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在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是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為了爭奪中原霸主的寶座,晉楚爭霸主要有三次大戰(zhàn):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晉勝,前597年邲之戰(zhàn)楚勝,前575年鄢陵之戰(zhàn)晉勝。鄢陵之戰(zhàn)時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zhàn)再次擊敗楚國。 前546年弭兵之會后,晉楚大體平分霸權,晉國總體上占優(yōu)勢。除了這三次大戰(zhàn),晉國和楚國還進行了多次中等規(guī)模甚至小型的戰(zhàn)役。因為晉楚爭霸時間較長,幾乎橫跨整個春秋時期,并且雙方交手頻繁,所以,促使大部分諸侯國都希望晉國和楚國能夠停止交戰(zhàn)。在此背景下,宋國曾兩次在晉楚之間居中調停,從而促成了弭兵會盟。
一
首先,根據(jù)《左傳》、《史記》等史料的記載,第一次弭兵會盟發(fā)生于公元前579年,宋國大夫向戌因為和晉楚兩國令尹有交情,于是,由宋國權臣華元倡議弭兵,最終受到晉國、楚國等諸侯國的響應,在宋國召開十國參加的“弭兵之盟”。對于第一次“弭兵之盟”,促使中原地區(qū)的戰(zhàn)火停止了數(shù)十年。魯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晉國、楚國、齊國、秦國、魯國、衞國、陳國、蔡國、鄭國、許國、宋國、邾國、滕國等14國在宋國的西門之外結盟,也即形成了第二次弭兵會盟。由此,在春秋時期,兩次弭兵之盟都是宋國倡議,并且在宋國舉行的,也即是宋國居中調停的。
二
那么,問題來了,春秋時期,宋國憑什么能在晉國、楚國之間居中調停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晉國和楚國在中原地區(qū)的爭霸,經常會波及到宋國、鄭國、衛(wèi)國等諸侯國,也即這些諸侯國深受晉楚爭霸的困擾,自然希望晉國和楚國可以長時間止戰(zhàn)。所以,宋國提出晉國和楚國之間休戰(zhàn)的主張,容易獲得晉國和楚國兩國君主的理解。當然,之所以由宋國來提出和舉行弭兵之盟,則是因為宋國是中原地區(qū)的大國,也即宋國的意見,晉國和楚國需要重視,而不是熟視無睹。換而言之,在爭霸中原時,宋國是晉楚兩國都必須拉攏的對象。
三
根據(jù)《左傳》、《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宋國這一諸侯國的版圖跨有今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和山東西南部之間,面積約有十萬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國都商丘。在春秋時期,除了晉國、楚國、齊國、秦國這第一陣營的強國之外,宋國可以在第二陣營中位列前茅。另一方面,西周初期,周公旦輔佐周成王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tǒng),于公元前1114年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于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對于宋國來說,國君為公爵,也即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最高的一等。與此相對應的是,楚國君主受封時是子爵,晉國君主則是侯爵。
四
