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司馬懿和諸葛亮就是兩個死對頭,兩個人可以說是再三國晚期就是一直在斗,其中出現(xiàn)了許多經(jīng)典戰(zhàn)役,比如說被后人稱贊諸葛亮厲害的擺空城的戰(zhàn)役。那么這一戰(zhàn)就真的如那些人所吹噓的,諸葛亮是多么多么的厲害,司馬懿又是多么多么的無能嗎?其實非也,根本就不是司馬懿無能他的機智你們無法想到。
首先來看下司馬懿這個人的能力如何,他的能力可以說不在諸葛亮之下,而他最擅長的是什么?是工于心計,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看穿人的心思。要說諸葛亮是第一次和他交手,他不了解諸葛亮還好,但是要知道他跟諸葛亮兩個人可是老對手,他對諸葛亮的了解可以說已經(jīng)是勝過了任何人了。所以諸葛亮的這個小計他肯定看出來了,只是他不愿意揭穿。而他不揭穿的原因無非就是下面幾個。
首當其沖的就是他不希望諸葛亮這快的就死去,他還要借助諸葛亮威脅讓魏國來依靠他,這樣她才能穩(wěn)固自己地位,魏國的朝堂之上才能有他的一席之地。所以他不是沒有看出諸葛亮的奸計,而是他想利用諸葛亮而已。其次就是如果他殺了諸葛亮的話他的功勞將會到達一個巔峰,而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在蜀國地位同時也清楚,一個臣子要是功高蓋主的后果。所以司馬懿是多次放過諸葛亮,其中也就包括了這一次,而他的每次放過諸葛亮大部分大都是為了自保。
最后就是諸葛亮對于他而言可是個好對手,像他們那么時期的人,都有著英雄惜英雄的豪情,他們有時候就是那么的在乎自己的對手,甚至是對手死了他們比誰都要傷心。所以司馬懿也是不想他的這個老伙計這么快的就隕滅在自己的手上,他還想和他的這個老伙計,好好玩一下。
所以說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看出,其實并非是司馬懿被唬住了,而是他根本就不想動諸葛亮,要是說三國之中誰最不希望諸葛亮死,那么無疑就是他司馬懿了,因為諸葛亮對其實在是意味著太多太多了,而且他對諸葛亮的情感也是遠超了對手,可能兩個人都已經(jīng)把對方當作了自己朋友了。
這個問題本來在同時期的人看來不是一個問題。即便是在司馬懿尚未發(fā)動頗有爭議的高平陵事變之前,就有人提出司馬懿之于魏,不如諸葛亮之于蜀。在『默記.述佐篇』里面張儼如是說:
魏氏跨中土,劉氏據(jù)益州,并稱兵海內(nèi),為世霸王。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托身盟主,或收功于蜀漢,或冊名于伊、洛。丕、備既沒,后嗣繼統(tǒng),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歷前世以觀近事,二相優(yōu)劣,可得而詳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zhàn)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zhàn)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shù)萬,長驅(qū)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jù)天下十倍之地,杖兼并之眾,據(jù)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wù)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chǎn)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yōu)乎!
