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晚期,中興四臣中,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論對大清朝的影響力,張之洞是沒辦法和前面三位相提并論的。而若論軍事之外,在政事兒上,對大清朝的軍政推動和影響力,首推李鴻章。李鴻章的淮軍,海陸支撐著帝國三十年。這是湘軍,沒有做到的。
在《辛丑條約》簽訂后,慈禧終于不用東躲西藏了,她帶著光緒坐火車會北京,剛當上新軍將領(lǐng)的袁世凱早已率領(lǐng)的新式西洋樂隊等候多時,慈禧正處于高興時期,一個不起眼的小太監(jiān)拿著一份電報跑到慈禧面前,當慈禧拿著電報看完時臉色大變,精神恍惚,只見兩行熱淚從雙目噴涌而出,這個時候李蓮英帶袁世凱進來覲見,慈禧之前的喜悅早已蕩然無存,過了好一陣才和袁世凱一字一頓的說出:李中堂故去了。。
李鴻章在經(jīng)辦洋務(wù)、軍務(wù)過程中大肆貪污、中飽私囊、任人唯親、麾下軍隊腐敗成風、徒有其表,清庭也只好視而不見。也正是由于李鴻章實際上分裂了中國,所以才會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敗于國力遠不如中國的日本,使中國從此徹底淪為了列強魚肉。
李鴻章屬于典型的實干家,有能力、有魄力。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曾說他:“大清國中唯一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李鴻章在晚年也替慈禧太后背負了太多的罵名,特別是晚年他在慈禧太后授意下簽訂的中日《馬關(guān)條約》,都讓李鴻章受到當時及后世的唾罵!
八國聯(lián)軍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帶著光緒跑路了,留下了處理后事幫慈禧擦屁股的李鴻章,合約也是他簽,罵名他也替慈禧背,可以說在慈禧的心中,李中堂已經(jīng)是友情大于君臣之情了,這樣的中興之臣,親密戰(zhàn)友的去世,慈禧怎能不悲傷。慈禧心中認為,李中堂的故去,大清朝再難找一個這樣的人為她支撐危局了,故而每想到此,肯定是傷心備至。
李鴻章在去世前,一度準備奪了清朝的江山,這句話并非空穴來風。當時,慈禧由于不滿列強試圖把光緒扶起來,把她趕下臺的舉動。同時,又聽信了義和團可以“刀槍不入”的謊言。因此,毅然支持義和團和洋人作戰(zhàn)。同時,她下令全國各地的撫督們,要積極配合義和團,與洋人對抗。
但是,東南沿海一代的撫督們,由于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同時也是不相信義和團能戰(zhàn)勝洋人,因此很多人都拒絕執(zhí)行慈禧的命令。這些人中,以李鴻章、張之洞、盛懷宣等人為代表。李鴻章本來一直在朝廷為官,是朝廷中的首席重臣。不過,由于他一手創(chuàng)建的北洋軍,在甲午戰(zhàn)爭中被日本人輕輕松松給摧毀得干干凈凈。李鴻章受到懲罰,被調(diào)去擔任兩廣總督。
李鴻章之前對清朝忠心耿耿,但這件事,他的心中肯定是不滿的,畢竟在他看來,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他雖然有責任,但是主要責任并不在他,是朝廷沒有給他足夠的軍費。而且當時慈溪太后為了辦生日,還挪用了本該屬于北洋艦隊的費用。所以這一次慈禧發(fā)布的命令,他多有抵觸。當然了,也是因為他本人覺得靠義和團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李鴻章與張之洞、盛懷軒等人發(fā)起了一個“東南互?!边\動。這個“東南互?!?,其實已經(jīng)是一種軍閥割據(jù)的表現(xiàn),是把各自管轄的地盤,當成是自己的地盤了。想要保住的,也是個人的利益。不僅如此,后來八國聯(lián)軍打進北京城,慈禧慌慌張張西逃的時候。張之洞當時還和很多人討論說,如果慈禧逃到西安去以后,被八國聯(lián)軍給打死了,那么就奉李鴻章為大總統(tǒng),讓他出來主持政局。
這個話,雖然說是張之洞等人討論的,但李鴻章本人肯定是知道的。因為歷史上并沒有他反對這種說法的記載。畢竟這在古代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他不趕緊站出來反對,顯然就是一種默認。再說了,當時光緒皇帝還活著,列強當時只是針對慈禧,并沒有針對光緒。列強就算把慈禧太后給殺掉,也是會把光緒給保存下來的。所以李鴻章當大總統(tǒng)這件事,除了想改朝換代之外,沒有其他解釋。
