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有點強人所難,當時的漢室宗親很多,比如有劉表,劉璋等,他們難道不想匡扶漢室,并不是他們不想,實際上是他們無能為力,漢室宗親中也只有劉備才建立了那么一點勢力,而劉備也是借用匡扶漢室的名義才獲得政治上的正確性。而劉備最后也失敗了,三家最終歸晉,你能說劉備不匡扶漢室?劉曄雖然也是漢室宗親,但是這個人是一個有能力但是喜歡逢迎的人。劉曄二十多歲的時候,天下大亂,劉曄所在的揚州也豪強四起,劉曄家是揚州的高族名人,因此被用兵的鄭寶的招攬,而劉曄則認為鄭寶這些人不成大器,不愿意與跟他們同流合污。
劉曄借曹操使者到來之際,宴請使者和鄭寶,最后一刀殺死了鄭寶,收服了他的部眾,但是由于他也是漢室宗親,所以不愿意擁兵自重,就把這些軍事力量送給了瀘州太守劉勛。但是劉勛也不是那塊料,很快中了孫策的計策,導致軍事失敗沒有立足之地,只能去投靠曹操,劉曄也到了曹操那里。其實這劉曄雖說是漢室后裔,乃皇親國戚,但是在東漢末年那種天下大亂的時局下,漢朝早已經(jīng)是名存實亡了,而且各地諸侯都擁兵自重,天子已經(jīng)失去了地位,況且劉曄和漢室已經(jīng)血脈較遠,早無血脈之親。
而在那個時候,曹操東征西討,平定天下,而也正是因為曹操才結束了中原多年的戰(zhàn)亂,所以他忠于曹操其實也算是明智之舉。做為一個生于亂世的讀書人,他應該明白大漢便氣數(shù)已盡的道理,改朝換代勢在必然。而這劉曄是一個滿腹經(jīng)綸的謀士,在曹操手下可以說是舉足輕重,對曹操多次貢獻妙計,他對于天下的大勢往往一語中的,深得曹操信賴,有著佐世之才。后來又輔佐了曹丕,在曹睿時期去世,是一位曹魏集團的三朝元老。他什么不自己創(chuàng)立基業(yè)光復漢業(yè),而是自己要投靠曹操呢?
灰灰談談史覺得說到底還是沒有太大的雄心壯志,天下那么亂,自己也不想帶兵打仗,也認為自己沒有這種能力能結束亂世。如果他有壯志的話早在殺死鄭寶時就該自立成為軍閥,而不是去投靠劉勛。加入曹操陣營是因為漢室氣數(shù)已盡這是事實,劉曄要想光復漢室完全沒有這個可能,自己也沒有這么大的雄心壯志。而曹操勢力最強,自己也是跟隨劉勛一起來的,就接著為曹操效力。劉曄是個謀士,看的比前人遠,讓他知道漢室亡是定局,不需要再去掙扎。而他也只能是個謀士,謀士局限了他讓他只懂依附,沒有稱霸的雄心。
1.劉曄身為漢室宗親,阜陵王的后裔,在漢室沒有滅亡的前提下曹操不敢倚重他。
2.劉曄投奔曹操之前是淮南一帶的軍事首領,他殺掉鄭寶,兼并其部眾,當時很有機會自立為軍閥?;谶@段歷史,曹操也對劉曄不放心。
3.劉曄本人的才華無法與曹操的一線謀士相比,他在曹操時期的第一次獻策晚到曹操征張魯?shù)臅r候,可見劉曄只是一個替補謀士,只有在荀彧、荀攸、郭嘉等人已去世的情況下才有他說話的余地。
也是由于上面三個原因,劉曄才能在曹丕時代被重用,因為曹操已死,漢朝也被取代了,魏國這時候也缺少劉曄這樣的謀士。
前期相持靠劉曄劉曄,字子揚,光武帝劉秀的嫡派子孫,他的血統(tǒng)比劉備純正多了,是根正苗紅的漢室宗親。
官渡之戰(zhàn)前期相持,基本就是審配和劉曄之間見招拆招。
審配派人筑土山,立云梯,使用弓弩手居高臨下,打擊曹軍大營,真是“人在家中坐,箭從天上來”,曹軍毫無辦法,只能趴在盾牌底下,如烏龜一樣。
劉曄擅長機械學,可能是讀過墨家的著作,制作發(fā)石車,拋巨石反擊,砸壞了審配的云梯,砸死袁軍無數(shù),化解了這波進攻。
接下來審配挖地道,打算從下面穿過防御工事,直透大營,號稱“掘子軍”。
但劉曄也擅長土木工程學,提前深挖戰(zhàn)壕,袁紹軍的土撥鼠們挖了半天,眼看挖到人家營寨邊上了,發(fā)現(xiàn)過不去了,真是白費力氣!
審配:并非在下無能,對手有高科技??!
猶豫不決問荀彧荀彧乃曹操股肱,官拜尚書令,曹操外出,由荀彧鎮(zhèn)守許都,處理政事,并支援前線。
曹操防守官渡,時間一長,軍馬疲乏,糧草缺少,看不到取勝的希望,想要放棄官渡,回軍許都。
但如果回軍許都,是不是意味著前功盡棄?放棄了官渡這個咽喉之地,許都還能守住嗎?