因為張儼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司馬和諸葛尚且并稱二相,于是張儼對他們進行了比較,結(jié)論就是『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chǎn)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yōu)乎』。諸葛亮還是比司馬懿強一些的。
但是到了現(xiàn)代,大家腦洞開多了,這個問題仿佛又有爭議起來了。今天我們把『到底誰厲害』這個引戰(zhàn)問題先放一放,看看誰是最先挑起這個爭議的人。
話說,唐太宗李世民給晉書宣帝紀寫的志,把司馬懿可謂是批判的一塌糊涂,但是對司馬懿頓兵不戰(zhàn)諸葛亮,卻有點和三國時人不同的看法。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yīng)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云。 這一段先是以宏大背景開頭,描述三國亂象,然后突出宣帝文武才略,一時之雄,不過這里面有句話『情深阻而莫測』似乎有點不那么偉光正,我們接著看。
飾忠于已詐之心,延安于將危之命。 接下來李世民點題,司馬懿是偽忠臣,真欺詐,接下來的論述其實都是圍繞著這兩句話。
觀其雄略內(nèi)斷,英猷外決,殄公孫于百日,擒孟達于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斗志,遺其巾幗,方發(fā)憤心。杖節(jié)當門,雄圖頓屈,請戰(zhàn)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這就是經(jīng)常被引用來證明諸葛強于司馬的句子了。但是仔細看李世民的遣詞造句,并不那么簡單。李世民是在說:看宣帝英明神武,百日平公孫,克日擒孟達,這應(yīng)該是用兵天下無雙了吧;但是一旦到了西拒諸葛的時候,就壓抑自己兵將的斗志,直到諸葛亮送了婦人的服裝的時候,才爆發(fā)出一點血性,然后千里請戰(zhàn)被擋,又開始龜縮,這本來就是詐欲示威啊!
李世民接著說:宣帝在雍涼掌管的是天下精銳的秦兵,和柔弱的蜀兵相比,本來就有優(yōu)勢,并且自己又是以逸待勞,一切的天時地利都向著宣帝,所以『以此爭功,其利可見?!坏切蹍s不敢爭鋒,諸葛生,不敢打,諸葛死,不敢追而自己跑了,這能稱得上是良將么?
光看這一段,李世民似乎是在抬諸葛亮而數(shù)落司馬懿,先是描述了宣帝之前的英明神武,然后話題一轉(zhuǎn)到和諸葛對峙,馬上就陳述了諸葛的不利的方面,說宣帝占據(jù)大好優(yōu)勢,活生生的被打成了龜縮戰(zhàn)略。但是李世民的話鋒一轉(zhuǎn),說完了武,開始說文:
文帝之世,輔翼權(quán)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jié),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nèi)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 開始數(shù)落宣帝輔弼三朝的事情,說曹丕把你當蕭何,曹睿讓你當霍光,曹睿當時還『忍死待君』,而你又怎么報答如此信任你的先帝呢?這怎么可能是『貞臣』呢?然后李世民開始總結(jié):
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yè)。 說宣帝一樣是征討,為什么在東邊威武萬分,在西邊這么愚鈍龜縮?為什么在曹丕曹睿在世的時候如此偉光正,一到高平陵就兇相畢露?李世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恥欺偽以成功,笑奸回以定業(yè)?!辉瓉硭^『西愚』和『前忠』都是欺詐之術(shù)!
現(xiàn)在頗為流行的『司馬懿玩寇自重說』的始作俑者,已經(jīng)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大唐文皇帝李世民!通觀李世民寫的這篇制,司馬懿不是打不過諸葛亮,而是有目的得不和諸葛亮打。雖然李世民這個看法未必是正確的,因為李世民起自關(guān)隴貴族又受封秦王,對所謂『秦兵』可能比較有信仰,加上自己本身也是一流的軍事統(tǒng)帥,關(guān)鍵同時代也沒有一個敵對的類似諸葛亮的人能夠在同樣的實力下給他巨大的壓力,所以李世民認為宣帝是不愿意打,而不是打不過倒是情有可原的。
這么一整理,李世民的這一篇制的邏輯就通順了,最后李世民繼續(xù)深刻的闡發(fā)『奸詐』和『不忠』的壞處:
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于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后代。亦猶竊鍾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于近者則遺遠,溺于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shù)溔硕<?。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馀之魏祚?雖復(fù)道格區(qū)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后昆,而身終于北面矣。 這篇制文寫得朗朗上口,很多時候某些句子會被單獨拿出來作為李世民支持諸葛優(yōu)于司馬的證據(jù),但是通觀全文,李世民只是在強調(diào)宣帝大奸似忠,真的沒有說諸葛軍事能力上強于宣帝這個意思——雖然從時人的角度上看,確實如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5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