既然李鴻章有大逆不道之心,這樣的人就應(yīng)該是逆臣,那是應(yīng)該誅九族的。為什么李鴻章去世以后?慈禧太后不但沒有誅他的九族,反而認為他是當朝不可或缺的大功臣,是“再造玄黃”呢?而且慈禧聽說他離世的一瞬間,竟然當場就淚崩了。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可能會說,慈禧這樣做,其實是一種籠絡(luò)人心的表現(xiàn)。
因為當時全國各地的撫督,包括朝廷大臣,很多都已經(jīng)分崩離析,大家都不再聽慈禧的招呼。慈禧正好利用李鴻章去世這個機會。表達她對大臣們的關(guān)愛,對他們的恩寵。這樣她就能夠重新獲得各地撫督,以及朝中大臣的支持了。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慈禧是一個很懂得玩政治權(quán)術(shù)的人,她利用這個機會玩一把政治權(quán)術(shù),再正常不過。不過我認為,慈禧當時的做法,應(yīng)該是一種真情流露。她當時確確實實認為李鴻章對她來說太重要了。
李鴻章當時確實默認了要當大總統(tǒng),但那是在朝廷分崩離析的情況下,總得要有一個人站出來主持政局。光緒當時是沒有那樣的威望的,而且光緒生死未卜,李鴻章出來,可以穩(wěn)定人心。再說了,當慈禧電告李鴻章趕緊進京,和洋人談判的時候,李鴻章并沒有推辭。這說明李鴻章對大清其實還是比較忠心的。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純臣”,而不是“逆臣”。
如果打擊這樣的大臣,一定會讓全國各地離散得更快。那樣一來,大清王朝可能真正要滅亡了。李鴻章存在的重要意義還在于,他是慈禧的一個減震器。晚清的時候矛盾非常的多,尤其是和外國列強之間的矛盾,不斷地發(fā)生,不斷地摩擦。但是每次都是李鴻章通過和他們簽訂不平等條約,把腐朽破敗的清王朝,暫時保存了下來。
更重要的是,把慈禧太后的統(tǒng)治地位保存了下來。因為條約是李鴻章簽的,而且是慈禧全權(quán)委托他簽的。所以大家雖然有不滿,都會不滿李鴻章,怪罪慈禧的就不多了。這樣慈禧就緩解了壓力,自己的權(quán)位就得到了保存。李鴻章去世以后,就再也沒有人愿意給慈禧太后當這種減震器了??梢哉f慈禧太后的危機是真的來了。因此,她才會真情流露地表達悲傷。(參考資料:《清史稿》)
李鴻章去清朝晚晴的一名重臣,他的去世也就意味著清朝失去了一位人才,所以慈禧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才會感慨。那么李鴻章做了什么,對清朝究竟有多重要呢?
一、李鴻章進行團練,創(chuàng)立北洋水師,為清朝組建組隊。
在咸豐三年也就是1853年的時候,李鴻章讓工部左侍郎呂賢基上奏,并且自己連夜代替寫奏章。咸豐帝就下詔諭工部的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去安徽,任安徽擔任團練大臣,辦理團練的事情。當時呂賢基就讓李鴻章一款去辦理團練的事宜,第二年,李鴻章的父親也受人舉薦也回鄉(xiāng)參與團練的事情。李鴻章和他父親的團練軍訓(xùn)練的很好,李鴻章隨后也參與了作戰(zhàn),多年的理念,李鴻章深諳戰(zhàn)事之道。后來在1875年的時候,光緒皇帝就讓李鴻章創(chuàng)設(shè)北洋水師,用來抵御外敵的入侵。
二、鎮(zhèn)壓太平天國,安定清朝的內(nèi)亂。
在同治元年也就是1862年的時候,太平軍常熟守將駱國忠向清朝投降。李鴻章乘機率領(lǐng)軍隊發(fā)起收復(fù)其他地區(qū)的戰(zhàn)役。在經(jīng)過和太平軍反復(fù)激戰(zhàn)后,最終攻克了太平軍占領(lǐng)的一些地區(qū),然后李鴻章有制定了一些作戰(zhàn)行軍路線。在戰(zhàn)爭中,李鴻章有勇有謀,誘惑殺了地方的八名大將,并且將對方的手下余眾遣散。
李鴻章立下的功勞可不止這些,還有組建洋務(wù)水師,還有平定捻軍,也是洋務(wù)重臣,而且李鴻章在當時也是清朝的外務(wù)重臣,當時和外國簽訂的一些合約清朝也是派李鴻章前去的,李鴻章去世了,對清朝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5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朱棣稱帝后,為何要選擇遷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