最后,由此,在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中,宋國君主的爵位是最高的。所以,在諸侯會盟時,宋國君主的排名是非??壳暗摹T诖嘶A上,宋國對于晉國、楚國等大國,以及周邊的諸侯國,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此外,晉楚爭霸時,宋國之所以能在這兩個大國之間居中調停,也和宋國大夫向戌存在一定的關系。彼時,宋國大夫向戌與晉國大夫趙文子,楚國令尹子木關系友善,他先親自造訪晉、楚二國,通過這兩人在國內的影響力說服楚國和晉國的君主。在晉國和楚國兩國君主同意在宋國會盟后,宋國大夫向戌又說服齊國、秦國等諸侯國,終于促成了弭兵之盟的舉行??偟膩碚f,弭兵會盟的成功,不僅降低了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頻次,也反映了宋國在春秋舞臺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自從周平王東遷后,周室衰弱,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為了爭奪霸主之位大打出手,甚至出現(xiàn)兼并事件。但是在兩百多年的舞臺上,晉國和楚國是兩個絕對主角,晉楚爭霸持續(xù)了一百多年,發(fā)生過數(shù)次大型戰(zhàn)役。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中晉國戰(zhàn)勝楚國,晉文公稱霸中原;公元前597年,邲之戰(zhàn)中楚國擊敗晉國,楚莊王稱霸中原;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zhàn)中晉國打敗楚國,晉厲公小霸中原。
除了以上三次大戰(zhàn)外,晉楚兩國之間還有幾十次中小規(guī)模的戰(zhàn)役,兩國之間的爭霸,幾乎橫跨了整個春秋時期。晉楚百年的爭霸,不僅只是兩國的事情,也影響著附近幾十個諸侯國,稍有不慎,便成為晉楚爭霸的犧牲品。
因為這個原因,這些諸侯國絞盡腦汁,為了讓晉國和楚國停止戰(zhàn)爭東奔西跑,最終得償所愿,有了歷史上兩次著名的弭兵會盟。
第一次弭兵會盟發(fā)生在公元前579年,宋國大夫華元與楚國令尹子重和晉國執(zhí)政卿欒武子都是好友,在他的調解下,晉楚兩國握手言和。
《左傳》記載:如楚,遂如晉,合晉、楚之成。
這一次和談并不穩(wěn)定,畢竟兩國積累了50年的仇怨,怎么可能靠一紙合約化解,兩國之所以答應簽約,無非是當前形勢不利于己方,一旦時間成熟,戰(zhàn)事必將重新燃起。果不其然,僅僅四年時間,晉楚兩國爆發(fā)了鄢陵之戰(zhàn)。
第二次弭兵會盟發(fā)生在公元前546年,當時大國內部不穩(wěn),士大夫奪權日益嚴重,因此都希望再一次弭兵。于是,宋國大夫向戌積極進行外交活動,聯(lián)絡晉、楚、齊、秦、魯?shù)仁膫€諸侯國在宋國結盟。
《左傳》記載:晉、楚之從交相見也。雖然這一次會盟的氣氛相當緊張,但是效果很不錯,此后十多年幾乎再無戰(zhàn)亂。
讓人奇怪的是,相比晉、楚兩國,宋國只是弱國,為什么能夠兩次調停戰(zhàn)爭,使得弭兵會盟都在宋國舉行?
首先,宋國的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晉國和楚國爭霸區(qū)域。晉楚百年的爭霸,不僅僅是兩國的事情,戰(zhàn)火也經常波及周邊的國家,比如宋國、鄭國、衛(wèi)國等。
所以,提出晉國和楚國休戰(zhàn)和解,完全符合宋國利益,而且對于晉國和楚國國君而言,宋國提出這個要求,也相當容易理解。
其次,宋國是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受封建立的國家,其百姓都是商人后裔,所處之地是中原肥沃之地,經濟相當發(fā)達。
因此,宋國雖然不是齊、晉、楚、秦等一流強國,但實力也必然位于二流國家的前列。
所以,宋國作為當時中原地區(qū)的大國,主動游說各國舉行弭兵之盟,晉國和楚國都需要重視,而不是熟視無睹。換個角度來說,晉楚爭霸的時候,宋國必然是兩國都必須拉攏的對象。
最后,宋國在諸侯國中地位特殊,是為數(shù)不多的公爵諸侯國。
這說明宋國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很高,比如諸侯吊唁,周天子是不必答謝的,而且祭祀的肉也不分給外姓諸侯,可是宋國卻例外。
