢書》記載:“是時豪杰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
那么在全盛時期袁紹到底有多強大呢?在官渡戰(zhàn)前,根據(jù)《三國志》記載:“眾數(shù)十萬,以審配、逢紀統(tǒng)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擁有四州地盤,掌握數(shù)十萬的軍隊,就算是經(jīng)歷一戰(zhàn)的失敗,袁紹的勢力也依舊是天下最強的。
袁氏最終失敗,我認為有兩個主要的因素。首先一點,袁紹這個人是一個不錯的領(lǐng)導,可他不是干大事的人。當初袁紹一心為國,甚至愿意為朝廷冒著生命危險與董卓對峙,可他后來就失去這種狠心,他扶持曹操想幫助自己牽制袁術(shù),在他們聯(lián)合滅掉袁術(shù)的時候,袁紹就應(yīng)該明白,曹操對自己是大患??稍B在大事上顯得有些過于猶豫,但這些大事都不會影響他的勢力發(fā)展。
還有就是在繼承人問題上他沒有處理好,導致他的失敗,袁紹在戰(zhàn)敗之后很快就去世。他的繼承人卻在他死后出現(xiàn)問題,根據(jù)《資治通鑒》中的記載:“及紹薨,眾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害,遂矯紹遺命,奉尚為嗣?!?/strong>
從這處記載,我們能看出袁紹之前就沒有想過要立誰為繼承人,也沒有做好準備。在處理繼承人問題上袁紹明顯不如曹操,曹操后來也面臨過這個問題,曹丕曹植雙方爭奪儲君,并且各自都有一派,他們的手下人都為了要讓他們成為儲君而明爭暗斗,曹操一開始放任他們?nèi)?,可當他明確要立曹丕,就先后殺掉楊修這些支持曹植的人,轉(zhuǎn)而全力扶持曹丕的勢力。
袁紹就不一樣,由于他在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導致他死后袁氏立馬分裂,他的幾個兒子各自為戰(zhàn),先在內(nèi)部自相殘殺,袁氏的精銳就這樣損耗在內(nèi)斗中,曹操則是抓住這個機會,成功就各個擊破袁家的
人,而袁紹的幾個兒子甚至有人要聯(lián)合曹操去幫助自己奪位。曹袁倆人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不同,導致他們兩邊勢力不同的結(jié)局,曹操自己都說,要不是袁紹的這幾個兒子相互殘殺,否則他是不會有這個機會的。
另外一個因素,是袁紹自己的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袁紹的抗壓能力太差,使得自己失去反敗為勝的可能。在官渡失敗后,袁紹仍然有著優(yōu)勢,可他一直沒有走出失敗的陰影,戰(zhàn)敗后冀州等地出現(xiàn)眾多的反叛者,袁紹靠著自己的能力先后平定動亂,讓河北等地安定下來,他完全可以整軍再戰(zhàn),相比之下,曹操在中前期經(jīng)受一系列的失敗,他多次差點在戰(zhàn)場上送命,可他仍然沒有放棄,越挫越勇,這才讓他成為最后的贏家。
袁紹在前期遭受過一些挫折,不過他總體發(fā)展是非常順利的,從當初離開朝廷去對抗董卓,隨后奪取冀州等地,打敗公孫瓚這些勢力,袁紹并沒有受到太大的考驗,很快就發(fā)展到自己的巔峰。當初他做的這些事情,給自己爭取眾多的好名聲,自然朝中的不少人都愿意來幫助他,再加上袁家在天下有著非常大的號召力,他自然就能得到北地士族的支持,這就使得袁紹的勢力快速成為北方最強,發(fā)展這么順利,袁紹幾乎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失敗,這使得他承受不了太大的失敗。
不得不說,袁紹真的是由于自己的心態(tài)才最終失敗,在他死后,河北等地的老百姓都非常傷心,這就能看出袁紹他的統(tǒng)治還是非常成功的,《三國志》中用“袁氏素有德政”來形容他們在北方的統(tǒng)治。從這能看出,之前袁紹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統(tǒng)一全國的人不是沒有原因的,他能行德政,可惜一個在亂世里面要想成功的人,必然是最狠的人,只有足夠狠辣,果斷,才能在險惡的世道里面活下去,曹操是那個更狠的人,而袁紹不夠狠,這才讓他最終失敗,或許要不是曹操以弱勝強,天下也許不會一直處在亂世之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3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崇禎皇帝吊死的樹為何拴鐵鏈
下一篇: 古代皇帝的臥室為何往往很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