這里的抉擇事關重大,恐怕前線的謀士們都不敢亂下結論,謀士一般只能解決戰(zhàn)術層面的問題,而是否在官渡決戰(zhàn)到底,這屬于戰(zhàn)略層次的想法。這種問題,只能讓大局觀最強的荀彧來回答,所以曹操連夜寫書,送往許都,征求荀彧的意見。
荀彧以當初楚漢相爭的戰(zhàn)例來勸說曹操,不要輕易放棄,《三國演義》第三十回:
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則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有了荀彧的支持,曹操這才下定了決心,堅守待變,說荀彧是曹操的主心骨,絕不為過。
出奇制勝有荀攸荀攸,字公達,是荀彧的侄子,是曹操的軍師,或者說謀主,地位在其他謀士之上。
荀攸知道己方糧草不夠,主張速戰(zhàn)速決。在袁紹還沒壓到官渡時,荀攸就和曹操設下了一些計謀,在黃河南岸擊殺顏良、文丑兩員大將,取得局部勝利。
等形成對峙以后,后方的荀彧提示出奇兵,那前方具體謀劃就交給荀攸。荀攸獻計,派徐晃帶騎兵襲擊袁紹的運糧隊,擊敗韓猛,焚毀糧車數(shù)千輛。給了苦苦堅守的曹軍一點信心。
后來火燒烏巢成功以后,荀攸又獻計,揚言曹軍要分兵攻打鄴城、黎陽,斷袁紹歸路,嚇得袁紹分兵回救,分散了兵力,被曹操一擊打垮。
所以,官渡之戰(zhàn),首功當屬荀攸。
泄露情報看許攸從戰(zhàn)術層面來講,許攸是這場戰(zhàn)斗的勝負手。
如果袁紹聽許攸的,輕騎繞后,曹操早就敗了。但是袁紹只會堂堂正正決勝負,不會用奇計。
曹操早就想劫寨,但是他情報不足。而許攸投奔過來之后,泄露了袁紹屯糧地點、守備情況,甚至告訴曹操怎么偽裝成袁軍通過盤問,使得曹操這一次突襲烏巢十拿九穩(wěn)。
攸曰:“袁紹軍糧輜重,皆積于故市烏巢,袁紹營北四十里。今撥淳于瓊為將軍、運谷使監(jiān)支。瓊嗜酒無備之人,公選精兵詐為袁軍,問之則曰:‘吾蔣奇也,差來護糧?!奖藷漭w重,斷其糧食。不三日,紹軍自散也?!?/p>
果然如許攸所言,曹操的五千精兵一路暢通,大搖大擺進入烏巢,淳于瓊酒囊飯袋之輩,毫無防備,一場大火,葬送了袁紹的全部希望。
不得不感慨,曹老大的人才真是多??!讀三國,最羨慕的就是曹操能籠絡到這么多人才,同時還能人盡其用,有問題,大家你一謀我一策,就能解決。
反觀袁紹這邊:謀主田豐被關在鄴城監(jiān)獄,沮授被鎖在軍中,審配一頓操作沒干過劉曄,回鄴城籌備糧草,許攸獻計不被采納還被逼走,剩下的郭圖、逢紀等輩怕是智商上有點不足。
正如諸葛亮《隆中對》所言:“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睉?zhàn)爭不是簡單的戰(zhàn)場廝殺,靠人多平A過去就能贏,上兵伐謀啊!
說起曹操手下的謀士,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郭嘉,其實還有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人物,他的才智絲毫不遜于郭嘉,可以說是算無遺策,他就是劉曄!劉曄雖然歷經(jīng)曹操、曹丕、曹叡三朝,看似受到了重用,但卻一直得不到真正的信任,甚至被氣得發(fā)瘋,最后憂憤而死!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99年,廬江太守劉勛沒聽劉曄的意見,出兵上繚,結果被孫策偷襲。劉曄跟隨劉勛北上,投靠曹操,自此他開始為曹操效力。當時,廬江山賊陳策聚眾數(shù)萬人,難以對付,曹操手下的謀士大多認為,“守易攻難”,索性就放棄。劉曄卻提出了恩威并濟的策略,成功搞定了這伙山賊。
215年,曹操征討漢中的張魯,由于“山峻難登,軍食頗乏”,曹操打算撤兵,讓劉曄“督后諸軍,使以次出”。劉曄得到命令后,立即來見曹操,力主進兵,“多出弩以射其營”,這才平定張魯,占領漢中。之后,劉曄又侍奉曹丕、曹叡兩位皇帝,堪稱三朝元老。直到234年,劉曄才病死,前后效力三十五年的時間。
曹操占領漢中,劉曄建議乘勝攻取益州,“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jù)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后憂?!钡懿贈]有同意,而是選擇撤兵北歸。