在這個基礎上,宋國對晉楚周邊的小諸侯有一定的影響力,為了自身的利益,衛(wèi)、陳、蔡等小國愿意聽從宋國的號召。
第一次弭兵會盟不算成功,但是第二次弭兵會盟卻改變了春秋格局,此后十多年再無戰(zhàn)事發(fā)生。
此后,春秋時期由諸侯國之間的爭霸轉向了國內大夫之間的兼并,而稱霸斗爭的戰(zhàn)場由中原轉向了東南地區(qū),吳越爭霸開始了。
(參考文獻:《左傳》)
春秋戰(zhàn)國年表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公元前722年 鄭莊公平定段叔之亂
公元前707年 周鄭襦葛之戰(zhàn),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春秋全面開始
公元前704年 楚武王正式稱王
公元前701年 鄭國內亂開始
公元前685年 齊桓公即位,管仲治齊,長勺之戰(zhàn)
公元前681年 齊桓公北杏會盟,開諸侯主盟之先河
公元前658年 晉獻公“假途滅虢”
公元前656年 驪姬謀殺太子,晉國內亂
公元前655年 晉獻公嫁女于秦穆公
公元前651年 葵丘之會,齊桓公霸業(yè)達到頂峰
公元前645年 秦晉韓原之戰(zhàn)
公元前643年 齊桓公死,齊國內亂
公元前639 -638年 鹿上之盟、泓水之戰(zhàn),宋襄公戰(zhàn)敗
公元前636年 晉文公即位
公元前632年 晉楚 城濮之戰(zhàn),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30年 晉秦聯(lián)軍伐鄭
公元前627年 晉文公去世,晉秦 崤之戰(zhàn),晉襄公繼霸
公元前626年 楚成王被弒,楚穆王即位
公元前625年 晉秦 彭衙之戰(zhàn)
公元前621年 秦穆公、晉襄公去世
公元前621 -601年 晉國趙盾執(zhí)政
公元前618年 趙盾平叛群臣
公元前613年 楚莊王即位
公元前607年 趙氏殺晉靈公
公元前606年 楚莊王剿滅若敖氏
公元前602年 晉國黑壤之會
公元前601 -598年 晉國郤缺執(zhí)政
公元前597年 晉楚 邲之戰(zhàn),楚莊王稱霸
公元前595 -594年 楚軍圍攻宋國
公元前594年 晉秦 輔氏之戰(zhàn)
公元前592年 晉國士會告老,郤克執(zhí)政
公元前591年 楚莊王去世
公元前589年 晉齊 鞍之戰(zhàn),楚國主 蜀之盟
公元前587 -573年 晉國欒書執(zhí)政
公元前585年 楚國 子儀之亂
公元前584年 晉國派申公巫臣聯(lián)絡吳國
公元前583年 晉國趙氏 下宮之難
公元前581年 晉景公去世
公元前579年 第一次弭兵會盟
公元前578年 晉秦 麻隧之戰(zhàn)
公元前575年 晉楚 鄢陵之戰(zhàn)
公元前573年 晉厲公滅郤氏,欒氏、中行氏殺厲公,晉悼公即位
公元前573 -554年 韓厥、智罃、中行偃相繼執(zhí)政,晉國復霸
公元前569年 魏絳和戎
公元前563年 晉帶領中原諸侯與吳國會盟于楂,隨后壽夢稱王
公元前562年 三駕之戰(zhàn)
公元前560年 楚共王去世,楚康王即位
?公元前559年 秦晉 遷延之役
公元前558年 晉悼公去世,晉平公即位,晉楚 湛坂之戰(zhàn)
公元前557年 晉國 溴梁之會
公元前555年 晉攻齊之戰(zhàn)
公元前554年 子產在鄭國開始改革
公元前550年 晉國范宣子滅欒氏
公元前548年 晉國趙武執(zhí)政,崔杼殺齊莊公,齊景公即位
公元前546年 第二次弭兵會盟,晉國趙、韓、魏、智、范、中行六卿制確立
公元前544年 吳國季札開始周游列國
公元前541 -514年 晉國韓起執(zhí)政
公元前540年 楚靈王即位
公元前538年 楚軍攻吳
公元前529年 楚國內亂靈王死、平王立,晉國主平丘之會
公元前527年 秦嫁女給楚太子,楚平王納之
公元前522年 伍子胥奔吳
公元前519年 周室二王并立,吳楚雞父之戰(zhàn)
公元前515年 吳國內亂,闔閭即位
公元前513年 趙鞅、中行寅鑄刑鼎
公元前509 -501年 晉國范獻子執(zhí)政
公元前506年 昭陵之會,弭兵之盟作廢,吳楚 柏舉之戰(zhàn),吳國偏霸
公元前501年 鄧析去世
公元前497年 孔子開始周游列國
公元前497 -489年 晉國內戰(zhàn),趙氏驅逐范氏、中行氏
公元前496年 吳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94年 吳越 夫椒之戰(zhàn),越國慘敗,晉國 鐵之戰(zhàn)
公元前493 -275年 晉國趙鞅執(zhí)政
公元前490年 勾踐歸國
公元前489年 楚昭王去世,楚惠王即位,齊景公去世,國、高二氏執(zhí)政
公元前484年 子貢游說齊、吳、越、晉,吳齊 艾陵之戰(zhàn),齊國田乞掌權
公元前482年 吳晉 黃池爭霸
公元前481年 老子去世,齊國田成子開始專權
公元前479年 孔子去世
公元前478年 吳越 笠澤之戰(zhàn)
公元前475年 晉定公去世,智瑤執(zhí)政
公元前475 -473年 勾踐滅吳,越國稱霸
公元前472年 晉齊 犁丘之戰(zhàn)
公元前468年 越國遷都瑯邪
公元前456年 子貢去世
公元前455 -453年 晉陽之戰(zhàn),三家滅智,列強爭雄的戰(zhàn)國全面開始
公元前453 -425年 趙襄子執(zhí)政晉國
公元前448年 陶朱公去世
公元前444年 魯班去世
公元前436年 曾子去世
公元前425 -403年 魏文侯執(zhí)政晉國,李悝在魏國變法
公元前424年 趙氏內亂
公元前422年 左丘明去世
公元前413 -408年 魏秦 西河之戰(zhàn)
公元前406年 魏滅中山國
公元前405 -404年 三晉聯(lián)盟攻齊(1),子夏去世
公元前403年 周天子正式冊封趙、魏、韓為諸侯國,三家分晉
公元前402年 子思、列子去世
公元前396年 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
公元前391年 三晉聯(lián)盟攻楚(2)
公元前389年 秦魏 陰晉之戰(zhàn)
公元前386年 田氏齊國正式建立,設置稷下學宮
公元前383年 吳起在楚國開始變法
公元前381年 楚悼王去世,楚國內亂
公元前380年 三晉聯(lián)盟救燕攻齊(3),中山復國
公元前379年 越國遷都姑蘇
公元前377年 蜀國攻楚
公元前376年 墨子去世
公元前375年 韓滅鄭國,魏楚榆關之戰(zhàn)
公元前373年 魏燕魯衛(wèi)聯(lián)軍討伐齊國(4)
公元前370年 齊攻燕之戰(zhàn)
公元前369年 魏惠王即位
公元前4世紀中期 甘德、石申夫 著《甘石星經》,禽滑厘去世
公元前362年 秦獻公去世,秦孝公即位
公元前361年 魏國遷都大梁
公元前357年 田齊桓公去世,齊威王即位
公元前356年 商鞅在秦國開始變法,齊威王在齊國開始改革
公元前354年 齊魏 桂陵之戰(zhàn)
公元前352年 諸侯聯(lián)軍圍攻魏國(5)
公元前351年 申不害在韓國開始變法
公元前350年 秦國遷都咸陽
公元前344年 逢澤之會,魏惠王正式稱王
公元前341年 齊魏馬陵之戰(zhàn),魏國一蹶不振
公元前340年前后 楊朱去世
公元前339年 楚威王即位
公元前338年 秦惠文王即位
公元前334年 魏惠王與齊威王“徐州相王”
公元前333年 楚軍大敗越國
公元前330 -329年 秦魏 雕陰之戰(zhàn),楚懷王即位
公元前328年 秦國任用張儀為相
公元前326年 秦連橫韓魏攻齊(6),趙肅侯去世,趙武靈王即位
公元前325年 秦惠文王正式稱王,“五國相王”運動
公元前320年 齊宣王即位
公元前318 -317年 公孫衍合縱五國攻秦(7),函谷關之戰(zhàn)
公元前316年 秦攻滅巴蜀,燕王噲禪讓君位給子之
公元前315年 慎到去世
公元前314年 齊占領燕國
公元前312年 秦楚丹陽、蘭田之戰(zhàn),秦魏韓趙攻齊(8),齊軍退出燕國
公元前311年 燕昭王復國
公元前310年 惠施去世
公元前309 -308年 秦韓 宜陽之戰(zhàn)
公元前307 -305年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軍北攻三胡
公元前306年 楚滅越國,秦昭襄王即位