曹丕稱帝后,向群臣詢問劉備是否會發(fā)兵攻打荊州,眾人都認為不會,但劉曄卻不這么認為。吳蜀開戰(zhàn)前,孫權向曹魏稱臣,曹丕打算接受,劉曄力勸伐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但曹丕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夷陵之戰(zhàn)后,曹丕打算出兵伐吳,劉曄反對,“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必難倉卒”,曹丕又沒有聽從。
劉曄是曹魏的三朝元老,能力超群,但升遷速度卻很慢。199年,劉曄被曹操任命為倉曹掾,九年后司馬懿才在曹操手下?lián)挝膶W掾,可是司馬懿卻后來居上,超過了劉曄。曹丕即位時,“以曄為侍中,賜爵關內(nèi)侯”,而司馬懿則被封為“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xiāng)侯”,“遷侍中、尚書右仆射”。
說起劉曄這個人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他,其實劉曄是劉秀的后代,當時著名的戰(zhàn)略家而且多次給曹操獻上妙計。不過作為三朝元老的劉曄并不出名,可能名氣還沒有戲份不多的郭嘉大,當然這其中就是羅貫中的責任了,畢竟大多數(shù)人看的還是《三國演義》,所以會漏掉很多重點事件和人物,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劉曄,他的謀略可是不輸郭嘉的。
大家都知道曹操能夠建立偌大的曹魏江山,自然和手下的謀士有很大的關系,而荀彧、郭嘉、賈詡以及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郭嘉更是和諸葛亮齊名的謀士,而在曹操賬下還有一位謀士叫做劉曄,其才能可以和郭嘉媲美,而且每次有重要事情,曹操都要和劉曄商量,有時夜里曹操有事,竟然給劉曄寫了十幾封信找其商量,也可見曹操對其信任和欣賞。
劉曄和劉備一樣本是漢室宗親,從小就展現(xiàn)出了自己的才華,東漢末年著名的評論家許劭稱贊年少的劉曄有佐世之才,此后劉曄也驗證了許劭的此言,當時劉曄身處揚州之地,當?shù)睾缽娻崒氈绖嫌胁?,于是想讓劉曄幫助自己成就大業(yè),但是劉曄卻不為所動,后來劉曄在一次設宴中斬了鄭寶,而鄭寶的屬下也都愿意歸順到劉曄麾下,但是劉曄不愿擁兵自重,只是將這些人交給了好友劉勛。
而此時的劉勛則成為了一股非常有勢力的豪強,也因為如此江東孫策對其非常的忌憚,于是孫策派人給劉勛錢財?shù)任镒屍涔ゴ蛏峡潱瑒走€以為攀上了孫策這個高枝,但是劉曄則認為這只不過是孫策的計謀,孫策肯定會趁機攻打我們,但是劉勛還是沒有聽取劉曄的建議,隨即孫策趁劉曄攻打上繚,自己則率軍攻其后部,結果孫策大勝劉勛,最后劉勛和劉曄只好投奔了曹操。
而在三國演義中劉曄則是郭嘉向曹操推薦的,當時曹操得知劉曄前來投奔非常的高興,曹操知道劉曄的才能,于是很多的事情都要找劉曄來商量,尤其是曹操在壽春之時,山賊陳策在當?shù)鼐郾娪猩先f人,曹操讓偏將前去討伐,但是陳策久居艱險要地且易守難攻,曹軍偏將沒有攻打,曹操還想派眾將討伐,但是很多將領陳策成不了其后,且不愿意攻打,于是劉曄獻曹操獻計,曹操用了劉曄的計謀之后,立即平定了陳策。
曹操攻打張魯之時,劉曄做為主簿隨軍出征,當時張魯派張衛(wèi)和曹軍展開大戰(zhàn),因為張衛(wèi)堅守之地非常的難攻,曹操便命夏侯惇撤軍,可是劉曄認為此舉不妥,劉曄認為此戰(zhàn)可勝,在他的建議之下,曹操下令夏侯惇繼續(xù)攻打張衛(wèi),就這樣曹軍大勝張衛(wèi),不久之后曹操更是攻下了漢中,劉曄再此戰(zhàn)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在曹操取得漢中之后,本有機會攻占蜀地戰(zhàn)勝劉備,但是曹操沒有聽取劉曄的建議,則失去了大好時機,原來曹操攻下漢中之后,久居蜀地的百姓非常的緊張,劉曄認為曹操此時攻打蜀地,肯定會大部分蜀人會依附于曹操,可是曹操沒有聽取劉曄的建議,可是不久之后劉備派人穩(wěn)定了蜀中的百姓,曹操此時再問劉曄這時候是否能攻打劉備,劉曄對曹操言道此時晚已,這也讓曹操失去了大好的戰(zhàn)機。
一直到曹丕繼位之后,劉曄還數(shù)次向曹丕提出絕佳的建議,期間劉曄曾斷言劉備肯定會因為關羽而舉兵討伐孫權,但是眾將均認為不會如此,此后劉備和東吳在夷陵展開了一場激戰(zhàn),也驗證了劉曄的觀點,而在劉備伐吳之時,劉曄還曾建議讓曹丕趁機攻打東吳孫權,這樣必定能戰(zhàn)勝孫權,但是曹丕未聽劉曄的建議,這也讓曹丕錯失了戰(zhàn)勝孫權的機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7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