公元前303 -301年 匡章連橫齊魏韓攻楚(9),垂沙之戰(zhàn)
公元前301年 齊閔王即位
公元前300年 秦攻楚國
公元前299年 楚懷王受騙入秦,趙惠文王即位,孟嘗君入秦為相。
公元前298 -296年 孟嘗君連橫齊韓魏攻秦(10)
公元前296年 齊燕 權之戰(zhàn),趙滅中山國
公元前295年 趙國 沙丘之亂,蘇秦入齊
公元前293年 秦與韓魏 伊闕之戰(zhàn)
公元前291年前后 宋钘、尹文子、田駢去世
公元前289年 孟子、許行去世,秦攻取魏六十一城
公元前287年 蘇秦合縱五國懾秦(11)
公元前286年 莊子、陳相去世,齊滅宋國
公元前284年 樂毅合縱五國攻齊(12),濟西之戰(zhàn),燕占齊地,燕軍破東胡
公元前280年 秦楚 黔中之戰(zhàn)
公元前279年 燕昭王去世,即墨之戰(zhàn),田單復齊,秦趙澠池之會
公元前279 -278年 秦楚 鄢郢之戰(zhàn),白起占郢都,楚國遷都陳,趙攻齊之戰(zhàn)
公元前278年 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6年 楚收復黔中十五邑
公元前274年 趙攻取齊的昌城、高唐
公元前273年 秦韓與趙魏 華陽之戰(zhàn)
公元前272 -270年 秦滅義渠國
公元前269年 秦趙閼與之戰(zhàn)
公元前266年 秦起用范雎為相
公元前262 -260年 秦趙 長平之戰(zhàn)
公元前259 -257年 秦趙 邯鄲之戰(zhàn)
公元前256年 楚滅魯,秦滅周
公元前251年 秦國 李冰興修都江堰
公元前251 -250年 燕攻趙之戰(zhàn)
公元前250年前后 鄒衍去世,公孫龍去世
公元前249年 呂不韋出任秦國丞相
公元前247年 信陵君合縱五國攻秦(13)
公元前244年 趙破匈奴之戰(zhàn)
公元前242年 趙破燕之戰(zhàn)
公元前241年 楚遷都壽春,龐暖合縱五國攻秦(14)
公元前239年 秦國長安君叛降趙國
公元前238年 秦王政掌權
公元前236年 趙攻燕,秦攻趙
公元前234年 秦趙 肥之戰(zhàn)
公元前233年 韓非被殺,荀子去世
公元前232年 秦再攻趙,被李牧所敗
公元前230 -221年 秦滅韓、趙、魏、楚、燕、齊,統(tǒng)一中國
參見詞條:弭兵會盟 公元前546年(周靈王二十六年),在宋國大夫向戍倡導下,晉、楚、齊、秦、魯、衛(wèi)、陳、蔡、鄭、許、宋、邾、滕等14國在宋國的西門外舉行春秋第二次弭兵會盟,會盟后中原諸侯列國之間出現(xiàn)了相對和平的局面。晉、楚、齊、秦四個強國,因國內矛盾激化,國勢趨于衰弱,放慢了對外擴張、爭奪中原霸主的步伐。偏處于長江流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則先后興盛起來,加入中原爭霸的行列。
吳國是春秋時期一個新興的國家,原本是楚國的屬國,自吳君壽夢繼位后開始崛起。晉國出于同楚國爭霸的需要,采納楚國亡臣屈巫聯(lián)吳制楚的建議,主動與吳國締結戰(zhàn)略同盟,讓吳國從側面打擊楚國,牽制楚國的北上。日漸強大的吳國,為了進入中原,也將楚國作為戰(zhàn)略打擊的目標,因此同晉國結盟,擺脫了與楚國的臣屬關系,并積極動用武力,同楚國爭奪淮河流域。自壽夢至吳王僚的六十余年間,吳楚兩國戰(zhàn)爭頻繁,互有勝負,但吳國因溯江攻楚困難及淮河流域為楚國控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地處淮河域中心的州來,與東面的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南面的居巢(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互為犄角,成為吳國難以逾越的障礙。州來雖曾先后兩次落入吳國之手,但卻復為楚國所據(j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7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如何評價神龍政變有哪些后續(xù)影響